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斧劈罗王真人
话说清朝康熙年间陈之丕先生为了进京考取功名,在家乡木璜村坐树下组临水另修建了一栋小阁楼,日夜攻读圣贤书…
某年夏季大旱,为了收成,老百姓无奈但又兴冲冲地抬着本地镇神罗王真人像去求雨,求雨的地方隔陈先生不远,敲锣打鼓放鞭炮声吵得之丕读书静不下心,于是,一贯不信牛鬼蛇神的他手抄斧头气冲冲的要去砍罗王老爷。当他刚走到半路上,突然一个白胡子老馆拦住陈联圣,好奇的问道:“陈先生,你拿着斧头干什么去?”“我要把罗王的脑袋砍掉!如此吵闹,我无法读书,老百姓愚蠢啊!”“陈先生,你是联圣,那我出上联,我数五下,你对出了下联就容许你去砍罗王的脑袋,上联:一二三四五。”可是联圣今天却象大脑鸭子,半天答不上来?!待他恍然大悟:”金木水火土!”那白胡子老人早不见踪影,陈先生只好拿着斧头怏怏回家。
半个月后,天还是没下雨,老百姓又抬着罗王真人求雨了,比半月前更隆重!“这愚昧的思想,都是罗王惹的!今天我非把他脑袋砍下不可!”陈之丕又抄起斧向求雨的地方赶去,一走到罗王真人像面前抡起斧头向真人像头部中央劈去,意想不到的是真人像头部竟望半空中飞溅出一缕鲜红的血,陈之丕一见忙从手腕上取出一只手镯戴在罗王的头部,忽然,真人显灵了,天空开始乌云密布,雷轰闪鸣,接着狂风暴雨…
如今酒埠江镇木璜村罗王庙的罗王真人像头部仍是裂开的,用镯子扎着,罗王真人庙在木璜白竹两村周边仍香火延年不断,善男信女朝拜络绎不绝…
二:换麂风波
话说康熙年间全国人才选拨考试设在衡阳市南岳衡山,陈之丕也满怀信心的赶考了,他和书僮从木璜村坐树下出发,经过县城小休后,又涉水跋山来到衡东县草市一个山岭上已经是凌晨雄鸡一唱东方白了,突然他和书僮听见痛苦的呻吟声。书僮被吓得连声喊道:“鬼,有鬼。”一贯不信迷信的陈之丕走近发出呻吟的地方定睛一望:“莫怕,是只母麂,还怀了仔呢!它被猎具夹住了。”陈先生又转而一想,我去的地方是衡山,南岳是佛门之地,这只麂必须要放生。”于是,陈联圣忙把麂从猎具里取出来,再从行李里拿出家里带来的腊干草鱼放在猎具里,然后继续赶路。
一个月后,陈先生在南岳衡山论战完毕以及与全国各地才子相互切磋后启程回家,当走到草市却发现上次经过的那座山岭上建了一座新庙,名日:“腊鱼庙。”这几天正在搞庙会,香火旺盛,人来人往。他和书僮忙放下行李去问个究竟,庙主热情的接待了陈联圣,并告诉之丕:“一个月前的黎明,**市村出了件天大的奇事,猎人猎具上的麂成了腊干草鱼”。“那为什么要为它建庙堂?还日夜香火朝拜它呢?”之丕问道。庙主回答:“这是神仙,不是腊草鱼,草鱼和草市的草是同一个字,这是**市黎民百姓的福份啊!”“你们搞错了,这一切都是我做的!”陈联圣气得身体发颤,就把换麂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庙主,并要求信男善女们不要朝拜。顿时,全场老百姓象炸了锅,有的骂陈之丕污蔑草市人的神!有的要求揍陈联圣;还有的要陈之丕赶快滚…
陈先生只好无奈的说:“算我错了,那我向腊鱼神写谢罪书吧。”于是,陈之丕在腊鱼庙两侧愤然写道“:攸县陈之丕,腊鱼换只麂;世上无神鬼,百事人做起!”
