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系列”从初代作品至今已有16个年头,很有意思的是,至《闪之轨迹》结束为止,除了“结社”“至宝”等悬疑以外,不少玩家对于《零之轨迹》《碧之轨迹》的舞台“克洛斯贝尔”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当然其中也包括我。
我试图厘清故事中关于克洛斯贝尔与两大国之间的一些来龙去脉,但却有心无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尽管到《闪之轨迹》为止披露了大量埃雷波尼亚帝国的背景细节,但对于卡尔瓦德共和国的信息却稀缺至极,因此我只能以讲故事的方法来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
我在前不久曾提过,无法进行交叉验证的推导不能称为分析,只能算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我以下所要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属于“再创作”。
1、克洛斯贝尔的权属
首先,克洛斯贝尔自治州在正篇中的主权归属已无需多作赘述,但它曾经的归属是如何的呢?在《零之轨迹》第三章中明确提到过,哈特曼议长宅邸在近百年前曾是埃雷波尼亚帝国统治克洛斯贝尔时建造的总督府,说明克洛斯贝尔自治州的建立并非源于无主之地。然而令人在意的是“总督”这个称呼,在埃雷波尼亚帝国中封地的贵族称为领主,而帝都任用平民作为行政长官称为“知事”,这符合一个日系游戏创作时依托的本土文化,而同样的“总督”一词在日语背景下当理解为“殖民地的长官”(当然在中文里也一样),包括到了《闪之轨迹3》中克洛斯贝尔再度沦为埃雷波尼亚帝国后,卢法斯·艾尔巴雷亚所担任的最高长官职务仍是“总督”,由此可以说明,在“近百年前”埃雷波尼亚帝国统治克洛斯贝尔时,克洛斯贝尔也只是殖民地,而非帝国版块本土。那么这块殖民地是如何而来的呢?从《零之轨迹》开篇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第一次去龙老饭店的时候,柜台上的店员“冯”(音)就曾说过“早在还是共和国领地的时候就有很多东方人移民居住在这里”,说明它曾经是卡尔瓦德的领土。也许有些玩家注意到了,这里原文讲的是“共和国”,而不是“王国”。这两个字眼造成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时间节点。如果是“共和国”的话,那么克洛斯贝尔地区主权归属转移至少是发生在七耀历1100年左右“共和国”成立后到1134年克洛斯贝尔自治州成立的这大约30年间,这30年是卡尔瓦德共和国国力蒸蒸日上的30年,要说埃雷波尼亚帝国能在个时间段内顺利夺走克洛斯贝尔的主权而不提前爆发大规模战争,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里大概率是吃书了,因为“卡尔瓦德曾经是王制”这个设定是直到《闪之轨迹4》才披露的。在将错就错的前提下剧情本身是否能自洽,我会在下文再提到。
到这里,整个思考脉络还没有完全脱离“推导”的范畴,再往下就渐渐开始往“故事”转变了。
2、埃雷波尼亚帝国 VS 卡尔瓦德王国
那么核心问题来了,克洛斯贝尔为何会脱离卡尔瓦德?或者这个问题得这么问,是什么导致了埃雷波尼亚帝国与卡尔瓦德王国(包括后来的共和国)之间发生了长达百年以上的纷争,以至于克洛斯贝尔地区成为无根之萍呢?在我看来,是两国之间发展进度的差异。
