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吧 关注:2,430贴子:21,076
  • 6回复贴,共1

命运同体,抗疫援手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目下所可能发现的有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命运同体,抗疫援手
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目下所可能发现的有水的星球。水是生命之源,这才有了人类和万物。我们应该共同珍惜这颗行星的命运,它已经历了46亿年的历史,我们祝愿它100亿年、200亿年的寿数。
在这次全球性的抗疫斗争中,我歌颂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们不屈不挠的战斗力,使疫情得到了控制,激励14亿人同心同德地走出阴霾。冬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们关注全世界各国的疫情,我们愿以《礼记·礼运·大同篇》的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竭尽力量援助世界各国的抗疫斗争。
通过这次世界人民的空前大合作,我以为可以使整个人类的灵魂得到升华。对还在战火中的地区,正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共同建设美好的地球村,这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70亿地球人的共同愿望。
范 曾
2020年4月7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7-11 21:43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7-11 21:45
    回复
      范曾研究的草根精神:是时代最后的民间学术精神
      温阜敏(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杨青云因范曾研究而越来越让许多媒体所关注,在创建《范曾研究》方面,一开始就有着一套一套的独特思路见解。他在范曾研究里作多“道”学说的命名,极大丰富了范曾先生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涵义。表面上,杨青云的《范学有道》似乎去掉了所有后现代先锋技术的写作方法,但大道如砥,其实存在着极难操作的技术话语。正因为这样的写法,作者找到了一种超越性的精神资源,在历史厚重的尘埃中,重新擦亮了研究对象身上的夺目光彩,从而凸显了《范曾研究》资源中早已埋下的宝贵种子。这种对思想资源清理的自觉显然蕴含了作者的另一种视野,需要心灵诚实的学术思想和尝试一种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学术口碑。
      杨青以四两拔千斤的力量撬起《范曾研究》,无论是写文学评论还是美术评论,在表达技巧上,他评论对象的范曾先生,最大审美是体现了书画界大多数人的理想追求。同时顺应了艺术历史发展的潮流。无论是杨青云论说的“范曾书道”或是“范曾画道”,它的最大审美肯定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个人英雄主义,杨青云而是以这种宏大“英雄主义”的标签,自然又客观地贴在了范曾身上,尤其是《范曾新传》,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和范曾生命息息相关的敏感话题:“自明清以来,中国的人物画多以工笔为主。而范曾则继承了南宋梁楷以来简笔泼墨的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的泼墨人物,必须意在笔先,意到笔随,使所绘之人物与所用之笔墨映相结合,稍或有丝毫之迟疑补缀,必成败笔。欲求人物之形神兼备,没有深厚之素养难望其项背;要得笔墨之神完气足,则必须有精到之功力。范曾人物之传神,固出于其才气之敏悟与博学好思之修养,至于其笔墨之能得其神,则应出于其锲而不舍的勤奋和努力。”
      杨青云的草根精神或许是这个时代最后的民间学术精神?范曾也说杨青云的草根精神,就是不卑不亢奋发向上的民间学者型精神。而杨青云本人还是清醒的,他认为草根精神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但草根精神不能简单与大众化、平民文化划等号,是因为它时时彰显的是底层、弱势的文化符号,说穿了就是一种不屈不挠,不卑不亢,挣扎向上、追求美好的精神。他以一个评论家的视角时时彰显着草根精神,苦苦挣扎中突显一种向上向善的精神,这种精神姿态大概就是草根之最卑微也最坚韧的社会意义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杨青云搞《范曾研究》不是作秀,而是以他的不卑不亢挣扎向上的精神来把“玩” 《范曾研究》的“真”,一些评论家没有说明白的“范曾现象”,让草根杨青云给梳理得有条有理,一目了然。
      可以说,杨青云的评论视觉一直很清晰,很强大,是那种咄咄逼人的话语,是那些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尝试性分析《范曾研究》隐喻的意指问题,也是那些旨在更清楚的把握住隐喻性内在生成《范曾新传》的语言结构。《范曾新传》隐喻修辞的多样性,常被看成是一种用于概念化事物的审美表达,这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它的概念性隐喻,才是冰山下面巨大水下部分的范曾真相所在……我一直认为杨青云的语言文风,不完全是他写评论的强项,倒是他骨子里那种忍韧而高贵的研究品质,是他的执著与强悍,方能做成了他自己精彩生动的“学术网红现象”。随和可亲,平易近人,活出了昂扬率真的学术个性。杨青云委实算是一个诚实独特的民间学术鬼才。
      杨青云用清晰的学术思想一直推动《范曾研究》的不断深入,实际上他更加准确而完整地阐释弘扬的范学情怀,让“范曾思想”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容量和艺术内涵。他把作学术的中心亮点延展了特殊语言存在的学术共象,而这种本真的“学术共象”从诞生到完成,所呈现的审美实事,它不是岁月积累的碎屑,也不是修辞枝巧炫耀的本能宣泄,而是一以贯之特殊命名的“范曾之道”。当这种“道”学实实在在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极其强悍的文化空间与生存空间,这样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便渐渐培育形成了《范曾研究》独特的生命意识与精神独立,这就是杨青云民间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
      数年来,不坠青云之志的杨青云孜孜耕耘,把敏锐的笔触伸向了范曾研究的历史纵深,如《范学有道》延展的学术维度,产生了一个叫“范学”的新鲜命名。同时,命名的深刻寓意直抵现代人文的学术真实,其深刻揭示的一种范学真相,就意味着“范学”试着寻找中国文化,也是中国书画文化自救的使命反映。它一开始便已经融入这个时代的宏大主题。可以说《范曾研究》从“范学”为基本起点,以人性的起点为前提,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性与艺术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杨青云发起组建的《范曾研究》,日见其成绩丰硕,日见其意义深远,渐渐融入煌煌之艺术历史……


