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茗茶馆吧 关注:94贴子:4,952
  • 0回复贴,共1

丁文《关于“汉阳陵茶”来源的推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丁文《关于“汉阳陵茶”来源的推论》
  2016年05月14日“人民网”以《汉阳陵出土2100年前茶叶——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古老茶叶认证》为题目的文章,报道了陕西也是中国茶业界一个特大喜讯,文章说: “最古老的茶叶是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此前在汉阳陵考古发掘时发现的,距今约2100年。茶叶出土于汉阳陵第15号外藏坑中,当时与很多粮食遗迹混杂在一起。”“2015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先生等人,利用植物微体化石和生物标志物方法对茶叶标本重新进行了鉴定,确定为茶叶遗存。鉴定结果表明,汉阳陵第15号外藏坑出土植物样品为古代茶叶,而且几乎全部由茶芽制成。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实物(距今约2100年),也是绝无仅有的汉代皇帝食用的食物,对探索中华茶文化发展、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今年3月,汉阳陵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就汉阳陵出土茶叶联合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5月6日,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仪式在北京举行,吉尼斯世界纪录大中华区总裁罗文(Rowam Simons)为汉阳陵博物馆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颁发了认证证书。”“罗文说:“中国一直以来就是茶叶的故乡,而这项纪录让我们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们也非常愿意将茶叶纪录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分享给世界。”
大约因为本人从事茶文化研究20余年的缘故,不乏政界领导、学界同仁、商界朋友出于信任,要我给个说法:汉阳陵考古发现的茶叶是不是陕西南部出产的紫阳茶?因为找不到坚强的史料,不敢率尔操觚。事情过去一年了,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经过合理的推论,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姑且称呼汉阳陵第15号外藏坑中出土的茶叶为“汉阳陵茶”。
墓主人 汉景帝刘启 (前188——前141),是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四位皇帝,也就是说“汉阳陵茶”这事发生在西汉早期。按照茶史专家认同的说法,这个时间段中国尚无茗饮之风,饮茶之说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西汉文学家王褒的《僮约》,此约订于西汉宣帝刘询(前90—前49)神爵三年(前59),记载了“资中男子王子渊”从成都寡妇杨惠手下买了一个奴仆,名叫“便了”,双方订立“买券”,写明“便了”的职责是“烹茶尽具,已而盖藏”,还要“贩于小市”,“牵犬贩鹅,武阳买茶”。
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说“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人取蜀第一次在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更元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灭蜀后徙秦民10000户到蜀地。由顾炎武的话可否得出这样的结论:汉景帝承继了秦人的习俗,也有了“茗饮之事”呢?也就是说,汉阳陵茶有可能是饮品而非一般的食材。丁文《中华茶典》第七篇《茶之饮》中《茶入宫门·宫廷用茶考》中云:“唐代之前的宫廷茶俗大体情况是:东汉之前宫廷以茶为祭,尚无真正意义上的饮茶习俗;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饮茶之风传入宫廷,宫廷始有茶俗。”即就是东汉也仅有饮茶的传说,东汉班固(27——97)所著《汉书·赵飞燕别传》云:“成帝(刘骜)崩后(前7),后一夕寝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座,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陆羽在《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广雅》系三国魏人张揖所撰,三国(220年-280)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距汉景帝作古的时期约400年,而此时古代著名产茶的荆巴地区还盛行的是张揖所言“痷茶法” ,茶冲好后“用葱、姜、桔子芼之”,比落后的茶粥前进了一步,一种茶为主料做的菜羹而已,但远非正宗的品饮。 所以我认为,考古界得出的汉阳陵茶是“绝无仅有的汉代皇帝食用的食物“的结论是正确的。
汉阳陵茶产自何地?自然是迫切需要弄明白的问题。汉以后的统一帝国唐代宫廷用茶的主要来源是贡茶,汉代虽然没有形成宫廷用茶的贡焙制度,但大体上也是来自各州府县的敬贡,特别是那些珍稀名贵之物不易获得,多由下面供奉,宫廷到市场采购只是一般物品,茶叶在当时应算是稀缺物品。当时供奉的茶叶应来自著名产地且是名品,这是毫无疑义的。
考之历史,秦惠文王后十三年(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因在汉水中游设郡而得名汉中郡,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南郑(陕西省汉中市)。西汉初期搬至西城县(今安康市中渡台),东汉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迁南郑(在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中郡大体范围包括今紫阳茶区大部,是距离西汉国都长安最近的产茶区 。近水楼台先得月,无论市场采购,抑或是民间敬贡,都十分便利。更重要的理由:汉中郡出产的茶牙在当时声名显赫,因为它是古代中国唯一可考的历史最早的贡茶。
要考量西汉汉中郡茶牙作为贡茶的来龙去脉得从今安康原住民巴人说起。——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军伐纣。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也。”战后大封天下, 四等爵位,史称“巴子国”。周朝规定最大的宗姬国不过百里,小者仅五十里。武王分封时巴子国所辖土地大约也只限于陕南一隅。所以陕西历史学家杨东晨在《陕西古代史》一书中说: “巴国在今陕西汉阴至安康一带。”陕南巴文物的出土可以支撑上面的说法,特别是1986年安康市汉滨区王家坝西周遗址出土的史密簋,簋底铭文说明安康地域是古卢国和以虎为图腾的巴人栖息地。
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常璩明确指出,进贡的“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芳蒻是一种香草,香茗指茶。《华阳国志·巴志》开列的巴子国贡品,说“荼、蜜”等物“皆纳贡之”,并明确指出,进贡的“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
这一条坚强的史料,说明巴子国贡茶的历史也始于西周立国之时,即公元1046年,至今有3000余年的历史。
汉景帝喜欢以茶为食材,即使食材就必须新鲜,所以需就近取材,汉中郡是近水楼台。所以汉中郡出产的茶牙不仅是首选而且是必然的选择,因为没有另外的选择。
例如出产在今四川西部的巴蜀茶。西汉时期,即公元前53年有四川雅安吴理真者在蒙顶植茶7株的传说,学界有人认为在中国茶叶种植史上吴理真是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种茶人。《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即就此事不是子虚乌有, 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 种茶也比四川雅安吴理真早了1000多年。
说起贡茶,言必称蒙顶。四川蒙顶茶纳贡由天宝元年(742)至清末1911年历时1169年之久,时间虽久,但在西汉榜上无名,与“汉阳陵茶”不沾边。何况长安去数千里,隔着秦岭、巴山,连李白也发出“噫吁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远道买茶叶当菜吃,那也就太**了!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贡茶作为一项制度始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初为4郡。著名的顾渚紫笋始贡于唐广德年间(763——764),停贡于明洪武八年(1375),历时600余年。顾渚紫笋虽有名,但敬贡是汉景帝死后900年的故事。何况湖州更为遥远,中唐时尚且是“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在汉代需更多时日,鲜茶叶运到长安或许成干腌菜了!
在西汉初期,实在找不出有哪一方可以满足汉景帝吃茶的嗜好,因此我们无需再在故纸堆中寻找,汉阳陵茶姓“陕”,是来自今之以陕西紫阳县为地理标志的紫阳茶区的“紫阳茶”。
2017年7月28日


1楼2020-06-03 10:5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