根据《闪之轨迹4》(支线任务“记者尼尔森的采访”)中所述,七耀历952年,平息了埃雷波尼亚帝国内战的德莱盖尔斯皇子登基为第73代皇帝,其在位期间,在法律、经济、文化等领域引入全新制度,奠定了埃雷波尼亚帝国发展成为近代国家的基础。而卡尔瓦德则是在进入共和国时期之后才实现近代化的,这中间多了不说,至少相差了100年,而正是这100年的差距令埃雷波尼亚帝国获得了对卡尔瓦德王国的优势,尽管作品中尚未详细说明,但根据经验我们可以相信这些优势包括但不限于技术、生产力、行政效率及经济,等等。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埃雷波尼亚帝国在各方面强于卡尔瓦德王国,那么为什么没有将卡尔瓦德王国征服呢?因为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毕竟不至于产生出现实世界中旧大陆征服新大陆时的那种差异,这种差异会更多地体现在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上。
这里不得不插一句关于货币的问题,我首先否定一个比较小众的观点,曾有人认为各国采用的“米拉”是不同的货币,只是名字都叫“米拉”,这无论是各国恰巧创造了一个相同的货币名,还是后来者照抄先驱者,都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因此毫无疑问,“米拉”应该是一种近似于现实世界中“欧元”的统一货币,当然了,游戏本身纯粹是为了让世界观显得更加统一罢了。关于这个货币系统如何设计会更加合理,这个问题留到后面再细说,先来提出另外两个问题。第一,有没有国家或地区不在这个货币系统里?答案是,有的。在《空之轨迹3rd》中记述了“盐桩”事件发生后,诺桑比亚大公国经过政变成为了议会民主制的自治州,而旧大公国的正规军为获得外汇沦为猎兵团,这一细节在“黑色史书⑤”中亦可确认。这里提到了“外汇”一词,那么至少说明在当时也就是七耀历1179年的时候,仍然有部分国家或地区使用的不是“米拉”。第二,当时的埃雷波尼亚帝国与卡尔瓦德王国是否加入了“米拉”体系?假如真有这样的体系,那我的观点是,不确定,毕竟作品中没有提及。但我个人认为埃雷波尼亚帝国至少在不晚于德莱盖尔斯改革期间大概率是加入了,因为这很可能就是优势的来源之一,而卡尔瓦德王国大概是当时拒绝了这个货币体系,为后来的财政破产埋下了伏笔。
可能还有人会问,最初埃雷波尼亚帝国近代化的时候,为什么卡尔瓦德王国没有效仿。要知道一个国家的变革往往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要将这个问题解释清楚需要更多的背景设定,在此就不再天马行空了,至少从作品时间线上可以确定,卡尔瓦德王国的变革晚于埃雷波尼亚帝国。在这种发展不对称的局势下,卡尔瓦德王国渐渐陷入被动,不得不实行更为保守的经济政策,好在使用本国主权货币令卡尔瓦德王国没那么轻易地沦陷,但也正是因此这个原因,引发了其他诸国(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埃雷波尼亚帝国)的不满。于是乎,到了七耀历1100年左右,在各国合力围剿下卡尔瓦德王国爆发经济危机,进而财政破产,爆发了民主化革命,废除王制,成立卡尔瓦德共和国。在这样一个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卡尔瓦德才更有可能将克洛斯贝尔地区作为一个优质资产廉价地出让或抵押给他国,也许是王国政权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是新政权为上位而故意推动,同时也可以用来解释本文开头所提出的那个关于“否能自洽”问题,因为时间更接近于新旧政体交接的节点,因此这段历史在不同人的眼中解读会产生偏差。
卡尔瓦德共和国新政权上台后,立刻与诸国就是否加入米拉货币体系展开商讨,但新政府发现诸国对卡尔瓦德共和国依然采取着强压政策,故决定继续延用独立主权货币,此举激怒了诸国,并导致了卡尔瓦德共和国内部派系的对立,保守派主张延用独立主权货币维护本国利益,而民主派则主张加入米拉货币体系。如果这个设定成立的话,那么后来的总统塞缪尔·洛克史密斯应该就属于民主派阵营了。
