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吧 关注:80,461贴子:2,553,386

回复:开一个楼,记录我的读书与看番日常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42楼2022-02-24 21:40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743楼2022-02-24 21:42
    回复
      我之所以说本书比较神话学写的不错,是因为作者着眼于文本分析。如果我们撇开各种文明早期神话由于语言发音导致的名称差异,从神话结构来看,是可以用相似性来说明的,当然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范畴问题。在近代考古学发展之前,古希腊与《圣经》无疑是最流行的神话,因为它们通过印刷物实现了文本的连续传承。再有一点就是西方文明的强势,让它们的所有东西跟着成为显学,你发现有中西文学比较这门学科,但是你很难发现有中非文学的比较。学术在此处依然受到政治影响,福柯意义上的影响。
      考古学可以说拥有着解构西方,简单点说欧洲中心论的优势,比如19世纪对于古代亚述文明的考古发现,从亚述国王阿述尔拔尼巴图书馆发掘出了两万多块泥板文献,这个图书馆的藏书量,直到后来马其顿亚历山大建立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才超越。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两部古代两河流域史诗,《恩努马.艾利希》与《吉尔伽美什》就是通过这些文献拼接,古文字破解然后组成的文本,这些文本是埋藏了3千多年将近4千年的东西,它们所诉说的故事来自6千年前。远远早于《圣经》时间与古典文明的古希腊。重要的一点是,两大史诗中有着系统的神话结构,《圣经》中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简直就是来自于更早的那两部史诗的文本结构。这说明了文明之间的影响,早到很早的时间段。所以比较神话学是一门相当有意思,且需要文本精读的学科。


      IP属地:辽宁744楼2022-02-25 23:05
      回复


        IP属地:辽宁745楼2022-02-25 23:09
        回复
          《恩努马.艾利希》是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的祭司所撰写的神话,因为写在七块完整的泥板上所以又被称为《七表诗》,其中记载的主神叫马尔都克(放在古希腊神话中就是宙斯),该词在《旧约》中叫做“彼勒”,在亚述统治时期叫做“阿述尔”,在西支闪米特语系民族中被奉为主神,古巴比伦、古埃及、亚述都有它的造型。《恩努马.艾利希》讲述的故事,就是新神马尔都克创造世界,其中提到了早于它两代的神。我们可以发现古巴比伦史诗第一次使用了三代神祇这种结构,那么熟悉古希腊神话的人,就会想到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宙斯的系谱。古巴比伦史诗中提阿马特造出巨蛇与下一代大战,和希腊神话中泰坦巨神和第一代乌拉诺斯大战,虽然顺序不一样,但是结构拥有相似性。这说明上古神话并不是“美的宗教”的单纯反映,而是对历史的反映,即闪族诸神替代苏美尔诸神,古希腊城邦之间更迭,从考古学上面来看,古希腊在希腊人入主之前,当地为佩拉斯格人,那么希腊人作为后来者以宙斯置换了克洛诺斯,随着历史变迁,远古英雄与部落故事变成了神话文本,历史的时间顺序转换成神话时间顺序。这种结构是诞生与两河流域的最早史诗,它提供了完整的神谱序列与一些故事模型,比如洪水灭世,最早是《吉尔伽美什》运用,在《圣经》中被彻底完善,前者的语言从文学上面来看相当朴实,接近大自然之美,所以我阅读《吉尔伽美什》感到了一种诗性,一种原初大地天空一切都纳入胸中那种开阔。《圣经》以及希腊神话中洪水故事是对前者的一种模仿,但是加上了古希腊人特有的理性主义。作者还讨论了这些神话中出现的巨人,各种平行神祇的渊源以及创世神话的演变形态。我想我很快就会看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 : 比较宗教的范型》与弗雷泽的《金枝》,这两部学术书都是比较神话学的系统著作,躺在书柜中好多年,终于要被沈爱凤的这本书唤醒了。我想这也就是阅读带给我的快乐。