三:钟鼓岩的来历
酒埠江镇白竹村龙家组有个神奇的地方叫钟鼓岩。它左看像个钟,右看像个鼓。
传说,钟鼓岩有一个惊人的故事。陈之丕他的心能感动山,力量无比。
陈之丕在南岳衡山赶考回家的路上,心里特别郁闷:一则在南岳考试虽然下笔如神,但在交卷的时候一只飞蛾在他考卷上飞舞,把最后几句优美的字体搞得看不清;二则是换麂风波、、、
走着走着,之丕看见一处绝世美景。左钟右鼓,雄伟壮观。他十分喜欢,又很羡慕。
陈之丕心想:“这美景要是生在我的故乡,那该多好呀!”突然,一个白长发老头向他迎面走来:“陈先生,依你的脾气是做不了官,你考卷就是我圣帝化变成飞蛾搞糟的,不过进士还是考得上,这是我对你总侮辱神佛的惩罚!不过你这次赴考放生了母麂,积了德,这个钟鼓风景你就带到你家乡,教书著作为生吧,你要好自为之!”说完,那白发老头不见了。陈之丕只好用手一推山在动,再使劲山动得更快,往回家的方向在移动。陈之丕赶着山走。一路许多人看见了,都觉得奇怪,山怎么在走呢?走呀走,走到酒埠江镇白竹村龙家组这个地方天亮了,山不动了,离家[木璜村坐树下]门口只有三四里路。也就是如今的钟鼓岩。
据说当年他在左钟上写着:攸县陈之丕,右钟写着“黄竹钟鼓岩”一笔直到底。至今钟上还有墨印。也就是说这个岩洞是他用笔点成的,洞内冬暖夏凉,是一个休闲的好地方,还是善男信女朝拜观音菩萨的圣地呢!后来木璜村和白竹村合并为黄竹村,也是陈之丕的钟鼓岩渊源[49年前是黄竹村,49年后分为木璜和白竹村,2012年又合并为黄竹村]。
四:情系灵龟峰
明末清初年间,当初攸茶二县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他们二人打天下的根据地。那时代我们这里就是鱼米之乡,加上东乡的铁矿适合打兵器,于是,康熙下令杀尽攸茶二县。
有一天,陈之丕从衡阳回来,住进县城的高升客栈。夜幕降临之时,客栈外面的马蹄声,刀枪的拼杀声,好吓人。在这慌乱中,突然,一位十八、九岁遍身受伤的女侠,手持宝刀,从窗外跳进陈之丕的客房。外面就传来了抓捕大嚷声:“你们看见一个黑衣女侠没有。”接着,捕快们就一间一间地搜查。听到这如雷贯耳的声音,陈之丕就把她藏在床底下,带路搜查的人是本地人,他推开门一看是陈之丕,就没有进门搜查。
搜查人的脚步声听不到了,陈之丕叫黑衣女侠出来,亲切地问:“他们为什么抓捕你呢?”