请注意,这里所指的“诸国”,依然并不仅限于埃雷波尼亚帝国,但由于埃雷波尼亚帝国是目前已知的卡尔瓦德共和国最大且矛盾最突出的邻国,因此其实这些构思无疑是为它而设计的。但为什么我要强调“不限于埃雷波尼亚帝国”呢?因为这里有个问题,在没有先例的前提下,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在推翻前一代统治的同时能立即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体制,那么卡尔瓦德参照的“先例”是谁?又是谁推动了这场民主化革命,进而输入了民主化体制?而德莱盖尔斯在位期间,埃雷波尼亚帝国引入的“全新制度”又是从何而来?个人猜测,也许塞姆利亚大陆东方存在着实行这类体制的国家,在卡尔瓦德王国就有所谓的“东方人”不断向王国移民,其中一部分人也许是带着某种目的而来的,而卡尔瓦德建立新体制的时候便顺理成章地“效仿”了这样的制度。而民主化革命的主导不太可能是埃雷波尼亚帝国,因为埃雷波尼亚帝国是君主制转为君主立宪制的,但埃雷波尼亚帝国有可能为此提供了各方面支持与配合。这个构想是否成立就要看共和国篇会为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背景设定了。
3、埃雷波尼亚帝国 VS 卡尔瓦德共和国
紧接着,卡尔瓦德共和国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加快了近代化进程,国力大大增强。尽管民主派推动了民主化革命,但卡尔瓦德共和国本身的保守势力仍然根深蒂固,因此短时期内保守派仍会占据优势,同时独立的货币政策令卡尔瓦德共和国尽管面临着埃雷波尼亚帝国的压力,可仍然能在短时期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与埃雷波尼亚帝国之间的摩擦在不断升级,全面爆发只是时间问题。直到七耀历1130年左右,埃雷波尼亚帝国与卡尔瓦德共和国爆发全面战争,七耀历1134年战争结束,具体周期不详,同年克洛斯贝尔自治州成立。同样根据前述支线任务“记者尼尔森的采访”所提到的,这是由于卡尔瓦德共和国国力不断上升,所以埃雷波尼亚帝国才作出让步,出让了一半的统治权。这就很奇怪了,表述上并没有问题,但显然并不是单纯因为卡尔瓦德共和国变强了,所以埃雷波尼亚帝国就退让了。但如果说是卡尔瓦德共和国赢得了战争,那埃雷波尼亚帝国为什么只是需要退让一步,而不是将克洛斯贝尔还给卡尔瓦德共和国?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场战争并不是以某一方战胜另一方而终结,而是斡旋的结果。实质上埃雷波尼亚帝国在卡尔瓦德王国最虚弱的时候没有大举征服它,到了共和国时期就更不可能以很小的代价征服它了,所以埃雷波尼亚帝国其实并无意消灭卡尔瓦德共和国,更何况卡尔瓦德共和国是埃雷波尼亚帝国与大陆东侧之间的天然屏障,埃雷波尼亚帝国只希望通过经济及政治手段控制卡尔瓦德地区。而卡尔瓦德共和国也是赌埃雷波尼亚帝国不愿倾尽所有来决战,因此两者都有很大的协商空间,双方均存在动机暗地里去请求七耀教会出面调解。调解结果是,埃雷波尼亚帝国出让历史上曾经是卡尔瓦德王国领地的克洛斯贝尔作为缓冲区,而卡尔瓦德共和国接受以相对苛刻的条件,加入米拉的体系。
这里又不得不插一句了,七耀教会在塞姆利亚大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位?我个人的理解是,宗教影响力很大,但武装力量有限(大家都给你面子,但并不一定要听你指挥),具体理由不在这里作详细展开了,毕竟主题偏得太远了。既然有宗教影响力,那么就很适合作为两国和谈的中间人,两国要的是七耀教会的声望作为台阶。
