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结束至今已月余,终日忙于毕业设计,心无旁骛。值此五月,实验已毕,论文已成,方得以休息数日。忆往昔考研岁月,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刀光剑影,恍如昨日,实乃生平不可多得之经历,遂作此文以记之。
言归正传。本人本科兰州大学,19考研报考武汉大学化学院物理化学专业,18年12月参加考研初试,考试内容为英语一、政治一、物化及分析、无机及有机。通过后于19年3月参加复试,最终调剂至兰州大学无机化学专业。
一、初试备考
1.1前期工作
18年3月,也就是大三下学期刚开学,考虑到我在班上的排名没有机会外保,内保机会很大但还是想到更好的学校,于是开始考虑考研。首先我锁定了几个化学学科排名靠前的的985高校,然后综合考虑科研实力、地理位置、报录比等因素。等到四月份,我最终决定报考武汉大学化学院(很大原因是离家近,我是湖北的)。
那个学期我们课业繁忙,一周有七门必修课,一门选修课,还有两个实验,几乎没有时间用来系统的复习。课余时间我都用来搜集复习资料,找到和买到了大量需要的课本、习题册、讲义和真题等资料。同时我也在了解考研的一些相关事宜,没事就搜张雪峰的考研视频来看,既风趣又很多干货。那时班上有个同学买了张雪峰的《你离考研成功就差这本书》,我借来看了看。这本书比较系统的介绍了考验的全部流程,对当时一无所知的我帮助很大。
1.2开始复习
等到期末考试结束,我提着一箱子书本回到家,已经是七月中旬。放松了一整周之后到七月下旬,距离十二月考研还有整整五个月。我清楚这个时候开始复习是偏晚的,于是整个暑假我特别注意抓紧时间和提高效率。开始复习的第一天,我就制定了一个每日作息表,列出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大致为早上6点起床,7点开始复习,到中午1点,中间休息三、四次,每次10分钟;午饭和午睡后下午2:30开始到7:30,中间休息若干次;然后吃完饭、洗澡、上网,到晚上9点开始学习,10:30结束,准时睡觉。根据学习进度和疲劳程度,作息时间和科目复习顺序会有微调,但每天都会把所有科目都涉及到(政治除外,我九月才开始复习)。同时,我还和父母商量好,让父母尽可能都配合我的作息时间(他们当然也很支持)。
九月份开学返校,虽然已经大四了,不过我们每周还是有一个专业课实验,以及两门专业选修课。那时考研复习很紧张,这些课根本顾不上。除了实验必须要去之外,选修课基本上没去过几次。好在这两门期末考试是自己讲PPT,那时考研初试已经结束,有足够时间来准备,即使翘了很多课,最后两门课也过了。建议刚开课的时候就和老师打好招呼,一般老师应该都是支持考研的,总之别挂科就行。
考虑到宿舍的实际情况,早睡早起不太现实,因此这阶段的作息时间和暑假是不一样的。早上7点起床,7:40到图书馆开始复习,中午11:40去食堂吃饭(下课时间是12:10,这样可以避开高峰期,晚饭时间同理)。中午回宿舍刷刷手机,然后午休,下午2:30到图书馆,直到5:40去吃饭。晚上从6:30到10点图书馆闭馆(晚饭后一两个小时我会特别困,一般七八点左右都要趴在桌子上睡十几分钟),然后到宿舍楼自习室学到晚上12点再回宿舍睡觉。这个作息时间基本维持到考试前一天,当然越到后面时间时间越紧张,每天刷手机时间越短。到了十二月份,我直接把抱枕带到图书馆,中午学困了直接趴着睡,这样可以增加不少学习时间(毕竟高中三年都是这样的)。每天的复习都会把四大化学以及英语和政治涉及到,具体的时间分配也会根据复习进度有调整。
1.3英语