黑衣女侠一五一十地说:“我叫苏小凤,今年才十八岁。是李自成部下一个将军的女儿,他们要赶尽杀绝。”
黑衣女侠的伤情严重,可她长得眉青目秀,亭亭玉立,人见人爱。这么晚了她能到哪儿去呢?只好留在陈之丕的房间里过夜。
第二天,两人吃完早饭后,陈之丕心想:小凤遍身受伤带她回家不妥,自己非回家不可,把她放在哪儿才安全呢?想了很久才想到一个良策,把她暂寄灵龟峰。他和小凤商量好后,把小凤秘密地送到灵龟峰尼姑庵养伤。离别时他对小凤说:“过几天,等你伤好了,我送你回家,或到我家里去。”
陈之丕回到家里,不知因为什么事,便把这件大事忘记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了两年,陈之丕突然想起这件事来。急忙赶到灵龟峰尼姑庵,到处寻找小凤,可没有找到她。然而,小凤却看见了他,因为事隔几年,她一心向佛,看破了红尘,只好削发为尼。
陈之丕他只好找主持问个明白,见到主持说明来意后,主持对他说:“她就在本尼姑庵,她不想见你。不过你决心想见她的话,我还是为你创造机会。”主持便吩咐弟子将小凤叫来和陈之丕相认。陈之丕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向小凤表白,叫她离开灵龟峰尼姑庵跟他回去,可她坚持不走。再三的劝告,都无动于衷。
在此情此景之下,陈之丕题联一副:“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鹭洲洲边行舟水推舟行洲未行。”他写下了一副千古佳联,表达了他对小凤的一片爱慕之情。
陈之丕回到家里后,茶饭不思,日夜无眠,只好一个人去钟鼓岩游玩。岩洞里冬暖夏凉,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他突然有个想法:何不如把钟鼓岩成为第二个佛教圣地[灵龟峰]?让小凤做这里的主持?陈之丕说到做到,立即号召黄竹村所有富商和在外当官的,修建了钟鼓岩寺,又浩浩荡荡把小凤接来,钟鼓寺从此香火渐渐旺盛,求神拜佛的渐渐多了起来。。。
五:一字之师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一行乔装微访来到攸县王子岭。王子岭是“豆腐之乡”,可能是这里的水质好。某天,康熙帝一行在王子岭一饭馆吃中饭,恰好陈之丕先生也在饭馆用餐。久闻王子岭的豆腐全天下出名,康熙就点了油豆腐炒猪脑,活豆腐煮鱼头,香干豆腐肉丝,百叶豆腐,霉豆腐干等地方特色菜。店小二一上菜,康熙一行吃得津津有味,菜盐水都没留…
待结帐时,康熙一行却把钱丢在歇息的客栈了,陈之丕先生一见忙对店主说:“他们吃饭的钱我来付。”随即他向康熙抱拳道:“看公子仪表堂堂,肯定是读书人,能否为此店题字?”康熙一想:“可以。”他一望店名是“王子岭”,就心里有点不悦:难道当地人心中只有王,没有我这个皇?”于是,康熙大笔一挥:皇土岭。陈之丕索性向康熙建议:应该把土改为“图”,这才有创意!康熙龙心大悦:“好!好!先生真乃一字之师啊!”后来,王子岭改为皇图岭,皇图岭饭店遍及全中国…
康熙回京后,皇图岭地方经济一片繁荣之象,当地当官人为了政绩,建设了两个市场:皇图岭市场和笋塘铺市场。双方负责人来到黄竹坐树下找到陈联圣求写副对联为市场繁荣助兴。陈先生给笋塘铺写了几个字:“笋塘铺逢场,数得清;”他给皇图岭市场提笔挥洒:“长长长长长长长,行行行行行行行。”后来真如陈先生所写,笋塘铺市场没搞多久就撤消了,皇图岭市场常常人潮日日涨,各行各业生意天天行!
六:之丕探亲
联圣陈之丕,字桃元,一共六亲兄弟,弟兄们都在黄竹村坐树下出生,之丕家族时代为官或经商,他父亲也是做膳官。后来只有他一个人留在坐树下四处教书著作,其中他写的[岛孙集]很出名,其他有的在外做官或做生意,有的迁移在牌楼村[如今的新市镇牌楼村],兄弟们也经常来往。
旧时,攸县知县尚某乘舆下乡征收民粮,途经牌楼的一座磊石桥时,陈之丕刚好来到兄弟家探亲,就有意戏弄尚知县,事先组织乡民在桥上堆积了几块大石头,将这条通往银坑南水方向的唯一通道堵上,使官轿无法通行。县官见状大怒,令陈迅速搬开堆在桥上的石头。陈不但不予理睬,而且提出要与县大爷比试作对。
平日这位知县也爱好诗文,自以为博古通今,当他听到有人胆敢主动提出要与他比试作对联时,根本不当回事,心想这也是他显示文才的好机会。因此,命陈先出上联。陈以磊石桥为题出上联曰:“踢走磊桥三块石;”请县官对下联。
尚知县琢磨了半天对不出下联来,还说自己是斯文人,经常引经据典题诗作对,从来没有对过这样的俗对。陈说:你们这些人只知道之、乎、者、也、装腔作势的东西,怎晓得用触景生情随机应变的口语应对?
