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049贴子:353,213
  • 0回复贴,共1

王阳明主要弟子简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徐爱(1487年~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省余姚马堰人。
(1)
王阳明得罪太监刘谨,挨了四十大棒以后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去当驿丞,赴谪途中顺便回了一次老家。这时徐爱与蔡宗兖、朱节三人拜阳明为师,行弟子礼。(蔡宗兖即蔡希渊,朱节即朱守忠)
“徐爱,先生妹婿也,因先生将赴龙场,纳贽北面,奋然有志于学。爱与蔡宗兖、朱节同举乡贡,先生作《别三子序》以赠之。 ”(王阳明年谱)
王阳明被贬官到龙场,是王阳明一生中最失意的一段时光,在这个时候,徐爱等三人拜阳明为师,是对王阳明道德与学问的肯定,是对王阳明极大的精神鼓励。这三人是王阳明的第一批学生。
(2)
徐爱被称为是王门颜回。王阳明在《祭徐曰仁文》中提到,徐爱曾做过一个梦:在山间遇一和尚,和尚预言他“与颜回同德,亦与颜回同寿。”实际上徐爱也确实称得上是王阳明的“颜回”。
徐爱最早记录了王阳明的论学谈话,并起名《传习录》, “传习”一词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在《传习录》的序言中,徐爱说: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徐爱说十余年来我经常跟着先生学习,但是连先生学问的门墙都没有看到。当然这是谦辞,也是在抬高王阳明。徐爱去世后,陆澄与薛侃继续记录王阳明的谈话,汇聚成后来《传习录》的上部。这三个人记录的《传习录》在刻印时,王阳明亲自审订过。
在传习录中,有一条徐爱的语录: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3)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开始讲“知行合一”,但是很多学生对知行合一不能准确理解,后来王阳明在讲学中就不以知行合一为主了。在王阳明的弟子中,只有徐爱对知行合一体会最深。
“……先生曰:“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时曰仁在傍,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一时在座诸友皆有省。 (传习录)
王阳明五十岁时悟出良知,这是王阳明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良知的悟出,其意义可以与龙场悟道相比。悟出这个“良知”,王阳明非常兴奋,不忘告知徐爱。王阳明来到徐爱墓前,写下了《又祭徐曰仁文》:
呜呼曰仁!别我而逝兮,十年于今。葬兹丘兮,宿草几青。我思君兮一来寻,林木拱兮出日深,君不见兮,窅嵯峨之云岑。四方之英贤兮日来臻,君独胡为兮与鹤飞而猿吟?忆丽泽兮欷歆,奠椒醑兮松之阴,良知之说兮闻不闻?道无间于隐显兮,岂幽明而异心!我歌白云兮,谁同此音?
“良知之说兮闻不闻?”阳明要把他最得意的“良知”告知他最得意的学生。
“四方之英贤兮日来臻,君独胡为兮与鹤飞而猿吟?”意思是,四方英贤都来从学于我,但最早向我求学的你却永远离开了我。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中一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现在,四方英贤都来王阳明这里学习,王阳明当然是乐了,乐的同时当然不会忘记最早拜他为师的徐爱。
(4)
徐爱患痢疾去世,享年31,与颜回同寿。这时阳明在江西剿匪,得知徐爱去世,阳明悲痛的两天不吃饭,“自得曰仁讣,盖哽咽而不能食者两日。”徐爱的死对阳明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痛。
“天而丧予也,则丧予矣,而又丧吾曰仁何哉?天胡酷且烈也!呜呼痛哉!”
阳明说:天要亡我,就让我死,为何要让曰仁死,天为什么这么残酷?
颜回死,孔子恸哭。孔子哭的原因不仅是私人感情上的,更重要的是对“道之不行”的悲叹,众弟子中颜回最能领悟、最能坚信孔子的道。阳明哭徐爱也是如此,徐爱是阳明的妹夫,更是最笃信阳明的门生,“朋友之中,能复有知予之深、信予之笃如曰仁者乎?”。


IP属地:山西1楼2020-05-26 21: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