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探春吧 关注:835贴子:6,275
  • 5回复贴,共1

清明江边涕泪送——可叹这株娇艳的玫瑰,终凋零与塞外严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次读红楼时,在四十六回前,一直对探春没什么印象。
粗读时,探春一直很普通。论才情,她不如黛钗,论能力,她不如凤姐儿,论情感,她并未多深情,论可爱她不如史湘云,论风流别致,她不如秦可卿。
探春在正式登上荣府的管理舞台时,一直是很普通的,甚至让你很少能注意到她。她夹在众多的姐妹中,实在显示不出其独特的地方。
真正让探春一鸣惊人的是从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我见识到探春的聪敏、刚硬、威严,富有改革精神、有远见,还有她对庶出的敏感。之后探春的性格特征愈见鲜明。
细读红楼之后,才对探春有了些更细微的认识。
且看这位三小姐第一次出场的情形。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 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 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 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其中第二位描写的就是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在曹公的第一次描写就能看出探春在姐妹三中是最出众的。
再看看这位三小姐的卧室。
凤姐儿等来至探春房中, 只见他娘儿们正说笑.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 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这一段曹公费心的细致描写探春的卧室,是有寓意的。探春喜爱书法,可见其情趣之高雅,探春素喜阔朗,表现出探春有远见,胸有大志的豪情。本书中作者有无数次的细节描写来间接塑造一个人的 性格特点,这点作者可真是煞费苦心。所以,注定探春是不甘不平凡的。
人们一直批判薛宝钗有政客的心机和思想,我觉得贾探春毫不逊色薛宝钗。且看古代非凡的政客是何作为。
诸葛亮在出山前一直热心于政治,费尽心思结交当时政客,与他们探讨当时的政治形势,胸中更是满腹经纶,常常夜观星象观察,密切关注着各种力量的崛起,细心揣摩每位领袖的为人。而对外却宣称自己不会入仕,即不愿意当官。后来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后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就不必罗嗦。这就是传说的“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
而探春也是个高瞻远瞩的人。她早就有心于做一番事业,只是苦于庶出的身份,空有满腔的豪情,而郁郁不得志。探春也是个有心人,她也在为登山舞台而积极谋划,而她不必像薛宝钗那样小惠以全大体。她本来就是贾府的三小姐,她只要积极处理好与王夫人的关系,她就能登山她的政治舞台,施展她的才华。
且看探春是怎样默默积蓄力量的。
在第四十六回中,尴尬人邢夫人意欲为贾赦讨鸳鸯做小老婆,被鸳鸯捅到老太太那儿,老太太当即发飙,这是老太太在本书的第一次大怒。
贾母听了,气的浑身乱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因见王夫人在旁,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 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 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
这时探春的机会来了,这是和王夫人拉近关系的绝好时机。
探春有心的人,想王夫人虽有委屈,如何敢辩;薛姨妈也是亲姊妹,自然也不好辩的;宝钗也不便为姨母辩;李纨、凤姐、宝玉一概不敢辩;这正用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窗外听了一听,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便知道,也推不知道."
探春的一席话,轻易的就为王夫人解释开了。最后在凤姐儿的笑话中,气氛得到缓解。王夫人本是个天真烂漫的人,没有多少心机,一下就被探春打开心扉。从此对探春刮目相看,后来才有了探春兴利除宿弊的舞台。



