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中草木之雪松
原创 朱浩然 快哉风云 1周前
一夜暴雨,校园里最高的那棵雪松倒了。
风雨过后,有的树被刮断,有的树被吹倒,这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一棵雪松倒在暴雨之夜,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这可不是普通的树啊,这是雪松、这是青松!
我们心目中的松是这样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刘桢《赠从弟》)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
它就该像陶铸在《松树的风格》里说的那样:“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
越是艰苦严酷的环境,越能显示松树顽强的生命力;越是经历磨难和煎熬,越能彰显松树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品格。
难道古往今来人们崇敬、赞美的青松里不包含雪松?它怎么会这么轻易地倒在雨夜呢?
在我们的校园里,雪松是一种庄重高雅的存在。虽然它总是与柏树比肩而立,但是高大挺拔,树形美观如张开的巨伞,树叶如针齐整葱翠,较之柏树的树皮扭曲撕裂、树形不规不矩、枝叶黯绿无光,尤其显得器宇轩昂,倜傥脱俗。
走进学校大门,迎面就可以看见两棵高大的雪松站立在主干道两旁,它们像排头兵,率领了一众柏树、桂花树列队迎接师生的到来。它们简直就是站立的荷尔蒙,只有它们才能代表学校的形象气质,。
只是它们身后的那些树,或高大,或低矮,或身形挺拔,或体态臃肿,那靠近路边的黄杨,挨挨挤挤,密密匝匝。服装虽都是绿色,却深浅不一,色彩有些斑驳。这些乔木与灌木共同组成了两道密不透光的墙,人走在路上,如同行在幽深的小巷里。
有一年,这条路边突然多出了十几个中外名人的塑像。这些半身塑像虽面庞各异,但神情姿态一律,颜色全是深棕色。它们隐身在黄杨丛中,在高大的绿墙映衬下,委屈而又无奈。可能它们没想到,它们委屈,却更委屈了一些胆小的女生。
一天,一位学生有些惊慌地对我说:“老师,昨天晚上我回宿舍,差点被那些塑像吓死了。”当时这路边只有有限几盏路灯,昏黄的灯光下,走上几步就有一个老头盯着你,得多大的胆子才能步履从容啊。
如果在一个阴沉沉的日子,一位陌生人偶然闯进这里,看着苍松翠柏之下一尊尊神情肃穆的雕像,他会想到这是一所学校吗?
这树非要栽种得这样密吗?疏朗通透一些不好吗?把这些老人像布置在路边的意图是什么呢?在学校某处专门设置一个名人园不可以吗?
一些事物一旦被最初的某种设计固定下来,后来的人们就会熟视无睹而习以为常。我们怪不得树和塑像,它们无法决定自己存在的位置,即便思想比人还要活跃开放,也无法做出半点改变。它们不应该为此感到悲哀。
那些雪松呢?不管它们被安排在那里,但愿都能安安稳稳地站着啊。
直到亲眼见到,我才知道雪松是开花的。
这里的雪松生长旺盛,低处伸展出的枝条常常触碰到行人。去年秋天,我走过一棵雪松时,觉得眼前一亮,原来在雪松横斜枝条的顶端,竟然长出了许多拇指一样浅绿泛黄的柱状物。这是什么呢?是花还是果呢?
网络上的专家说,雪松在秋季长出雄球花,11月份进行散粉。此时的雌球花很不显眼,藏在叶丛之中,等接受花粉后,第二年春天开始发育。
我见到的应该是雪松的雄球花(专家说,裸子植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花,咱姑且叫它花吧)。多稀罕呢,千百年来被神圣化的雪松竟然也像普通植物一样开花!
那么多的雄球花,是打算陪雌球花来一场轰轰烈烈地老天荒的恋爱吗?然而,尽管我费了好大的力气去找它藏在叶丛中的雌球花,但目之所及,除了针状簇生的叶,就是密密层层的枝,一点雌球花的影子也没有。自以为窥探到雪松隐秘而兴奋的我顿时感到很遗憾。
今年五月,我在实验楼参加集体备课,偶然透过窗户往南看,小广场边上的两棵雪松上,似乎落了许多小鸟,又像冒出朵朵青中泛白的小“蘑菇”。仔细看时,它们许久不动,不会是鸟,高高的树枝上也断然不会长出蘑菇来。我猛然想起了网上专家的话,这应该是我在去年没有找到的雌球花受粉后发育成的球果!
