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介绍
“冠军贡献值”大家可能第一次听说,但“胜利贡献值”应该经常看NBA的都知道,其本质就是将所有胜利的场次都当作分数按球员的贡献分配下去,比如一赛季60胜,队里最强的球员可以算作为他个人为球队获得15胜,比较弱的球员可能就只有四、五胜。我的冠军贡献值也是这个思路,每赛季每个比赛的冠军都看作是一场“胜利”,而我所做的就是看每个比赛冠军能折算成几个“标准冠军”然后当作分数分配给对应球员。“标准冠军”的算法暂定为当赛季比赛冠军奖金前八的平均值。举个例子,去年小特拿了世锦赛50万的冠军奖金,而此赛季的平均奖金为224375,做个除法这个冠军为小特的职业生涯贡献了2.23个“标准冠军”。我这样算是因为有很多像PTC那样奖金低、赛季多次的比赛会拉低整体水平。另外在还没有完善的Q-School系统的时候,菜鸟升上职业联赛就需要打一些次级联赛,那些比赛不太好直接去掉,因为很多顶尖选手都拿过奖金,且其奖金比一些最低等级的联赛还高一点,所以我把它们都算选手的个人成绩,但暂时不作为“标准冠军”的成分,这些比赛都坠在最末端,所以取前八可以滤掉它们,而比赛最少的年份刨除上述两种剩下的比赛只有十个左右,所以前八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
从思路来讲,假设一个选手他每赛季初拿到赛事日程的时候都会做一个规划,特别是高手就会将更多精力分配到大赛,而稍微放一放小比赛,而代表含金量的选手重视程度与赛事重要性相关,赛事重要性和奖金数相关,这样就构架起赛事奖金与含金量的关系,而含金量就由上面说的“标准冠军”来衡量,将选手获得的所有标准冠军加起来就是他生涯的冠军贡献值。
当然我也承认这样算有点问题,就跟“胜利贡献值”一样,冠军贡献值也免不了“抱大腿“的嫌疑,就是比赛多的时候可分的蛋糕就多,比赛少的时候可分的蛋糕就少。不过呢,比赛再多顶尖选手的成绩也不可能线性增加,一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极顶尖选手每年主要就盯着那几个每年都有的大赛,而相对弱一点的选手会更倾向于拼中型、小型比赛;二来对于比赛多也意味着参与的人多,竞争加剧,最近几年感觉顶尖选手翻车的次数越来越多。此外,这个“标准冠军”的定义可能比较有争议,我稍后会详细讨论。
参与这次比较的球员我参考了cuetracker的全时代冠军排行榜。像乔戴维斯、亚历克斯希金斯、雷尔顿等人因太过久远就暂时剔除。因为工作量比较大所以只比较最顶级的选手,我选出了前十一个,包括咱们平时说的“二皇”戴亨、“三杰”奥希威、“五虎”塞罗特丁墨、再带一个老怀特。这十一个人基本上就代表了1977年世锦赛搬到Crucible Theatre后加入职业斯诺克选手中的最强战力,也是全时代冠军榜前14名,去掉上面那仨远古大神就是前11名。数据截至到18-19赛季,毕竟本赛季的标准还不清楚,说不定世锦赛都GG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