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看还珠格格的时候我只有三岁,不要怀疑,真的是三岁。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大约是因为是那顿打吧,妈妈说那年在她的办公室里我吵着要回家看电视,闹不过,她就揪着我一路打着回去了。她说要看的就是还珠格格。那时候的自己什么也看不懂,只知道跟着比自己年纪大的哥哥姐姐一起笑,听着他们口中的小燕子,五阿哥。这里面的角色也是小时候过家家最常扮演的角色。十年有多快,它转眼就从当年的流行,变成了如今的经典。这期间我渐渐看懂了剧情,弄懂了人物关系,甚至开始慢慢体会台词的巧妙,演技的高超。一年一年的重复,直到自己能够接住每一句台词,才发觉自己已经是高二的学生了。巧的是,某年暑假,湖南卫视再次重播还珠的时候,我居然像旁边的小屁孩们介绍着这个对于他们新奇的故事。
还珠对于我们这代人的价值绝不仅仅只是一部电视剧,而是连自己都说不清的精神寄托,从童年到青年,这样的缘是神圣的。它动了无数人的人生,这样的一个传奇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复制的。作为一个文科生,在我接受的教育里我被告知,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是会遭到规律的报复的。纵观国内众多翻拍剧鲜有成功者,更多的是对经典的炒作。既然我们的社会资源足够,为什么不花精力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在现有文化经典的光环下,沾染荣耀企图获得关注度和经济上的盈利,这样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是对这一代看还珠成长起来的孩子的感情的亵渎。
本人是随着湖南卫视成长起来的,曾几何时它站在全国各电视台的前列,它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那么的巨大,可是近年来,刻意的炒作,没有创意的运作,以及偶像剧品质的欠佳,使湖南卫视这个在文化领域曾处于尖端的品牌,渐渐流露出了对商业疯狂追求的浮躁。作为一个湖南人,我一直以湖南卫视为荣,但是请领导层注意,文化产品的社会引导效应。虽然商业的自发性和市场的自觉性使得文化泡沫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但是人应当时刻把自己摆在一个高贵的位置不是吗?为什么要自己毁了自己原有的高贵,为什么去顺应这个庸俗的潮流而不是创造下一个属于自己的潮流和辉煌。
见到湖南卫视海选新还珠的演员,觉得有点伤心,就像是多年的老友硬生生的要插入一个陌生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道理应该妇孺皆知吧。我想留住那个在心里住了13年的格格,这样一个精神上的传奇,我不想看到她成为文化商业化下的牺牲品。
还珠对于我们这代人的价值绝不仅仅只是一部电视剧,而是连自己都说不清的精神寄托,从童年到青年,这样的缘是神圣的。它动了无数人的人生,这样的一个传奇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复制的。作为一个文科生,在我接受的教育里我被告知,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是会遭到规律的报复的。纵观国内众多翻拍剧鲜有成功者,更多的是对经典的炒作。既然我们的社会资源足够,为什么不花精力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在现有文化经典的光环下,沾染荣耀企图获得关注度和经济上的盈利,这样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是对这一代看还珠成长起来的孩子的感情的亵渎。
本人是随着湖南卫视成长起来的,曾几何时它站在全国各电视台的前列,它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那么的巨大,可是近年来,刻意的炒作,没有创意的运作,以及偶像剧品质的欠佳,使湖南卫视这个在文化领域曾处于尖端的品牌,渐渐流露出了对商业疯狂追求的浮躁。作为一个湖南人,我一直以湖南卫视为荣,但是请领导层注意,文化产品的社会引导效应。虽然商业的自发性和市场的自觉性使得文化泡沫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但是人应当时刻把自己摆在一个高贵的位置不是吗?为什么要自己毁了自己原有的高贵,为什么去顺应这个庸俗的潮流而不是创造下一个属于自己的潮流和辉煌。
见到湖南卫视海选新还珠的演员,觉得有点伤心,就像是多年的老友硬生生的要插入一个陌生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道理应该妇孺皆知吧。我想留住那个在心里住了13年的格格,这样一个精神上的传奇,我不想看到她成为文化商业化下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