4、米拉
那么接下来就能正式聊一下“米拉”了。正如我上面所说的,如果游戏的世界观中真的存在这样一个货币体系,那它一定是个多国之间的统一货币,但问题在于如果剧情中确实有必要的话,这个体系如何构建会更加合理?之前曾经有玩家提出由七耀教会来发行,我个人认为不是很靠谱,原因很简单,货币即是主权,很难想象整个塞姆利亚大陆的国家会将自己的命脉交给亚尔特里亚法典国,同时要支持整个大陆的货币供应,得用多少资产作储备,这绝不是七耀教会这样一个组织,或者亚尔特里亚这样一个国家能承担得起的。但尽管七耀教会不能作为发行方,但七耀教会完全可以作为代表,毕竟空之女神是全大陆目前所有已知国家的信仰,七耀教会有这样的权威性,同时在50米拉硬币的背面刻有疑似女神的头像,更重要的在于,尽管我们并不清楚七耀石自身具体的特质,这些特质包括但不限于硬度(关系到切割工艺)、分布(涉及到主要产地)、产量(涉及到供应量)、开采成本(关系到货币价值)等,但以七耀石结晶作为货币的价值锚定完全符合这个作品的格调和气质,所以由七耀教会作为货币系统的代表也完全符合逻辑,甚至七耀教会可以对外宣称七耀石为圣洁的结晶,因而以七耀石为价值锚定(就体制上)的米拉自然就是圣洁的货币了。
亚尔特里亚法典国的七耀教会为名义上的代表,而参与这个体系构建的自然少不了埃雷波尼亚帝国这样的大陆强国,至于其他还有哪些初创成员国,就没办法判断了,毕竟在我的逻辑里面连卡尔瓦德王国都是后来被迫加入的。
当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而言,不可能所有的七耀石都可以作为货币储备,只有按照规定尺寸切割的七耀石结晶才可作为法定货币的储备,其余只能作为宝石级(或在导力革命之后充当能源)。比如我随便编一个方案,标准切割方式为正方体,因为正方体是这种矿物最基础的结晶形态,而后来在导力器中回路之所以设计成不方便携带及储存的球体,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方便紧急情况下的快速装卸,中间在第5代战术导力器“ENIGMA”的时期曾恢复过方形造型,也许是出于技术需要,这里就不作展开了,毕竟这个细节要编个理由可以有好多种解释。而散碎的结晶碎片则只能由专门的机构回收(比如IBC),或由导力工作室收购作为源材料。最后再补充一点,就是按照游戏的设定,魔兽体内也存在七耀石结晶,但我们可以理解为含量极低,猎杀成本太高,只对游戏系统本身有意义。
(我需要再次强调一下,以上内容都是我编的!)
5、补充
说到这里,不知道有没有人意识到,这套逻辑假如成立的话仍然有一个点似乎不太顺,那就是如果塞姆利亚大陆存在一个统一货币体系的话,会何还会爆发各种战事?比如利贝尔王国,是不是在这个货币体系内?它是不是初创成员国?如果不是的话,又是哪个时间节点加入的?这个还真难说,毕竟关于利贝尔王国盛衰的背景太少了。如果我们假设“百日战役”时期利贝尔王国还未加入体系中的话,那么埃雷波尼亚帝国要想收拾它确实需要动用战争手段,但反过来说,利贝尔王国当时已在体系之中,甚至它本身就是初创成员国之一,似乎也并不矛盾,毕竟引发“哈梅尔悲剧”的是埃雷波尼亚帝国少数贵族将官,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你能用非暴力手段达到目的,哪儿还有我武将出头之日,所以也说得过去……而到了七耀历1203年的导力停止事件时,毕竟在利贝尔王国境内发生了如此大的事件,作为邻国,埃雷波尼亚帝国完全有理由怀疑发生的一切是利贝尔王国某种有计划的行动,当然表象归表象,实际动机是什么则是另一回事;七耀历1205年埃雷波尼亚帝国攻占克洛斯贝尔自治州也是同理,整起事件与至宝有关,何况又是克洛斯贝尔市市长迪塔·克罗伊斯主动挑起的事端。
