宝钗吧 关注:3,049贴子:412,823

回复:【求助】林如海的巡盐御史到底几品啊?老看见有人吹林如海的巡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清代绝户之家的继承问题
《大清律》对于无男嗣家庭的遗产继承主要有三条规定:
1、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依服制递降至缌麻。如俱无,方许择立远房及同姓为嗣。
2、凡招婿须凭媒妁,明立婚书,开写养老、或出舍年限,止有一子者,不许出赘。如招养老女婿者,仍立同宗应继者一人,承奉祭祀,家产均分。如未立继,身死,从族长依律议立。
3、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之人,所有亲女承受。无女者,听地方官详明上司,酌拨充公。
按这些法律规定,无男嗣家庭的遗产继承顺序,首先是公开立嗣的同族继子,其次是赘婿或女儿,再其次才是充公。儒家讲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的五服制度。在男性宗族内部,血缘关系越近,服丧的等级越高,义务越重,反过来在继承遗产方面的优先权也越大。所以,《大清律》才规定是“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依服制递降至缌麻”。缌麻之内的同族之侄,一旦由族长主持过继,在继承权上比亲女儿优先。而缌麻之外,就只能算远房或同姓,相对于亲女儿并无优先权。按《红楼梦》中所写“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也就是说,林如海没有缌麻之内的同族之侄,仅有远房亲戚而已。这种情况属于“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之人,所有亲女承受”。遗产当然应由林黛玉全部继承。由此可见,林黛玉并不是被古代法律剥夺了继承权,而是她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林如海根本没有留给她多少遗产可继承!至于充公一说,林黛玉死了,林如海剩下的那一点点残渣剩饭倒是可以充公的,倒是官府看不看得上的,还是问题!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3楼2021-03-14 20:58
收起回复
    史家并非不降封,第37回袭人称呼史鼐为“小侯爷”:“有什么差使?今儿宝二爷要打发人到小侯爷家与史大姑娘送东西去,可巧你们来了,顺便出去叫后门小子们雇辆车来。回来你们就往这里拿钱,不用叫他们又往前头混碰去。”按,史鼐此时并不年轻,史家此时也不存在一个比史鼐更年长的侯爷。唯一被称为“小侯爷”的可能性是史鼐这时候袭封的爵位已经降入了列侯的范畴,由于比开国五爵中最低的开国男还低,所以称为“小侯”


    IP属地:四川74楼2021-03-14 22:35
    回复
      有些黛迷还瞧不上林如海,在同人小说里面把林黛玉编排成公主,相关剧情抄袭还珠格格和梅花烙。我先同情一下林如海,从亲生爸爸变成了便宜爸爸。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21-03-15 11:56
      回复
        四大家族如果按首封爵位高低排序,顺序就是贾、史、王、薛。其中,贾、史、王三家是武人封爵,分别是公、侯、伯,薛家是高级文臣,没有爵位但有世职,而这种无爵位的世职是不会降封的,到后期反而有优势。具体到《红楼梦》主体故事的时间上,王子腾的仕途发展最好,优于贾、史、薛三家的后人。但贾府出了一个皇妃,后来又有一个王妃,也能支撑权势。论财力,当然是薛家最富。所以,四大家族总体上是一个水平,门第相差不大。从曹雪芹的创作角度来说,四大家族是以贾宝玉为中心来排序的,分别是宝玉自己家(贾家)、宝玉祖母贾母的娘家(史家)、宝玉母亲王夫人的娘家(王家)、宝玉妻子宝钗的娘家(薛家)。简而言之,就是自家、祖母家、母家、妻家。所以四大家族的顺序错乱不得,而且金玉良姻也是作者早就设定好的宿命姻缘


        IP属地:四川77楼2021-03-15 12:12
        收起回复
          四大家族如果按首封爵位高低排序,顺序就是贾、史、王、薛。其中,贾、史、王三家是武人封爵,分别是公、侯、伯,薛家是高级文臣,没有爵位但有世职,而这种无爵位的世职是不会降封的,到后期反而有优势。具体到《红楼梦》主体故事的时间上,王子腾的仕途发展最好,优于贾、史、薛三家的后人。但贾府出了一个皇妃,后来又有一个王妃,也能支撑权势。论财力,当然是薛家最富。所以,四大家族总体上是一个水平,门第相差不大。从曹雪芹的创作角度来说,四大家族是以贾宝玉为中心来排序的,分别是宝玉自己家(贾家)、宝玉祖母贾母的娘家(史家)、宝玉母亲王夫人的娘家(王家)、宝玉妻子宝钗的娘家(薛家)。简而言之,就是自家、祖母家、母家、妻家。所以四大家族的顺序错乱不得,而且金玉良姻也是作者早就设定好的宿命姻缘


