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
周部落原先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周部落兴盛于周文王姬昌作首领的时候,他的统治使周部落势力强盛,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姬昌囚禁于羑里(今河南安阳)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姬昌赎出,此后,周悄悄大力发展生产,努力富国强兵,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姬发以吕尚为师,积极作灭商的准备。公元前1046年左右,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伐纣,然后出师潼关,挥师东向,次年在牧野大败商朝的军队,杀死商纣王,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周朝。
周朝被认为是中国有详细历史纪元和史料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因此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崇高而且特殊,中国很多思想文化的源头都直接来自周朝,不过后人对于周人起源的研究,却非常贫乏,仅仅只能将周人与神话传说中的黄帝联系起来,虽然他们中间还有两千多年的空白。
虽然传统观念上,周人是华夏族的正宗,但是近来一些考古和历史研究,却对周人的族源有所疑问。
一、周人的雕像、服饰之谜
在现今挖掘的一些周墓中,特别是早期的西周墓,经常发现一些具有白种人特征的头像和壁画。这与商墓中典型黄种人特征的青铜人面像明显不同。
1976年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青铜戟上的人头像具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
1975年挖掘的北京昌平白浮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青铜人面像亦有明显的印欧人特征。
1980年秋,陕西扶风西周宫殿遗址中,发掘出两件西周蚌雕人头像,高鼻深目,头戴坚硬高帽,与居住在中亚地区“塞种”人像完全一致,无论是服饰还是外貌都与现在的中国人大相径庭。其中一个头顶上还刻有一个“╋”字(“巫”字),这个符号来源于公元前5500年前的西亚哈拉夫文化。
山西出土周代男女人形陶范,穿矩领袍服,齐膝花衣戴平顶帽,腰间系一丝绦,打个连环扣,带头还缀两个小绒球,河南也发现这种装束大同小异的人形。这些服饰的特点已经非常接近现在中亚一些民族的服装。而与华夏传统的服饰差别甚大。

上面的图是山西出土周代男女人形陶范,穿矩领袍服
周部落原先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周部落兴盛于周文王姬昌作首领的时候,他的统治使周部落势力强盛,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姬昌囚禁于羑里(今河南安阳)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姬昌赎出,此后,周悄悄大力发展生产,努力富国强兵,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姬发以吕尚为师,积极作灭商的准备。公元前1046年左右,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伐纣,然后出师潼关,挥师东向,次年在牧野大败商朝的军队,杀死商纣王,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周朝。
周朝被认为是中国有详细历史纪元和史料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因此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崇高而且特殊,中国很多思想文化的源头都直接来自周朝,不过后人对于周人起源的研究,却非常贫乏,仅仅只能将周人与神话传说中的黄帝联系起来,虽然他们中间还有两千多年的空白。
虽然传统观念上,周人是华夏族的正宗,但是近来一些考古和历史研究,却对周人的族源有所疑问。
一、周人的雕像、服饰之谜
在现今挖掘的一些周墓中,特别是早期的西周墓,经常发现一些具有白种人特征的头像和壁画。这与商墓中典型黄种人特征的青铜人面像明显不同。
1976年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青铜戟上的人头像具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
1975年挖掘的北京昌平白浮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青铜人面像亦有明显的印欧人特征。
1980年秋,陕西扶风西周宫殿遗址中,发掘出两件西周蚌雕人头像,高鼻深目,头戴坚硬高帽,与居住在中亚地区“塞种”人像完全一致,无论是服饰还是外貌都与现在的中国人大相径庭。其中一个头顶上还刻有一个“╋”字(“巫”字),这个符号来源于公元前5500年前的西亚哈拉夫文化。
山西出土周代男女人形陶范,穿矩领袍服,齐膝花衣戴平顶帽,腰间系一丝绦,打个连环扣,带头还缀两个小绒球,河南也发现这种装束大同小异的人形。这些服饰的特点已经非常接近现在中亚一些民族的服装。而与华夏传统的服饰差别甚大。

上面的图是山西出土周代男女人形陶范,穿矩领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