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演绎吧 关注:96,258贴子:1,158,339

『科普』唐代官制学习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分享一些自己的政戏学习笔记,目前在看唐代官制,笔记内容比较详实,勉强可以用作科普。
其中或有表意不清之处,自行决断。


IP属地:四川1楼2020-08-03 00:11回复
    笔记内容来自陕西师范大学杜文玉老师的《唐代职官制度概论》,参考书目为张国刚老师的《唐代官制》。


    IP属地:四川2楼2020-08-03 00:14
    回复
      2025-07-03 06:44:16
      广告
      唐代官制特点:完善化、系统化、成熟化


      IP属地:四川3楼2020-08-03 00:31
      回复
        先说唐代宰相制度。
        秦汉与隋唐宰相最具代表性。秦汉宰相只有一个人,即丞相,是个人负责制。御史大夫为副相,为辅佐丞相之职。隋唐时期宰相有若干人,集体负责制(委员制)。
        与秦汉相比,唐宰相在“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这一总职务上无变化,但在具体事务上变化巨大。
        秦汉时期,相权与皇权斗争很大,隋唐时期斗争则较小。
        机构方面:秦汉为丞相府,可以自己辟属,自己任命官员,下辖机构僚属甚多,权力大到可以处死官员。汉文帝时宠臣邓通,任太宗大夫,深的皇帝宠爱。汉文帝赐他几座铜山,允许他制造钱币。邓通因此得罪宰相,文帝代替邓通给宰相道歉,才将邓通保下来。(汉朝皇帝有同性恋基因吧……)
        唐代宰相无处死官员的权力,机构较为复杂,以中书门下为宰相系统。


        IP属地:四川4楼2020-08-03 00:34
        回复
          处理国事方面:秦汉时期遇到重大国事,有时开廷臣会议商讨,平进(平常事务)则由丞相主持政事。无所不包,囊括司法权、监察权。
          唐朝则有政事堂,另设堂后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堂后五房与六部不是上下级关系。是政事堂的秘书机构)。唐朝前期三省长官为宰相,一个宰相的权力只相当于一个部门部长的权力,只有秦汉丞相权力的一部分,且是兼职宰相,权力只体现在发号施令上,不包括监察权。宰相不能过问御史台工作,且被御史台监管。


          IP属地:四川5楼2020-08-03 00:37
          回复
            秦汉时期宰相就是丞相,名正言顺,有唐时期则“名尤不正”,其演变有三个阶段。
            一、武德、贞观时期:基本沿袭隋制,以尚书省(尚书令)、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三省长官为真相。这段时间也有他官任宰相的情况(兼职宰相),即兼、判、遥领三省长官,临时充任宰相。
            如领中书省事、判门下省事,德元年六元,以尚书右仆射裴寂知政事,以将作大将窦抗兼纳言,以黄门侍郎陈叔达判纳言,都是临时兼领宰相之职。纳言,门下省长官,武德中年改为侍中。太宗、高宗时期有一些兼职宰相,既不是三省长官,也不是兼领,而是加“参预朝政”,如吏部尚书加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知机密、兼职政治、同知军国政事等名号,充任这些职位的官员多资历较浅,名号也是临时的,不是正式官衔。这就是向下一阶段的过渡时期。
            小科普:自唐太宗任尚书令后,有唐一代除特例无人敢任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实际长官,尚书令成为加官之衔,以赏功臣。


            IP属地:四川6楼2020-08-03 00:39
            回复
              二、贞观末年至肃宗乾元元年: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始于贞观八年李靖。李靖以年迈多病请退休,唐太宗允许他每三两天到中书省平章政事,即共议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始于萧瑀、李勣,任萧瑀为太子太保,李勣为特进太子詹事,都是东宫官员,但后加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詹事,正三品,一个超过宰相品级,一个和宰相平级,但需加名号才能与中书门下同议政事)两种名号。唐高宗总章二年,同中书门下三品正式脱离临时意义,成为正式宰相。永淳元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正是入衔。这一阶段,唐朝宰相简称“同平章事”“同三品”。


              IP属地:四川7楼2020-08-03 00:40
              回复
                三、乾元元年到唐朝末年:
                凡任宰相者,皆慕同平章事,而极少用同三品。唐代宗大历二年,中书令和侍中被提高到正二品,其后果是彻底废弃了同三品这一称号。
                开元天宝时期,左右仆射(从二品)如果不带同三品或同平章事名号不能任宰相,尚书省长官因其位高权重,而最早退出宰相集团。当时安禄山想任宰相,皇帝封他为仆射,而令安禄山不满。
                其他两省在后来也相继退出舞台,李林甫、杨国忠都因中书令而任宰相,到肃宗时期,门下省和中书省长官不再单授,侍中和中书令失去了宰相的意义(成为虚职)。大历二年中书令、侍中升为正二品,三省长官正式退出宰相行列。唐后期宰相名号统一到“同平章事”,延续至宋朝(宋朝副相为参知政事,如王安石任参知政事)。
                五代时期:用过同中书门下二品名号,但很短暂,没多久就被废弃。