此时,乡民听说陈之丕要与县官比对,围观者越来越多。尚知县为了早一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此时只好干拜下风,求陈自对下联。陈说:要我对下联好说,但要答应我一个条件。县官要陈之丕坦率直言。陈说:我的条件很简单,这座磊石桥是乡民们开山凿石,花钱费力辛辛苦苦建起来的,修桥补路是好事,县大人何不积德行善为乡民们办点实事,免征我们这个都的三年皇粮国税,弥补一下修桥的费用呢。乡民们听到陈之丕这么一说,掌声雷动,使县大人顿时感到十分尬尴,无奈之下只得答应下来了。并且,催促陈之丕赶快对下联!
陈之丕说:“尚知县是父母官,今天当众所说的话万万不可食言”。县官说:“当然,当然,君子一言九鼎,决不自食其言!”于是,陈之丕顺手指着磊石桥对面山上新劈开的一条山路,道出了下联。联曰:“劈开出路两重山。”
昔日威风凛凛的尚知县,此时只好甘拜下风地对陈之丕说:“佩服,佩服。”灰溜溜地唤轿夫赶快肩舆回府。乡民则欢欣鼓舞,众口齐夸陈之丕不但博学多才,而且诙谐逗趣,敢于卑夷权势,为民说话、谋利。
[注:本人是陈之丕的后代,姓陈名志德,酒埠江镇黄竹村坐树下组人。我在搜集陈之丕的故事,以后会写陈先生的官场,与张老真人之斗,以及他的家庭故事,我相信:“一校六老师,一统七先生”的口头禅是陈联圣真正的反照!]
话说清朝康熙年间陈之丕先生为了进京考取功名,在家乡木璜村坐树下组临水另修建了一栋小阁楼,日夜攻读圣贤书…
某年夏季大旱,为了收成,老百姓无奈但又兴冲冲地抬着本地镇神罗王真人像去求雨,求雨的地方隔陈先生不远,敲锣打鼓放鞭炮声吵得之丕读书静不下心,于是,一贯不信牛鬼蛇神的他手抄斧头气冲冲的要去砍罗王老爷。当他刚走到半路上,突然一个白胡子老馆拦住陈联圣,好奇的问道:“陈先生,你拿着斧头干什么去?”“我要把罗王的脑袋砍掉!如此吵闹,我无法读书,老百姓愚蠢啊!”“陈先生,你是联圣,那我出上联,我数五下,你对出了下联就容许你去砍罗王的脑袋,上联:一二三四五。”可是联圣今天却象大脑鸭子,半天答不上来?!待他恍然大悟:”金木水火土!”那白胡子老人早不见踪影,陈先生只好拿着斧头怏怏回家。
半个月后,天还是没下雨,老百姓又抬着罗王真人求雨了,比半月前更隆重!“这愚昧的思想,都是罗王惹的!今天我非把他脑袋砍下不可!”陈之丕又抄起斧向求雨的地方赶去,一走到罗王真人像面前抡起斧头向真人像头部中央劈去,意想不到的是真人像头部竟望半空中飞溅出一缕鲜红的血,陈之丕一见忙从手腕上取出一只手镯戴在罗王的头部,忽然,真人显灵了,天空开始乌云密布,雷轰闪鸣,接着狂风暴雨…
如今酒埠江镇木璜村罗王庙的罗王真人像头部仍是裂开的,用镯子扎着,罗王真人庙在木璜白竹两村周边仍香火延年不断,善男信女朝拜络绎不绝…
二:换麂风波
话说康熙年间全国人才选拨考试设在衡阳市南岳衡山,陈之丕也满怀信心的赶考了,他和书僮从木璜村坐树下出发,经过县城小休后,又涉水跋山来到衡东县草市一个山岭上已经是凌晨雄鸡一唱东方白了,突然他和书僮听见痛苦的呻吟声。书僮被吓得连声喊道:“鬼,有鬼。”一贯不信迷信的陈之丕走近发出呻吟的地方定睛一望:“莫怕,是只母麂,还怀了仔呢!它被猎具夹住了。”陈先生又转而一想,我去的地方是衡山,南岳是佛门之地,这只麂必须要放生。”于是,陈联圣忙把麂从猎具里取出来,再从行李里拿出家里带来的腊干草鱼放在猎具里,然后继续赶路。
