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吧 关注:30,920贴子:554,581

略谈辛毗为袁谭乞降事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5-16 17:50回复
    《三国志武帝纪》:八年春三月,攻其郭,乃出战,击,大破之,谭、尚夜遁。夏四月,进军邺。
    《三国志郭嘉传》: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於南皮,冀州平。
    ————————————
    先是自袁绍死后,曹操从建安七年九月开始,一直到八年三月(《后汉书》云二月),持续了半年的黎阳攻防之战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又于四月进军邺城,为袁尚迎战击破(见《后汉书袁绍传》)。遂听从郭嘉的建议,先撤兵向南征讨刘表,坐等二袁内斗,然后再从中坐收渔翁之利,于是曹操拔魏郡阴安县民而反(见《三国志张辽传》)。
    应该说这个是很多人都熟知的一段历史了,郭嘉成功为曹操寻找到了破解河北局面的最佳之道,那就是曹操不仅要撤兵回去耐心等待,并且一定要做出去攻打刘表的姿态。否则二袁岂会安心内斗?因为如果曹操只是坐守许都,那么二袁必不肯轻易相互开衅,而是会继续保持暂时的和平稳定状态,以防曹操卷土重来。
    所以同年八月,曹操南征刘表,屯军于西平,摆出了一副仿佛真要攻打刘表的态势。


    IP属地:北京2楼2020-05-16 18:14
    收起回复

      曹操所屯驻的西平为汝南郡西平县,即如图红圈红字所示。在西平县西侧不远便是叶县,叶县、方城为南阳郡险要所在,是拱卫中原地区的南大门,主要是为了防御荆州以南地区的军事行动。
      应该说曹操到了西平后,确实使得二袁放松了警惕,不管他们是否真的认为曹操会南下收拾刘表,但起码曹操给了他们时间用来互相“清理门户”。
      从结果来看,据有青州之地的袁谭完全不是拥有殷实富庶冀州家底的袁尚对手,袁尚多次击败袁谭,终于将袁谭逼退入最后的老巢平原郡。


      IP属地:北京3楼2020-05-16 21:01
      收起回复
        《英雄记》:谭、尚战於外门,谭军败奔北。郭图说谭曰:“今将军国小兵少,粮匮势弱,显甫之来,久则不敌。愚以为可呼曹公来击显甫。曹公至,必先攻邺,显甫还救。将军引兵而西,自邺以北皆可虏得。若显甫军破,其兵奔亡,又可敛取以拒曹公。曹公远侨而来,粮饷不继,必自逃去。比此之际,赵国以北皆我之有,亦足与曹公为对矣。不然,不谐。”谭始不纳,后遂从之。问图:“谁可使?”图答:“辛佐治可。”谭遂遣毗诣太祖。
        这时候袁谭手下头号谋臣郭图告诉袁谭如今势力衰微、袁尚来打我们,时间久了一定抵敌不住。可以投降曹操,引诱曹操来攻打邺城,等袁尚回去救援的时候,我们趁机引兵将邺城以北、赵国之地全部收入自己囊中,这样日后也足以和曹操敌对。遂后郭图推荐辛毗为使者,袁谭听从了郭图的意见。
        这里我们不禁要说,郭图这人到底是不是缺心眼儿?是的,不管怎么说,袁谭、袁尚终归是兄弟,曹操是外人,郭图此举无疑引狼入室,玩火自伤,正如袁谭麾下忠臣王修所云“夫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而曰‘我必胜’,若是者可乎?”并且王修也直言不讳的提到“若斩佞臣数人,复相亲睦”,这里的佞臣必然有郭图、辛评之流,如果袁谭能杀掉这两个谋主,自然可以屈膝于袁尚,河北和平而一致对外。
        但是话又说回来,袁谭自己也对失掉继承权而愤愤不平,说到底是他心有不甘,按刘表后来的话说“迷于曲直”(纠结于到底谁对谁错),袁谭这个人很死心眼,他咽不下去这口气,所以说郭图、辛评等谋臣也不过是投其所好,为主分忧罢了。并且袁谭自己实力不济,已经快被弟弟给消灭了,郭图不出馊主意帮他扭转局面又当如何呢?假设郭图等人劝袁谭向袁尚低头,先不说袁谭自己肯不肯,但是郭图辛评肯定是要被袁尚砍脑袋的,因此郭图出这个主意也是为了救自己的命。