      3楼2020-07-17 10:15
      回复
        《范曾研究》:为何是涵育中华民族的书画繁荣之源

        杨青云
        我们为何推进《范学有道别解》和《范学有道新解》,以及《范曾之道》、《范曾画道》和《范学有道》一小时课件的范学新思路,主动引领书画经济进展新常态,成功应对即将召开的“第八届范曾研究高峰论坛”,稳步推动书画改革冷中有一丝温热,稳中有一丝暖意的矫健身姿劈波前行。“一带一路”书写合作共赢篇章,《范曾研究》在历史与将来的交响中仰头阔步,为深刻变革的世界增添正大能量。沐浴这个季节第一缕阳光,一些朝向内心的期许会在平凡的生活中诞生一种拉着我们前行的力量却始终被一种范曾研究的动力牵绊,被一种惦记温暖,被一种责任召唤。于是,我们看到了范曾研究的曙光渐渐近了,看到中国书画的大好时代渐渐近了。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独善其身越来越不可能画出心中的太阳有多高大,我们就为自己研究的学术平台想象的多么高贵而伟大。
        我们为何坚持做《范曾研究》?也是在为自己找一个成功的出路。

        你我都是社会生态链的一环,是休戚相依的命运共同体。美好生活需要你我发自内心的热情来研究一个书画神话的传奇,这更需要温暖的学术环境让信仰范曾研究价值的中国人更好地走近范曾,了解范曾,不仅滋养着个体的终极幸福,也涵育着中华民族的书画繁荣之源。
        我不止一次对采访的媒体朋友说:我们在最好的年龄以最大的耐心,使范曾研究火起来。回想《范曾研究》10年的风风雨雨,一路坎坷,但我们一直为自己的善战行为而自豪。10年来,细数往昔,点点滴滴,酸甜苦辣,让人更多了一种内心强大的定力与自信。
        在中华报道网记者采访我时,揭开了《范曾研究》稳中求升的真相,当我们看不见周围的现实时,看时间迷雾中的人与事,却可能更加清晰的看到《范曾研究》真相的珠丝马迹……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范曾研究》,或是如何质疑《范曾研究》都不重要,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范曾研究高峰论坛,出版了《范曾研究特刊》与《范曾研究号外刊》、在法国出版了《范曾论》,完成创作了的《范曾新传》,《中山日报》在副刊头条给予报道。并命名了《范曾之道》、《范学有道》,《范学有道别解》和《范学有道新解》以及25章的长诗《诗人范曾》等,发展会员与理事1000多人。以此来呈现一个学术研究的团体,她注定是一个受争议的热门话题。本来,也是缘于范曾先生一直在中国文化风头浪尖上的原因吧……
        作为范曾研究会发起人,我坦率地说《范曾研究》10年来,只有现在才渐渐意识到:我们在最好的年龄以最大的耐心使范曾研究火起来。
        也许有人问:《范曾研究》为何火起来?
        我们足足用了10年时间打磨一个学术性的研究组织。这个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一个人能有几个,10年?……
        2020年元旦,我们又成功发布了《2020范曾研究新年献辞》,《范曾研究10大新闻》、《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范曾神话——专访范曾研究会会长杨青云》,以及30多位专家、教授对《范曾新传》的评论推介。特别是范曾的迎新画展在书画市场的低迷期,却在荣宝斋创造了半日成交额3亿多元的纪录,惹得群众们不畏严寒通宵达旦购买大师新作,每平方米500万啊,大师的吸引力竟然如此之大,让老百姓们一改往日排队买鸡蛋,买促销粮面,买烧鸡烤鸭的习惯,开始不畏严寒,不畏无钱排队买大师的作品?
        你说,范曾的这种影响力有多大,我们的《范曾研究》就会有多么精彩……
        冯骥才评论范曾研究说:“他们研究的风格在自己的学术源头,已经自然形成了范曾研究的实事真相与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值得可喜可贺。”冯骥才对范曾研究的评价,按我本人认为也适用于范曾研究的成长和精神意义上的源头性东西,除了说明我们敬重范先生,我觉得范曾研究能走到今天的辉煌成就,我们虽然不是很好,但我们自信会做出更好的《范曾研究》……


        4楼2020-07-17 10:19
        回复











          IP属地:北京6楼2021-08-12 07:49
          回复











            IP属地:北京7楼2021-08-12 07:52
            回复











              IP属地:北京8楼2024-02-19 15: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