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吧 关注:29,906贴子:153,334
  • 3回复贴,共1

我们每天所接触的外境,都会影响心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程子作了《四箴》来发明大义,就是《视箴》《听箴》《言箴》《动箴》,“箴言”的“箴”。程子的前三箴侧重于讲身动会影响到内心的中正和平。他在《视箴》中这样说:“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意思是说,人心本自空虚清净,感应于物无有痕迹。操持本心的关键就在于戒慎于所观视。当邪蔽交于目前,其内心就会随而迁流变化。因此,制止其外在的所视之物,以安定其内心。克己复礼,久久为功,就能够达到诚的境界。《中庸》上讲:“诚者,天之道也。”这就是能够回归到本性。
在他的《听箴》中讲:“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在他的《听箴》中说,人都有美好的禀赋,本乎天性。邪知外物的诱化,使之丧失了本有的中正。那些卓越的先觉之人,知道物化迁流的祸患,所以求所定止。防止邪蔽,保存真诚,凡是不符合礼的,都不去听。
可见,心虽为一身之主,生而虚静,但它和外物相接,必要借助于目见耳闻,而与外物相接,就有被外物所诱化、随物迁流的危险。如邪蔽交于目前,淫声荡于耳际,就会引发欲念的萌动,那么本心也会随而迁化,丧失本有的中正状态。操存本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戒慎视听,使所接触的外境都依于礼。先觉之人,求所定止。而定止之要,以约束视听为先,使“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这样才可以保证先天善性的全复。
所以我们对于每一天所接触的外境“人、事、物”,比如说我们看的手机微信、微博、网路信息,都要非常地小心谨慎,因为会潜移默化地使心性受到影响。
《言箴》则强调心动言出,言出心随,很容易流为散漫不经,而且言语对于个人的祸福荣辱关系重大,所以一定要涵养口德,“发禁躁妄”、“非法不道”,如此,来保守本心的清净专一。
程子的《四箴》所强调的,其实也就是《论语》中所讲的“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以免于不觉之间,受到不良熏染而迷失了本性。明白了这一个利害关系,那么对于“耳目口鼻身”等感官,所交流接触的“人、事、物”就不能够不慎重,以杜绝不善之源。这就是程子在《序》中所言的:“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 这是讲通过“礼以导其志”,来谨慎感动人心的外境事物。
下面讲:〖乐以和其声〗
〔和〕就是调和、谐和。
〔声〕也可以理解为心声。
在《诗·大序》中讲:“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段话说,诗是“志之所之”,这个“之”就是趣向的意思。诗展现的是人的意志,当情感还在内心,没有表达出来的时候就称为志;而把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就称为诗;情动于内心用语言表达出来,当语言不足以表达人的情感的时候,就用诗的形式来感慨赞叹;感慨赞叹还不足以把这个情感表达出来,就再用歌唱的声音,把诗拉长,吟唱歌咏;歌咏还不足,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这个才称为“乐”。和谐雅正的音乐,能够达到不可思议的教化效果。
关于音乐和谐民心的效果,在《史记·乐书》中有所描述,说:“闻宫声者,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声者,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声者,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声者,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声者,使人整齐而好礼。”
所以舜王曾做五弦琴,弹奏了《南风》这一首琴曲,可以起到什么样的教化效果呢?可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就是它能够解除民众心里的不良情绪,甚至还可以让百姓生活富足。
为什么有这样的教化效果呢?因为前面讲到,“闻徵声者,使人乐善而好施”,如果人人都喜欢布施、喜欢帮助别人,那么布施的人越施越多,人生境遇越来越好;那么,受到施舍的人,他的物质生活也会随之越来越丰富。所以音乐教化,能够让人情绪平和、乐善好施,自然也可以使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所以圣人特别重视“乐教”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IP属地:加拿大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18 09:06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6-18 09:44
    回复
      帮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6-18 09:44
      回复
        您如果有时间的时候,可以上传一些刘余莉教授等人关于传统文化讲座的视频,我现在不敢上传视频,以前上传过一次原本正常内容就被系统误判,当时还出现被误封,虽然很快贴吧官方就给解封,我以后不会再上传视频,上传视频的事情还是交给网友们做。或者您也可以请其他有缘朋友上传也行。


        IP属地:陕西4楼2020-07-13 1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