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绍福
打开1927年奉天市街图,就可看到从沈阳故宫北侧的中心庙到中街,标示的是铜行胡同,今天这一位置即兴隆大家庭东侧称为铜行巷。

1927年奉天市街图中的铜行胡同
沈阳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沈阳古城沈河地名》对铜行巷是这样注释的:铜行巷,北起中街路,南至宫后巷,长200米,宽5米。始建于清初,1975年成今状。清代称铜行胡同,1988年命今名即铜行巷,均以该地清代专制铜器的手工作坊集中地铜行得名。此地元、明、清天命年间均为古城内唯一的南北交通干道。清代系全市唯一的铜行制品集散地。
城内中心“铜心”之铜行胡同
一个普通的制造铜器的小市场,何以建在皇城根下呢?史载,清初,皇太极为壮帝威,下令把制作铜器的作坊均设置在城内中心,铁器生产作坊则安置在古城四周,以示“铜心”“铁胆”之意。因此,铜行才坐落在皇城之下。当时,这里的买卖很兴盛,胡同内专门卖铜的铺子及制作铜器的作坊有十余家。

1903年铜行胡同
清咸丰元年(1851),栗文秀在铜行胡同开办了第一家铜器店永泰成铜器店,光绪元年(1875),李和顺开办了永顺兴铜器店。此后,多家铜器店相继在这条胡同里落户,诸如福顺长、恒顺德、双兴和等。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一年之中,就有公义长、恒发永、利盛永三家铜器店在铜行胡同开业。1913年至1930年,铜行胡同先后兴起德义诚、德和盛、永聚兴等12家铜器店。

1912年法国人斯蒂芬•帕瑟拍摄的铜行胡同
清末民初,铜行胡同北口西侧的恒盛德、恒顺德,北口东侧的中和顺、德胜东专营成品铜器。其他的铜器店,均为铜器加工作坊。有几家铜器店为前店后厂格局,自己制作各种铜器,自己销售。铜器作坊的铜匠们个个身怀绝技,各有千秋,制作的铜制品做工精细,别致精巧,既实用,又美观。生铜制品有玲珑剔透的香炉,造型别致的蜡台,精巧古朴的铜锁,瓦亮的门把手、幔帐钩、小铜环……熟铜制品有紫铜火锅,大小型号的铜盆、铜勺、铜管号以及戏剧舞台上必用的大锣、小锣……
铜行胡同的“奉锣”响遍全国
铜行胡同铜器众多,铜匠们以它的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而扬名于省内外。但最有名气、影响最大的是“奉锣”。奉锣音色纯正、工艺精湛,驰名全国,因产自奉天,故称奉锣。奉锣的创始人为堵全山,光绪十四年(1888),他出生于河北省抚宁县,卒于1970年,人称老堵头。他17岁时来到沈阳,在中街铜行胡同的富发成响铜铺学做铜器手艺。当时,富发成响铜铺制作的锣、钹、镲等打击乐器,声音闷哑,缺乏穿透力,以致无人问津,生意萧条。堵全山认真向老师傅学习,刻苦钻研苏锣、京镲的制作工艺,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于1914年研制出了声音清脆、调门高亢的奉锣。

带有“铜行胡同”字样的恒顺德铜铺
奉锣问世后,天津永福庆合、北京广信号、上海老鸣斋等全国知名响铜器商号,均纷纷来沈订购奉锣。自此,奉锣一声“仓朗朗”,响遍关内外,享誉全国。
奉锣的传说
奉锣虽好,但会做的人当时仅老堵头一人。在铜行胡同里,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堵师傅定音只一锤,防徒弟偷艺如防贼。绝招丢了怎么办?搭上个姑娘少是非。”
“一锤定音”是堵师傅家的祖传绝技。在各种锣的制作过程中,定音是最后的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堵师傅定音只要一锤砸下去,锣的音色又脆亮又好听。但是上百年来,铜行胡同里的手艺人都是世代单传,且传男不传女。为防止别人偷学了自己的手艺,老堵头每次做锣时都会留一手,把定音这最后一道重要工序,悄悄挪到隐蔽的小屋里自己做。不过,即使这样,他的手艺还是被一个勤快的小徒弟偷偷学了去。于是,发现手艺露了底的老堵头就将自己惟一的女儿嫁给了这个小徒弟。
当然这只是传说,实际上老堵头确实只有一个女儿,但其女婿并非是做锣的小徒弟,而是南开大学的高才生。

与四平街(中街)相连的铜行胡同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铜行胡同重获新生。德顺成、恒发永、恒兴永等店铺,还接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的军需任务,生产军用铜扣、皮带卡、帽徽、马具等,支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地拆迁特别是1993年前后东亚商业广场(今兴隆大家庭)的建设,铜行胡同上的商铺彻底消失了。
今日之铜行胡同早已看不到两侧林林总总的铜铺了,“当当”的铜锣、铜器加工之响声亦早已渐行渐远,但从清初至今铜行胡同的名称一直未变。三百多年的铜行胡同勾连着清太宗皇太极“铜心铁胆”的金戈铁马,见证着清代东北第一商业街的繁华岁月,回响着在神州大地上清脆高亢的奉锣之声。
打开1927年奉天市街图,就可看到从沈阳故宫北侧的中心庙到中街,标示的是铜行胡同,今天这一位置即兴隆大家庭东侧称为铜行巷。