我的英语底子还行,中学时一直是强项,大一就过了四六级。整个备考期间,除了作文看了些视频,其他时间基本都在背单词和刷真题。暑假之前直系学长送了我几本陈正康的书,是94到04年的真题及解析,当然真题删掉了过时的体型。每套真题我是打散做的,每套试卷一篇完形填空,四篇阅读,一篇句子翻译,共六项。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各完成两项,穿插在专业课复习疲劳时刻,因为我做英语不会觉得太累。一套真题一天的英语时间可以做完,但是订正、分析我可以花上两三天的英语时间,刚开始复习多花点时间订正很有必要。九月份开学后买了张剑的黄皮书,开始刷04年之后的真题,方式基本和暑假一样。这时候正确率慢慢回上来,订正用的时间会缩短。到了十二月份,手里还剩近三年的真题,用来全真模拟。
1.3.1词汇
整个暑假以及九月份,每天早上我都背新东方的考研英语词汇,那本书有50个单元,每单元70个词左右。前期我每天只背半个单元,后期觉得进度太慢,增加到每天一个单元。每天70个词我觉得还是挺多的,于是我背的时候就尽量降低难度,基本做到看到单词能想到最常见的意思就行。等到九月份结束,这本书基本也背的差不多了,虽说之前背的很多会记不起来,不过也不必担心。此时真题中的生词也积累了不少,我就开始背真题中的词汇,到后期我发现,阅读中会频繁出现一些经济、政治方面的词汇,掌握了这些,对文章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1.3.2阅读
暑假刚开始做的时候,也许是自己词汇量不够,也许还没熟悉出题套路,二十道阅读每次都错十个左右。于是我就对照陈正康的解析,标出所有生词,直到搞懂每一句话意思。然后在文章中找到正确答案出处,分析错误选项原因,是偷换概念、答非所问还是细节问题等。切忌只关注正确答案,忽视错误选项。2000年之前的题目比较古老,文章比较难懂,有些题也很古怪,所以错的多了一些也不要太在意。但这毕竟是真题,认真做了之后肯定会有收获。越往后做越得心应手,基本到05年之后,我的阅读错题数可以稳定在五个以内,好的时候可以只错一两个。
1.3.3新题型
新题型出现的年份相对比较晚,因此真题比较少。大致分为选句子、选小标题、段落排序三类。前两种十分简单,基本送分。第三类排序题应该是多数人的噩梦,因为稍不注意可能10分全丢。碰到这种题,我也没太好办法,尽量联系上下文,多花些时间读吧。
1.3.4完形填空
早期只有10道题,都很简单,后来变成现在的20道题,每题半分,词汇量和难度都有增加,而近几年的题目有变简单的趋势。由于每题分值太低,所以大家普遍不太重视。做题时,第一遍我会快速阅读,把有把握的题选出来,没把握的空着。第二遍细读,选出答案。除非特别难的文章,我一般不会读第三遍。
1.3.5句子翻译
这个体型由于没什么基础,所以我觉得比较难。最开始做题时不用把每个词都翻译准确,但要弄懂句子的结构,从句的类型,汉语该怎么组织。做题多了之后,一些翻译的技巧自己也会掌握。最初我还会关注画线句的前后文,后来发现根本没必要,考试也不会有这么多时间。后期练习时就只看画线句了,直到上考场也如此。
1.3.6作文
我十一月份才开始准备大作文,整个月都在看潘赟的九宫格作文视频。九宫格的套路是把话题分为正面、负面、中立三类,把作文分成三段,每段三部分,每部分提供很多句子,根据不同的话题选用不同的句子,往每部分里面套。到后期要形成自己的模板,看到作文题就不用花太多时间考虑怎么写。
当时看到很多人都在背作文书,比较多的是王江涛的20篇必备作文。我不太喜欢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也不知道他们花了多少时间,效果如何。我看视频、做笔记花了很多时间,将近一个月。等到形成自己的模板开始练习的时候,已经十二月份了。这时候我才开始准备小作文,时间非常紧张,导致专业课和政治复习时间都多少受到了影响。因此我建议作文要早点开始准备,尤其是想通过视频学习的,十一月开始有点晚。
1.4政治