          IP属地:四川78楼2021-03-15 12:12
          收起回复
            @郑磊100 元芳,你怎么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21-03-27 18:20
            收起回复
              《红楼梦》中薛家不仅属于“仕宦名家”,而且“极富极贵”!
              拥林派造谣诋毁《红楼梦》中薛家“地位不高”、“跟士比起来确实差”、“只是采办杂料的一般皇商”,这些都属于早就被批驳烂了的低级谎言。大约也只有根本不看脂评本原著原文的黛鼠,才会自欺欺人地不停重复此等谬论。关于薛家的身份和门第,曹雪芹的两段原文写的再清楚不过:
              1、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甲戌本第4回)
              2、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甲戌本第4回)
              第一,朝廷选拔公主、郡主入学陪侍的前提条件,当事人必须是“仕宦名家之女”。宝钗有资格参选,足以说明薛家不仅是官宦之家,而且属于“仕宦名家”!
              第二,门子说各省“护官符”上开列都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包括薛家在内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占据金陵省“护官符”的榜首,足以说明薛家不仅地位非常高,而且最起码也是金陵省内“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家族之一!
              综合以上两点,已经说明了宝钗所出身的薛家,乃是作者有意设定的金陵省内的顶级名门望族,既属于全国知名的“仕宦名家”,也是金陵省内“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
              再看拥林派造谣胡喷薛家的这些谎言。如果薛家当真是黛鼠们所幻想的“地位不高”、“跟士比起来确实差”,门子这种官场上的老油条会说薛家在金陵省内“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如果薛家当真是黛鼠们所幻想的“只是采办杂料的一般皇商”,朝廷会把薛家也列入“仕宦名家”的范畴?
              曹雪芹明明白白地原文指明薛家属于“仕宦名家”、“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拥林派却闭着眼睛在那里主观臆想薛家“地位不高”、“跟士比起来确实差”、“只是采办杂料的一般皇商”,究竟是曹雪芹写错了,还是这些拥林派的诬钗谎言错的一塌糊涂?答案是一望可知的。
              事实上,拥林派一直玩弄的就是偷换概念的游戏。古代确实有士、农、工、商的说法,但这是指士、农、工、商四类人的整体而言。士人阶层整体上高于农、工、商阶层。但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本身也是有层次划分的。从顶级富商到街头小贩,如果笼统地讲,自然都可以算“商人”。但两者的社会地位能相提并论?事实上,历朝历代,顶级富商从来就没有社会地位低的。从吕不韦到巴寡妇清,或可扶立国主,或可礼抗万乘,其社会地位何曾低过?不要说一般中下层的士人,就是李斯这样的高级官员,也极少能得到吕不韦、巴寡妇清这样“礼抗万乘”的礼遇!拥林派用小商贩的地位低来混淆视听,胡扯顶级富商也地位低,岂不是荒谬绝伦?
              具体来说,《红楼梦》中的薛家,其始祖是紫薇舍人,是参与中枢决策的高级文臣,与贾、史、王三家的始祖以武功出身,构成了一文一武的政治联盟。其后裔走皇商路线,又岂是“采办杂料的一般皇商”可以相提并论的?比之于现代的央企老总、央行行长,完全合适。最起码也是金陵省这个富裕省份当中的顶级权势家族。这才是门子提醒贾雨村千万不能得罪薛家的缘故。可笑拥林派自欺欺人胡扯薛家“不是真正的国家官员”,这种鬼话马上被作者“仕宦名家”四字把鼠脸抽肿!
              再一点,拥林派另一种混淆概念的把戏,就是在清代历史与《红楼梦》故事设定之间来回乱跳,且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所谓“清代的皇商隶属于内务府”,就是毫无常识的蠢话。内务府官员都是旗人,其中下层官员尤以旗下包衣出身为多。清代历史上的皇商多数并非旗人,而是民籍,岂能归内务府管辖?事实上,内务府当中负责替皇家采买的,就是像曹寅这样的织造官员。也就是说,真实历史中的曹雪芹家族才是内务府旗下包衣。《红楼梦》的故事当中,根本就没有内务府。书中的贾府也不是内务府旗下包衣,而是升格成了宁国府、荣国府。同理,薛家即使有原型,且原型是内务府旗下包衣的话,到了故事中也同样会予以升格。拥林派要用清代历史上的内务府的概念去诋毁薛家的门第,若按这种逻辑,那贾府岂不都是一群包衣奴才?如果贾府、薛家都只是包衣、小商贩,林黛玉看人家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都要仰视,岂不是叫花子出身了?
              最后,拥林派吹嘘林如海那个巡盐御史是“内阁重臣”,更是蠢的可笑!事实上,雍正七年之前,巡盐御史跟巡城、巡漕、巡仓的众多监察御史一样只是七品小官。若巡盐御史算什么“内阁重臣”,那“内阁重臣”四字早就贬值到跟七品芝麻官没什么两样了。且看林黛玉初入贾府的样子: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甲戌本第3回)
              另一处脂批也说:
              余看至此,故想日前所阅王敦初尚公主,登厕时不知塞鼻用枣,敦辄取而啖之,早为宫人鄙诮多矣。今黛玉若不漱此茶,或饮一口,不为荣婢所诮乎?观此则知黛玉平生之心思过人。(甲戌本第3回眉批)
              林黛玉看贾府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都要仰视,以为“不凡”,这算哪门子的“内阁重臣”出身?林黛玉在贾府下人面前自卑到一举一动都小心翼翼,“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连脂砚斋都说,林黛玉若不是心机多,就会“为荣婢所诮”。哪个“内阁重臣”之女会害怕被人家下人耻笑?所以,林如海巡盐御史不过是七品小官,林黛玉不过是七品小官之女出身,其门第比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要寒微很多。这才是书中的基本事实!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0楼2021-03-27 21:38
              收起回复
                宋应星《天工开物》:“凡狐貉亦产燕、齐、辽、汴诸道。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到明清时期,狐狸已经实现人工养殖,所以即使是最贵的纯白狐腋裘也仅仅“价与貂相仿”而已。虽然对平民百姓仍然是十分奢侈的皮草,但对于贾府这种豪门,既然轻松穿得起貂皮,白狐皮也不算多么珍贵。第8回宝玉“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可知白狐对贾府公子来说还是比较日常的


