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记得是哪个美国作家写的哪本书讲过19世纪一件事情,那就是19世纪的俄罗斯人就看英国人不顺眼了,英国人的道德做作虚伪让俄国人如鲠在喉。当年就觉得这件事挺有趣的,只是似乎不大很明白。
事实上知识分子这个称呼应该最早起源于俄国人,指的是以十二月党人为代表的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改革派,他们心心切切关心俄国的改革和民主化,可惜往往由于阶级局限性,出身于贵族的他们最终成为文学中著名的多余人形象。
然后知识分子这个名称就被整个欧洲广泛用于指那些批评社会的知识分子了。话说就算在这种情形之下,19世纪英国知识分子在俄国知识分子眼中总是有着一种难以忍受的虚伪感。
这个可以参考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屠格涅夫后来关系非常恶劣,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屠格涅夫是在当时西方最受欢迎的俄国知识分子。顺带一提,英美知识分子喜欢的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都是贵族出身,相对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中产阶级平民出身,而且还被流放过。当然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被英国知识分子喜欢的原因固然不是因为他们是贵族出身。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与屠格涅夫的矛盾中就暴露出某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不怎么被英美知识分子喜欢的原因。在一本讲述他们之间关系的书里面,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能忍受屠格涅夫长期呆在国外,似乎不够俄罗斯。其中有个例子,我记忆很深,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次写信给屠格涅夫,说自己错了祈求屠格涅夫的宽恕,几乎是卑下的跪地求饶。然后屠格涅夫竟然觉得这个事情很尴尬,所以没有回复。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此与屠格涅夫决裂,事后他解释说他认为屠格涅夫没有东正教的基督精神,因为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卑下从而自己也卑下宽恕他。
说白了,就是圣经里的那句:“如果一个人打了你的左脸,那你就伸出右脸让他打”。然后屠格涅夫在西欧待久了,似乎已经不能忍受陀思妥耶夫斯基那“耍宝”式的基督精神了。然而代表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却恰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是屠格涅夫。
如果你没听懂我在讲什么。我再讲清楚点。那就是英国知识分子和俄国知识分子在19世纪就是不同的。你可以说这是起源于宗教的不同,但是也不全然是。
比如说,留过学的人们有人反映,有时候国外留学生中中国人和俄国人能奇妙的互相理解,而总是认为美国人太浮夸,与其他白人格格不入。
这是为什么?举个例子,如果看俄罗斯最近的电视剧,你也能明白一点这种微妙的相互理解,这个我不好多说。再举个例子,有一次英国BBC采访俄罗斯逃到伦敦去的富豪们,其中有个人解释俄罗斯人与英国人的不同在于英国人天然相信政府应该帮助人民,而俄罗斯人不。
或者这么说吧,英国人从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开始就天然的认为英国的一切制度都是最好的,英国人的道德比其他国家的人要高,也就是说英国知识分子从那时候开始就有一种站在道德制高地看其他人的优越感。所以久而久之就有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观念。
这个我在看某一本英国人写的一本书里面感觉尤其深刻,可惜忘了书名。当然你们也可以去看看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那种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那种仿佛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绝对看法的态度。这就是当年英国知识分子和现今美国知识分子的心态。
而这种心态在于我们这种没有民主传统的国家是难以忍受的。其实不光我们和俄国人难以忍受,一般的民主国家也不一定能忍受。因为英国和美国都有其非常特殊的一点,那就是英国议会是世界议会之母,而美国宪法是民主灯塔。这一点在英美知识分子心中是极其深刻的,这甚至让他们产生一种绝对信仰的心态。
可能我还是没讲清楚。这么说吧,小时候,我想过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发现我没有能力,因为很多事情我自己都是很矛盾的看法,这个时候我想到的只是让自己的子女多看书,看人看事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没有绝对的坏事和坏人。
也就是所谓的辩证的看待一切。事实上这样长大的我,有时候脑子里确实是一团浆糊,很容易陷入道德困境。然而英国人美国人绝不会,他们绝不会认为自己认为的信仰的东西有问题,甚至于有时候会陷入绝对的看待一切的问题。
我们常说人与人能够交流的基础是对事实的认可,从而可以忍受从同一事实出发而产生的不同的观点。但实际生活却截然不是这样的。因为人们关心事实,或者看到事实真相的前提是要去找,而怎么找是由人们事先的立场、偏见甚至由设想、幻想决定。
所以说,不是事实决定了看法,而是事实佐证了看法。这就是几乎所有人的本质,因为没有人能看到所有的事实,他只能也只想选择自己想看到的部分。而带有强烈绝对信念的人往往在这方面更加顽固,从而难以改变。
