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提供几个分析问题的角度
其一,对义愤填膺的单方叙述保持警惕。我不是说哪一方会故意说谎,而是说单方叙述难免主观化和情绪化。
其二,对“天使与恶魔”的二元对立叙述逻辑保持警惕,当一种叙述将某一方描述成无恶不作、不可理喻、用常识无法理解的魔鬼时,更有必要听听“魔鬼”的声音,听听她为自己的辩护。
其三,对让人拍案而起的道德议题充满警惕。法律问题也许有明晰的是非,道德问题则充满模糊和多元空间,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场会有不同的判断。
其四,对涌动在自己内心的正义感充满警惕,我告诉你,那不是正义感,而是被搅动起来的网络荷尔蒙。正义存在于对正义感(网络荷尔蒙)的克制中,少看那些煽动情绪的网贴,多看媒体的深度调查,会冷静和客观很多。
其五,对可能产生的舆论审判和暴力充满警惕。我一向不赞成舆论过度介入这类“纠纷”,如果两方是不平等的主体,存在着权力、身份、阶层、话语的失衡,身处优越地位掌握着权力的一方会对另一方形成“可能的迫害”――那需要舆论介入的救济,形成平衡,捍卫正义。如果双方是平等的主体,没有权力干预的可能,能够在法律框架中解决问题,舆论的过度介入反打破了平衡,形成可能破坏正义的压力。
其六,对“死亡”这类天然容易带动愤怒节奏的话题保持警惕。面对那些非正常死亡,人们会跟死者家属一样,产生一种立刻要将恶人绳之以法的快意恩怨――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可供审判的“恶人”“敌人”,可,源头和症结有时并非集于某个人。有必要反思,人们迫切需要审判一个“恶人”来宣泄恨意之中,是不是对“并非最该承担责任的人”过度审判了?
其七,对“仇恨”充满警惕。
其八,对“围观产生正义”充满警惕。这时候,围观并不能带来正义,汹涌的围观只会把两边人推向不可饶恕的仇恨深渊中,远离和解和正义。爱和温度,不是跟着一起去渲染仇恨,而是让本不该反目的人和解,本该被严惩的人受惩。
其一,对义愤填膺的单方叙述保持警惕。我不是说哪一方会故意说谎,而是说单方叙述难免主观化和情绪化。
其二,对“天使与恶魔”的二元对立叙述逻辑保持警惕,当一种叙述将某一方描述成无恶不作、不可理喻、用常识无法理解的魔鬼时,更有必要听听“魔鬼”的声音,听听她为自己的辩护。
其三,对让人拍案而起的道德议题充满警惕。法律问题也许有明晰的是非,道德问题则充满模糊和多元空间,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场会有不同的判断。
其四,对涌动在自己内心的正义感充满警惕,我告诉你,那不是正义感,而是被搅动起来的网络荷尔蒙。正义存在于对正义感(网络荷尔蒙)的克制中,少看那些煽动情绪的网贴,多看媒体的深度调查,会冷静和客观很多。
其五,对可能产生的舆论审判和暴力充满警惕。我一向不赞成舆论过度介入这类“纠纷”,如果两方是不平等的主体,存在着权力、身份、阶层、话语的失衡,身处优越地位掌握着权力的一方会对另一方形成“可能的迫害”――那需要舆论介入的救济,形成平衡,捍卫正义。如果双方是平等的主体,没有权力干预的可能,能够在法律框架中解决问题,舆论的过度介入反打破了平衡,形成可能破坏正义的压力。
其六,对“死亡”这类天然容易带动愤怒节奏的话题保持警惕。面对那些非正常死亡,人们会跟死者家属一样,产生一种立刻要将恶人绳之以法的快意恩怨――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可供审判的“恶人”“敌人”,可,源头和症结有时并非集于某个人。有必要反思,人们迫切需要审判一个“恶人”来宣泄恨意之中,是不是对“并非最该承担责任的人”过度审判了?
其七,对“仇恨”充满警惕。
其八,对“围观产生正义”充满警惕。这时候,围观并不能带来正义,汹涌的围观只会把两边人推向不可饶恕的仇恨深渊中,远离和解和正义。爱和温度,不是跟着一起去渲染仇恨,而是让本不该反目的人和解,本该被严惩的人受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