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使北京地下水位稳定》
清华大学水利系研究员龙笛、博士生杨文婷、教授赵建世及合作者,通过分析大量水文、气象和用水数据,尤其是南水北调中线输水进京之后的相关数据,结合所搭建的考虑人类用水对地表和地下水影响的高分辨率水文模型,研究团队探明了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农业灌溉用水减少、气候波动等因素对地下水恢复的贡献。
研究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输水置换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水恢复的贡献为40%,由于农业灌溉效率提高等因素导致的灌溉用水减少对地下水恢复的贡献为30%,降水自2008年以来相对于1999年至2007持续干旱时段的增加,对地下水稳定和恢复的贡献为30%。
该研究基于所搭建的高分辨率水文模型,并结合区域气候模型模拟的气象驱动数据,对未来十年(2021年至2030年)不同气候和用水情景下的北京地下水储量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北京地下水位将进一步回升,回升的程度与具体的用水量和气候波动相关。如果2019年至2030年的地下水开采量维持在2018年每年17亿立方米的水平,且多年平均降水量保持在2000年至2018年平均水平,即每年540毫米,北京地下水储量有可能在2030年恢复至2003年的水平,即地下水埋深恢复至约18米;如果对地下水的开采量进一步减少到每年15亿立方米,且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8年至2018年平均水平,即每年580毫米,北京地下水储量有可能在2030年恢复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即地下水埋深约10米。
相关成果已于7月21日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发表,题为《南水北调使北京地下水位稳定》,这也是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近年来在《自然》子刊发表的为数不多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