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家祠堂居城东南二十八里处,即位于现焦荡周小庄村头,故这里又称祠堂头。
印氏族谱冯翊堂载:“九世祖朝典公于崇祯三年(1630 年)创祠宇五间,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又造门面五间,故名其村曰:祠堂头。”祠堂“基地四亩,园林树竹在内,天井银杏一株,后人不得剪伐”。 据说,当时春秋祭祀,印氏族人均来此祭拜祖先,“凭堂而思创造之艰,过堂而思增饬之美,启敬启孝更光而大之”。旧时有同姓聚族而居的习俗,根据县志(嘉庆《重修泰兴县志》)载及查阅泰兴县地名录(1983 年版),结合族谱分析,印氏族人自明初始居泰兴,应该有两个族居中心。
目前留存族譜八本,按照老人訴說,其中有一本在泰興印苑村。
本人為天民公第二十一世孫,目前了解到馮翊堂在湖南,湖北,遍佈全國多處。所以歡迎合譜。

二維碼七天有效期,我會定期更新,或者通過留言聯繫本人。
印氏族谱冯翊堂载:“九世祖朝典公于崇祯三年(1630 年)创祠宇五间,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又造门面五间,故名其村曰:祠堂头。”祠堂“基地四亩,园林树竹在内,天井银杏一株,后人不得剪伐”。 据说,当时春秋祭祀,印氏族人均来此祭拜祖先,“凭堂而思创造之艰,过堂而思增饬之美,启敬启孝更光而大之”。旧时有同姓聚族而居的习俗,根据县志(嘉庆《重修泰兴县志》)载及查阅泰兴县地名录(1983 年版),结合族谱分析,印氏族人自明初始居泰兴,应该有两个族居中心。
目前留存族譜八本,按照老人訴說,其中有一本在泰興印苑村。
本人為天民公第二十一世孫,目前了解到馮翊堂在湖南,湖北,遍佈全國多處。所以歡迎合譜。

二維碼七天有效期,我會定期更新,或者通過留言聯繫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