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吧 关注:1,247贴子:8,143

探渊索珠读连科——我的阎连科早期稀见作品搜寻之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为阎连科的狂热书迷,虽然已经读了阎老99%的作品,并享受于作家惊绝的叙述和成熟的技法,但如同贪食的孩娃面对满桌的馐肴样,总想将挚爱的作家的所有作品一网打尽,并且对最早期的文笔怀有巨大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越是求而不得便越为鼓胀。
作为民间文学爱好者,手中能接触的资料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本薄薄的《阎连科文学年谱》便能反复研读,如痴如醉,对其中提及的从未阅读过的早期作品想入非非。但在由《年谱》中的出处按图索骥并同时参考一些文学评论等资料时,发现其中存有不少疑问,甚至疏漏。这里开专贴记录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相关发现。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06-24 01:00回复
    首先说我的第一个发现,同时也是带有极大遗憾的发现:如今辛辛苦苦地搜寻阎连科八十年代发表的几篇短篇小说其实本来大可不必的,它们有机会完完整整地集结在一起,呈现给读者的。即使在三、四十年后的今天,也可以通过旧书交易或图书馆馆藏图书不太费力地查到的。
    我是通过阅读了一篇序言之后做了研究,发现了这一令人扼腕的结论。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6-24 01:05
    回复
      朱向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相当活跃,对军旅文学很有研究,可以说是在梁鸿教授之前,我国第一位关注阎连科的评论家和学者(那时的阎连科还不太出名,也没有后来的几部惊世中、长篇)。
      我以“领补贴金的女人 阎连科”为关键词,在古哥上搜索,偶然发现了他的一篇文艺评论《阎连科将会怎样》,而且让我惊讶和困惑的是它的注《——序阎连科小说集《两程故里》》。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06-24 01:12
      回复
        此文原载于《文学评论家》1991年第2期。
        文中说:“此刻我的案头正摆着一部阎连科的中短篇小说集《两程故里》的书稿。” 还说:“我所面对的《两程故里》这个集子中所收入的全部是阎连科1988年以前的作品。”
        朱先生是看过全书书稿的,可是我不记得阎连科有过这么一本早期小说集。于是去孔网搜,无果。又去国图数据库搜,仍然无果。
        这是怎样的一部书呢?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06-24 01:16
        回复
          由于暂时摸不着头绪,只好搁置。不过通读全文后了解到朱先生非常关注并期待初出茅庐的阎连科,于是又在知网上下载了其他朱先生对阎的作品研究文章(同时也是想能找到中篇《战争造访和平》的蛛丝马迹)。
          小说评论1994年06期中,朱向前发表了文学评论《对农民军人的爱与知——阎连科印象兼跋《和平寓言》》,该文的开头部分破除了我的疑惑。见图。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06-24 01:22
          回复
            原来是因为出版社要赚钱,所以纯文学的出版计划暂时搁置,之后自然是不了了之了。回想起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下海”潮,对出版社的此种做法只能表示无奈的理解。可惜不光是阎老所托非人,之后直到今天的三十年间,作为书迷也无法更加全面的了解作家的写作历程了。
            再惋惜扼腕也是枉然,接下来话题要正式开始探寻作家早期中短篇小说的主题上。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0-06-24 01:32
            回复
              在2006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三棒槌》中将《热风》称为处女作。而根据《年谱》,阎连科的短篇处女作应是《良心》或《天麻的故事》,《热风》则是它个人发表的第二个作品。
              但根据《阎连科将会怎样》一文,处女作是《吉星高照》。文中说:“这个集子中最早的作品是阎连科的短篇处女作《吉星高照》。它创作于1982年2月,带有作者最初试笔的稚嫩的痕迹,文字生涩,故事生硬,人物性格也非常呆板,尤其是主人公最后行动与思想境界的升华,显见是人为的拔高。”
              吉星高照是哪一篇?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0-06-24 01:44
              回复
                以“阎连科 吉星高照”为关键词,搜索到了《牡丹》杂志1997年第五期的报告文学《守望乡土——阎连科素描》(此文值得关注点很多,后文详说),该文称《吉》是1982年的作品。
                而回查《年谱》,发现82年的作品只有《烧鸡大王》。再查吧内莫吧主发的《烧》全文,发现《吉》有极大可能就是《烧》,吉星是小说内老烧鸡大王的儿子名。
                那么为何在两篇文章里都将小说称作《吉星高照》呢?而且一位是非常关注作家的专业评论人,另一位是给阎连科的人生历程写成报告文学的作家,尤其是前者手中的书稿里便写的是《吉星高照》。可是在《艺丛》杂志82年第六期发表的时候分明白纸黑字印着“烧鸡大王”四个字。
                奇妙!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0-06-24 01:54
                收起回复
                  老的文学评论真是“藏宝图”,但一直被我忽略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6-24 08:17
                  收起回复
                    回到《将会怎样》这一篇,评论家对《领补助金的女人》赞赏有加:
                    “使我颇感惊奇的是作者创作于一年之后的第二个短篇《领补贴金的女人》,这篇作品可以说得上是语言熟练,细节生动。主人公谷大叶的个性不仅鲜明有光彩,而且还用了性格上的外冷内热和形象上的外丑内美的两组对比,产生了张力与弹性。”
                    “此外,整篇作品的叙述张弛跌宕,很有节奏感;悬念的设置和高潮的推进都颇讲究章法。结尾处从“小人书”到“骨灰盒”的出人意外的转折,整个一个“欧·亨利”。夸张一点儿说,这差不多是一篇现实主义短篇手法的规范之作。”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0-06-25 13:09
                    回复
                      甚至作者惊讶于阎连科从烧鸡大王到补助金女人的转变:
                      “说明阎连科并非是一个出手不凡的小说天才,也不是一个修养全面功力深厚起点极高而一鸣惊人的小说奇才。恰恰因为如此,后者也就更有力地说明了阎连科又是一个颇具小说创造才华与资质的悟性优秀的小说家。从“吉星”到“女人”,仅仅一年时间,他就由小说艺术的门外汉而登堂人室,参透禅机,走完了许多人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或者干脆走不完的路程。同连科似乎没怎么太费劲就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道路上驾轻就熟了。”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0-06-25 13:12
                      回复
                        而在报告文学那一篇中也提到了《女人》这篇,但根据行文,疑似作者是根据这篇《将会怎样》的描述修改的,很像为躲避论文查重而置换了一些表达方式。具体见下图。
                        总之,评论家越是夸赞,作为读者我就越觉得没能读到这一篇的相当遗憾!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0-06-25 13:15
                        回复
                          老哥给个联系方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7-19 20:07
                          回复
                            如果说我有幸见到阎老师本人,那么我和他说的第一句话、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您真的写过《战争造访和平》这个中篇吗?”
                            对照《年谱》来看,这是唯一一篇目前毫不见踪影的中篇小说。如果说早期的短篇小说比较稚嫩、艺术价值不高的话,那么作于作者创作井喷期的《战争造访和平》则可以说是极具阅读的价值了。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0-07-22 01:44
                            回复
                              年谱说它成于1994年,刊载于第四期《花城》杂志。
                              这一年阎连科还发表了《耙耧山脉》、《和平战》等多个文学性较高的中篇。那么这篇散佚中篇小说的质量起码很有保证。
                              可是本吧的莫吧主亲自购入了该期杂志,发现根本没有此篇小说。
                              本人也借着孔网的货品预览功能,查看了93-95年的所有《花城》杂志,甚至还横向找了一些94年第四期的其他文学杂志,都没有寻到。
                              个人很好奇,《年谱》的这一记载究竟从何而来?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0-07-22 08: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