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复吧 关注:29贴子:2,287

回复:敦煌写经:古人世界的折射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信众的抄经活动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7-28 23:03
回复
    与寺院和官府大规模的抄经活动不同,民众一般抄写小部头的佛经,抄写完毕后通常在佛经尾部书写一段“题记”,用以记述抄经者身份、抄经时间、场合、缘由、祈愿内容、抄经经过等信息,所记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抄经题记体现了民众的佛教信仰以及对佛法的理解,从中不难窥探佛教思想融入中国社会的历程。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7-28 23:03
    回复
      其次,传世文献中记载民众生活的内容少之又少,史官们更关注的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维护长幼尊卑的礼乐纲常,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往往惜墨如金、阙而不载。然而,普通民众的历史才是有血有肉的历史。幸运的是,抄经题记弥补了这种缺失,淹没在历史迷雾中的民生影像借此越来越清晰地展现于世人面前。抄经题记记录的并不是古人生活内容的全部,却是现知材料中最为直接观察古人生活世界的“窗口”。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0-07-28 23:03
      回复
        参与抄经活动的人物涉及社会各阶层,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皇室贵胄;其次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而为数最多的是走卒贩夫、工农兵学等芸芸众生。抄经者抄写佛经时,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趋向性,即一般在佛教神圣的日子中抄写,他们将本来均质的时间分割成神圣和非神圣两部分,认为在适宜的时间内书写佛经,功效大于平日,更为灵验可感。在佛教上报“四重恩”思想的影响下,父母、眷属、师僧、国主是抄经者主要的祈愿对象。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0-07-28 23:03
        回复
          佛教一直强调善恶果报的必然性。信众也坚信写经是善因,会带来好的果报,而结果却并非信众所期待的那样。按此逻辑推理,信众的抄经活动应该昙花一现,不可能在历史上久行不坠。以何种心态理解这种有悖常理的行为呢?这与佛教三报论思想的传播有很大关系。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0-07-28 23:04
          回复
            抄经者同意将福报延迟至下世或者扩展到眷属身上。同时抄经者通过虔诚的抄经行为,如刺血写经、书写重要典籍,来优化福报结果。随着佛教信众增多,以盈利为目的的抄经坊和抄经生产生,“买福卖罪,如持左契,交手相付”,抄经供养完全世俗化。可以说,在抄经市场中,俗众抄经是在世俗利益标尺下所做的宗教信仰行为,书写佛经是其获得福报的手段之一。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0-07-28 23:04
            回复
              通过对敦煌写经的研究,可以看到:敦煌藏经洞所出文献因特殊的历史遭遇,反映同一历史事件的文书散藏于中、英、法、日、俄等世界各地。如果孤立地分析某地所收藏的文献,其历史信息是非常有限的,据此难以把握文书本来的性质。但如果采用综合研究的方法,将反映同一事件的、散藏于不同机构的文献搜集起来,犹如将历史的片段缀合起来,最终可获得完整的历史全景。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0-07-28 23:07
              回复
                此外,在解读抄经题记时,既要避免过度解释,又必须将其放在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中,这是解读所有抄经题记时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如此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抄经题记所蕴藏的历史信息,抄经题记的内容才可以变得更为饱满。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0-07-28 23:07
                回复
                  而对于抄经题记中所表现的今人难以接受的行为,今人应以同情的态度加以审视,而不可一味地将其贬为愚昧无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为贴近古人的生活,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事原则。(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10世纪敦煌地区抄经史”负责人、兰州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瀚文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0-07-28 23: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