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30岁的沈阳人,没有不知道五一商店的,每次经过辽河街宁山东路路口东北角,你都能看到那座熟悉的三层楼房,和楼顶上醒目的“五一”俩字。虽然那附近现在有很多更高更大块儿的楼房,但“五一商店”仍然是那一片儿无可争议的地标。

曾是“商业大咖”盛极一时
论老牌儿商店,沈阳太多了,皇城里、城关里一家连着一家,但五一商店之于沈阳人的意义不一样——它可是沈阳那个最辉煌年代的记忆载体呀。五一商店最火的时候,年盈利额最高可以达到上百万,那时候社会平均收入才百十来块钱啊!刨去物价、收入上涨的因素,联想一下,当时的五一商店在同一档次的百货商店里,绝对是旗舰级别。
市民买东西得排队,商场里人挨人人挤人,钢化玻璃做的柜台前边常常因为排队的事打架干仗(就像现在在某些大牌儿医院里排队挂号看病一样),至于紧俏商品,根本在柜台上看不到,有本事的主儿早在卸货的时候就托内部人给耗下啦。那时候要是在五一商店上班,就跟现在在“挨踢行业”上班一样,绝对的好工作。
现在有些人啊,一回忆起自己当年在五一商店挤半天还没买着东西的惨相儿,还是满脸的幸福洋溢着,那种被挤冒油的舒坦劲儿,现在不好找了,沈阳如今最不缺的就是大商场大超市,想买啥就能买着啥,根本不用挨挤,而且东西放在那里,根本不用目测,但是,感觉“不亲”。
要我说这些人什么好呢?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有点贱!现在再整一个当年那样的老式商场,排队花钱看售货员小脸子的地方,估计得门可罗雀吧。

公私合营,得名有趣
那么,这给市民带来不可磨灭的爱恨记忆的五一商场,究竟是打啥时候开始有的呢?是在1956年。
对于工商业而言,1956年是个特殊年份,特殊在这一年实施了公私合营,很多私营商铺,一夜之间,都转制、合并变成了国营或者合营。
不光是公私合营,很多小的商铺还合并到一起了,原来生意场上的对头,如今却成了在同一家单位打铃儿上班的同事了。合营之后,再叫什么“祥”啊“发”啊“顺”啊啥的,当然不行了。老板,不,是经理,老经理跟支部书记一商量,就叫“五一商店”或者“五一商场”吧,说明咱们是为劳动者服务的(我小时候还以为五一商场是五一那天成立滴呢)。

商业系统里的“新华书店”
在那个年代,全国很多城市的五一商场一夜间出现,不光沈阳,在北京、上海、太原、合肥,甚至乌鲁木齐都有五一商店,而且还很多家都有分店呢。
既然是为劳动者服务的,五一商店的商品就多是生活用品(废话,那时候一般地方也买不到奢侈品不是),我小时候因为家住在皇姑,所以跟着家长到五一商店买过东西(怕被挤丢了,一直拽着家长的手)。
有一次买的东西好像是电熨斗,一次是玻璃杯玻璃碗,买电熨斗那次,还排着呢,大人排队过程中,我就趴在柜台外看那些各种各样的电熨斗,因为电熨斗都是亮晶晶很神气,像某种武器似的嘛,不过后来大人排队排到了以后,分分钟就选定了一款,估计是早有计划的吧。
现在回忆这个场面觉得挺好玩,买电熨斗的怎么还要排队?其实想想也是:那时候的衣服洗完不熨一下好像没法穿出去的吧,家家户户都得有这个“电器”!而且卖电熨斗的在那附近一大片居民区里,只有五一商店一家。
岁月如斯 “五一商店”已成专有地名
沈阳的五一商店,火了足足有四十多年,一直到上世纪末,还运转得妥妥的呢,到后来不知道为啥就一下不行了,后来呢,就慢慢变成了一个超市了。但对于沈阳人,尤其是皇姑区人来说,五一商店无疑是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地标。
虽然她风光不再,虽然她只有三层小楼,在这个高楼大厦林立的都市里,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对于经历过那个供应紧张的年代,买东西都用粮票、肉票、布票的年代的人来说,五一商店,就是伴随走过的一个伙伴,太多逛商店、买礼物,家里购置大件,都与这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光过去,咱沈阳再不缺少高大上的商业mall,但是,五一商店,是一个曾经养育过我们的商店,是给过我们一段难忘岁月的商店,这种感情很难言喻,其它新兴的商业,也很难比拟。
现在,这里已经衰落成了一条普普通通的十字路口,90后的年轻人也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十字路口非得由一个商店来命名。其实,不为什么,只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沈阳,这旮是沈阳。
图文来源:这旮是沈阳