        郭图选的使者是辛评的弟弟辛毗,辛毗是个非常忠诚、正直的人,陈寿评价他的一生是“刚亮公直,正谏匪躬”,单看本传诸多事迹也能看出其本人的特点。
        当然,辛毗当时效忠得是袁谭,辛毗必然要对袁谭效忠,何况其兄辛评为袁谭最得力的大臣之一,他当然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对于这次袁谭救命般的出使,他于公于私都是义不容辞的。


        IP属地:北京4楼2020-05-16 21:24
        收起回复
          按理说,曹操、郭嘉等人当初商议南下攻打刘表,留给二袁时间、空间去内斗,现在袁谭派辛毗主动送上门投降,这应该是天大的喜讯,那么曹操该高高兴兴的回去收割战果了吧?然而,事情还并没有那么简单。
          《三国志荀攸传》:明年,太祖方征刘表,谭、尚争冀州。谭遣辛毗乞降请救,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群下多以为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太祖曰:“善。”乃许谭和亲,遂还击破尚。
          本来曹操也的确即将答应辛毗的投降了,并将此事访问群下文武,而大多人以为刘表强大,最好先击败他,袁谭、袁尚不足忧虑。荀攸解释说道:天下群雄割据的时候,刘表坐保荆州,没有远大志向。袁氏有四州之地、十万大军,如果二袁能够齐心协力则天下祸乱不会平息。现在趁着二袁兄弟交恶的时候,我们应该趁乱消灭他们,然后天下就平定了,这可谓机不可失。曹操认为荀攸说的有理,就答应袁谭投降,回师击破袁尚。
          又《三国志武帝纪》:尚攻之急,谭遣辛毗乞降请救。诸将皆疑,荀攸劝公许之,公乃引军还。
          案曹操本传也记载当时诸将都疑惑是否应该先打刘表,荀攸劝曹操答应袁谭的投降,曹操就撤退回去了。似乎和《荀攸传》没有任何矛盾,曹操都是多亏了荀攸才避免了听信诸将的话继续攻打荆州,荀攸立了一件大功。
          于是乎,有很多人就把矛头指向了最早提议曹操让二袁“缓则内斗”的郭嘉身上了。因为《傅子》云曹操给荀彧的书信中提到“然与(郭嘉)共论计,云当先定荆”,而建安八年八月曹操屯军西平,又袁谭来降,郭嘉竟然没有记载和荀攸一起出现在史书中劝阻曹操赶紧回师,而是和诸将一齐犯错继续攻打荆州,岂不是前后矛盾?郭嘉失了智?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20-05-17 07:53
          回复
            这里的“很多人”有大量嘉黑在其间,他们自然认为这是一个攻击郭嘉智谋不如荀攸,前后态度矛盾不一的好机会。但是我想他们似乎都忘了《三国志郭嘉传》中郭嘉曾经说过“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所谓“若征刘表”就是假若似要攻打刘表,但不是真得要去攻打刘表,这个也是有证据可以表明的。
            正如《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五月还许,留贾信屯黎阳”,而“八月,公征刘表,军西平”。之间三个月间曹操还在下令有关于“司马法”和郡国文学的教令,表明曹操尚且有时间处理自己的内政问题,而不是急于开始筹备军队和物资进攻刘表,这就说明曹操并不心急于此。
            而反观后来九月份曹操答应袁谭的投降后,“冬十月,到黎阳,为子整与谭结婚”,从汝南郡西平立刻北上奔赴回黄河黎阳渡口,可以称得上是正常行军速度,没有什么拖泥带水的嫌疑。
            对比来看,如何能得出曹操要【先定荆】?又如何能看的出来郭嘉在屯军西平期间有让曹操此时先平定荆州的打算呢?
