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有礼,风气之先。承之百代,传之万年。
思考新冠之五 全国推行“拱手礼”
黄忠民
今天我想给大家聊的话题是不能握手怎么办?17年前的非典时期,我在看电视新闻时发现领导视察时不仅没有戴口罩,还是给群众握手,以示慰问。好像是说:我手上没有病毒,你不要怕,我相信你手上也没有病毒,好好干吧!这次不行了,各级领导都带上了口罩,人民群众都带上口罩。这么多领导视察的镜头,这么多热血沸腾的场面,你看到有握手的吗?反正我没看到。是不能?是不愿?还是不敢?我看都有点儿。
不能握手怎么办?有的读者会说黄老头子你瞎操心,新冠来了不握手,新冠走了照旧握。早在17年前我就疾呼:废除握手礼,全国推行拱手礼!
拱手礼,又称作揖,是古代中华民族的相见礼。行李时双手抱住,合与胸前,一手握拳,一手抱拳。过去有男女之别,喜丧之别,左右之别,我倡导的拱手礼是取消三别,双手抱拳,抬于胸前即可。
握手这一礼节是从西洋传来的,直到民国时期才传到中国。随着欧美文化的步步深入,握手礼逐渐在官场上弥散开来。但中国老百姓很长一段时间对握手礼是抗拒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民间基本上还是流行拱手礼。记得我小时候大人们见面时,都拱手问好,如遇喜庆的日子或抱拳或双手合十互相说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之类的吉利话。但时至今日,握手礼已经成为中国无可争议的相见礼主流了。
当新冠幽灵弥漫在中国大地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反思反思手的传播途径呢?我们是否可以怀疑握手礼这个天经地义,世界流行的礼节呢?
握手礼有种种弊端:
一、传播细菌,不利健康。当两个人握手时,病毒就可能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看看大家争着与明星、名人握手的场面吧。一个明星在短短的时间内,连续不断的和很多人握手,这个群体难免有几个手上带病毒的,通过一个共同的媒介,传播到别人手上。或许有那么一个追星族小姑娘,握过某个明星的手,她顿时激动的热泪盈眶,鼻子发酸,下意识的擦擦眼泪,揉揉鼻子,孰不知已经把某种病毒送进自己的体内。明星握手是这样,领导握手呢?恐怕也是这样。病毒虽然有害人类,但它并没有染上人把人分为高低尊卑这种坏毛病。
二、无意伤人,容易失礼。握手本来是一种礼,但经常出现失礼的情况。有时两人见面,不能不约而同的伸手,伸手慢的人就易失礼,一人伸出手来,一人还在傻笑,伸手的伸了半天,握也不是,不握也不是。有时男士遇上女士,有的女士握手,有的女士不愿意握手,伸也不是,不伸也不是。有时与到一群人送行,先握谁后握谁,一时拿不准,经常出错。送行的人伸出手来,被送行的人却握住其他人的手,未免尴尬。有时领导接见群众,前排的人一一握手,后面的人也想沾沾光,挤过来握手,有时握住了,有时握不到。握上的人欢天喜地,一天高兴;没握上的人垂头丧气,一夜伤心。
三、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一般老百姓很少握手,可你官当大点,名出大点,握手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有的明星面向群众,虽然热闹一阵,但手腕被握的抽筋。当然有些明星会斥责我说:我累我喜欢,你是瞎操心。我深深知道歌手们频频握手是调动观众情绪的手段,但是别的办法还是有的啊。从新闻上看到外国人竞选的时候,候选人频频与选民们握手,好象握了一个人的手就多了一张选票似的,那真叫个累啊。
握手有种种弊端,主要有以上三点。“新冠”时期谈握手,想要说明的是:握手是传播病毒的重要途径,中国人应该废除握手礼,提倡拱手礼。
有人会认为此文提倡拱手礼是复古,是与世界潮流对抗。前文你反对混餐制,提倡分餐制,是为了与世界文明接轨。现在你又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用拱手礼代替握手礼是与世界潮流对抗。但是,外国的不一定全是好的,流行的不一定全是进步。当新冠使我们感到恐惧时,我们可以清醒一些,理智一些,完全可以采取有利健康的礼仪方式,而中国流传千年的拱手礼则是一种值得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推广的一种方式 。