                IP属地:四川8楼2020-08-03 00:44
                回复
                  2025-07-03 06:38:16
                  广告
                  唐高宗时期国家未统一,皇帝无暇改革宰相制度,太宗时期天下一统,就有时间和精力来改革了。具体办法就是任命低阶官员。
                  为什么这么做?
                  任命低阶官员,对巩固皇权有好处。皇帝一旦不满意,可以随时调整,而元老重臣势力庞大,则很难搬动。这一办法也可以控制宰相人数,随时增加和减少人员。这种演变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趋势。
                  还有一点,在唐高宗时期,一度改中书门下两省为西、东两台,武则天时期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称号也随之改变。有“同东西台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不影响到宰相制度的推行。


                  IP属地:四川9楼2020-08-03 00:46
                  回复
                    政事堂制度:
                    政事堂是宰相们议政的机构场所。一种认为始于贞观时期,一种认为始于武德时期,甚至可以上溯到隋朝时期。
                    唐朝人李华(?),在《中书政事堂记》写道:“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于门下省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
                    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中国史纲要》
                    姚成宇《中国史研究》中提到:政事堂会议是唐最高权力机构,凌驾于三省之上。王超在其后反驳:武德时期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场所,如当代会议厅,非理政办公之地。贞观之后,政事堂会议地位提高,成为议决政务的最高会议。开元十一年以后,政事堂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
                    实际上,政事堂是宰相协助皇帝处理国事的议事决策机构,并非凌驾于三省之上的权力机构,其下不辖任何政治机构。唐初,政事堂的设立是为了协调中书门下两省的工作。


                    IP属地:四川10楼2020-08-03 00:47
                    回复
                      “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天天)有争议,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文献通考》
                      故最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因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到唐高宗永淳二年,《旧唐书》:中书令裴炎以中书执政事笔,遂移政事堂于中书省。


                      IP属地:四川11楼2020-08-03 00:48
                      回复
                        执政事笔:秉笔宰相,首席宰相。原本是轮流坐庄,后按照机构轮流。即轮到中书省掌权,政事堂则移到了中书省,而之前的政事堂首席宰相都是门下省长官。标志着决策中心由门下省转移到中书省,是唐朝政治制度发展的必要,后期门下省作用愈来愈小。
                        详细:秉笔宰相主持政事堂会议,承接诏旨,且在政事堂值班。《旧唐书》:有诏旨出入,非大事不欲历抵诸第,许令直事者一人假属同列之名以进。即如果不是大事,就不和其他宰相商议,首席宰相可以代替其他宰相签名。如果“百僚百司问白”,请示问题,由秉笔宰相处理。秉笔宰相有处理政事堂日常事宜的权力,唐朝初年为防止专权,实行三省轮番秉笔制。


                        IP属地:四川12楼2020-08-03 00:49
                        收起回复
                          开元十一年后,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印也改了,在中书门下后设五房。堂后五房的设置标志着政事堂制度的成熟,是为了方便政事堂办公,比如记事、抄录、收发公文等日常工作(就秘书文员),不具备制定政务的功能,且五房官员无确定品阶(官阶)。
                          政事堂讨论决定的文件,经过皇帝的同意,由中书省正式制敕(起草成文),门下省审议(都已经讨论过,由皇帝确定了,就是过一下手,盖盖印,让文件合法。天子八宝掌握在门下省。)
                          由于是兼职宰相,开元以前,宰相们“午前议事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通典》)”。开元以后,(宰相)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新唐书》)。
                          宰相兼任很多事情,实际是轻宰相之权(决策权),管的事情太多了,国家政事就管的少了。杨国忠任宰相时兼任十几个职务,忙得没时间来政事堂,都在家办公,还考虑啥国家大事。
                          小科普:唐朝兼一个职,就多领一份钱。


                          IP属地:四川13楼2020-08-03 00:50
                          回复
                            李林甫、杨国忠当宰相时,“始崇其任,不归本司(《旧唐书》)”,因为宰相少,就成了专职宰相,政事堂就成了办公场所。(排挤其他人任宰相)两人专权,长期执政事笔。
                            肃宗继位以后,为纠正宰相专权的弊端,在至德元年,“令宰相分直政事笔、承旨。旬日而更,惩林甫及杨国忠之专权故也(《资治通鉴》)。”到德宗贞元年间,由十天换一次,改成每天换一次。反映出皇帝对宰相的戒心,让宰相不能连续掌权。但没有长期坚持下去……后期也有长期执政事笔的人,主要是看皇帝勤不勤奋。


                            IP属地:四川14楼2020-08-03 00:50
                            回复
                              2025-07-03 06:32:16
                              广告
                              宰相处理日常事务的方式:堂帖、堂案。
                              区别:《唐国史补》宰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帖。堂案是处理地方事宜的公文,堂帖是处理在京各部门事务的公文。五代时期出现宰相以堂帖任命和罢任官员,是权臣专权的表现。
                              《资治通鉴》:堂后主书,即今执堂后官也。唐朝的堂后五房的官叫主书,在宋代统称堂后官。公文由主书主笔,秉笔宰相及其他宰相署名确认。


                              IP属地:四川15楼2020-08-03 0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