            我们只能说,曹操也好,郭嘉也好,谁都不是精神分裂,明明前面商议好的共识,到后面却一齐翻脸了。事实上,当时荀攸跳出来反对的理由上面已经说了,主要是为了平息诸将的疑惑,因为当时群情所向都是先平刘表,而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件棘手的问题。
            古语云“违众不顺,逆天不祥”,如果说曹操轻易地违背众情,答应袁谭的投降,放弃攻打刘表的打算,这都是要和诸将去解释清楚的,并不是你作为君主就可以任性行事。
            那么众将到底是为什么一定认为要先平刘表呢?按照史书记载确实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刘表比二袁实力强,但是我个人分析,这里面还有一层重要原因那就是曹操当时已经屯兵西平县了,距离南阳近在咫尺,只要再往南深入一些即将与刘表军交锋。而曹操放着眼前的大敌刘表不去进攻,反倒重新花费时日再北返河北攻打袁尚,这究竟是何道理,没有充足、足够的理由又岂能让大家心服口服?包括袁谭到底是不是真心投降,《武帝纪》里面记载诸将疑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袁谭未必可信。
            荀攸之所以坚定的支持曹操一定先去收拾二袁,但是其理由是由于诸将想要攻打刘表的一个原因是轻视二袁,不能轻视袁氏的影响力和河北的硬实力这当然是至理真言,然而荀攸却也没有真正从心里打消曹操和诸将上述的两个疑惑,那就是袁谭到底可信不可信?我们放弃眼前的刘表再去打袁尚来回折腾到底划算不划算?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20-05-17 08:25
            回复
              《三国志辛毗传》: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毗见太祖致谭意,太祖大悦。后数日,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弊。他日置酒,毗望太祖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太祖,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
              话回到辛毗去见曹操的情景,一开始辛毗致意曹操,表达了袁谭要投降的事情,曹操非常高兴。可是过了几天后,曹操又要先平荆州,让袁谭、袁尚继续自相残杀。而又到了某一天曹操摆酒席,辛毗看曹操的神色态度,认为他和当初的态度有变化,就告诉了郭嘉,郭嘉又跟曹操去讲,于是曹操把心中的两个疑惑说了出来:袁谭可信?必克袁尚?
              我们可以看出来,曹操这中间态度的变化非常微妙,一开始曹操高兴是因为当初计划奏效了,那就是终于实力较弱的袁谭被袁尚打得不能自理,现在必须要依靠曹操才能拯救他了,这就是曹操夺取冀州的最好时机。要知道几个月前曹操就折戟邺城,被袁尚所击败,冀州魏郡邺城是袁氏的大本营,后来又变成了曹操魏公国、魏王国的大本营,曹操在夺取冀州后曾经高兴地说道冀州是个大州,有三十万户(见《三国志崔琰传》)。因此,曹操想要消灭河北袁氏,必须先夺取冀州,要平冀州必须先夺魏郡邺城。
              而在【后数日】的这几天里,想必就是曹操、荀攸、诸将争论到底该不该救援袁谭、攻打袁尚问题的时间,结果就是荀攸支持(见上述分析,大概就是《三国志荀攸传》中场景),然而显然曹操并没有完全听信荀攸的话,诸将也依然质疑这件事。
              因此曹操打算继续耗着二袁,本人认为这里面有可能郭嘉是同样反对立刻回师攻打二袁的,但是这并不是因为郭嘉违背了自己的初衷或者智谋有限,并不能因为对方派个使者来投降,你就必须要轻易地去相信。
              还是曹操问的那两个问题,假设曹操相信了袁谭,回去攻打袁尚,结果发现袁谭、袁尚之前冲突并没有那么深,或者双方有所保留,二袁故意“苦肉计”诱骗曹操进军,被二袁继续联手打击在邺城城下,重蹈覆辙该怎么办?