我是九月份开学才开始准备的。很多人都说政治复习,课要听徐涛的,题要做肖秀荣的(很多人吐槽肖大大的课),选择题是拉开差距的地方,答题差距不大,可以晚些复习。我就是这样复习的。从九月份到十一月上旬,我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把徐涛强化班的课全部看了一遍,详细记了笔记,并且刷完了课程对应的肖秀荣1000题(标出错题,方便二刷)。十一月中旬之后,一边回顾以前的笔记,一边二刷肖1000题的错题,直到十二月初。这个时候各大名师的押题卷纷纷上市,我一套都还没刷,大题也没开始。英语和专业课复习也很紧张,没有多的时间可以给政治。于是我决定选择题只刷肖四和肖八,大题只背肖四。到考前一周,明知道自己政治复习时间不够,却无能为力,因为专业课更需要时间,这种感觉真的很不好。因此我建议大家政治早点开始,如果专业课任务重的话,九月才开始政治肯定会来不及的。另外,从19考研来看,选择题别太迷信肖秀荣,尽量多做几套不同老师的卷子。我只做了肖秀荣的题,考试的时候做选择题,觉得真题风格和平常练习的完全不同,举步维艰。
1.5专业课
报考四大化学专业的,考试科目和内容基本是相同的。分析和物化一张卷子,总分150,每门各占75分。无机和有机一张卷子,分值同上。虽然这些课化学专业大一大二都学过,不过我早都忘差不多了。
1.5.1分析化学
上册教材是武汉大学主编的第五版,习题册是和课本相同封面华腾教育版的。习题册市面上有很多版本,多少都有错误。我以华腾的这版为主,又弄到了华科版本的习题册辅助(牛皮纸封面的)。
分析化学是四大化学最简单的一门,因此要花尽可能少的时间拿下。B站上有一套视频,录的是武大分析化学的本科课堂,老师的讲解非常到位,基础不太好的话可以看一看。前四章只用看第三章,第三章只用看误差、有效数字、显著性检验。上册的重点在第五到第八章,也就是四大滴定。四大滴定又以酸碱和络合为主。酸碱是基础,考点比较多,比如质子式书写每年必考,最重要的还是终点误差计算,贯穿四大化学。络合的新概念比较多,要仔细看课本的推导过程,借助视频课理解效果更加。络合搞清楚之后,氧化还原、沉淀都是小意思,不赘述。剩下三章中,吸光光度法有几个公式需要理解,其他基本都是死记的东西。把上述重要章节的课后题弄懂,分析上册基本不会有问题。
下册不需要固定的参考书,随便哪本仪器分析书都行,和上册对应的厚厚的下册书没必要买。一定要搞到武大的PPT,这个PPT是早年武大暑假培训班的课件,每年考武大四大化学的估计人手一份吧。PPT上下册内容都有,不算太多,上册中的例题有很多真题原题,下册基本上全是考点。往届学长学姐都说,仪器分析只需要把下册PPT背熟就行。把PPT打印出来,后期做完每套真题后标出考点,你会发现一些考点出现了许多次,这些考点要一直背诵,直到上考场。
1.5.2物理化学
我用的教材是傅献彩第五版,也是我的本科教材,业界口碑甚好。习题集是武汉大学汪存信第二版,考武大物化必备。物化实在要找非重点的话,那就是统计热力学。这部分我是最后才学的,我对照真题和答案,找出常考的几个公式,每天都默写几遍,直到上考场。其他部分都是重点,要吃透概念,认真做习题。习题中有很多证明题,特别是热力学部分,还有很多对数学要求较高的题目,可以放弃或者放到最后做。第一遍复习要注意进度,不要在个别题上花太长时间。物化逻辑性很强,记忆部分不多,投入和产出是成比的,值得花时间。
1.5.3无机化学
我用的课本是武汉大学第二版,比一般普通课本要小一些。这个版本优点是比较精炼,重点突出。缺点是由于篇幅限制,有些关键点没讲清楚。此外吉大武大南开合编的那版书讲的很好,我弄到了电子版作为辅助。练习册用的是武大出版的《无机化学习题与解答》,封面又把钥匙。无机不是很难,但要好好学。因为无机和有机一张卷子,分数线是90分,无机考高一些可以减轻有机的压力,有机拿高分实在太难了。
无机的重点在上册。上册的重点是酸碱理论、原子结构和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结构、配合物这几章理论,其他内容在分析和物化上都有涉及,而且无机上讲的比较浅,可以跳过。上述这几章的习题集一定要好好做,尽可能弄懂每一道题。如果有时间,甚至可以找找关于这几章的其他题来做,总之是要把理论吃透。
下册过渡元素是重点,习题要好好做,尤其是过渡元素结合上册理论的题目,要格外注意。其他的元素,我只能说,有时间看看吧。翻看能找到的最近的真题,发现考察方向重理论理解运用,轻元素性质记忆。19考研的无机题目,除了过渡元素,貌似根本没涉及其他元素性质。当初我为了以防万一,花了比上册更多的时间归