当今世界,不能握手怎么办?有的碰肘,有的踢脚,有的点头,有的合掌,有的干脆说:非常时期,不能握手,免了免了。总之,五法八门,莫衷一是。在此种情况下,我以为用拱手礼代替握手礼,不仅在中国行的通,在世界也行的通。只要我们中华民族率先恢复我们老祖先的这个优良传统,那么世界也会跟进。因此,用“拱手礼”代替“握手礼”,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国际意义。是用优秀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潮流的大事。
为了使读者更加明白,我在此提出一套见面礼方案,供国人讨论:
第一层次、点头致意礼。一般常常见面的熟人,点头微笑道“你好”即可。
第二层次、招手致意礼。不经常见面的熟人相见,招手致意,道“你好”即可。手应抬起,不宜太低,不宜太高,不宜伸直,不然就会近似于纳粹党的礼节。个人面向群众时,当然可以采用现在常用的一人招手,群众鼓掌的礼节。
第三层次、拱手礼。凡是现在应该握手的场景,一律改为拱手礼。两人相对时,互一抱拳。一人面对几人时,也可同时抱拳行礼。单人而对大众时,单人可行拱手礼。摇动一圈,可算向人人致意。这种礼节我们家乡叫“圆圈揖”。不管几十人,上百人,甚至上万人,作一个圆圈揖,算向所有人都致意了。此时大众在庄重场合行注目礼,在轻松场合可以挥手致意。一人面对大众时大众千万不要行拱手礼,不然就有点拜神的味道了。此外,拱手礼在古代有两种形式,一是男性抱拳行礼,以显阳刚之气;女性双手合掌,以显阴柔之美。提出此种区别,我十分担心女权主义者批判我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实际上我是一个坚定的男女平权主义者。我以为拱手礼分为抱拳礼与合掌礼两种就象男式服装与女式服装一样,男人穿穿女式服装不合时宜,但偶尔穿一下,个别人穿一下也乱不了。女人穿男式服装无伤大雅,完全随便。也就是说女人行合掌礼和抱拳礼都是可以的。多么自由啊,当女人真好。
第四层次、鞠躬礼。面对多日不见的老人,老师等,接待前来吊唁的宾客,可行鞠躬礼。此礼应作为见面礼的最高礼节。千万不要磕头。早在1912年中华民国初建时期,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废除了跪拜礼。
有的年轻读者会说:真是一个臭老夫子,规定的太死板了,我见了分别几天的爱人,恨不得把她抱起来。遇到此类情况,拉手也好,拥抱也好,亲吻也好,我一概都不反对。我所提倡的是:
为了你的健康,请用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2020年,2月27日,18:05.
思考新冠之五 全国推行“拱手礼”
黄忠民
今天我想给大家聊的话题是不能握手怎么办?17年前的非典时期,我在看电视新闻时发现领导视察时不仅没有戴口罩,还是给群众握手,以示慰问。好像是说:我手上没有病毒,你不要怕,我相信你手上也没有病毒,好好干吧!这次不行了,各级领导都带上了口罩,人民群众都带上口罩。这么多领导视察的镜头,这么多热血沸腾的场面,你看到有握手的吗?反正我没看到。是不能?是不愿?还是不敢?我看都有点儿。
不能握手怎么办?有的读者会说黄老头子你瞎操心,新冠来了不握手,新冠走了照旧握。早在17年前我就疾呼:废除握手礼,全国推行拱手礼!
拱手礼,又称作揖,是古代中华民族的相见礼。行李时双手抱住,合与胸前,一手握拳,一手抱拳。过去有男女之别,喜丧之别,左右之别,我倡导的拱手礼是取消三别,双手抱拳,抬于胸前即可。
握手这一礼节是从西洋传来的,直到民国时期才传到中国。随着欧美文化的步步深入,握手礼逐渐在官场上弥散开来。但中国老百姓很长一段时间对握手礼是抗拒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民间基本上还是流行拱手礼。记得我小时候大人们见面时,都拱手问好,如遇喜庆的日子或抱拳或双手合十互相说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之类的吉利话。但时至今日,握手礼已经成为中国无可争议的相见礼主流了。
当新冠幽灵弥漫在中国大地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反思反思手的传播途径呢?我们是否可以怀疑握手礼这个天经地义,世界流行的礼节呢?