          IP属地:辽宁746楼2022-02-26 21:47
          回复


            IP属地:辽宁747楼2022-02-26 21:50
            回复
              此外本书在建筑学方面,我认为是讲的比较精彩。现代人对于古希腊卫城,对于古罗马的穹隆和圆拱式建筑不会陌生,稍微厉害点的知道迈锡尼圆顶墓,知道爱奥尼亚柱式。但是很少人知道沙塔尔—休於遗址,在建筑学上这个遗址的交通系统,启蒙了后来古希腊的米诺斯迷宫,就是希腊神话中忒修斯杀米诺陶洛斯的那个迷宫。很少人知道胡里特—米坦尼—赫梯建筑中使用的狮子们,是后来古希腊人形柱的来源,比如雅典卫城厄瑞克提翁人形柱。作者从宗教、建筑结构、浮雕、以及纹样等方面来考证,几个突出建筑学的传承问题(穹隆、圆城、尖拱、三角楣、狮子们、人形柱),以这个角度来理解欧亚文明交流以至于理解之后的丝绸之路是相当有趣的。我想对于欧亚文化交流史或者中西交流史感兴趣的人,从比较神话学与建筑学入手,这本书有一看的价值,但是瑕疵在前面也说了,面太广导致细部问题作者论述不够深入。


              IP属地:辽宁748楼2022-03-02 19:45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749楼2022-03-02 19:47
                收起回复
                  今年第10本《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下册)沈爱凤 山东美术出版社


                  IP属地:辽宁750楼2022-03-02 19:58
                  回复


                    IP属地:辽宁751楼2022-03-02 19:59
                    收起回复
                      今年第11本《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边疆地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700年的金属制品、墓葬习俗和文化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IP属地:辽宁752楼2022-03-04 21:20
                      回复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书事实上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这本由多位考古学家与人类学家撰写的研究中国北方与内亚边疆的青铜器专著,是今年到现在为止,我读过最精彩与扎实的论著。《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边疆地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700年的金属制品、墓葬习俗和文化认同》所研究的范围即我国北方与内亚,学术界的人都知道,青铜器以及冶金技术的发源与传播在这个空间范围内有很多考古学遗址,从上个世纪研究开始到现在是汗牛充栋,是显学,是研究青铜器绕不过去的存在。本书可以在理论上代表最前沿,我把书后的论文引用表翻译了一下,其中最新的论文是2015年著名内亚考古学家科瓦略夫的文章,你想想到今年才不过7年,书后论著引用,很多学者都是相关领域的巨擘,同时也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分量。
                        先说空间,所谓中国北方与内亚在考古学上指的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东南部,沿着河西走廊到达新疆,再从新疆到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以及蒙古中南部到阿尔泰地区,包括一部分外贝加尔湖南部地区。这片地区是整个欧亚草原区域的东部,虽然有天山,帕米尔,阿尔泰的阻挡,但是欧亚草原在历史上是畅通无阻的。
                        其次说时间,本书选择的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在考古学上是青铜时代的跨度,虽然学术界对于青铜时代之后铁器时代的时间起始有不同看法,但是区间在公元前700年左右。那么放到历史时间中对应我们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与西周。夏的时间位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内,在考古学没有达成定论之前,一般使用二里头文化晚期来指代夏。我们可以发现,本书作者选择的时间段,简直太完美,或者说作者问题意识太清晰。
                        第三研究的对象,本书研究的对象非常细致,即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金属物,特别指青铜器,因为金属物是非常容易保存的物质,且金属物不属于日常用品,是一种能反映墓主身份、习俗甚至族群意识形态的载体。所以我看这本书的题目就知道它的价值非凡。这么好的论题,如果辅以强大理论与考古学知识,那就是催生出一本学术名著的全部条件。