最后,克洛斯贝尔自治州成立,埃雷波尼亚帝国与卡尔瓦德共和国仍然处于紧张的气氛中,双方的贸易几乎处于中断状态,因此给予了克洛斯贝尔自治州极佳的发展机会。再加上天然的地理特征,成为了两国,乃至大陆重要的交易枢纽之一,为后来导力网络构想的实现埋下了伏笔,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我试图厘清故事中关于克洛斯贝尔与两大国之间的一些来龙去脉,但却有心无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尽管到《闪之轨迹》为止披露了大量埃雷波尼亚帝国的背景细节,但对于卡尔瓦德共和国的信息却稀缺至极,因此我只能以讲故事的方法来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
我在前不久曾提过,无法进行交叉验证的推导不能称为分析,只能算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我以下所要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属于“再创作”。
1、克洛斯贝尔的权属
首先,克洛斯贝尔自治州在正篇中的主权归属已无需多作赘述,但它曾经的归属是如何的呢?在《零之轨迹》第三章中明确提到过,哈特曼议长宅邸在近百年前曾是埃雷波尼亚帝国统治克洛斯贝尔时建造的总督府,说明克洛斯贝尔自治州的建立并非源于无主之地。然而令人在意的是“总督”这个称呼,在埃雷波尼亚帝国中封地的贵族称为领主,而帝都任用平民作为行政长官称为“知事”,这符合一个日系游戏创作时依托的本土文化,而同样的“总督”一词在日语背景下当理解为“殖民地的长官”(当然在中文里也一样),包括到了《闪之轨迹3》中克洛斯贝尔再度沦为埃雷波尼亚帝国后,卢法斯·艾尔巴雷亚所担任的最高长官职务仍是“总督”,由此可以说明,在“近百年前”埃雷波尼亚帝国统治克洛斯贝尔时,克洛斯贝尔也只是殖民地,而非帝国版块本土。那么这块殖民地是如何而来的呢?从《零之轨迹》开篇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第一次去龙老饭店的时候,柜台上的店员“冯”(音)就曾说过“早在还是共和国领地的时候就有很多东方人移民居住在这里”,说明它曾经是卡尔瓦德的领土。也许有些玩家注意到了,这里原文讲的是“共和国”,而不是“王国”。这两个字眼造成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时间节点。如果是“共和国”的话,那么克洛斯贝尔地区主权归属转移至少是发生在七耀历1100年左右“共和国”成立后到1134年克洛斯贝尔自治州成立的这大约30年间,这30年是卡尔瓦德共和国国力蒸蒸日上的30年,要说埃雷波尼亚帝国能在个时间段内顺利夺走克洛斯贝尔的主权而不提前爆发大规模战争,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里大概率是吃书了,因为“卡尔瓦德曾经是王制”这个设定是直到《闪之轨迹4》才披露的。在将错就错的前提下剧情本身是否能自洽,我会在下文再提到。
到这里,整个思考脉络还没有完全脱离“推导”的范畴,再往下就渐渐开始往“故事”转变了。
2、埃雷波尼亚帝国 VS 卡尔瓦德王国
那么核心问题来了,克洛斯贝尔为何会脱离卡尔瓦德?或者这个问题得这么问,是什么导致了埃雷波尼亚帝国与卡尔瓦德王国(包括后来的共和国)之间发生了长达百年以上的纷争,以至于克洛斯贝尔地区成为无根之萍呢?在我看来,是两国之间发展进度的差异。