集备结束,我围着这棵树仔细观察,希望能看清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只可惜这些果球长在高高的枝上,只能看到它们是卵圆形的。我拿起手机,尽量拉近拍照,依然无法拍到特写。它们踩着树枝,随风起伏,是在自得其乐,还是在故意戏弄我,我不得而知,只是脖子仰得有些酸。
只有树龄到了三十岁以上的雪松,才会开花。校园里这几棵雪松开花了,结果了,它们已经超过三十岁了。
当年栽种这些树的人在哪里呢?如果他们能看到这些雪松开花该多好。
,校园里最高的那棵雪松倒了,他们知道了,会伤心吗?
开花,结果,这雪松活得够普通够真实。
但它依然不是普通的树,它是雪松、是青松!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松树的风格》)
在我们的概念里,雪松应该生活在高山之上、幽谷之中,它应该顶风冒雪,屹立不倒。生存条件越恶劣,越能激起战斗的豪情,越能生活得自在潇洒。
艰苦是历练生命最肥沃的土壤,苦难是磨砺意志最火热的熔炉。
一夜暴雨,校园里最高的那棵雪松倒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为你高大得超出周围的树,狂风乍起,必首当其冲,先受其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根须不要太深即可要水得水,要肥有肥,长期生活在舒适区,倒下是早晚的事。
工人们正好借雪松倒下的机会,无需费力登高就可把它好好修剪一番,然后在原地把它重新栽种起来。被几根木棒支撑起的雪松,如同拄着拐杖的病人,等待岁月疗伤。只是,如果再有几场暴风雨,那些没有被修剪、没有被支撑的雪松呢?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这暴雨多发的季节,我们还是赶紧做好固木根本的工作吧,顺便也把那些倚老卖老的低枝砍去。一棵树倒下,扶起来很容易,许多树倒了,想扶起来很难;自然的树倒了,扶起来容易,心里的树倒了,想扶起来更难。
原创 朱浩然 快哉风云 1周前
一夜暴雨,校园里最高的那棵雪松倒了。
风雨过后,有的树被刮断,有的树被吹倒,这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一棵雪松倒在暴雨之夜,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这可不是普通的树啊,这是雪松、这是青松!
我们心目中的松是这样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刘桢《赠从弟》)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
它就该像陶铸在《松树的风格》里说的那样:“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
越是艰苦严酷的环境,越能显示松树顽强的生命力;越是经历磨难和煎熬,越能彰显松树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品格。
难道古往今来人们崇敬、赞美的青松里不包含雪松?它怎么会这么轻易地倒在雨夜呢?
在我们的校园里,雪松是一种庄重高雅的存在。虽然它总是与柏树比肩而立,但是高大挺拔,树形美观如张开的巨伞,树叶如针齐整葱翠,较之柏树的树皮扭曲撕裂、树形不规不矩、枝叶黯绿无光,尤其显得器宇轩昂,倜傥脱俗。
走进学校大门,迎面就可以看见两棵高大的雪松站立在主干道两旁,它们像排头兵,率领了一众柏树、桂花树列队迎接师生的到来。它们简直就是站立的荷尔蒙,只有它们才能代表学校的形象气质,。
只是它们身后的那些树,或高大,或低矮,或身形挺拔,或体态臃肿,那靠近路边的黄杨,挨挨挤挤,密密匝匝。服装虽都是绿色,却深浅不一,色彩有些斑驳。这些乔木与灌木共同组成了两道密不透光的墙,人走在路上,如同行在幽深的小巷里。
有一年,这条路边突然多出了十几个中外名人的塑像。这些半身塑像虽面庞各异,但神情姿态一律,颜色全是深棕色。它们隐身在黄杨丛中,在高大的绿墙映衬下,委屈而又无奈。可能它们没想到,它们委屈,却更委屈了一些胆小的女生。
一天,一位学生有些惊慌地对我说:“老师,昨天晚上我回宿舍,差点被那些塑像吓死了。”当时这路边只有有限几盏路灯,昏黄的灯光下,走上几步就有一个老头盯着你,得多大的胆子才能步履从容啊。
如果在一个阴沉沉的日子,一位陌生人偶然闯进这里,看着苍松翠柏之下一尊尊神情肃穆的雕像,他会想到这是一所学校吗?