一个月后,陈先生在南岳衡山论战完毕以及与全国各地才子相互切磋后启程回家,当走到草市却发现上次经过的那座山岭上建了一座新庙,名日:“腊鱼庙。”这几天正在搞庙会,香火旺盛,人来人往。他和书僮忙放下行李去问个究竟,庙主热情的接待了陈联圣,并告诉之丕:“一个月前的黎明,**市村出了件天大的奇事,猎人猎具上的麂成了腊干草鱼”。“那为什么要为它建庙堂?还日夜香火朝拜它呢?”之丕问道。庙主回答:“这是神仙,不是腊草鱼,草鱼和草市的草是同一个字,这是**市黎民百姓的福份啊!”“你们搞错了,这一切都是我做的!”陈联圣气得身体发颤,就把换麂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庙主,并要求信男善女们不要朝拜。顿时,全场老百姓象炸了锅,有的骂陈之丕污蔑草市人的神!有的要求揍陈联圣;还有的要陈之丕赶快滚…
陈先生只好无奈的说:“算我错了,那我向腊鱼神写谢罪书吧。”于是,陈之丕在腊鱼庙两侧愤然写道“:攸县陈之丕,腊鱼换只麂;世上无神鬼,百事人做起!”
三:钟鼓岩的来历
酒埠江镇白竹村龙家组有个神奇的地方叫钟鼓岩。它左看像个钟,右看像个鼓。
传说,钟鼓岩有一个惊人的故事。陈之丕他的心能感动山,力量无比。
陈之丕在南岳衡山赶考回家的路上,心里特别郁闷:一则在南岳考试虽然下笔如神,但在交卷的时候一只飞蛾在他考卷上飞舞,把最后几句优美的字体搞得看不清;二则是换麂风波、、、
走着走着,之丕看见一处绝世美景。左钟右鼓,雄伟壮观。他十分喜欢,又很羡慕。
陈之丕心想:“这美景要是生在我的故乡,那该多好呀!”突然,一个白长发老头向他迎面走来:“陈先生,依你的脾气是做不了官,你考卷就是我圣帝化变成飞蛾搞糟的,不过进士还是考得上,这是我对你总侮辱神佛的惩罚!不过你这次赴考放生了母麂,积了德,这个钟鼓风景你就带到你家乡,教书著作为生吧,你要好自为之!”说完,那白发老头不见了。陈之丕只好用手一推山在动,再使劲山动得更快,往回家的方向在移动。陈之丕赶着山走。一路许多人看见了,都觉得奇怪,山怎么在走呢?走呀走,走到酒埠江镇白竹村龙家组这个地方天亮了,山不动了,离家[木璜村坐树下]门口只有三四里路。也就是如今的钟鼓岩。
据说当年他在左钟上写着:攸县陈之丕,右钟写着“黄竹钟鼓岩”一笔直到底。至今钟上还有墨印。也就是说这个岩洞是他用笔点成的,洞内冬暖夏凉,是一个休闲的好地方,还是善男信女朝拜观音菩萨的圣地呢!后来木璜村和白竹村合并为黄竹村,也是陈之丕的钟鼓岩渊源[49年前是黄竹村,49年后分为木璜和白竹村,2012年又合并为黄竹村]。
四:情系灵龟峰
明末清初年间,当初攸茶二县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他们二人打天下的根据地。那时代我们这里就是鱼米之乡,加上东乡的铁矿适合打兵器,于是,康熙下令杀尽攸茶二县。
有一天,陈之丕从衡阳回来,住进县城的高升客栈。夜幕降临之时,客栈外面的马蹄声,刀枪的拼杀声,好吓人。在这慌乱中,突然,一位十八、九岁遍身受伤的女侠,手持宝刀,从窗外跳进陈之丕的客房。外面就传来了抓捕大嚷声:“你们看见一个黑衣女侠没有。”接着,捕快们就一间一间地搜查。听到这如雷贯耳的声音,陈之丕就把她藏在床底下,带路搜查的人是本地人,他推开门一看是陈之丕,就没有进门搜查。
搜查人的脚步声听不到了,陈之丕叫黑衣女侠出来,亲切地问:“他们为什么抓捕你呢?”
