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只是一直跟人说羽扇纶巾是一套儒雅标配而不是具体某个人的专利,结果今天被科普了一波有关羽扇的事
首先是,晋朝人说羽毛做的扇子是东吴特产,在晋灭吴之后才流行于全国(吴粉失格,自罚三杯)
晋傅咸《羽扇赋》:“吴人截鸟翼而摇风,既胜於方圆二扇,而中国莫有生意,灭吴之后,翕然贵之”
晋嵇含《羽扇赋》:“吴楚之地,多执鹤翼以为扇。虽曰出自南鄙,而可以遏阳隔暑。大晋附吴,迁其羽扇,御于上国。”
当然,也有一些文献表明羽扇可能起源于周朝甚至商朝,至于这个说法是否为后人假托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扇字里面确实有个羽,很可能羽扇的起源的确非常古老……
不过可以确认的是羽扇确实常常与吴地联系在一起,《羽扇谱》中引用傅玄的话称“摇鸢鸟翼者,吴楚也”,辞源中也认为羽扇“汉末盛行于江东”,后来也有许多将羽扇与江东联系在一起的诗词:
看纶巾对酒,羽扇摇风。金勒少年,吴钩壮士,宁论卫霍前功。”(晁端礼《望海潮》)
忽扁舟,凌骇浪,到三吴。纶巾羽扇容与,争看列仙儒。不为莼鲈笠泽,便卦衣冠神武,此兴渺江湖。”(张孝祥《水调歌头》)
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周邦彦《隔浦莲近拍》)
因此,说周瑜拿羽扇的概率比诸葛亮更大,也没有问题
当然这时候肯定有人不爽,甩资料说:
《太平御览》卷七○二引 晋 裴启 《语林》:" 诸葛武侯 与宣王在渭滨将战, 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
这不是明白写着诸葛亮羽扇纶巾吗?
实际上这还真有人考证过,诸葛亮拿着羽扇指挥军队,实际上还有更早也更权威的记载
《太平御览》卷七○二“巾类”条引《蜀书》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胡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
很显然,语林中的记录,是从蜀书的记录来的。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装备,更可能是“葛巾毛扇”。
那么,“毛扇”又是个什么东西?
我记得很久以前,有人在贴吧问过,老三国里出现的这个道具是什么东西,当时好像没有人认识:
其实,这个东西叫做麈(zhu)尾,不是鸟羽做的,而是兽毛所制,在魏晋时期很流行。老三国使用这个道具,说明在这方面是做了考据的,只是诸葛亮的羽扇形象更深入人心,因此就仍然让诸葛亮拿羽扇而不是麈尾了。
在王导《麈尾铭》中写道: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可见当时人把手执麈尾视为君子,或者说贵族的象征。反而陆机在《羽扇赋》中写:
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麈尾而笑,襄王不悦。宋玉趋而进曰:「敢问诸侯何笑?」诸侯曰:昔者武王玄览,造扇于前;而五明安众,庶繁于後。各有托于方圆,盖受则于箑蒲。舍兹器而不用。顾奚取于鸟羽?
可见,拿着羽扇可能还比拿着麈尾要低一档呢,毕竟当时的南方还比北方落后得多。
首先是,晋朝人说羽毛做的扇子是东吴特产,在晋灭吴之后才流行于全国(吴粉失格,自罚三杯)
晋傅咸《羽扇赋》:“吴人截鸟翼而摇风,既胜於方圆二扇,而中国莫有生意,灭吴之后,翕然贵之”
晋嵇含《羽扇赋》:“吴楚之地,多执鹤翼以为扇。虽曰出自南鄙,而可以遏阳隔暑。大晋附吴,迁其羽扇,御于上国。”
当然,也有一些文献表明羽扇可能起源于周朝甚至商朝,至于这个说法是否为后人假托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扇字里面确实有个羽,很可能羽扇的起源的确非常古老……
不过可以确认的是羽扇确实常常与吴地联系在一起,《羽扇谱》中引用傅玄的话称“摇鸢鸟翼者,吴楚也”,辞源中也认为羽扇“汉末盛行于江东”,后来也有许多将羽扇与江东联系在一起的诗词:
看纶巾对酒,羽扇摇风。金勒少年,吴钩壮士,宁论卫霍前功。”(晁端礼《望海潮》)
忽扁舟,凌骇浪,到三吴。纶巾羽扇容与,争看列仙儒。不为莼鲈笠泽,便卦衣冠神武,此兴渺江湖。”(张孝祥《水调歌头》)
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周邦彦《隔浦莲近拍》)
因此,说周瑜拿羽扇的概率比诸葛亮更大,也没有问题
当然这时候肯定有人不爽,甩资料说:
《太平御览》卷七○二引 晋 裴启 《语林》:" 诸葛武侯 与宣王在渭滨将战, 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
这不是明白写着诸葛亮羽扇纶巾吗?
实际上这还真有人考证过,诸葛亮拿着羽扇指挥军队,实际上还有更早也更权威的记载
《太平御览》卷七○二“巾类”条引《蜀书》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胡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
很显然,语林中的记录,是从蜀书的记录来的。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装备,更可能是“葛巾毛扇”。
那么,“毛扇”又是个什么东西?
我记得很久以前,有人在贴吧问过,老三国里出现的这个道具是什么东西,当时好像没有人认识:
其实,这个东西叫做麈(zhu)尾,不是鸟羽做的,而是兽毛所制,在魏晋时期很流行。老三国使用这个道具,说明在这方面是做了考据的,只是诸葛亮的羽扇形象更深入人心,因此就仍然让诸葛亮拿羽扇而不是麈尾了。
在王导《麈尾铭》中写道: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可见当时人把手执麈尾视为君子,或者说贵族的象征。反而陆机在《羽扇赋》中写:
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麈尾而笑,襄王不悦。宋玉趋而进曰:「敢问诸侯何笑?」诸侯曰:昔者武王玄览,造扇于前;而五明安众,庶繁于後。各有托于方圆,盖受则于箑蒲。舍兹器而不用。顾奚取于鸟羽?
可见,拿着羽扇可能还比拿着麈尾要低一档呢,毕竟当时的南方还比北方落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