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吧 关注:603贴子:3,902
  • 0回复贴,共1

处处防人,心里就不得轻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节选自《群书治要》之论语 第三十四集*
(本文共 1580字,阅读大约 5分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不逆诈”这个“逆”就是迎的意思。事情还没有来而前去迎接就是“逆”,这里就是逆料、预料的意思;“亿”就是臆度、揣测的意思;“抑亦”是转语词,有反之的意思。在《论语集解》孔安国注:“先觉人情者,是宁能为贤乎?或时反怨人。”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上说,“释文云:怨本或作冤”;《卢氏文抄考正》:古“怨”与“冤”同,也就是反怨人这个“怨”。在古代的时候就是“冤”,就是冤枉人的冤。孔安国的注解大意是说:“不可以预料他人会来欺诈,不可以揣测他人不能守信。”反过来说:“以预料揣测而事先发觉他人的诈欺,或者不信,这样的人岂能算是贤者呢?”为什么不能算是贤者呢?因为这样或恐有时反而冤枉人。《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也说:“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君子不事先揣测别人有恶,或者怀着作恶的心,也不怀疑别人不诚信。那很多人听了之后就说了,中国古语不有一句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吗?这个“不逆诈,不亿不信”让我们不要事先揣测别人会来诈欺,不要揣测他人不能守信,不是和“防人之心不可无”有所矛盾吗?我们学了圣贤教诲,了解了事实真相才能明白,为什么连防人之心都没有必要有。
古人曾经形容这个世间,叫“不断之无”。这一句话就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揭示出来了。万法是什么呢?一切法的真相是什么呢?那就是“不断之无”,不断就是相续,每一个相续都是无,都是空,这也就是经典上所说的万法皆空。“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但是你在这里头却起分别、执着、贪爱、怨恨,这不就叫冤枉吗?这叫干傻事,叫自作自受。真正能够体会到几分,人慢慢就醒悟过来了,就觉悟了。人只要一觉悟,眼前的生活就是幸福美满,就是和圣贤人一样的享受。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仁者无敌”,“敌”是什么呢?并不是说仁者打遍天下无敌手,没有人打得过他。“敌”就是对立,仁者没有对立,跟任何人没有对立;他跟我对立,我也不跟他对立。换一句话说,仁者永远没有敌人,没有冤亲债主。
我们现在学了圣贤教诲之后就知道,如果起心动念还要防人,这个也是错误的,防他干什么呢?你把他看成是来成就你的就对了。防人之心很苦,我们何必要防人呢?我们把防人这个念头也放下,所以才能够得到快乐和安稳,如果还有防人之心,那你就没有安稳,也没有快乐。别人防不防我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至少我们不要去防人。善待我的人我感激他,陷害我的人我也感激他,他们都是我的善知识。他骂我、诽镑我、诋毁我、侮辱我,我们要自我反省,想一想我有没有这个过失,如果我有这个过失,要改过自新;我没有这个过失,那我也知道,过去曾经有过这个过失,所以我现在才受人诽镑,我也欢喜承受,一点儿怨恨心也没有,一点儿报复的念头也没有,所以我安稳、快乐。当然我们怎么和一般的人讲这些道理呢?他会不以为然,说哪有这种事情啊!他还会讥笑你懦弱,受人欺负不知道回报,这都是不了解因果,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害人之心是造孽,防人之心也是造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有这个“防”就是染污,就是不平,如果你的心真清净、真平等,哪来的防人之心呢?没有必要!
财物放在这边,人家拿去了,很好。大家用、我用、他用不都是一样的吗?像在去年春节的时候,这个门外放了一些苹果,结果有一天就发现这个苹果少了两箱。“哎呀!”我母亲就会怀疑说:“这可能是门外那个扫卫生的人给偷去了!”我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很早就看到人家的需要,很早就把这两箱苹果送给人家,还得让人家来偷。”你看我丢了苹果并没有得失之心,反而还感觉自己没有体会到别人的需要,但是换了一种心境,觉得别人为什么偷我的苹果呢?为了这两箱苹果就忿忿不平,可能好几天心情都不会好。所以人如果想得明白了,不仅仅没有害人之心,连防人之心也都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心开意解,得大自在。每天还要防人,那心就会很苦。


IP属地:加拿大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5-26 11:0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