              又或者袁谭的确是投降了曹操,问题是曹操回军并不能立刻夺取冀州,在袁尚的支援下,而行动失败,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所以,曹操必须要心理有底,辛毗当初只是代替袁谭当传声筒,仅仅是“致意”,他并没有进一步的解释或者说出实情,加上诸将都对此事疑虑,那么曹操、郭嘉当然不可能就那么简单粗暴地转变当初的战略计划,这是为了最终的胜利,而不是图眼前一时之快,至少在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之前不该轻易做出决断。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20-05-17 08:47
              回复
                可以说信息不对称,没有摸清对方的底牌之前答应对方的要求是非常不明智的。当然有人会说,如果形势对曹操有利,曹操就算答应了又如何?但是假设袁谭没有诚意,只是为了骗曹操上当,最终导致的损失则无法向众人解释。因此至少曹操必须先从辛毗那里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也即得知河北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
                《三国志辛毗传》: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於己也。今一旦求救於明公,此可知也。显甫见显思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於外,谋臣诛於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而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国无囷仓,行无裹粮,天灾应於上,人事困於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兵法称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今往攻邺,尚不还救,即不能自守。还救,即谭踵其后。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袁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未有衅。仲虺有言:‘取乱侮亡。’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可谓亡矣。朝不谋夕,民命靡继,而不绥之,欲待他年;他年或登,又自知亡而改修厥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上述内容简单论之,就是辛毗认为二袁内部勾心斗角、派系林立、军破将亡、内外交困、粮食短缺、装备损耗,河北人皆知袁氏将亡,邺城再坚固再有重兵但是没有粮草也坚持不了多久,袁尚再来支援也抵不上你曹操的用兵如神,在这种情况下你曹操竟然还想继续攻打荆州,简直太不明智了,要平定天下必须先平定河北,总之,你曹操赶快来消灭袁氏吧。
                如果我们不知道辛毗是袁谭派来投降的,简直会以为辛毗是曹操这边的人,简直是完完全全的曹氏忠臣口吻,并且把袁氏内部的真实情况给暴露得一览无遗,远比荀攸的话更为全面、详尽。然而,《春秋左传》中曾经记载过《烛之武退秦师》篇,里面郑国大夫烛之武用出色的外交口才说动了秦君,避免了秦晋夹击的局面。烛之武在分析局势的时候并没有谈到郑国的利害关系,而是时时刻刻的想着帮秦君着想,比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再比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最终结果就是【秦伯说,与郑人盟】。
                而辛毗一上来也明确表示了【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就是说辛毗表面上全都为了曹操着想,实际上他是袁谭的忠臣啊,他知道袁谭马上要被袁尚消灭了,如果曹操不来攻打邺城,那么就不能解围袁谭之困。何况按照郭图的计划,曹操必须来攻打邺城,袁谭才有机会绝地求生,因此辛毗必须暴露真实信息给曹操,让曹操信任自己而支援袁谭,给袁谭争取翻盘的宝贵时间。
                但是,对于曹操、郭嘉他们来说,不在乎袁谭、郭图等人的小算盘到底怎么打的,关键在于我们已经得知了袁氏疲敝就可以了。因此【太祖曰:“善。”乃许谭平,次于黎阳。明年攻邺,克之,表毗为议郎】。
                辛毗为了拯救袁谭,为其当说客是冒了生命危险的,因为辛毗自此以后一直跟随曹操攻打邺城,成为了人质,曹操并未将辛毗放归。
                《先贤行状》:初,谭之去,皆呼辛毗、郭图家得出,而辛评家独被收。及配兄子开城门内兵,时配在城东南角楼上,望见太祖兵入,忿辛、郭坏败冀州,乃遣人驰诣邺狱,指杀仲治家。是时,辛毗在军,闻门开,驰走诣狱,欲解其兄家,兄家已死。是日生缚配,将诣帐下,辛毗等逆以马鞭击其头,骂之曰:“奴,汝今日真死矣!”配顾曰:“狗辈,正由汝曹破我冀州,恨不得杀汝也!且汝今日能杀生我邪?”、、、、配既无挠辞,而辛毗等号哭不已,乃杀之。
                当初袁谭从冀州败走的时候,把辛毗、郭图家都给带走了,结果唯独辛评家被袁尚抓捕,后来审配忿恨辛家、郭图败坏冀州,就把辛评家全部处死。辛毗在曹操破了邺城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救辛评全家,结果发现已然悲剧,在悲愤之下的辛毗用鞭子抽打审配脑袋说”奴才,今天你真要死了“,审配怒骂道“***,就是因为你们害得冀州被破”,审配始终不肯屈服,辛毗大哭求杀审配,最终曹操下令杀了审配。
                由此可见袁谭待辛毗不薄,把他家属给带走了,当然也是作为任质必须而为之,同理也许辛毗没有那么看好袁谭作为君主的资质,但是出于忠心,出于对家人的负责,他都必须为袁谭卖命。并且辛毗对于兄长辛评一家都如此上心,无论是赶着去救人还是怒审配杀辛评家,都可以看得出辛毗绝非背主之人。他当时已经做好了等袁谭、郭图成功后或许被曹操诛杀的可能,这是使者的命运,也是必然的牺牲,可以说辛毗这么做这么说一切都是为了袁谭、辛评,他是冒了极大风险而出使的。


