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25日漏签0天
高陵吧 关注:38,197贴子:495,353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9回复贴,共1页
<<返回高陵吧
>0< 加载中...

高陵村落记忆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海子
  •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前言
高陵县地处关中平原中心地带,渭河泾河交汇于此,土地平旷,川原相接,水利便捷,农业发达,素有关中平原白菜心之美誉。自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此建立村落,繁衍生息。已出土的有马南、灰堆坡、米家崖、杨官寨等遗址。到了周秦汉唐,高陵又是京畿之地,人口迅速增加,村落密度增大,后经宋元明清不断发展,村庄数量已基本固定下来,形成一村一城的格局。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飞速发展,人口成倍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村庄打破原有城墙的限制,规模日益扩大,数倍于前。


  • 海子
  •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史载:宋时高陵有自然村庄109 个,元初有119 个,明嘉靖时有名者75 个,清光绪十年(1884)有421 个,民国时期有353 个。建国后,随着农业合作化及人民公社的实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小村庄向大村庄和并。20 世纪中期,因水利灌溉和泾惠渠地下水位上升,50 多个自然村受渍水危害,向高处迁移。2013 年高陵县拥有88 个行政村和423 个自然村。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高陵县加大工业化进程,20 余年建成泾河工业园,为高陵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使高陵由农业大县转身为工业强县,跻身陕西十强县和西部百强县之列。园内一大批村落被工业区所覆盖,村民转为居民,村落变为新型社区居住模式,部分村落已经或即将消失,成为历史的记忆。
在这种情况下,高陵县地方志办公室及时编纂《高陵村落记忆》一书,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现存和已经或即将消失的村落。经过辛苦收集,认真整理,数易其稿,这本书即将出版。
《高陵村落记忆》全面记述了各个村落的来历、组成、变迁、人口、生活环境、村庄建设、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带有浓厚的高陵味道。读了此书能够深深感受到高陵县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2025-07-25 18:08: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海子
  •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张卜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南临渭河与耿镇接壤,西近榆楚镇,北与鹿苑街办、药惠管委会为邻,东及东南靠临潼区新市、西泉、北田三街办。东西宽约7.6公里,南北长约l0.25公里,总面积47.63平方公里,是全县最大的乡(镇)。镇政府驻地奉正原上的张卜村,位于县城南偏东约6.9公里、西禹高速以东l.65公里处。
原为张卜乡。l958年公社化时,与原榆楚乡合建为先锋公社,取此名意在做农业生产之先锋,同年10月15日改公社为先锋耕作区。1959年1月1日,高陵、三原、泾阳、淳化四县合并为三原县,高陵县改为高陵公社,该耕作区改为张卜管区。 1961年5月20日,高陵公社撤销,将张卜管区改为张卜公社,归三原县管辖。同年9月1日,高陵恢复县制,将原张卜乡辖地改为高陵县张卜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名为战斗公社。l972年复名张卜公社。1984年6月实行政社分设,又恢复原名张卜乡。2012年12月改乡为张卜镇。辖张卜、贾蔡、塬后、张家、南郭、韩家、张桥、新建、东关、杏王、曹家、崖王、庙西等13个村委会,l07个村民小组,68个自然村,8014户,31886人。
张卜镇辖地大部分在奉正原东端,南濒渭水、骊山胜景历历在目。历史上王侯将相多葬于此地,故又名降驾原。唐西平郡王李晟、元天文学家杨恭懿等葬于此。2002年2月15日为配合西禹高速公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张卜村东发现古代墓葬72座、其中清理发掘战国秦墓14座、西汉墓20座、东汉墓13座、唐墓14座。说明远在几千年前,这里就是宜居之地。
奉正原东西横贯于辖区中部,形成中间稍高,南、北略低的地势。原顶平广。最低海拔354米,最高海拔392.3米。原面土壤主要为灰塿土。原边或原面凹地多为黄墡土。原下主要是灌淤土,灌淤土所占比重最大。曹家村委会范围内全为灌淤塿土,它具有良好的质地层次剖面,肥力较高。张桥、新建两村委会范围内有少数田块遇涝常有地下楼积,含碱量大。全乡土质大多良好,土壤肥力居全县第七位。1957年随着泾惠九支渠的修建,奉正原一改千年旱地的状况,粮棉产量大幅提高,如今为陕西省粮食生产示范基地。近年来建筑业异军突起,成为主导产业之一。


  • 海子
  •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张卜镇 之 张卜村
张卜村位于张卜镇辖境西南部,地跨渭河两岸,东接张家、塬后两村,北靠崖王、东关两村,西连榆楚镇马北村,南与耿镇耿北村相接。1958年为张卜大队,以大队部驻地张卜村而得名,l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战锋大队,l972年复名张卜大队,l984年6月改建为张卜村委会。辖张卜、萧塬、马家、小寨、萧塬沟、马家沟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张卜村,距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0.2公里。2011年有492户,2080人,以农为主。耕地2670亩,全可灌溉。主产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03公顷,总产2978吨,公顷产7389公斤。有中学、小学各1所。境内有抽水站、派出所、卫生院、供电所等单位。小寨村东南有元代科学家杨恭懿墓。


  • 海子
  •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张卜,处泾惠九支渠南侧,镇政府驻此村。有162户,689人。据传,清初有一个叫张卜的人在此定居,村名依其名。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载有此村,名“张卜家”。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为“张卜村”。《高陵县志》(2000)亦记为此名。
萧塬,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约0.8公里处,奉正原上。有87户,343人。据传,明中叶即有此村。村在原上,萧姓居之,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萧家庄”。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萧家塬”。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肖塬家”。《高陵县志》(2000)亦记为此名。
萧塬沟,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0.75公里处。据传,明中叶,萧姓在此建村,村在奉正原沟中,故名。民国30年(1941年)《高陵县区保总图》始记有此村名,名“肖垣沟。” 《高陵县志》(2000)亦记为此名。
马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约0.5公里处,泾惠九支渠旁。有90户,391人。据传,明中叶,有滹沱河畔(在今河北省境内)马姓人家迁此居住,为怀念其故里称村为今滹沱马家。后人多不知其含义,误称为今古渡马家。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金普陀马家”。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今古渡马”。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简记为“马家”。《高陵县志》(2000)亦记为此名。
马家沟,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0.5公里处,泾惠九支渠东侧。据谈,明末建村,以村民姓氏和地处沟中而得名。诸图、志无载。《高陵县志》(2000)亦记为此名。
小寨,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偏南约1.18公里处,西禹公路东侧,泾惠九支渠南侧。有153户,656人。据传,元代有少数军户在此筑寨屯田,故名。此村又在西小寨之东,又称东小寨。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小寨东庄”,并注明为军户所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小寨东”。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为“小寨东村”。村东农田有杨恭懿父子三人墓,今仅存杨恭懿墓碑。


  • 凝眸千年的泪滴
  •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这书在哪里能看到?


  • 丶丶∠※
  • 知名人士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之前那个吧主咋回事?弄个群还莫名其妙删人


  • 贴吧用户_7ZVQV59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历史文化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9回复贴,共1页
<<返回高陵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