根据《闪之轨迹4》(支线任务“记者尼尔森的采访”)中所述,七耀历952年,平息了埃雷波尼亚帝国内战的德莱盖尔斯皇子登基为第73代皇帝,其在位期间,在法律、经济、文化等领域引入全新制度,奠定了埃雷波尼亚帝国发展成为近代国家的基础。而卡尔瓦德则是在进入共和国时期之后才实现近代化的,这中间多了不说,至少相差了100年,而正是这100年的差距令埃雷波尼亚帝国获得了对卡尔瓦德王国的优势,尽管作品中尚未详细说明,但根据经验我们可以相信这些优势包括但不限于技术、生产力、行政效率及经济,等等。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埃雷波尼亚帝国在各方面强于卡尔瓦德王国,那么为什么没有将卡尔瓦德王国征服呢?因为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毕竟不至于产生出现实世界中旧大陆征服新大陆时的那种差异,这种差异会更多地体现在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上。
这里不得不插一句关于货币的问题,我首先否定一个比较小众的观点,曾有人认为各国采用的“米拉”是不同的货币,只是名字都叫“米拉”,这无论是各国恰巧创造了一个相同的货币名,还是后来者照抄先驱者,都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因此毫无疑问,“米拉”应该是一种近似于现实世界中“欧元”的统一货币,当然了,游戏本身纯粹是为了让世界观显得更加统一罢了。关于这个货币系统如何设计会更加合理,这个问题留到后面再细说,先来提出另外两个问题。第一,有没有国家或地区不在这个货币系统里?答案是,有的。在《空之轨迹3rd》中记述了“盐桩”事件发生后,诺桑比亚大公国经过政变成为了议会民主制的自治州,而旧大公国的正规军为获得外汇沦为猎兵团,这一细节在“黑色史书⑤”中亦可确认。这里提到了“外汇”一词,那么至少说明在当时也就是七耀历1179年的时候,仍然有部分国家或地区使用的不是“米拉”。第二,当时的埃雷波尼亚帝国与卡尔瓦德王国是否加入了“米拉”体系?假如真有这样的体系,那我的观点是,不确定,毕竟作品中没有提及。但我个人认为埃雷波尼亚帝国至少在不晚于德莱盖尔斯改革期间大概率是加入了,因为这很可能就是优势的来源之一,而卡尔瓦德王国大概是当时拒绝了这个货币体系,为后来的财政破产埋下了伏笔。
可能还有人会问,最初埃雷波尼亚帝国近代化的时候,为什么卡尔瓦德王国没有效仿。要知道一个国家的变革往往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要将这个问题解释清楚需要更多的背景设定,在此就不再天马行空了,至少从作品时间线上可以确定,卡尔瓦德王国的变革晚于埃雷波尼亚帝国。在这种发展不对称的局势下,卡尔瓦德王国渐渐陷入被动,不得不实行更为保守的经济政策,好在使用本国主权货币令卡尔瓦德王国没那么轻易地沦陷,但也正是因此这个原因,引发了其他诸国(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埃雷波尼亚帝国)的不满。于是乎,到了七耀历1100年左右,在各国合力围剿下卡尔瓦德王国爆发经济危机,进而财政破产,爆发了民主化革命,废除王制,成立卡尔瓦德共和国。在这样一个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卡尔瓦德才更有可能将克洛斯贝尔地区作为一个优质资产廉价地出让或抵押给他国,也许是王国政权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是新政权为上位而故意推动,同时也可以用来解释本文开头所提出的那个关于“否能自洽”问题,因为时间更接近于新旧政体交接的节点,因此这段历史在不同人的眼中解读会产生偏差。
卡尔瓦德共和国新政权上台后,立刻与诸国就是否加入米拉货币体系展开商讨,但新政府发现诸国对卡尔瓦德共和国依然采取着强压政策,故决定继续延用独立主权货币,此举激怒了诸国,并导致了卡尔瓦德共和国内部派系的对立,保守派主张延用独立主权货币维护本国利益,而民主派则主张加入米拉货币体系。如果这个设定成立的话,那么后来的总统塞缪尔·洛克史密斯应该就属于民主派阵营了。