1楼2009-12-01 14:47回复
    在第五十六回的“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中,曹公明确的赐予探春一个“敏”字。我觉得用意有二,且看其一探春的聪敏。
    谈春她一个待字闺中的姑娘,她是怎么有管理企业的改革理论呢?我觉得原因有二,其一:探春是个有心的人,可以想象多少个夜晚,她都在认真的揣摩荣府的各项利弊措施,她一定为荣府的每况愈下而心忧,而表面只能淡然处之,因为在封建礼教下,这不是一个为出阁的姑娘家该操心的事。其二:她会向别的企业学习管理方法。平儿进入厅中,他姊妹三人正议论些家务,说的便是年内赖大家请吃酒他家花园中事故.在封建礼教女儿狭小的交际圈里,探春这个外交的方法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且看探春总共办的几件推陈出新的改革方案。
    1.     荣府每日事多且杂,有些银钱支出重重叠叠,即有些一个项目的钱有时通过几项不同名目的项目支出,造成浪费。且会显得管理层的愚昧,造成下人放纵,任意贪污等。
    2.     大观园里的花草树木实行承包制,由有经验、有年纪的嬷嬷直接管理,年底交一定的钱数交给上头,所余银钱全部归自己所得。这个方案,不仅能为大观园免除了管理这些花草的费用,且每年有一定的收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且免去了,层层克扣,效率慢的问题。
    这些是探春刚上任具体想实施的第一部,不过大家可曾注意,后来这些改革都未被提起,好似从不曾提过一样。纵观历史长河,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大家族,在临破碎前,总会有一两个有创新的人搞一场局部改革,不过归根结底都失败了。一个小小的探春是挽救不了这个腐朽的大家族的没落的。这就好似,一栋硕大的楼房,根部已经腐朽,光看修补外部的结构是毫无作用的。这场小小的改革就好似一阵轻烟栗沫于贾府的一片污浊蓝天中,不留痕迹。这也应证了那句判诗“生于末世运偏消”,让这样一个管理精英生于这样一样腐败的家族注定是要失败的。
    探春的敏,还在于另外一面,就是她对庶出的敏感。
    且看五十五回的探春中的表现。
    探春的生母赵姨娘的弟弟赵国基死了,下人告给给探春这件是,报完之后故意不吱,      故意考验探春要给多少银两,考她的能耐。探春是个有心人,新官上任三把火,特别是提到自己心底的敏感部分,因此照着规矩驳了给60两的说法,只给了20两。这事对企业管理本身是对的,用自己最亲的人做法,别人谁还敢碰壁。但由此也可看出探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冷面冷心。赵姨娘的人品我实在是不敢恭维,又没心眼有想耍心眼,被人当枪使都不知道。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说的就是赵姨娘,傻乎乎的给自己的女儿没脸。不过探春的表现也令人不敢恭维,一口一个姨娘。在封建社会,王夫人才是她正经的母亲,赵姨娘只是个奴才。在她的眼里,赵姨娘就是她的软肋,是她的耻辱,是她一个不愿有的庶女的烙印。探春是才智精明,但就对做女儿来说,她实在是不称职的,有句话叫“生女莫若探春”,我是十分赞同的。
    以上性格特征还不能够完全来形容探春,兴儿有句话形容探春是“带刺的玫瑰”,看看这朵带刺的玫瑰是怎么样的厉害。
    第七十四回中:惑奸谗抄检大观园”将这朵带刺的玫瑰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且来看看这位三小姐的刚硬表现。
        1.探春知道有人来抄检,“命众丫头剪烛开门而待”;
         2.公然申明:“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
         3.联想到甄家的被抄,慨叹自家是在“自杀自灭”;
         4.要凤姐明确回答“东西都翻明白了”;
         5.王善保家的“显势作脸献好”,拉起探春的衣襟;
    6.探春大怒,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
    


    2楼2009-12-01 14:4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7.在气头上连凤姐儿都避其三分,只待服侍探春睡了,才离去。
           这段将这位贾家三小姐的个性描述的淋漓尽致。探春是什么人,她是个才智精明的人,对这种丑事早就看不下去,对家族堕落至此痛心不已,这是一个明白人对这糊涂的世界做的反抗,因此探春是正义辞言的,压得那些狗仗人势的恶奴抬不起头来。那一巴掌真是痛快淋漓!
          然而这样一位精明能干的管理精英,命运又会是如何呢?且看看其判诗吧。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大概写的是,探春有着高超的才情,可惜生于贾府这个临危的大厦,最后应该是在清明前后远嫁他乡,一辈子回不到故乡了。
      再看看其判词吧!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
      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这句话是以探春的口吻对父母的哭诉和劝告。对探春素有“悲远嫁”的说法,作者在书中多有“草蛇灰线,千里伏脉”的写法,我们可以在其他一些细节来共同探讨这位三小姐的命运。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探春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 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是这样吗?探春得了贵婿,虽远嫁到他乡,但毕竟躲过了一劫,从此荣华富贵过一生。
      我看必不如此!
      红楼梦在开头的基调就已经明确表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据刘心武老师的探讨说,探春的远嫁应该与当时的政治有关,探春实际上是政治的一种陪嫁品,用来安抚蛮夷的征战情绪的。类似于“昭君出塞”,据我所知,外邦的礼仪与我中华礼仪大相径庭,比如王昭君,她只是个家族的财物,是生儿育女的工具,例如丈夫死后,她就她所生的儿子所有,后来王昭君与她的儿子又生有儿子,这对我们来讲是多么不可接受的啊,好可怕的乱伦!所以,按红楼梦的基调来说,探春的命运是很悲惨的。在杏花大肆开放的二月清明,清明节是一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独自一人奔赴未知的远方,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这时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生不得见家人,内心孤独的煎熬,又得努力接受海外异邦的文化,风霜刀剑吹落的这朵高傲的杏花寂寞凋零。探春实在是可叹啊!  
      


      3楼2009-12-01 14:47
      回复
        有同感


        4楼2009-12-12 21:23
        回复
          难得遇到同感之人呐!!


          6楼2009-12-21 19: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