黑衣女侠一五一十地说:“我叫苏小凤,今年才十八岁。是李自成部下一个将军的女儿,他们要赶尽杀绝。”
黑衣女侠的伤情严重,可她长得眉青目秀,亭亭玉立,人见人爱。这么晚了她能到哪儿去呢?只好留在陈之丕的房间里过夜。
第二天,两人吃完早饭后,陈之丕心想:小凤遍身受伤带她回家不妥,自己非回家不可,把她放在哪儿才安全呢?想了很久才想到一个良策,把她暂寄灵龟峰。他和小凤商量好后,把小凤秘密地送到灵龟峰尼姑庵养伤。离别时他对小凤说:“过几天,等你伤好了,我送你回家,或到我家里去。”
陈之丕回到家里,不知因为什么事,便把这件大事忘记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了两年,陈之丕突然想起这件事来。急忙赶到灵龟峰尼姑庵,到处寻找小凤,可没有找到她。然而,小凤却看见了他,因为事隔几年,她一心向佛,看破了红尘,只好削发为尼。
陈之丕他只好找主持问个明白,见到主持说明来意后,主持对他说:“她就在本尼姑庵,她不想见你。不过你决心想见她的话,我还是为你创造机会。”主持便吩咐弟子将小凤叫来和陈之丕相认。陈之丕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向小凤表白,叫她离开灵龟峰尼姑庵跟他回去,可她坚持不走。再三的劝告,都无动于衷。
在此情此景之下,陈之丕题联一副:“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鹭洲洲边行舟水推舟行洲未行。”他写下了一副千古佳联,表达了他对小凤的一片爱慕之情。
陈之丕回到家里后,茶饭不思,日夜无眠,只好一个人去钟鼓岩游玩。岩洞里冬暖夏凉,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他突然有个想法:何不如把钟鼓岩成为第二个佛教圣地[灵龟峰]?让小凤做这里的主持?陈之丕说到做到,立即号召黄竹村所有富商和在外当官的,修建了钟鼓岩寺,又浩浩荡荡把小凤接来,钟鼓寺从此香火渐渐旺盛,求神拜佛的渐渐多了起来。。。
五:一字之师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一行乔装微访来到攸县王子岭。王子岭是“豆腐之乡”,可能是这里的水质好。某天,康熙帝一行在王子岭一饭馆吃中饭,恰好陈之丕先生也在饭馆用餐。久闻王子岭的豆腐全天下出名,康熙就点了油豆腐炒猪脑,活豆腐煮鱼头,香干豆腐肉丝,百叶豆腐,霉豆腐干等地方特色菜。店小二一上菜,康熙一行吃得津津有味,菜盐水都没留…
待结帐时,康熙一行却把钱丢在歇息的客栈了,陈之丕先生一见忙对店主说:“他们吃饭的钱我来付。”随即他向康熙抱拳道:“看公子仪表堂堂,肯定是读书人,能否为此店题字?”康熙一想:“可以。”他一望店名是“王子岭”,就心里有点不悦:难道当地人心中只有王,没有我这个皇?”于是,康熙大笔一挥:皇土岭。陈之丕索性向康熙建议:应该把土改为“图”,这才有创意!康熙龙心大悦:“好!好!先生真乃一字之师啊!”后来,王子岭改为皇图岭,皇图岭饭店遍及全中国…
康熙回京后,皇图岭地方经济一片繁荣之象,当地当官人为了政绩,建设了两个市场:皇图岭市场和笋塘铺市场。双方负责人来到黄竹坐树下找到陈联圣求写副对联为市场繁荣助兴。陈先生给笋塘铺写了几个字:“笋塘铺逢场,数得清;”他给皇图岭市场提笔挥洒:“长长长长长长长,行行行行行行行。”后来真如陈先生所写,笋塘铺市场没搞多久就撤消了,皇图岭市场常常人潮日日涨,各行各业生意天天行!