                        IP属地:辽宁753楼2022-03-04 21:54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754楼2022-03-04 21:59
                          收起回复
                            全书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作者的理论工具,比如我们如何通过墓葬与出土物来构建古代人的精神边界,这里面的精神边界可以理解成一个区域内人群的习俗,身份文化认同。在细节上来说有以下几点相当重要(1)出土器物在技术上属于哪一种考古学文化,通过分析金属器的纹饰,金属成分,铸造技艺,以及器型。像商周中原文化出土青铜器以鼎簋居多,那么边疆墓葬中是否也是这样。(2)墓葬中相同器物的功能是否一样,比如同样出土一种青铜器,它是彰显墓主身份的还是其他用途。这种研究路径,被称为以器物为主导,即把器物放在出土环境中研究器物与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四种格局,即技术格局,氏族格局,地域格局,个体格局。
                            (1)技术格局,指在几个不同地区,这些地区不一定是比邻的,发现相同技术的金属器,那么即使这几个地区分属不同群体,他们依然共享相同技术。
                            (2)氏族格局,指通过青铜器上的铭文,来确定群体自我身份认同。
                            (3)地域格局,指一个地区内,不同群体,通过金属品来构建一种更大范围的文化认同。
                            (4)个体格局,指单个墓葬中的墓主通过金属器来标识自己的一些身份,这些金属品往往拥有一种独特的属性,但是通过考古可以知道金属品一般指装饰品,工具与武器。
                            从单位上来看,(4)(2)(3)(1)逐渐扩大,(3)的极限就是国家,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有文献与考古可以证明的国家,那就是商,所以本书作者用商作为一个过渡,把研究时间划分成两段。作者得出一个在族群上非常有用与前沿的理论即人群之间的交流会引起重新定义自我的愿望。如果想看懂这句话,那么还是从本书下面几个章节的各种考古学文化对比中来体会。


                            IP属地:辽宁755楼2022-03-06 18:08
                            回复
                              从时间来看,第二章研究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中国北部与内亚的金属品。第三四章研究公元前2千纪—公元前1千纪同一地区的金属品。从空间来看,大体上都是分成西北、中部、东北三个区间来叙述,当然受到考古发掘的数量与研究进展,这些区间中细分之后是不同的。
                              以下为了方便叙述,我把中国北部与内亚统称为亚洲内陆北方地区。
                              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亚洲内陆北方地区中作者划分出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对应我上面说的三大区间。
                              (1)甘肃至新疆的西部地区(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依次为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前两个考古学文化中出土的青铜器非常少,且造型小,后两个时间相对较晚,青铜器技术成熟,墓葬中出现不少金属品,但是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在齐家文化中金属品并不具有表明社会身份的作用,作者主要论述了四坝文化中几个考古遗址(干骨崖、东灰山、火烧沟)与相同时期中原和欧亚草原东部地区金属品使用情况形似与差异。
                              (2)蒙古南部和陕西山西中部地区
                              (A)蒙古南部(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1500年)依次为阿凡纳谢沃文化——切木尔切克文化——蒙赫海尔汗文化
                              (B)陕西山西中部地区,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标注时间,因为除了陕西姜寨发现了中国境内最早的金属器物(黄铜制作),但是缺少大量青铜器出土在这个时间段。毋宁说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与二里头时间相当略早的内蒙古朱开沟遗址。
                              (3)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这个区域内最早的金属品来自于辽宁西部红山文化的一枚铜玉耳环,发现大量青铜器出土物的是夏家店文化,这里面要注意一下,夏家店考古文化在学术界分成下层与上层,层中还发时期,时间跨度很长,所以在后面章节还要提到,是一处相当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4)山东半岛,主要就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
                              这些区域可以说是差不多时间内出现了冶金技术,从技术传播来看,(1)的青铜器与西伯利亚南部的考古学遗址类似,说明当时人类的迁徙已经从欧亚草原通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国,我想把(1)和安德罗诺沃文化比较一定是考古学上的一个有意思的课题。(2)(3)则显示一种南北向的技术交流。


                              IP属地:辽宁756楼2022-03-07 19:2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