言归正传。本人本科兰州大学,19考研报考武汉大学化学院物理化学专业,18年12月参加考研初试,考试内容为英语一、政治一、物化及分析、无机及有机。通过后于19年3月参加复试,最终调剂至兰州大学无机化学专业。
一、初试备考
1.1前期工作
18年3月,也就是大三下学期刚开学,考虑到我在班上的排名没有机会外保,内保机会很大但还是想到更好的学校,于是开始考虑考研。首先我锁定了几个化学学科排名靠前的的985高校,然后综合考虑科研实力、地理位置、报录比等因素。等到四月份,我最终决定报考武汉大学化学院(很大原因是离家近,我是湖北的)。
那个学期我们课业繁忙,一周有七门必修课,一门选修课,还有两个实验,几乎没有时间用来系统的复习。课余时间我都用来搜集复习资料,找到和买到了大量需要的课本、习题册、讲义和真题等资料。同时我也在了解考研的一些相关事宜,没事就搜张雪峰的考研视频来看,既风趣又很多干货。那时班上有个同学买了张雪峰的《你离考研成功就差这本书》,我借来看了看。这本书比较系统的介绍了考验的全部流程,对当时一无所知的我帮助很大。
1.2开始复习
等到期末考试结束,我提着一箱子书本回到家,已经是七月中旬。放松了一整周之后到七月下旬,距离十二月考研还有整整五个月。我清楚这个时候开始复习是偏晚的,于是整个暑假我特别注意抓紧时间和提高效率。开始复习的第一天,我就制定了一个每日作息表,列出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大致为早上6点起床,7点开始复习,到中午1点,中间休息三、四次,每次10分钟;午饭和午睡后下午2:30开始到7:30,中间休息若干次;然后吃完饭、洗澡、上网,到晚上9点开始学习,10:30结束,准时睡觉。根据学习进度和疲劳程度,作息时间和科目复习顺序会有微调,但每天都会把所有科目都涉及到(政治除外,我九月才开始复习)。同时,我还和父母商量好,让父母尽可能都配合我的作息时间(他们当然也很支持)。
九月份开学返校,虽然已经大四了,不过我们每周还是有一个专业课实验,以及两门专业选修课。那时考研复习很紧张,这些课根本顾不上。除了实验必须要去之外,选修课基本上没去过几次。好在这两门期末考试是自己讲PPT,那时考研初试已经结束,有足够时间来准备,即使翘了很多课,最后两门课也过了。建议刚开课的时候就和老师打好招呼,一般老师应该都是支持考研的,总之别挂科就行。
考虑到宿舍的实际情况,早睡早起不太现实,因此这阶段的作息时间和暑假是不一样的。早上7点起床,7:40到图书馆开始复习,中午11:40去食堂吃饭(下课时间是12:10,这样可以避开高峰期,晚饭时间同理)。中午回宿舍刷刷手机,然后午休,下午2:30到图书馆,直到5:40去吃饭。晚上从6:30到10点图书馆闭馆(晚饭后一两个小时我会特别困,一般七八点左右都要趴在桌子上睡十几分钟),然后到宿舍楼自习室学到晚上12点再回宿舍睡觉。这个作息时间基本维持到考试前一天,当然越到后面时间时间越紧张,每天刷手机时间越短。到了十二月份,我直接把抱枕带到图书馆,中午学困了直接趴着睡,这样可以增加不少学习时间(毕竟高中三年都是这样的)。每天的复习都会把四大化学以及英语和政治涉及到,具体的时间分配也会根据复习进度有调整。
1.3英语
我的英语底子还行,中学时一直是强项,大一就过了四六级。整个备考期间,除了作文看了些视频,其他时间基本都在背单词和刷真题。暑假之前直系学长送了我几本陈正康的书,是94到04年的真题及解析,当然真题删掉了过时的体型。每套真题我是打散做的,每套试卷一篇完形填空,四篇阅读,一篇句子翻译,共六项。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各完成两项,穿插在专业课复习疲劳时刻,因为我做英语不会觉得太累。一套真题一天的英语时间可以做完,但是订正、分析我可以花上两三天的英语时间,刚开始复习多花点时间订正很有必要。九月份开学后买了张剑的黄皮书,开始刷04年之后的真题,方式基本和暑假一样。这时候正确率慢慢回上来,订正用的时间会缩短。到了十二月份,手里还剩近三年的真题,用来全真模拟。
