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五台山论道白话文释义(非直译)
------------------------------------------
因为丁以自己邹的一首对佛教有独到释义的词敲佛门,所以才有此一问答。
------------------------------------------
“所谓真经,是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
这一段是丁以觉者之所悟,道出佛法真谛,因为有很多人信佛,都是为了求佛保佑从而不得恶果,或修行成佛,亦或得来世正果。这其实仅仅只是佛法以世俗谛慰藉众生的方便法门,不是佛法的本质。佛法的本质不是向外求,而是内观本心。所以,向外求成佛者是靠律,戒等外在约束来端正自己行为。虽然因为向善且有约束而能不做恶事,但是达不到空观涅槃境界。向内观而自觉悟佛法本质者,不拘泥于戒律,不拘泥于事情表面的善恶形式,知善至善后随心而为,才是更高维度的大善大爱。是在“已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基础上做到了“住于大善而生其心”。他们不求做善事的回报(比如成佛,来世净土等等),只是觉得此善事应该做就去做。就像很多见义勇为的人在救人的瞬间所想的并不是能得到什么什么奖励是一样的。
------------------------------------------
“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这是因为佛教有很多宗派,明清以后的佛教以禅净双修的寺庙最为普遍,而净土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告诉你,坚持念阿弥陀佛等佛号,来世就可以得去往生净土。为什么要这样告诉众生呢?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不这样把你引入善道,让你没有回报的去做善事,你会愿意信佛嘛?大部分人信佛不就是求佛求菩萨保佑嘛?
但真正的佛法是没有一个所谓的功德圆满的,是一直走在行善的路上的。所以佛,也就是觉悟者,就根据众人的根性不同,采用不同的说法来导人向善。对一些人不深究经书但深信佛教的人说可得来世净土。对一些深究佛法并得顿悟的人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法无定法,也就表现出来了不同的形式,这形式的不同就是次第的不同。
------------------------------------------
“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起涟漪。。。”
丁所做的事,虽然是以扶贫为表现形式,但毕竟是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至少让乐圣觉得是不正当竞争。“一面是国外的企业打压,一面是国人内斗”这句话毕竟是事实。所以必然引发争论,争论到底怎么样的扶贫才是最合适的,最能解决问题的。这个话题的争论过程就是论道。但如果论道之人都是仅仅只能指出丁这样做不对的,却说不出怎么样才是对的,怎么扶贫才是即扶身贫也扶心贫的最佳解决方法,那么就是能指出别人得病了,却开不出治病的良方,就是诊而不医喽。你提出问题说我这样不对,又说不出怎么样才对,那也就是断为绝症了,既然你都断为绝症了,我sima当活马医,还医活了,你为什么要骂我?你骂我就会被更多仁人志士骂。。。
------------------------------------------
“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
这一段基本就是丁在拍马屁说佛法的好,然后再说佛教如果这样如果那样,明天会更好。。。。。。
------------------------------------------
因为丁以自己邹的一首对佛教有独到释义的词敲佛门,所以才有此一问答。
------------------------------------------
“所谓真经,是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
这一段是丁以觉者之所悟,道出佛法真谛,因为有很多人信佛,都是为了求佛保佑从而不得恶果,或修行成佛,亦或得来世正果。这其实仅仅只是佛法以世俗谛慰藉众生的方便法门,不是佛法的本质。佛法的本质不是向外求,而是内观本心。所以,向外求成佛者是靠律,戒等外在约束来端正自己行为。虽然因为向善且有约束而能不做恶事,但是达不到空观涅槃境界。向内观而自觉悟佛法本质者,不拘泥于戒律,不拘泥于事情表面的善恶形式,知善至善后随心而为,才是更高维度的大善大爱。是在“已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基础上做到了“住于大善而生其心”。他们不求做善事的回报(比如成佛,来世净土等等),只是觉得此善事应该做就去做。就像很多见义勇为的人在救人的瞬间所想的并不是能得到什么什么奖励是一样的。
------------------------------------------
“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这是因为佛教有很多宗派,明清以后的佛教以禅净双修的寺庙最为普遍,而净土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告诉你,坚持念阿弥陀佛等佛号,来世就可以得去往生净土。为什么要这样告诉众生呢?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不这样把你引入善道,让你没有回报的去做善事,你会愿意信佛嘛?大部分人信佛不就是求佛求菩萨保佑嘛?
但真正的佛法是没有一个所谓的功德圆满的,是一直走在行善的路上的。所以佛,也就是觉悟者,就根据众人的根性不同,采用不同的说法来导人向善。对一些人不深究经书但深信佛教的人说可得来世净土。对一些深究佛法并得顿悟的人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法无定法,也就表现出来了不同的形式,这形式的不同就是次第的不同。
------------------------------------------
“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起涟漪。。。”
丁所做的事,虽然是以扶贫为表现形式,但毕竟是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至少让乐圣觉得是不正当竞争。“一面是国外的企业打压,一面是国人内斗”这句话毕竟是事实。所以必然引发争论,争论到底怎么样的扶贫才是最合适的,最能解决问题的。这个话题的争论过程就是论道。但如果论道之人都是仅仅只能指出丁这样做不对的,却说不出怎么样才是对的,怎么扶贫才是即扶身贫也扶心贫的最佳解决方法,那么就是能指出别人得病了,却开不出治病的良方,就是诊而不医喽。你提出问题说我这样不对,又说不出怎么样才对,那也就是断为绝症了,既然你都断为绝症了,我sima当活马医,还医活了,你为什么要骂我?你骂我就会被更多仁人志士骂。。。
------------------------------------------
“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
这一段基本就是丁在拍马屁说佛法的好,然后再说佛教如果这样如果那样,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