                IP属地:北京10楼2020-05-17 09:34
                回复
                  所以,曹操、郭嘉、辛毗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称得上是“将计就计”
                  我认为郭嘉这里面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当初指导曹操不要急于攻打袁氏兄弟,要让他们的内斗的方针而已,更重要还是后续郭嘉没有急于劝说曹操听信袁谭的一面之词,而是要假装继续做戏攻打荆州,等辛毗等不及把真话说出来,结果辛毗果然上当,又或者说辛毗果然沉不住气了,毕竟救兵如救火。
                  郭嘉、郭图、辛评、辛毗都是颍川阳翟人,当初郭嘉离开袁绍的时候就和郭图、辛毗直言袁绍难成大事,而郭图认为辛毗可以作为使者前往,想必是欣赏他的口才、忠心,还有一点大概我猜测可能和郭嘉有关。郭图觉得假设辛毗一般言辞说动不了曹操的时候,可以通过乡里的关系找郭嘉,让郭嘉再和曹操搭桥牵线即可。
                  然而曹操、郭嘉作为一开始的布局人,郭嘉自然对郭图、辛毗也有所防备了,因此可谓“请君入瓮”,“将计就计”,在套出了辛毗的保证后,凭借曹操的指挥和袁氏内部种种败亡的预兆,终于夺取冀州,不久后又打败了袁谭。可以说,辛毗是郭嘉“袁氏相攻”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到了此时才正式收网。
                  《魏书》:公云:“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谭、尚狡猾,当乘其乱。纵谭挟诈,不终束手,使我破尚,偏收其地,利自多矣。”乃许之。
                  我们可以看看曹操最后答复辛毗的说辞中,其实前半段的刘表自守之贼论述源自于前些日子荀攸对诸将所述的内容,后半段袁谭挟诈的可能性则源自辛毗后来坦白的内容,可以说曹操结合了二者,同时是由郭嘉所协调完成的,可以说对于真实的政治、军事来说,本身就是互相设套、互相布局,没有能单方面坑害对手,而对手像傻子一样被骗的事情,关键在于谁能一直俯览全局,把握最佳时机,掌握全面信息,以及具体实践操作,应该说曹操和郭嘉全部都做到了,这就是曹操能破二袁的主要原因。


                  IP属地:北京11楼2020-05-17 10:04
                  回复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5-17 11:05
                    回复
                      楼主能告知下地图是哪找的吗,这么高清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5-17 13:52
                      收起回复
                        分析地丝丝入扣,妙


                        IP属地:河南14楼2020-05-17 19:28
                        回复
                          我觉得时间线不对。应该是辛毗乞降,更欲平荆州,辛毗语郭嘉白太祖,答应辛毗接受投降,开大会,荀攸赞同。
                          辛毗乞降后,曹操很高兴。之后几天更想要平定荆州,这就是做样子给辛毗看,如果袁谭假投降,那辛毗就是内奸,让辛毗把消息传回去,好让二袁放心互怼;如果是真投降,那就让二袁打的更狠一点,不能互相和好,省的自己一回军,二袁就和好一致对外。再之后戏演的差不多了,辛毗也看出来曹操没有打荆州的意思(那么想平定荆州却一直按兵不动,谁都看出猫腻了),于是辛毗找郭嘉白太祖,太祖答应了辛毗。之后曹操开会说想要答应辛毗的乞降,大家有什么看法(谭遣辛毗乞降请救,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这里已经是准备答应辛毗了,更欲平荆州是这之前了,然后问问大家看法。结果所有人都反对。是不是很眼熟?东征刘备,所有人都反对,后来的远征乌丸,所有人都反对,最后站出来的是郭嘉,这次也是所有人都反对,只是这次荀攸站了出来表示支持,可以预见,如果荀攸也不站出来的话,最后站出来的依旧会是郭嘉。因为在和诸人商议之前,曹操和郭嘉早就已经商定好了,达成了共识,曹操提议,如果所有人反对,郭嘉就会站出来“劝说”曹操,只不过这次荀攸看法和曹郭一样,自己站了出来“抢”了郭嘉风头而已。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0-05-17 20:08
                          回复
                            《三国志•郭嘉传》:【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
                            楼主的11楼有一个小纰漏:郭嘉弃袁绍时,是对袁绍谋臣【辛评】、郭图说的那一番话,而非辛毗。
                            辛评为辛毗兄长,辛评、辛毗为郭嘉同乡,若事不成,辛毗便“以乡邻之亲说之”,也可谓是考虑细密、情势危急,但也只不过是愈入曹操、郭嘉二人圈套之中罢了。
                            楼主对于此事的解析推理实为精妙!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0-05-17 23:16
                            收起回复
                              透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5-19 06: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