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通常劇本可能只有一行文字,描述兩人一言不合打起來,面對沒有概念的導演要如何去做動作設計?如果面對導演跟演員本身很有武術背景,設計的過程會有爭執拉扯跟協調嗎?
A3:看劇本的時候不只看發生的動作,要根據劇情去看這場戲描述的內容,導演特別要求的是什麼。編劇在寫的時候是沒有場景概念的,例如劇本寫兩人飛身上牆,現場一看牆在哪?這是編劇無法預知的。有些編劇有心理壓力,覺得寫「動作指導另行設計」很不負責任,就想描述一些動作;也遇過改編金庸小說,貼上整段小說文字,因為編劇真的不知道動作設計是什麼;也真的遇到過寫「動作設計及導演另行設計」,無論他有沒有寫,我們先看整個故事講什麼,發生在什麼場景,發生在其他場景會不會戲劇效果更好。先去想這場戲的前後故事是怎樣,再去想動作好不好看,整場戲是一個段落,這個段落要如何鋪排或幫忙講故事,如果講得好看,導演一定接受,就算不接受也會刺激他想到其他東西。
我常講一個例子,觀眾不會相信劉德華、周潤發開片五分種就死掉,又不是每部戲都像《阿飛正傳》梁朝偉梳個頭就走,就算周潤發開頭五分鐘就死,那字幕也會上「三個月前」,如何講故事還是為了戲劇張力,其實是在說一個遊戲規則,觀眾都知道主角拿到槍跟子彈,對著反派開槍,然後電影就會結束,他期待的是中間如何鋪排,如何製造一些過程讓他意想不到,就產生了戲劇張力。例如主角過了八個關、七個坎,觀眾知道最後主角會把反派痛扁一頓,一槍把腦門打個洞就結束,觀眾都預備好了,只是看你怎麼拍那一槍。但是如果主角拿著點38的槍,但是現場是9mm的子彈,根本放不進那把槍,那戲劇效果就不一樣了,所以動作設計好玩的地方是走在觀眾前面一點點,讓觀眾跟著我跑,盡量讓觀眾有出乎意外的感覺,這些都是為了滿足戲劇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