曾是“商业大咖”盛极一时
论老牌儿商店,沈阳太多了,皇城里、城关里一家连着一家,但五一商店之于沈阳人的意义不一样——它可是沈阳那个最辉煌年代的记忆载体呀。五一商店最火的时候,年盈利额最高可以达到上百万,那时候社会平均收入才百十来块钱啊!刨去物价、收入上涨的因素,联想一下,当时的五一商店在同一档次的百货商店里,绝对是旗舰级别。
市民买东西得排队,商场里人挨人人挤人,钢化玻璃做的柜台前边常常因为排队的事打架干仗(就像现在在某些大牌儿医院里排队挂号看病一样),至于紧俏商品,根本在柜台上看不到,有本事的主儿早在卸货的时候就托内部人给耗下啦。那时候要是在五一商店上班,就跟现在在“挨踢行业”上班一样,绝对的好工作。
现在有些人啊,一回忆起自己当年在五一商店挤半天还没买着东西的惨相儿,还是满脸的幸福洋溢着,那种被挤冒油的舒坦劲儿,现在不好找了,沈阳如今最不缺的就是大商场大超市,想买啥就能买着啥,根本不用挨挤,而且东西放在那里,根本不用目测,但是,感觉“不亲”。
要我说这些人什么好呢?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有点贱!现在再整一个当年那样的老式商场,排队花钱看售货员小脸子的地方,估计得门可罗雀吧。

公私合营,得名有趣
那么,这给市民带来不可磨灭的爱恨记忆的五一商场,究竟是打啥时候开始有的呢?是在1956年。
对于工商业而言,1956年是个特殊年份,特殊在这一年实施了公私合营,很多私营商铺,一夜之间,都转制、合并变成了国营或者合营。
不光是公私合营,很多小的商铺还合并到一起了,原来生意场上的对头,如今却成了在同一家单位打铃儿上班的同事了。合营之后,再叫什么“祥”啊“发”啊“顺”啊啥的,当然不行了。老板,不,是经理,老经理跟支部书记一商量,就叫“五一商店”或者“五一商场”吧,说明咱们是为劳动者服务的(我小时候还以为五一商场是五一那天成立滴呢)。

商业系统里的“新华书店”
在那个年代,全国很多城市的五一商场一夜间出现,不光沈阳,在北京、上海、太原、合肥,甚至乌鲁木齐都有五一商店,而且还很多家都有分店呢。
既然是为劳动者服务的,五一商店的商品就多是生活用品(废话,那时候一般地方也买不到奢侈品不是),我小时候因为家住在皇姑,所以跟着家长到五一商店买过东西(怕被挤丢了,一直拽着家长的手)。
有一次买的东西好像是电熨斗,一次是玻璃杯玻璃碗,买电熨斗那次,还排着呢,大人排队过程中,我就趴在柜台外看那些各种各样的电熨斗,因为电熨斗都是亮晶晶很神气,像某种武器似的嘛,不过后来大人排队排到了以后,分分钟就选定了一款,估计是早有计划的吧。
现在回忆这个场面觉得挺好玩,买电熨斗的怎么还要排队?其实想想也是:那时候的衣服洗完不熨一下好像没法穿出去的吧,家家户户都得有这个“电器”!而且卖电熨斗的在那附近一大片居民区里,只有五一商店一家。
岁月如斯 “五一商店”已成专有地名
沈阳的五一商店,火了足足有四十多年,一直到上世纪末,还运转得妥妥的呢,到后来不知道为啥就一下不行了,后来呢,就慢慢变成了一个超市了。但对于沈阳人,尤其是皇姑区人来说,五一商店无疑是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地标。
虽然她风光不再,虽然她只有三层小楼,在这个高楼大厦林立的都市里,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对于经历过那个供应紧张的年代,买东西都用粮票、肉票、布票的年代的人来说,五一商店,就是伴随走过的一个伙伴,太多逛商店、买礼物,家里购置大件,都与这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光过去,咱沈阳再不缺少高大上的商业mall,但是,五一商店,是一个曾经养育过我们的商店,是给过我们一段难忘岁月的商店,这种感情很难言喻,其它新兴的商业,也很难比拟。
现在,这里已经衰落成了一条普普通通的十字路口,90后的年轻人也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十字路口非得由一个商店来命名。其实,不为什么,只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沈阳,这旮是沈阳。
图文来源:这旮是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