这树非要栽种得这样密吗?疏朗通透一些不好吗?把这些老人像布置在路边的意图是什么呢?在学校某处专门设置一个名人园不可以吗?
一些事物一旦被最初的某种设计固定下来,后来的人们就会熟视无睹而习以为常。我们怪不得树和塑像,它们无法决定自己存在的位置,即便思想比人还要活跃开放,也无法做出半点改变。它们不应该为此感到悲哀。
那些雪松呢?不管它们被安排在那里,但愿都能安安稳稳地站着啊。
直到亲眼见到,我才知道雪松是开花的。
这里的雪松生长旺盛,低处伸展出的枝条常常触碰到行人。去年秋天,我走过一棵雪松时,觉得眼前一亮,原来在雪松横斜枝条的顶端,竟然长出了许多拇指一样浅绿泛黄的柱状物。这是什么呢?是花还是果呢?
网络上的专家说,雪松在秋季长出雄球花,11月份进行散粉。此时的雌球花很不显眼,藏在叶丛之中,等接受花粉后,第二年春天开始发育。
我见到的应该是雪松的雄球花(专家说,裸子植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花,咱姑且叫它花吧)。多稀罕呢,千百年来被神圣化的雪松竟然也像普通植物一样开花!
那么多的雄球花,是打算陪雌球花来一场轰轰烈烈地老天荒的恋爱吗?然而,尽管我费了好大的力气去找它藏在叶丛中的雌球花,但目之所及,除了针状簇生的叶,就是密密层层的枝,一点雌球花的影子也没有。自以为窥探到雪松隐秘而兴奋的我顿时感到很遗憾。
今年五月,我在实验楼参加集体备课,偶然透过窗户往南看,小广场边上的两棵雪松上,似乎落了许多小鸟,又像冒出朵朵青中泛白的小“蘑菇”。仔细看时,它们许久不动,不会是鸟,高高的树枝上也断然不会长出蘑菇来。我猛然想起了网上专家的话,这应该是我在去年没有找到的雌球花受粉后发育成的球果!
集备结束,我围着这棵树仔细观察,希望能看清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只可惜这些果球长在高高的枝上,只能看到它们是卵圆形的。我拿起手机,尽量拉近拍照,依然无法拍到特写。它们踩着树枝,随风起伏,是在自得其乐,还是在故意戏弄我,我不得而知,只是脖子仰得有些酸。
只有树龄到了三十岁以上的雪松,才会开花。校园里这几棵雪松开花了,结果了,它们已经超过三十岁了。
当年栽种这些树的人在哪里呢?如果他们能看到这些雪松开花该多好。
,校园里最高的那棵雪松倒了,他们知道了,会伤心吗?
开花,结果,这雪松活得够普通够真实。
但它依然不是普通的树,它是雪松、是青松!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松树的风格》)
在我们的概念里,雪松应该生活在高山之上、幽谷之中,它应该顶风冒雪,屹立不倒。生存条件越恶劣,越能激起战斗的豪情,越能生活得自在潇洒。
艰苦是历练生命最肥沃的土壤,苦难是磨砺意志最火热的熔炉。
一夜暴雨,校园里最高的那棵雪松倒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为你高大得超出周围的树,狂风乍起,必首当其冲,先受其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根须不要太深即可要水得水,要肥有肥,长期生活在舒适区,倒下是早晚的事。
工人们正好借雪松倒下的机会,无需费力登高就可把它好好修剪一番,然后在原地把它重新栽种起来。被几根木棒支撑起的雪松,如同拄着拐杖的病人,等待岁月疗伤。只是,如果再有几场暴风雨,那些没有被修剪、没有被支撑的雪松呢?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这暴雨多发的季节,我们还是赶紧做好固木根本的工作吧,顺便也把那些倚老卖老的低枝砍去。一棵树倒下,扶起来很容易,许多树倒了,想扶起来很难;自然的树倒了,扶起来容易,心里的树倒了,想扶起来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