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湾,一个你最应该知道来历的沈阳地名。
马路湾,沈阳和平大街和中华路、光荣街的交汇路口,但沈阳人习惯于叫这个地方叫“马路湾”,主要是公交路牌上全是写的马路湾,俨然成了沈阳地标了。但这个马路湾从哪来的呢?叫湾,但这地方也没有河、湖啥的呀,哪来的湾呢?
这事儿得从20世纪初说起,那时候,沈阳现在的城区还只是大东大西大北大南边门以里的圆形城区里,所为天圆地方——沈阳皇城是方的——就是东西南北顺城路中间的位置。当时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了,由取得了南满铁路的路权,并以此为借口划定满铁附属地,即今和平大街以西沈阳及南北两洞桥以东的这部份地区,所以,这部份街路的规划是日本人自己设计的。由于日本建设的理念是仿效日本平安京的设计理念,即以沈阳站为中心,辐射状三条路,即现中华路、南一马路、中山路,然后其他马路以现在中华路为轴,对称分布为南一马路、北一马路、南二马路、北二马路,由于设计中华路是与南满铁路是垂直的,所以中华路的走向是西北-东南走向的。
但是另一边,沈阳老城区是中国人的建城理念,即天圆地方,横平竖直,所以街路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前几期小旮提到大西路的走向时候,提到了,大西路(十一纬 路)由于种种原因是东北-西南走向的。所以,由于沈阳当时的两部份城区以各自理念分别发展,最后发现,在现在和平大街的地方形成交叉路口,这个路口一反常规路口十字交叉的情况,而是显现出来马路出现“拐弯”的情况。但这在当时还不至于出现太大的混乱,因为和平大街这条线是当时沈阳城区和满铁附属地的界线,一般情况下中国人是不能越过这条线的。我们看电视剧《少帅》的时候,小时候的张学良过了马路湾去到日本人控制区去和日本小孩打架这段戏,正说明当时沈阳两部份区域划地管理的写照。各自管理,各自规划,最后形成了两边的马路在这里有一个交角,老百姓话讲“马路一拐弯”,这地方被沈阳人戏称为“马路弯”。
但是呢,在汉语里,弯,是动词,是不能作为地名的。后来就演化成能作为地名的“湾”。马路湾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马路湾这个名字,能体现出当时沈阳被日本人划区而制的屈辱历史,更能说明啥尼,那时候的规划也太乱了,生生能把马路整出个弯儿来,说明当时的满清政府真叫一个窝囊。后来的民国政府也没好哪去。
现在,你会发现,和平区的一些广场多是圆形的,广场附近的道路都是辐射状分布的。而别的区的广场,多为方块形,而且街路多南北、东西正向的居多,也正是沈阳当年的一段被日本占领时期屈辱历史的最好见证。
地图上看这个“马路一拐弯”还是非常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