1.3.1词汇
整个暑假以及九月份,每天早上我都背新东方的考研英语词汇,那本书有50个单元,每单元70个词左右。前期我每天只背半个单元,后期觉得进度太慢,增加到每天一个单元。每天70个词我觉得还是挺多的,于是我背的时候就尽量降低难度,基本做到看到单词能想到最常见的意思就行。等到九月份结束,这本书基本也背的差不多了,虽说之前背的很多会记不起来,不过也不必担心。此时真题中的生词也积累了不少,我就开始背真题中的词汇,到后期我发现,阅读中会频繁出现一些经济、政治方面的词汇,掌握了这些,对文章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1.3.2阅读
暑假刚开始做的时候,也许是自己词汇量不够,也许还没熟悉出题套路,二十道阅读每次都错十个左右。于是我就对照陈正康的解析,标出所有生词,直到搞懂每一句话意思。然后在文章中找到正确答案出处,分析错误选项原因,是偷换概念、答非所问还是细节问题等。切忌只关注正确答案,忽视错误选项。2000年之前的题目比较古老,文章比较难懂,有些题也很古怪,所以错的多了一些也不要太在意。但这毕竟是真题,认真做了之后肯定会有收获。越往后做越得心应手,基本到05年之后,我的阅读错题数可以稳定在五个以内,好的时候可以只错一两个。
1.3.3新题型
新题型出现的年份相对比较晚,因此真题比较少。大致分为选句子、选小标题、段落排序三类。前两种十分简单,基本送分。第三类排序题应该是多数人的噩梦,因为稍不注意可能10分全丢。碰到这种题,我也没太好办法,尽量联系上下文,多花些时间读吧。
1.3.4完形填空
早期只有10道题,都很简单,后来变成现在的20道题,每题半分,词汇量和难度都有增加,而近几年的题目有变简单的趋势。由于每题分值太低,所以大家普遍不太重视。做题时,第一遍我会快速阅读,把有把握的题选出来,没把握的空着。第二遍细读,选出答案。除非特别难的文章,我一般不会读第三遍。
1.3.5句子翻译
这个体型由于没什么基础,所以我觉得比较难。最开始做题时不用把每个词都翻译准确,但要弄懂句子的结构,从句的类型,汉语该怎么组织。做题多了之后,一些翻译的技巧自己也会掌握。最初我还会关注画线句的前后文,后来发现根本没必要,考试也不会有这么多时间。后期练习时就只看画线句了,直到上考场也如此。
1.3.6作文
我十一月份才开始准备大作文,整个月都在看潘赟的九宫格作文视频。九宫格的套路是把话题分为正面、负面、中立三类,把作文分成三段,每段三部分,每部分提供很多句子,根据不同的话题选用不同的句子,往每部分里面套。到后期要形成自己的模板,看到作文题就不用花太多时间考虑怎么写。
当时看到很多人都在背作文书,比较多的是王江涛的20篇必备作文。我不太喜欢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也不知道他们花了多少时间,效果如何。我看视频、做笔记花了很多时间,将近一个月。等到形成自己的模板开始练习的时候,已经十二月份了。这时候我才开始准备小作文,时间非常紧张,导致专业课和政治复习时间都多少受到了影响。因此我建议作文要早点开始准备,尤其是想通过视频学习的,十一月开始有点晚。
1.4政治
我是九月份开学才开始准备的。很多人都说政治复习,课要听徐涛的,题要做肖秀荣的(很多人吐槽肖大大的课),选择题是拉开差距的地方,答题差距不大,可以晚些复习。我就是这样复习的。从九月份到十一月上旬,我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把徐涛强化班的课全部看了一遍,详细记了笔记,并且刷完了课程对应的肖秀荣1000题(标出错题,方便二刷)。十一月中旬之后,一边回顾以前的笔记,一边二刷肖1000题的错题,直到十二月初。这个时候各大名师的押题卷纷纷上市,我一套都还没刷,大题也没开始。英语和专业课复习也很紧张,没有多的时间可以给政治。于是我决定选择题只刷肖四和肖八,大题只背肖四。到考前一周,明知道自己政治复习时间不够,却无能为力,因为专业课更需要时间,这种感觉真的很不好。因此我建议大家政治早点开始,如果专业课任务重的话,九月才开始政治肯定会来不及的。另外,从19考研来看,选择题别太迷信肖秀荣,尽量多做几套不同老师的卷子。我只做了肖秀荣的题,考试的时候做选择题,觉得真题风格和平常练习的完全不同,举步维艰。
