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举人乡试朱卷现身济南长清
□ 薄文军
日前,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大刘村居民薄庆三携带祖上珍藏的一册乡试朱卷,到利津县北岭乡薄家庄(含福寿、康宁、维新、和平四个行政村)寻亲。
这册乡试朱卷的主人薄仁山,字怡园,又字彝元,山东武定府利津县薄家庄人,清朝同治六年(1867)丁卯科顺天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己酉科大挑一等,江苏即用知县。薄庆三家藏的这册乡试朱卷,载有薄仁山参加顺天府乡试的三篇文章《慈者所以使众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产听郑国之政》和诗作《赋得石上泉声带雨秋》。卷前则详细载录了薄仁山的本族谱系,师承传授,中式名次,主考官姓名、官阶与批语等,并注明其为“顺天乡试中式第二百二十六名,保和殿复试第一等第二十九名”。
在科举考试中,考生用墨笔亲自书写的卷子称为“墨卷”,试卷密封后由誊录人员用朱笔重新誉写的卷子称为“朱卷”。朱卷的作用是使考官无法辨认应考者字迹,以防止在阅卷过程中舞弊。清代新中式的进士、举人往往会将自己的答卷刻印后分送亲友,这种刊刻的卷子虽系墨印,但也被称为朱卷。亲友在收到朱卷后,也往往会在其开贺之日携带礼品登门祝贺。
薄庆三一家祖籍北京大兴,祖上在清代曾出过两位翰林,一位是《康熙字典》编纂官之一的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加二级薄有德。有德字聿修,号勺庭,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 卒于康熙六十年(1721)前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科举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康熙五十年(1711)任辛卯科乡试浙江考官,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编修任湖广提督通省学院, 康熙五十二年(1713)迁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不久擢升修撰,康熙五十七年(1718)以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薄有德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书法家,有书法作品传世。另一位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进士,翰林院编修薄海。北京大兴薄姓与山东利津薄姓名系出同源,一直来往不断。利津县《薄氏族谱·薄学山先生传》说,薄家庄的增贡生薄毓泰“善吟咏,工书法,久寓北京,从大兴籍康熙壬辰科翰林官编修族伯讳海字隅斋者游,屡试于京兆闱,迭经荐而未售。”可以看出当时利津、大兴两县的薄姓多有交往,且能彼此按谱称谓。利津县薄姓聚族而居的薄家庄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乡”,仅见于《利津县志》(清光绪、民国版)和《薄氏族谱》的就有进士1人、举人1人、贡生16人,同时有太学、府学、县学生,也就是俗称的秀才200余人。大兴薄姓是官宦世家,各地的薄姓读书人在京城游学、科举可能有所倚重。正因为如此,薄仁山会在中举后将自己的乡试朱卷投送给大兴薄姓族人。1904年,薄庆三的高祖薄京元从大兴迁到山东长清,购置田宅,安家落户。薄仁山的乡试朱卷应该是此时被带到长清的。
专家普遍认为,科举朱卷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与官刻的登科录、乡试录、会试录以及同年齿录等相比,科举朱卷提供的履历内容更为详细,相当于一部“小家谱”,而且在很多方面比家谱更为翔实可信。薄仁山的乡试朱卷早于利津县《薄氏族谱》(1931年编纂),应该是薄姓族人修谱时的重要依据之一。没想到在利津县已经无存的这一文献资料,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会在长清与世人见面。
□ 薄文军
日前,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大刘村居民薄庆三携带祖上珍藏的一册乡试朱卷,到利津县北岭乡薄家庄(含福寿、康宁、维新、和平四个行政村)寻亲。
这册乡试朱卷的主人薄仁山,字怡园,又字彝元,山东武定府利津县薄家庄人,清朝同治六年(1867)丁卯科顺天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己酉科大挑一等,江苏即用知县。薄庆三家藏的这册乡试朱卷,载有薄仁山参加顺天府乡试的三篇文章《慈者所以使众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产听郑国之政》和诗作《赋得石上泉声带雨秋》。卷前则详细载录了薄仁山的本族谱系,师承传授,中式名次,主考官姓名、官阶与批语等,并注明其为“顺天乡试中式第二百二十六名,保和殿复试第一等第二十九名”。
在科举考试中,考生用墨笔亲自书写的卷子称为“墨卷”,试卷密封后由誊录人员用朱笔重新誉写的卷子称为“朱卷”。朱卷的作用是使考官无法辨认应考者字迹,以防止在阅卷过程中舞弊。清代新中式的进士、举人往往会将自己的答卷刻印后分送亲友,这种刊刻的卷子虽系墨印,但也被称为朱卷。亲友在收到朱卷后,也往往会在其开贺之日携带礼品登门祝贺。
薄庆三一家祖籍北京大兴,祖上在清代曾出过两位翰林,一位是《康熙字典》编纂官之一的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加二级薄有德。有德字聿修,号勺庭,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 卒于康熙六十年(1721)前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科举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康熙五十年(1711)任辛卯科乡试浙江考官,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编修任湖广提督通省学院, 康熙五十二年(1713)迁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不久擢升修撰,康熙五十七年(1718)以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薄有德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书法家,有书法作品传世。另一位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进士,翰林院编修薄海。北京大兴薄姓与山东利津薄姓名系出同源,一直来往不断。利津县《薄氏族谱·薄学山先生传》说,薄家庄的增贡生薄毓泰“善吟咏,工书法,久寓北京,从大兴籍康熙壬辰科翰林官编修族伯讳海字隅斋者游,屡试于京兆闱,迭经荐而未售。”可以看出当时利津、大兴两县的薄姓多有交往,且能彼此按谱称谓。利津县薄姓聚族而居的薄家庄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乡”,仅见于《利津县志》(清光绪、民国版)和《薄氏族谱》的就有进士1人、举人1人、贡生16人,同时有太学、府学、县学生,也就是俗称的秀才200余人。大兴薄姓是官宦世家,各地的薄姓读书人在京城游学、科举可能有所倚重。正因为如此,薄仁山会在中举后将自己的乡试朱卷投送给大兴薄姓族人。1904年,薄庆三的高祖薄京元从大兴迁到山东长清,购置田宅,安家落户。薄仁山的乡试朱卷应该是此时被带到长清的。
专家普遍认为,科举朱卷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与官刻的登科录、乡试录、会试录以及同年齿录等相比,科举朱卷提供的履历内容更为详细,相当于一部“小家谱”,而且在很多方面比家谱更为翔实可信。薄仁山的乡试朱卷早于利津县《薄氏族谱》(1931年编纂),应该是薄姓族人修谱时的重要依据之一。没想到在利津县已经无存的这一文献资料,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会在长清与世人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