1927年奉天市街图中的铜行胡同
沈阳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沈阳古城沈河地名》对铜行巷是这样注释的:铜行巷,北起中街路,南至宫后巷,长200米,宽5米。始建于清初,1975年成今状。清代称铜行胡同,1988年命今名即铜行巷,均以该地清代专制铜器的手工作坊集中地铜行得名。此地元、明、清天命年间均为古城内唯一的南北交通干道。清代系全市唯一的铜行制品集散地。
城内中心“铜心”之铜行胡同
一个普通的制造铜器的小市场,何以建在皇城根下呢?史载,清初,皇太极为壮帝威,下令把制作铜器的作坊均设置在城内中心,铁器生产作坊则安置在古城四周,以示“铜心”“铁胆”之意。因此,铜行才坐落在皇城之下。当时,这里的买卖很兴盛,胡同内专门卖铜的铺子及制作铜器的作坊有十余家。

1903年铜行胡同
清咸丰元年(1851),栗文秀在铜行胡同开办了第一家铜器店永泰成铜器店,光绪元年(1875),李和顺开办了永顺兴铜器店。此后,多家铜器店相继在这条胡同里落户,诸如福顺长、恒顺德、双兴和等。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一年之中,就有公义长、恒发永、利盛永三家铜器店在铜行胡同开业。1913年至1930年,铜行胡同先后兴起德义诚、德和盛、永聚兴等12家铜器店。

1912年法国人斯蒂芬•帕瑟拍摄的铜行胡同
清末民初,铜行胡同北口西侧的恒盛德、恒顺德,北口东侧的中和顺、德胜东专营成品铜器。其他的铜器店,均为铜器加工作坊。有几家铜器店为前店后厂格局,自己制作各种铜器,自己销售。铜器作坊的铜匠们个个身怀绝技,各有千秋,制作的铜制品做工精细,别致精巧,既实用,又美观。生铜制品有玲珑剔透的香炉,造型别致的蜡台,精巧古朴的铜锁,瓦亮的门把手、幔帐钩、小铜环……熟铜制品有紫铜火锅,大小型号的铜盆、铜勺、铜管号以及戏剧舞台上必用的大锣、小锣……
铜行胡同的“奉锣”响遍全国
铜行胡同铜器众多,铜匠们以它的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而扬名于省内外。但最有名气、影响最大的是“奉锣”。奉锣音色纯正、工艺精湛,驰名全国,因产自奉天,故称奉锣。奉锣的创始人为堵全山,光绪十四年(1888),他出生于河北省抚宁县,卒于1970年,人称老堵头。他17岁时来到沈阳,在中街铜行胡同的富发成响铜铺学做铜器手艺。当时,富发成响铜铺制作的锣、钹、镲等打击乐器,声音闷哑,缺乏穿透力,以致无人问津,生意萧条。堵全山认真向老师傅学习,刻苦钻研苏锣、京镲的制作工艺,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于1914年研制出了声音清脆、调门高亢的奉锣。

带有“铜行胡同”字样的恒顺德铜铺
奉锣问世后,天津永福庆合、北京广信号、上海老鸣斋等全国知名响铜器商号,均纷纷来沈订购奉锣。自此,奉锣一声“仓朗朗”,响遍关内外,享誉全国。
奉锣的传说
奉锣虽好,但会做的人当时仅老堵头一人。在铜行胡同里,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堵师傅定音只一锤,防徒弟偷艺如防贼。绝招丢了怎么办?搭上个姑娘少是非。”
“一锤定音”是堵师傅家的祖传绝技。在各种锣的制作过程中,定音是最后的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堵师傅定音只要一锤砸下去,锣的音色又脆亮又好听。但是上百年来,铜行胡同里的手艺人都是世代单传,且传男不传女。为防止别人偷学了自己的手艺,老堵头每次做锣时都会留一手,把定音这最后一道重要工序,悄悄挪到隐蔽的小屋里自己做。不过,即使这样,他的手艺还是被一个勤快的小徒弟偷偷学了去。于是,发现手艺露了底的老堵头就将自己惟一的女儿嫁给了这个小徒弟。
当然这只是传说,实际上老堵头确实只有一个女儿,但其女婿并非是做锣的小徒弟,而是南开大学的高才生。

与四平街(中街)相连的铜行胡同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铜行胡同重获新生。德顺成、恒发永、恒兴永等店铺,还接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的军需任务,生产军用铜扣、皮带卡、帽徽、马具等,支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地拆迁特别是1993年前后东亚商业广场(今兴隆大家庭)的建设,铜行胡同上的商铺彻底消失了。
今日之铜行胡同早已看不到两侧林林总总的铜铺了,“当当”的铜锣、铜器加工之响声亦早已渐行渐远,但从清初至今铜行胡同的名称一直未变。三百多年的铜行胡同勾连着清太宗皇太极“铜心铁胆”的金戈铁马,见证着清代东北第一商业街的繁华岁月,回响着在神州大地上清脆高亢的奉锣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