六:之丕探亲
联圣陈之丕,字桃元,一共六亲兄弟,弟兄们都在黄竹村坐树下出生,之丕家族时代为官或经商,他父亲也是做膳官。后来只有他一个人留在坐树下四处教书著作,其中他写的[岛孙集]很出名,其他有的在外做官或做生意,有的迁移在牌楼村[如今的新市镇牌楼村],兄弟们也经常来往。
旧时,攸县知县尚某乘舆下乡征收民粮,途经牌楼的一座磊石桥时,陈之丕刚好来到兄弟家探亲,就有意戏弄尚知县,事先组织乡民在桥上堆积了几块大石头,将这条通往银坑南水方向的唯一通道堵上,使官轿无法通行。县官见状大怒,令陈迅速搬开堆在桥上的石头。陈不但不予理睬,而且提出要与县大爷比试作对。
平日这位知县也爱好诗文,自以为博古通今,当他听到有人胆敢主动提出要与他比试作对联时,根本不当回事,心想这也是他显示文才的好机会。因此,命陈先出上联。陈以磊石桥为题出上联曰:“踢走磊桥三块石;”请县官对下联。
尚知县琢磨了半天对不出下联来,还说自己是斯文人,经常引经据典题诗作对,从来没有对过这样的俗对。陈说:你们这些人只知道之、乎、者、也、装腔作势的东西,怎晓得用触景生情随机应变的口语应对?
此时,乡民听说陈之丕要与县官比对,围观者越来越多。尚知县为了早一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此时只好干拜下风,求陈自对下联。陈说:要我对下联好说,但要答应我一个条件。县官要陈之丕坦率直言。陈说:我的条件很简单,这座磊石桥是乡民们开山凿石,花钱费力辛辛苦苦建起来的,修桥补路是好事,县大人何不积德行善为乡民们办点实事,免征我们这个都的三年皇粮国税,弥补一下修桥的费用呢。乡民们听到陈之丕这么一说,掌声雷动,使县大人顿时感到十分尬尴,无奈之下只得答应下来了。并且,催促陈之丕赶快对下联!
陈之丕说:“尚知县是父母官,今天当众所说的话万万不可食言”。县官说:“当然,当然,君子一言九鼎,决不自食其言!”于是,陈之丕顺手指着磊石桥对面山上新劈开的一条山路,道出了下联。联曰:“劈开出路两重山。”
昔日威风凛凛的尚知县,此时只好甘拜下风地对陈之丕说:“佩服,佩服。”灰溜溜地唤轿夫赶快肩舆回府。乡民则欢欣鼓舞,众口齐夸陈之丕不但博学多才,而且诙谐逗趣,敢于卑夷权势,为民说话、谋利。
[注:本人是陈之丕的后代,姓陈名志德,酒埠江镇黄竹村坐树下组人。我在搜集陈之丕的故事,以后会写陈先生的官场,与张老真人之斗,以及他的家庭故事,我相信:“一校六老师,一统七先生”的口头禅是陈联圣真正的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