请注意,这里所指的“诸国”,依然并不仅限于埃雷波尼亚帝国,但由于埃雷波尼亚帝国是目前已知的卡尔瓦德共和国最大且矛盾最突出的邻国,因此其实这些构思无疑是为它而设计的。但为什么我要强调“不限于埃雷波尼亚帝国”呢?因为这里有个问题,在没有先例的前提下,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在推翻前一代统治的同时能立即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体制,那么卡尔瓦德参照的“先例”是谁?又是谁推动了这场民主化革命,进而输入了民主化体制?而德莱盖尔斯在位期间,埃雷波尼亚帝国引入的“全新制度”又是从何而来?个人猜测,也许塞姆利亚大陆东方存在着实行这类体制的国家,在卡尔瓦德王国就有所谓的“东方人”不断向王国移民,其中一部分人也许是带着某种目的而来的,而卡尔瓦德建立新体制的时候便顺理成章地“效仿”了这样的制度。而民主化革命的主导不太可能是埃雷波尼亚帝国,因为埃雷波尼亚帝国是君主制转为君主立宪制的,但埃雷波尼亚帝国有可能为此提供了各方面支持与配合。这个构想是否成立就要看共和国篇会为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背景设定了。
3、埃雷波尼亚帝国 VS 卡尔瓦德共和国
紧接着,卡尔瓦德共和国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加快了近代化进程,国力大大增强。尽管民主派推动了民主化革命,但卡尔瓦德共和国本身的保守势力仍然根深蒂固,因此短时期内保守派仍会占据优势,同时独立的货币政策令卡尔瓦德共和国尽管面临着埃雷波尼亚帝国的压力,可仍然能在短时期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与埃雷波尼亚帝国之间的摩擦在不断升级,全面爆发只是时间问题。直到七耀历1130年左右,埃雷波尼亚帝国与卡尔瓦德共和国爆发全面战争,七耀历1134年战争结束,具体周期不详,同年克洛斯贝尔自治州成立。同样根据前述支线任务“记者尼尔森的采访”所提到的,这是由于卡尔瓦德共和国国力不断上升,所以埃雷波尼亚帝国才作出让步,出让了一半的统治权。这就很奇怪了,表述上并没有问题,但显然并不是单纯因为卡尔瓦德共和国变强了,所以埃雷波尼亚帝国就退让了。但如果说是卡尔瓦德共和国赢得了战争,那埃雷波尼亚帝国为什么只是需要退让一步,而不是将克洛斯贝尔还给卡尔瓦德共和国?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场战争并不是以某一方战胜另一方而终结,而是斡旋的结果。实质上埃雷波尼亚帝国在卡尔瓦德王国最虚弱的时候没有大举征服它,到了共和国时期就更不可能以很小的代价征服它了,所以埃雷波尼亚帝国其实并无意消灭卡尔瓦德共和国,更何况卡尔瓦德共和国是埃雷波尼亚帝国与大陆东侧之间的天然屏障,埃雷波尼亚帝国只希望通过经济及政治手段控制卡尔瓦德地区。而卡尔瓦德共和国也是赌埃雷波尼亚帝国不愿倾尽所有来决战,因此两者都有很大的协商空间,双方均存在动机暗地里去请求七耀教会出面调解。调解结果是,埃雷波尼亚帝国出让历史上曾经是卡尔瓦德王国领地的克洛斯贝尔作为缓冲区,而卡尔瓦德共和国接受以相对苛刻的条件,加入米拉的体系。
这里又不得不插一句了,七耀教会在塞姆利亚大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位?我个人的理解是,宗教影响力很大,但武装力量有限(大家都给你面子,但并不一定要听你指挥),具体理由不在这里作详细展开了,毕竟主题偏得太远了。既然有宗教影响力,那么就很适合作为两国和谈的中间人,两国要的是七耀教会的声望作为台阶。
4、米拉