1.5专业课
报考四大化学专业的,考试科目和内容基本是相同的。分析和物化一张卷子,总分150,每门各占75分。无机和有机一张卷子,分值同上。虽然这些课化学专业大一大二都学过,不过我早都忘差不多了。
1.5.1分析化学
上册教材是武汉大学主编的第五版,习题册是和课本相同封面华腾教育版的。习题册市面上有很多版本,多少都有错误。我以华腾的这版为主,又弄到了华科版本的习题册辅助(牛皮纸封面的)。
分析化学是四大化学最简单的一门,因此要花尽可能少的时间拿下。B站上有一套视频,录的是武大分析化学的本科课堂,老师的讲解非常到位,基础不太好的话可以看一看。前四章只用看第三章,第三章只用看误差、有效数字、显著性检验。上册的重点在第五到第八章,也就是四大滴定。四大滴定又以酸碱和络合为主。酸碱是基础,考点比较多,比如质子式书写每年必考,最重要的还是终点误差计算,贯穿四大化学。络合的新概念比较多,要仔细看课本的推导过程,借助视频课理解效果更加。络合搞清楚之后,氧化还原、沉淀都是小意思,不赘述。剩下三章中,吸光光度法有几个公式需要理解,其他基本都是死记的东西。把上述重要章节的课后题弄懂,分析上册基本不会有问题。
下册不需要固定的参考书,随便哪本仪器分析书都行,和上册对应的厚厚的下册书没必要买。一定要搞到武大的PPT,这个PPT是早年武大暑假培训班的课件,每年考武大四大化学的估计人手一份吧。PPT上下册内容都有,不算太多,上册中的例题有很多真题原题,下册基本上全是考点。往届学长学姐都说,仪器分析只需要把下册PPT背熟就行。把PPT打印出来,后期做完每套真题后标出考点,你会发现一些考点出现了许多次,这些考点要一直背诵,直到上考场。
1.5.2物理化学
我用的教材是傅献彩第五版,也是我的本科教材,业界口碑甚好。习题集是武汉大学汪存信第二版,考武大物化必备。物化实在要找非重点的话,那就是统计热力学。这部分我是最后才学的,我对照真题和答案,找出常考的几个公式,每天都默写几遍,直到上考场。其他部分都是重点,要吃透概念,认真做习题。习题中有很多证明题,特别是热力学部分,还有很多对数学要求较高的题目,可以放弃或者放到最后做。第一遍复习要注意进度,不要在个别题上花太长时间。物化逻辑性很强,记忆部分不多,投入和产出是成比的,值得花时间。
1.5.3无机化学
我用的课本是武汉大学第二版,比一般普通课本要小一些。这个版本优点是比较精炼,重点突出。缺点是由于篇幅限制,有些关键点没讲清楚。此外吉大武大南开合编的那版书讲的很好,我弄到了电子版作为辅助。练习册用的是武大出版的《无机化学习题与解答》,封面又把钥匙。无机不是很难,但要好好学。因为无机和有机一张卷子,分数线是90分,无机考高一些可以减轻有机的压力,有机拿高分实在太难了。
无机的重点在上册。上册的重点是酸碱理论、原子结构和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结构、配合物这几章理论,其他内容在分析和物化上都有涉及,而且无机上讲的比较浅,可以跳过。上述这几章的习题集一定要好好做,尽可能弄懂每一道题。如果有时间,甚至可以找找关于这几章的其他题来做,总之是要把理论吃透。
下册过渡元素是重点,习题要好好做,尤其是过渡元素结合上册理论的题目,要格外注意。其他的元素,我只能说,有时间看看吧。翻看能找到的最近的真题,发现考察方向重理论理解运用,轻元素性质记忆。19考研的无机题目,除了过渡元素,貌似根本没涉及其他元素性质。当初我为了以防万一,花了比上册更多的时间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