握手礼有种种弊端:
一、传播细菌,不利健康。当两个人握手时,病毒就可能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看看大家争着与明星、名人握手的场面吧。一个明星在短短的时间内,连续不断的和很多人握手,这个群体难免有几个手上带病毒的,通过一个共同的媒介,传播到别人手上。或许有那么一个追星族小姑娘,握过某个明星的手,她顿时激动的热泪盈眶,鼻子发酸,下意识的擦擦眼泪,揉揉鼻子,孰不知已经把某种病毒送进自己的体内。明星握手是这样,领导握手呢?恐怕也是这样。病毒虽然有害人类,但它并没有染上人把人分为高低尊卑这种坏毛病。
二、无意伤人,容易失礼。握手本来是一种礼,但经常出现失礼的情况。有时两人见面,不能不约而同的伸手,伸手慢的人就易失礼,一人伸出手来,一人还在傻笑,伸手的伸了半天,握也不是,不握也不是。有时男士遇上女士,有的女士握手,有的女士不愿意握手,伸也不是,不伸也不是。有时与到一群人送行,先握谁后握谁,一时拿不准,经常出错。送行的人伸出手来,被送行的人却握住其他人的手,未免尴尬。有时领导接见群众,前排的人一一握手,后面的人也想沾沾光,挤过来握手,有时握住了,有时握不到。握上的人欢天喜地,一天高兴;没握上的人垂头丧气,一夜伤心。
三、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一般老百姓很少握手,可你官当大点,名出大点,握手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有的明星面向群众,虽然热闹一阵,但手腕被握的抽筋。当然有些明星会斥责我说:我累我喜欢,你是瞎操心。我深深知道歌手们频频握手是调动观众情绪的手段,但是别的办法还是有的啊。从新闻上看到外国人竞选的时候,候选人频频与选民们握手,好象握了一个人的手就多了一张选票似的,那真叫个累啊。
握手有种种弊端,主要有以上三点。“新冠”时期谈握手,想要说明的是:握手是传播病毒的重要途径,中国人应该废除握手礼,提倡拱手礼。
有人会认为此文提倡拱手礼是复古,是与世界潮流对抗。前文你反对混餐制,提倡分餐制,是为了与世界文明接轨。现在你又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用拱手礼代替握手礼是与世界潮流对抗。但是,外国的不一定全是好的,流行的不一定全是进步。当新冠使我们感到恐惧时,我们可以清醒一些,理智一些,完全可以采取有利健康的礼仪方式,而中国流传千年的拱手礼则是一种值得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推广的一种方式 。
当今世界,不能握手怎么办?有的碰肘,有的踢脚,有的点头,有的合掌,有的干脆说:非常时期,不能握手,免了免了。总之,五法八门,莫衷一是。在此种情况下,我以为用拱手礼代替握手礼,不仅在中国行的通,在世界也行的通。只要我们中华民族率先恢复我们老祖先的这个优良传统,那么世界也会跟进。因此,用“拱手礼”代替“握手礼”,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国际意义。是用优秀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潮流的大事。
为了使读者更加明白,我在此提出一套见面礼方案,供国人讨论:
第一层次、点头致意礼。一般常常见面的熟人,点头微笑道“你好”即可。
第二层次、招手致意礼。不经常见面的熟人相见,招手致意,道“你好”即可。手应抬起,不宜太低,不宜太高,不宜伸直,不然就会近似于纳粹党的礼节。个人面向群众时,当然可以采用现在常用的一人招手,群众鼓掌的礼节。
第三层次、拱手礼。凡是现在应该握手的场景,一律改为拱手礼。两人相对时,互一抱拳。一人面对几人时,也可同时抱拳行礼。单人而对大众时,单人可行拱手礼。摇动一圈,可算向人人致意。这种礼节我们家乡叫“圆圈揖”。不管几十人,上百人,甚至上万人,作一个圆圈揖,算向所有人都致意了。此时大众在庄重场合行注目礼,在轻松场合可以挥手致意。一人面对大众时大众千万不要行拱手礼,不然就有点拜神的味道了。此外,拱手礼在古代有两种形式,一是男性抱拳行礼,以显阳刚之气;女性双手合掌,以显阴柔之美。提出此种区别,我十分担心女权主义者批判我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实际上我是一个坚定的男女平权主义者。我以为拱手礼分为抱拳礼与合掌礼两种就象男式服装与女式服装一样,男人穿穿女式服装不合时宜,但偶尔穿一下,个别人穿一下也乱不了。女人穿男式服装无伤大雅,完全随便。也就是说女人行合掌礼和抱拳礼都是可以的。多么自由啊,当女人真好。
第四层次、鞠躬礼。面对多日不见的老人,老师等,接待前来吊唁的宾客,可行鞠躬礼。此礼应作为见面礼的最高礼节。千万不要磕头。早在1912年中华民国初建时期,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废除了跪拜礼。
有的年轻读者会说:真是一个臭老夫子,规定的太死板了,我见了分别几天的爱人,恨不得把她抱起来。遇到此类情况,拉手也好,拥抱也好,亲吻也好,我一概都不反对。我所提倡的是:
为了你的健康,请用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2020年,2月27日,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