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宰相就是丞相,名正言顺,有唐时期则“名尤不正”,其演变有三个阶段。
一、武德、贞观时期:基本沿袭隋制,以尚书省(尚书令)、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三省长官为真相。这段时间也有他官任宰相的情况(兼职宰相),即兼、判、遥领三省长官,临时充任宰相。
如领中书省事、判门下省事,德元年六元,以尚书右仆射裴寂知政事,以将作大将窦抗兼纳言,以黄门侍郎陈叔达判纳言,都是临时兼领宰相之职。纳言,门下省长官,武德中年改为侍中。太宗、高宗时期有一些兼职宰相,既不是三省长官,也不是兼领,而是加“参预朝政”,如吏部尚书加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知机密、兼职政治、同知军国政事等名号,充任这些职位的官员多资历较浅,名号也是临时的,不是正式官衔。这就是向下一阶段的过渡时期。
小科普:自唐太宗任尚书令后,有唐一代除特例无人敢任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实际长官,尚书令成为加官之衔,以赏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