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孟子》一书的开头就是义利之辨。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的回答也很直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然后孟子就讲了一番道理,梁惠王估计也是听不进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争战不已,每个诸侯国的君主都面临着你死我活的竞争压力,都在考虑如何富国强兵。孟子有一套“仁者无敌”的理论,即通过仁政达到“无敌”于天下,还有一个时间表,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即可无敌。但这个理论实施起来有点迂回,难于解决各诸侯国的急迫之需,在达到“无敌”之前可能就要被人灭国了。所以各国都是急功近利的追求富国强兵之策,孟子的仁政主张难于得到实行。
孟子提倡的仁义固然没有得到实行,但诸侯国舍义逐利也没有一个能成功的。排斥仁义最甚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从而统一六国,算是成功吗?不!自公元前770年秦人首领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诸侯,到秦始皇时已享五百年国祚,结果,秦嬴政用十年时间统一六国,然后在延续了十五之后被项羽刘邦灭掉,最后死的比六国还惨,只比六国多活了十五年而已。秦始皇用三十年时间葬送了秦国五百年国祚,站在秦人的角度,这算是成功吗?
遵循仁义,则义利兼得。舍义而逐利,利也终将成空。象山说:“周道之衰,民尚机巧,溺意功利,失其本心。将以沽名,名亦终灭,将以徼利,利亦终亡。”
(2)
宋代理学兴起,相对于先秦儒学,理学被称为新儒学。义利之辨也是理学中的核心命题。
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辨侧重于教化诸侯国君主,使诸侯国的国君能实行仁政,能成为周文王那样的圣王,这时的义利之辨表现为王霸之辨。诸侯国都想成为“霸”,没有想当“王”的。宋代理学的义利之辨则侧重于教化百姓,使百姓知仁义,使百姓成为圣贤。这是儒学从“觉君行道”到“觉民行道”的转变。
陆九渊去拜访朱熹,朱熹此时刚修好白鹿洞书院,朱熹请陆九渊给学生们讲一课。陆九渊晚上准备好了讲义,准备讲《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二天陆九渊讲得很精彩,有的学生感动的甚至流泪,朱子也很有触动,让人把象山的讲义刻在了石头上,这块石头至今仍在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中。
(3)
义就是道德,利就是事功。义利关系实质上是一个体用关系,义是体,利是用。孟子的仁政和“无敌”理论,从体用角度来看,是先体后用,先有“仁”,然后才能“无敌”。这个不能解决诸侯国的燃眉之急,所以孟子的主张被认为迂阔,没有哪一个诸侯国愿意去实行。
(4)
王阳明主张的事上磨练,很好的解决了义利关系中的“体用合一”问题。
事上磨练就是在“事功”上磨练,在“利”上磨练,在谋利或做事的过程中存天理去人欲。从体用关系来看,就是在“用”上做功,以用复体,以功夫涵养本体。这样的好处就是:一是有事功,有“利”,这就能满足现实之需;一是能存养仁义,涵养良知。如此,则义利兼得,道德与事功兼得。
如何事上磨练?看传习录中的两条语录: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门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薄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薄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薄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如此磨练,便是本体功夫合一,就能义利兼得,即事功与道德兼得。
在《孟子》一书的开头就是义利之辨。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的回答也很直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然后孟子就讲了一番道理,梁惠王估计也是听不进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争战不已,每个诸侯国的君主都面临着你死我活的竞争压力,都在考虑如何富国强兵。孟子有一套“仁者无敌”的理论,即通过仁政达到“无敌”于天下,还有一个时间表,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即可无敌。但这个理论实施起来有点迂回,难于解决各诸侯国的急迫之需,在达到“无敌”之前可能就要被人灭国了。所以各国都是急功近利的追求富国强兵之策,孟子的仁政主张难于得到实行。
孟子提倡的仁义固然没有得到实行,但诸侯国舍义逐利也没有一个能成功的。排斥仁义最甚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从而统一六国,算是成功吗?不!自公元前770年秦人首领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诸侯,到秦始皇时已享五百年国祚,结果,秦嬴政用十年时间统一六国,然后在延续了十五之后被项羽刘邦灭掉,最后死的比六国还惨,只比六国多活了十五年而已。秦始皇用三十年时间葬送了秦国五百年国祚,站在秦人的角度,这算是成功吗?
遵循仁义,则义利兼得。舍义而逐利,利也终将成空。象山说:“周道之衰,民尚机巧,溺意功利,失其本心。将以沽名,名亦终灭,将以徼利,利亦终亡。”
(2)
宋代理学兴起,相对于先秦儒学,理学被称为新儒学。义利之辨也是理学中的核心命题。
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辨侧重于教化诸侯国君主,使诸侯国的国君能实行仁政,能成为周文王那样的圣王,这时的义利之辨表现为王霸之辨。诸侯国都想成为“霸”,没有想当“王”的。宋代理学的义利之辨则侧重于教化百姓,使百姓知仁义,使百姓成为圣贤。这是儒学从“觉君行道”到“觉民行道”的转变。
陆九渊去拜访朱熹,朱熹此时刚修好白鹿洞书院,朱熹请陆九渊给学生们讲一课。陆九渊晚上准备好了讲义,准备讲《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二天陆九渊讲得很精彩,有的学生感动的甚至流泪,朱子也很有触动,让人把象山的讲义刻在了石头上,这块石头至今仍在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中。
(3)
义就是道德,利就是事功。义利关系实质上是一个体用关系,义是体,利是用。孟子的仁政和“无敌”理论,从体用角度来看,是先体后用,先有“仁”,然后才能“无敌”。这个不能解决诸侯国的燃眉之急,所以孟子的主张被认为迂阔,没有哪一个诸侯国愿意去实行。
(4)
王阳明主张的事上磨练,很好的解决了义利关系中的“体用合一”问题。
事上磨练就是在“事功”上磨练,在“利”上磨练,在谋利或做事的过程中存天理去人欲。从体用关系来看,就是在“用”上做功,以用复体,以功夫涵养本体。这样的好处就是:一是有事功,有“利”,这就能满足现实之需;一是能存养仁义,涵养良知。如此,则义利兼得,道德与事功兼得。
如何事上磨练?看传习录中的两条语录: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门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薄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薄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薄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如此磨练,便是本体功夫合一,就能义利兼得,即事功与道德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