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有一位老师鲍季和。陆游在十七岁的时候,早晨戴着乌帽出门,和许伯虎一同在教师那里上学。清明的前一天,老师放假,他们用矾水在纸上写字,以后涂上墨迹,作为假的拓本。这件小事,他在诗里曾经提到。
《宋史·陆游传》说他“年十二、能诗文”,不免有一些浮夸,但是在这个“书香门第”里,他从小便感染上对于诗文的爱好,这是很自然的。
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陆宰。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今思之,如数日前事也。[22]
余年十七八时,读摩诘诗最熟,后遂置之者几六十年。今年七十七,永昼无事,再取读之,如见旧师友,恨间阔之久也。[23]
余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24]
陆游在陶潜和唐代诗人中,摸索自己的道路,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在他十八岁那一年,认识曾几,这才算找到一条路。他有一诗记他们认识之初:
发似秋芜不受耘,茶山曾许与斯文,回思岁月一甲子,尚记门墙三沐熏。[25]
自注:游获从文清公游时距今六十年。[26]
曾几这一年五十九岁了。他对于这位青年的款接,真是热情异常。从另一方面看,他对于陆游所起的影响是异常的巨大,陆游对他的崇拜算得五体投地。他说:
儿时闻公名,谓在千载前,稍长诵公文,杂之韩杜编。夜辄梦见公,皎若月在天,起坐三叹息,欲见亡繇缘。忽闻高轩过,欢喜忘食眠,袖书拜辕下,此意私自怜。道若九达衢,小智妄凿穿,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公不谓狂疏,屈体与周旋,骑气动原隰,霜日明山川。……[27]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初次的相见,是在曾几到陆家去的那一天。当然,他是去拜访陆宰的。南宋初年,山阴取得陪都的地位,加以陆宰的声望和他的交游之广,都可以吸引时人的访问。曾几的这一来,对于陆游是一颗从天上降下的明珠,他是如何地渴望认识这一位伟大的人物!
是什么吸引力使得陆游对于曾几五体投地的?
首先曾几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他的著作有《易释象》五卷、《论语义》二卷,但是他的更大的声望是他继承了胡安国的春秋学。宋代在春秋学方面的卓越的成就,北宋有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春秋总论》一卷,南宋有胡安国《春秋传》三十卷,又《通例》一卷,《通旨》一卷。陆宰不是也有一卷春秋学的著作吗?为什么宋人对于春秋学感到很大的兴趣,孙复、胡安国都成为有名的学者呢?因为春秋主张“尊王攘夷”,拥戴封建君主作为一面旗帜,抗拒异族的侵略者。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候,这样的主张是有它的特殊意义的。胡安国在南宋初年作《春秋传》,其意在此。这一位春秋学者死于绍兴八年,那时陆游年十四岁,没有离开山阴,因此他不可能看到胡安国,可是现在他看到曾几,这是给他很大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