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吧 关注:2,619贴子:34,393

回复:赵北终于自食其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厚颜无耻,莫如赵北,装爹碰瓷,找茬上门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2-01-30 16:15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2-02-07 05:36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2-03-01 06:15
      回复
        🆙🆙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2-03-09 06:06
        回复
          签到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2-04-16 08:43
          收起回复
            🔝🔝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2-05-11 12:42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2-09-02 11:10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2-10-06 02:59
                回复
                  😁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2-10-14 04:14
                  回复
                    插个楼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2-12-10 08:58
                    回复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春秋战国时期吹捧伍子胥忠臣的很多,并不以其挞伐楚平王之尸为过,当时的君臣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因一己之忿弑杀国君的司空见惯,并不像后世那样单方面要求臣子对国君忠心,相反,伍子胥不畏强权,为父报仇的精神为当时人所称道,《楚世家》:“今以匹夫有怨,尚有报万乘,白公、子胥是也。”战国楚竹书:“伍子胥者,天下之圣人也。”当时楚国人都盛赞伍子胥是大圣人、大忠臣,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写辞悼念伍子胥云: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这里的伍子就是伍子胥,而非楚吹认为的伍奢,战国秦汉时人将子胥与比干并提不止一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3-04-15 05:28
                      回复
                        史书用袭夺二字,强调的是刘邦对韩信军的控制力,两次可以不打招呼、直接绕过韩信接管其军队,说明韩信身边尽布刘邦的眼线,可以在刘邦夺取睡梦中的韩信兵权的时候,连通报都不通报一声,他们到底是忠于韩信还是刘邦已经很清楚了,韩信根本没有造反割据的资本。
                        如果韩信有自己的班底,这样玩忽职守置韩信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这得滑稽到什么程度?随时可以卖了韩信似的
                        但凡有能耐造反割据的将领,他们的军队都是只知有将军,不知有朝廷,有很强的私属性质,这是他们能够完成割据自雄的一个先决条件,韩信连这一点都没达到,去诸侯远甚,所以我说他不是一个独立的军阀。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3-05-17 10:05
                        回复
                          韩信身边的重要将领都是刘邦配置的,没有一个私属于韩信,所以刘邦能够对韩信军队信手拿捏,也就是说韩信根本不具备独立军阀的条件,至于战时要封爵,这在乱世很常见,陈胜的几个手下没有一个是经过请示之后当王的。
                          小白口中的“韩信手下”,在韩信离齐赴楚之际,不见挽留,也不见跟从,在史书上也没留下任何名字。更扯淡的是,韩信才当楚王不满一年,地盘也不是刘邦汉朝可以比的,汉初铲除几个诸侯王就数韩信最容易,就这样还胡吹乱盖韩信超级难对付呢。且不说楚人愿不愿意替韩信卖命,巨大的国力差距摆在眼前,楚地的兵将也会掂量掂量,不由得产生动摇。
                          此时的韩信同楚地的关系用《三国志》的话讲就是“莅事日浅,恩泽未洽”,遽用楚众,以一楚而敌大汉,败北是分分钟的事,这才是正常人该有的逻辑。而《史记》所载“韩信谋反”已是不实,建立在不实上的假设推导出斯时“刘邦汉不如韩信楚”更是严重背离实际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23-05-25 06:58
                          回复
                            韩信在关中响应陈豨造反太儿戏了,更像个局,连司马迁都认为此事大有可疑之处,不排除是官方事后泼的脏水。
                            司马迁说韩信只要脑子还是清醒的就不可能会造反。以前条件那么好都不反,现在天下安定了,自己没兵没权的反而要去造刘邦的反,这不明显犯抽吗?
                            我非常赞同司马迁的看法。造反是个风险系数极高的事,不是走投无路、被逼得没办法了谁也不愿走到这一步,不满≠会反,韩信虽然当不了王,但是长保富贵还是基本不成问题的。像汉初的淮阴侯案、淮南王刘安案都很明显是个冤案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3-06-01 06:58
                            回复
                              历代楚王都有糟点,楚庄王的糟点不是没有,以商臣之子的身份,双标讨伐陈夏徵舒,企图蹊田夺牛。以郑昭宋聋之说,无礼于宋,诱宋杀楚使,因起师围宋,致宋有易子析骸之患,最后签订盟约,称“尔无我虞,我无尔诈”。令楚庄成名的邲战从战果看应该是春秋霸主中最难看的一次胜利,没能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使其大部从容撤退,并且在晋军的有限反击中,还被射杀连尹襄老,俘获楚公子穀臣,所以楚庄王自己也对此战评价不高。
                              (邲战楚军不仅没有消灭晋军,还手把手教晋军怎么逃跑,反遭晋军一顿嘲讽:“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故楚庄王称“犹有晋在,焉得论功”)
                              楚庄王碰瓷团伙不惜牺牲同伙申舟性命碰瓷宋国以捞得城下之盟,引来宋国百姓激烈反抗,最后受盟于宋,申舟儿子责其食言,黑点还是蛮多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23-06-03 1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