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捞干的说:
首要原因:以前经常打车的消费群体,如今都买车了。 这一点从丹东近几年机动车的数量上就能看出来。有条件的人都已经买车了,剩下这些没有条件的人,非紧急情况,打车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选项。 出租车司机因为活不好做了,抱怨也越来越多。所以,挑活,拼客,拒载的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没有私家车的这些乘客,面对这样的出租车行业,也会吐槽不断。 继而形成了恶性循环。面对服务,环境和体验更好的滴滴,即便价格稍微高一点,也可以很宽容。当然,滴滴打车也不是一点毛病没有,但对于滴滴良好的体验,作为乘客来说,还是乐于接受的。 滴滴打车的盛行也让出租车行业的饭碗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今年新冠疫情,也让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几近腰斩,钱难挣,也让消费者更加谨慎的消费,出租车行业的收入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从去年到现在一直盛行的共享自行车,以及今年不断涌入的共享电单车,也让出租车司机迁怒于它。 把自己饭碗不保的责任完全的归咎到这其中。 而共享的产品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良好的出行体验,出租车越是抵制,越等于跟乘客形成对立面。越是等于给自己挖坑。前面说过,该买车的都已经买车了,他们非必要是不会打车的,而剩下的这些消费群体在有了滴滴这样的消费体验之后,对于出租车的服务,体验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出租车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继续的像祥林嫂一样四处的抱怨,认为自己的饭碗变薄,是别人的错,不是自己的。
早在2017年的时候,晚上因为没带钱包打车回家的时候,问司机是否可以微信支付的时候,司机都摆摆手就走了,可半年之后,2018年,再问司机能否微信支付的时候,几乎都说可以。这是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微信支付,真的丢活。所以这种方式倒逼出租司机做出改变。必须掌握这门新技术。 现在,是乘客对于出租车的服务,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出租司机却总是不愿做出改变,有更好的新产品,更好的技术出现的时候, 只会像没奶的孩子一样,就会闹。使出浑身的能耐阻挠。 对于消费者来讲,现在已经有了更多的体验和选择,出租车只是其中一个选项,出租车没有权利替消费者做出选择。
昨天做了一个小测试,问问大家伙对于出租车行业的意见,结果意见基本都老大了。如果这还不能倒逼出租车行业自身的改变。这个饭碗,也迟早会被出租车行业自身砸碎。
需要说明的是;丹东的出租车司机中,良莠不齐,有好的司机,但消费者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乘车体验不佳的司机。而那些好司机,也是因此吃了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