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体本来是因对宋初西昆体的批判而出现,后来却过度追求险怪艰涩,使用各种生僻晦涩字词以彰显个人的文字修养,致使文学大家欧阳修对此深恶痛绝,最后经其大力整顿而消亡。
与太学体追求遣词造句艰涩截然不同,相传白居易作诗追求老妪能解,并视其为文学的至高境界。
白居易典故的真假,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要知道的是,过度追求晦涩和过度追求直白都太过极端,好的文章应该是雅俗共赏,无论是鸿儒还是白丁都能欣赏到文章带来的美感。
如果剑来一书需要所谓的课代表才能解读,那对众多的读者来说其实是有害无益。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之所以会充满生机,在于不同的人能在相同的文章中却可以得到不同的理解。
文章的话语权不应该是由寥寥几人所把握,更不应该出现“不懂就去看课代表”这样的言论,看课代表的贴子,你或许觉得自己能读懂剑来,但实际上你只是读懂了课代表的解释,课代表懂了,并不代表你真的懂,因为你只是拾人牙慧而已,最终你得到的感悟,其实只是课代表的感悟。
剑来最新的两章为什会骂声不绝,缘故就是典故用得太多,而多……并不代表好。
过度使用典故,会让许多人争论,书中的典故究竟算是化用,还是算借用,或者是照抄。
以古人的诗词为例子: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上面李白和苏轼的两句诗词,苏轼是化用或者致敬李白,因为两着之间,内核是一样的,外皮是不同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两句,算是曹操借用了诗经的部分,再加入了自己的感悟。
但短歌行中的下一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就是完全照搬的诗经。
文学之间的借鉴其实例子很多,大名鼎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也借鉴“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千古一人李白也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写了登金陵凤凰台,苏轼借用的诗词则更多了。
当然,典故与诗词不同,诗词有原作者,典故没有,所以无论是化用、借用还是照抄都无所谓,重要的是用得是否恰到好处,用得好就是大大加分,用得不好自然是骂声一片。
最新的两章加起来也就一万字,却塞进了超过十几个典故历史传说,导致整体太臃肿,根本没做到错落有致,衔接也没有做到位,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股脑塞进去,也不管读者能不能理解消化,只顾着炫耀自己的博学多识。
烽火的文学功底不差,但其实并没有好到能够将一堆典故放在一起,而且还处理到比较完美的程度,也驾驭不了诸子百家以及各种斑驳复杂的学说,所以直接导致很多时候看着非常生硬,由于衔接做得太差,确实像是在生搬硬套一般。
匠气过重,意气太轻;野心极大,能力不足!
以上十六字,是迄今为止,我对剑来一书的评价,有机会再展开来说说。
与太学体追求遣词造句艰涩截然不同,相传白居易作诗追求老妪能解,并视其为文学的至高境界。
白居易典故的真假,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要知道的是,过度追求晦涩和过度追求直白都太过极端,好的文章应该是雅俗共赏,无论是鸿儒还是白丁都能欣赏到文章带来的美感。
如果剑来一书需要所谓的课代表才能解读,那对众多的读者来说其实是有害无益。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之所以会充满生机,在于不同的人能在相同的文章中却可以得到不同的理解。
文章的话语权不应该是由寥寥几人所把握,更不应该出现“不懂就去看课代表”这样的言论,看课代表的贴子,你或许觉得自己能读懂剑来,但实际上你只是读懂了课代表的解释,课代表懂了,并不代表你真的懂,因为你只是拾人牙慧而已,最终你得到的感悟,其实只是课代表的感悟。
剑来最新的两章为什会骂声不绝,缘故就是典故用得太多,而多……并不代表好。
过度使用典故,会让许多人争论,书中的典故究竟算是化用,还是算借用,或者是照抄。
以古人的诗词为例子: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上面李白和苏轼的两句诗词,苏轼是化用或者致敬李白,因为两着之间,内核是一样的,外皮是不同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两句,算是曹操借用了诗经的部分,再加入了自己的感悟。
但短歌行中的下一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就是完全照搬的诗经。
文学之间的借鉴其实例子很多,大名鼎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也借鉴“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千古一人李白也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写了登金陵凤凰台,苏轼借用的诗词则更多了。
当然,典故与诗词不同,诗词有原作者,典故没有,所以无论是化用、借用还是照抄都无所谓,重要的是用得是否恰到好处,用得好就是大大加分,用得不好自然是骂声一片。
最新的两章加起来也就一万字,却塞进了超过十几个典故历史传说,导致整体太臃肿,根本没做到错落有致,衔接也没有做到位,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股脑塞进去,也不管读者能不能理解消化,只顾着炫耀自己的博学多识。
烽火的文学功底不差,但其实并没有好到能够将一堆典故放在一起,而且还处理到比较完美的程度,也驾驭不了诸子百家以及各种斑驳复杂的学说,所以直接导致很多时候看着非常生硬,由于衔接做得太差,确实像是在生搬硬套一般。
匠气过重,意气太轻;野心极大,能力不足!
以上十六字,是迄今为止,我对剑来一书的评价,有机会再展开来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