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要说更新的内因我也敢诌出来一个,近日在某字典类APP上见到一篇文章推送,记忆力不发达的人不能很好地记得它的完整标题,但是“英语常识”这四个字还是蛮醒目的。就比如咱家在某处偶然敢把头从裤裆里提出来听人说上一句: “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灭亡难道不是常识吗?”然后再羞愧不已以至于把头干脆再放低一点和秋裤袜子掖在一起好了,谓之“接地气”。其“常识”者言:write的过去分词是written。咱家顿觉天旋地转,仿佛大街上3岁孩子用“I appreciate it.”代替“3Q”一样,感觉这次只能把头放在鞋垫下面了。
我本以为这是非英语教授难能回答的问题,但在数据社会也被贬斥为常识了,实在不是一个合格青年该有的思想。
英语作为近代分析语化严重的屈折语(将在下次更新中详细说明),其对于时态的变位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少数几个特例,大多是有深厚渊源的(极少数太古或压根不可考除外)。比如“write”这个词,可考词源来自古撒克逊语“writan”,古高地德语“reißen”,及其他更叫不上来的词源,此处因为才疏学浅省略。
以德语为例,作为屈折度很高的语言,在时态变位上则更复杂,比如如果要变成过去分词,强变化动词(长元音【i:】),需要加“ge—”的前缀,同时发生音变(变为短元音【i】),即 “gerißen”。
在英语中同时保留时间 “过去”和词源“音变”的概念,才有“written”的出现。
哎,如果不能及时扩充自己的知识怕是一出生就会变成被旧时代甚至“常识”所抛弃的老人了。这就是激励我赶紧再多起码敲敲键盘,让电脑不嘲笑我的外因罢了。
提要:以引言为例,实际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偶然机制逐渐在历史中沉淀形成对于某一语言的既定特点。如果把构词单拎出来讲,确实有割裂联系的嫌疑,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说唱这种艺术形式中,韵脚方面的部分考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优先于整体性的,所以会有“Lyrical miracle spiritual criminal, subliminal, in your swimming pool.”(BET CYPHER SHADY 2.0 2011)这种押得人不要不要的,但是还是赶紧放下麦克为好的句子。所以干脆铺垫了这么多,进入正题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