                IP属地:四川81楼2021-03-27 21:43
                回复
                  我对红楼梦服饰有所涉猎,但谈不上专门研究


                  IP属地:四川82楼2021-03-28 22:42
                  收起回复
                    @郑磊100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21-04-08 12:06
                    收起回复
                      已经说驳过了。明清时期,最上等的白狐皮价格跟貂皮相等,但御寒保温功效不如貂皮。虽然对平民来说,仍然属于奢侈品。但对于贾府来说,就是只能算日常穿着了。跟拥林派吹嘘的价值连城,相差甚远。宋应星《天工开物》原文:
                      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貂产辽东外徼建州地及朝鲜国。其鼠好食松子,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声而射取之。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色有三种,一白者曰银貂,一纯黑,一黯黄(黑而长毛者,近值一帽套已五十金)。凡狐、貉亦产燕、齐、辽、汴诸道。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凡关外狐取毛见底青黑,中国者吹开见白色,以此分优劣。
                      另外,白狐皮也要看部位,最珍贵的是纯白狐腋皮。第8回宝玉“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箭袖”,用的就是纯白狐腋皮。第49回林黛玉“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只说是白狐狸皮,没说是纯白狐腋皮,价格就要低很多了。所以,林黛玉的“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即使用的狐皮很多,价格上也未必抵得过宝玉的“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4楼2021-04-08 12:23
                      回复
                        up


                        IP属地:四川86楼2021-12-31 08:29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89楼2022-07-22 16:23
                          收起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是以写宝钗为主,对黛玉之死一笔带过,不打算详说,故让林黛玉在第1幕就就领盒饭。至于卢四奶奶,是讥讽拥林派不识好歹。卢四,就是loser的谐音


                            IP属地:四川90楼2023-12-15 08:40
                            回复


                              IP属地:四川91楼2023-12-28 18: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