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對物理或電子的東西很感興趣,男孩子嘛,我從小就喜歡拆東西,想知道它是怎麼運作的,然後它怎麼幫助我的生活。以前拆過電視,還被映像管的高壓電電過,長大後從386時代就開始拆電腦,以前拆了都裝不回去(笑),裝得回去是花了很多學費後,才慢慢知道怎麼裝回去。
到486的時候,我對電腦的知識已經成熟了,身旁朋友的電腦幾乎都是我組裝的。我又是學影像的,所以我對於影像數位化這件事特別期待,也特別相信。影像數位化是一種影像創作器材解放,因為以前膠卷創作門檻很高。
所以在2000年時,我算是台灣最早一批用數位攝影裝置的人,幾乎在2003年以前我賺的錢,絕大部分都是花在器材上。當時就是一路摸索,但我相信這東西以後會普及。所以在2000年之前,我就非常有興趣去嘗試全程數位化的影像製作過程,從拍攝到剪輯再到成品完成,《兩個夏天》算是第一次做了完整嘗試,也是台灣第一部數位拿到金馬獎的影片。
但當時引起很多爭議,因為我拿的是短片輔導金拍攝,有人認為你不是用膠捲拍,是不是符合補助資格?大家也認為金馬獎是電影影展,沒有膠卷拷貝的話算不算電影?2000年在台灣可以算是動態影像數位化的轉折年代,當時數位攝影機被視為比較不夠專業,但影像創作本身就是隨著科技發展,而不斷有形式上的改變。我一直告訴大家要學這個東西,很快就會全面取代成為主流,但那時候被視為離經叛道。
在那之後大概2002年開始,數位攝影機就來勢洶洶地切入了。大概在2006年,Red One出來後,整個就翻盤了。才短短幾年時間,到現在幾乎都用數位攝影機拍攝,改變非常非常快,大家也沒有想到柯達這麼快就沒落了,未來膠卷會慢慢會走進博物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