那么接下来就能正式聊一下“米拉”了。正如我上面所说的,如果游戏的世界观中真的存在这样一个货币体系,那它一定是个多国之间的统一货币,但问题在于如果剧情中确实有必要的话,这个体系如何构建会更加合理?之前曾经有玩家提出由七耀教会来发行,我个人认为不是很靠谱,原因很简单,货币即是主权,很难想象整个塞姆利亚大陆的国家会将自己的命脉交给亚尔特里亚法典国,同时要支持整个大陆的货币供应,得用多少资产作储备,这绝不是七耀教会这样一个组织,或者亚尔特里亚这样一个国家能承担得起的。但尽管七耀教会不能作为发行方,但七耀教会完全可以作为代表,毕竟空之女神是全大陆目前所有已知国家的信仰,七耀教会有这样的权威性,同时在50米拉硬币的背面刻有疑似女神的头像,更重要的在于,尽管我们并不清楚七耀石自身具体的特质,这些特质包括但不限于硬度(关系到切割工艺)、分布(涉及到主要产地)、产量(涉及到供应量)、开采成本(关系到货币价值)等,但以七耀石结晶作为货币的价值锚定完全符合这个作品的格调和气质,所以由七耀教会作为货币系统的代表也完全符合逻辑,甚至七耀教会可以对外宣称七耀石为圣洁的结晶,因而以七耀石为价值锚定(就体制上)的米拉自然就是圣洁的货币了。
亚尔特里亚法典国的七耀教会为名义上的代表,而参与这个体系构建的自然少不了埃雷波尼亚帝国这样的大陆强国,至于其他还有哪些初创成员国,就没办法判断了,毕竟在我的逻辑里面连卡尔瓦德王国都是后来被迫加入的。
当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而言,不可能所有的七耀石都可以作为货币储备,只有按照规定尺寸切割的七耀石结晶才可作为法定货币的储备,其余只能作为宝石级(或在导力革命之后充当能源)。比如我随便编一个方案,标准切割方式为正方体,因为正方体是这种矿物最基础的结晶形态,而后来在导力器中回路之所以设计成不方便携带及储存的球体,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方便紧急情况下的快速装卸,中间在第5代战术导力器“ENIGMA”的时期曾恢复过方形造型,也许是出于技术需要,这里就不作展开了,毕竟这个细节要编个理由可以有好多种解释。而散碎的结晶碎片则只能由专门的机构回收(比如IBC),或由导力工作室收购作为源材料。最后再补充一点,就是按照游戏的设定,魔兽体内也存在七耀石结晶,但我们可以理解为含量极低,猎杀成本太高,只对游戏系统本身有意义。
(我需要再次强调一下,以上内容都是我编的!)
5、补充
说到这里,不知道有没有人意识到,这套逻辑假如成立的话仍然有一个点似乎不太顺,那就是如果塞姆利亚大陆存在一个统一货币体系的话,会何还会爆发各种战事?比如利贝尔王国,是不是在这个货币体系内?它是不是初创成员国?如果不是的话,又是哪个时间节点加入的?这个还真难说,毕竟关于利贝尔王国盛衰的背景太少了。如果我们假设“百日战役”时期利贝尔王国还未加入体系中的话,那么埃雷波尼亚帝国要想收拾它确实需要动用战争手段,但反过来说,利贝尔王国当时已在体系之中,甚至它本身就是初创成员国之一,似乎也并不矛盾,毕竟引发“哈梅尔悲剧”的是埃雷波尼亚帝国少数贵族将官,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你能用非暴力手段达到目的,哪儿还有我武将出头之日,所以也说得过去……而到了七耀历1203年的导力停止事件时,毕竟在利贝尔王国境内发生了如此大的事件,作为邻国,埃雷波尼亚帝国完全有理由怀疑发生的一切是利贝尔王国某种有计划的行动,当然表象归表象,实际动机是什么则是另一回事;七耀历1205年埃雷波尼亚帝国攻占克洛斯贝尔自治州也是同理,整起事件与至宝有关,何况又是克洛斯贝尔市市长迪塔·克罗伊斯主动挑起的事端。
最后,克洛斯贝尔自治州成立,埃雷波尼亚帝国与卡尔瓦德共和国仍然处于紧张的气氛中,双方的贸易几乎处于中断状态,因此给予了克洛斯贝尔自治州极佳的发展机会。再加上天然的地理特征,成为了两国,乃至大陆重要的交易枢纽之一,为后来导力网络构想的实现埋下了伏笔,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