事实上知识分子这个称呼应该最早起源于俄国人,指的是以十二月党人为代表的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改革派,他们心心切切关心俄国的改革和民主化,可惜往往由于阶级局限性,出身于贵族的他们最终成为文学中著名的多余人形象。
然后知识分子这个名称就被整个欧洲广泛用于指那些批评社会的知识分子了。话说就算在这种情形之下,19世纪英国知识分子在俄国知识分子眼中总是有着一种难以忍受的虚伪感。
这个可以参考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屠格涅夫后来关系非常恶劣,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屠格涅夫是在当时西方最受欢迎的俄国知识分子。顺带一提,英美知识分子喜欢的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都是贵族出身,相对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中产阶级平民出身,而且还被流放过。当然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被英国知识分子喜欢的原因固然不是因为他们是贵族出身。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与屠格涅夫的矛盾中就暴露出某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不怎么被英美知识分子喜欢的原因。在一本讲述他们之间关系的书里面,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能忍受屠格涅夫长期呆在国外,似乎不够俄罗斯。其中有个例子,我记忆很深,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次写信给屠格涅夫,说自己错了祈求屠格涅夫的宽恕,几乎是卑下的跪地求饶。然后屠格涅夫竟然觉得这个事情很尴尬,所以没有回复。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此与屠格涅夫决裂,事后他解释说他认为屠格涅夫没有东正教的基督精神,因为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卑下从而自己也卑下宽恕他。
说白了,就是圣经里的那句:“如果一个人打了你的左脸,那你就伸出右脸让他打”。然后屠格涅夫在西欧待久了,似乎已经不能忍受陀思妥耶夫斯基那“耍宝”式的基督精神了。然而代表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却恰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是屠格涅夫。
如果你没听懂我在讲什么。我再讲清楚点。那就是英国知识分子和俄国知识分子在19世纪就是不同的。你可以说这是起源于宗教的不同,但是也不全然是。
比如说,留过学的人们有人反映,有时候国外留学生中中国人和俄国人能奇妙的互相理解,而总是认为美国人太浮夸,与其他白人格格不入。
这是为什么?举个例子,如果看俄罗斯最近的电视剧,你也能明白一点这种微妙的相互理解,这个我不好多说。再举个例子,有一次英国BBC采访俄罗斯逃到伦敦去的富豪们,其中有个人解释俄罗斯人与英国人的不同在于英国人天然相信政府应该帮助人民,而俄罗斯人不。
或者这么说吧,英国人从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开始就天然的认为英国的一切制度都是最好的,英国人的道德比其他国家的人要高,也就是说英国知识分子从那时候开始就有一种站在道德制高地看其他人的优越感。所以久而久之就有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观念。
这个我在看某一本英国人写的一本书里面感觉尤其深刻,可惜忘了书名。当然你们也可以去看看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那种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那种仿佛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绝对看法的态度。这就是当年英国知识分子和现今美国知识分子的心态。
而这种心态在于我们这种没有民主传统的国家是难以忍受的。其实不光我们和俄国人难以忍受,一般的民主国家也不一定能忍受。因为英国和美国都有其非常特殊的一点,那就是英国议会是世界议会之母,而美国宪法是民主灯塔。这一点在英美知识分子心中是极其深刻的,这甚至让他们产生一种绝对信仰的心态。
可能我还是没讲清楚。这么说吧,小时候,我想过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发现我没有能力,因为很多事情我自己都是很矛盾的看法,这个时候我想到的只是让自己的子女多看书,看人看事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没有绝对的坏事和坏人。
也就是所谓的辩证的看待一切。事实上这样长大的我,有时候脑子里确实是一团浆糊,很容易陷入道德困境。然而英国人美国人绝不会,他们绝不会认为自己认为的信仰的东西有问题,甚至于有时候会陷入绝对的看待一切的问题。
我们常说人与人能够交流的基础是对事实的认可,从而可以忍受从同一事实出发而产生的不同的观点。但实际生活却截然不是这样的。因为人们关心事实,或者看到事实真相的前提是要去找,而怎么找是由人们事先的立场、偏见甚至由设想、幻想决定。
所以说,不是事实决定了看法,而是事实佐证了看法。这就是几乎所有人的本质,因为没有人能看到所有的事实,他只能也只想选择自己想看到的部分。而带有强烈绝对信念的人往往在这方面更加顽固,从而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