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缓火蒸酒?
很多朋友有疑惑:我的粮食糊化没问题,卫生环节没问题,发酵节奏与升温幅度也没问题,出酒率也达标,为什么酒体还是那么爆辣、甚至苦涩呢?那么问题极有可能出在蒸馏环节,在蒸馏环节我们经常提到的是上甑要讲究“见汽压汽、轻撒匀铺”,而忘却了缓火蒸馏的把控与机理,今天不重点讲怎么把控缓火流酒,因为每个酿友的投粮量不同、使用的热源不同,没法统一标准,不能简单的统一从流速和时间以及热源的压力值进行把控,这需要酿酒人亲自实践总结,然后从接酒所需要的时间或者压力值去控制,本次着重讲解缓火流酒的机理,也就是为什么要缓火蒸馏。
蒸馏,就是利用酒精和水两种主体液体和其他微量成分不同的沸点落差,通过高温将酒醅中的酒精先于水汽化,顺势带出溶于酒精和水的其他微量成分,然后经过冷凝器,再液化成白酒的过程。在实际的操作经验过程当中缓火流酒,流出的酒质相对柔和,而大火蒸馏酒质显得比较粗糙、辣涩,杂味也比较重。
白酒中的成分98%以上是水与酒精,而决定酒体香型和口感的主要是不到2%的酸、酯、醇、醛等物质,这些微量成分的沸点是不同的,给酒体带来的味觉也是不同的,一般酒体中的辛辣味物质—醛类物质多数属于低沸点物质,酒精和乙酸乙酯属于中沸点物质,而白酒中的苦味和导致上头的元凶—杂醇油多属于高沸点物质,现将白酒中主要成分及各自的沸点、属性列出如下:
主体物质:水 100℃;乙醇 78.3℃(俗称酒精);
剧毒物质:甲醇 64.7℃(剧毒);
酯类物质:乙酸乙酯 77℃(有甜味和水果香味);己酸乙酯 165℃(有曲香和菠萝香);乳酸乙酯 151℃(香味);
醛类物质:乙醛 20.8℃(辣味);丙烯醛 52.5℃(很苦、辣);乙缩醛102℃(辣味);糠醛 161.7℃(苦味、辣味);
杂醇油类:丙醇 97℃;正丙醇 97.1℃(苦味);正丁醇 117.7℃(苦味);异丁醇 107℃(苦味最大);正戊醇 137.5℃;异戊醇 132.5℃(苦味);丙三醇 290℃(俗称甘油,粘稠,味甜);异丙醇 82℃(苦味)
酸类物质:甲酸100.7℃;(酸味、涩味、入口有刺激感);乙酸 117.9℃(酸味、微甜);丙酸 148℃;(酸味、微涩);丁酸 163.5℃(微黄、酸、有窖泥香味);己酸 205℃(微甜、有窖泥香味);琥珀酸 180℃(酸、鲜味);
在蒸馏的过程当中,酒精度不断变化,蒸馏出来的物质也随着酒精度的变化而变化,缓慢蒸馏能使酒精在蒸锅内最大限度的浓缩,并有较长的保留时间,溶解的成分也相对较多,在小火蒸馏时候,它们随着乙醇进入到酒体当中,能最大限度的多带出微量成分,但是如果大火蒸馏酒精快速流出,就算酒醅在发酵时产生足量的酯、酸,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带入到酒体当中去。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一些高沸点的物质也不断的增长,而在尝到酒体有明显的酸味的时候就要准备去尾,一般在35度左右,这时候一定要大火,让参与酒精在短时间蒸馏出来,而尽量少带出一些杂醇油类,并节省燃料。最后,提醒朋友们,并不是蒸馏时火力越小越好,火力太小了酒体的害处反而比大火蒸馏的害处更大。
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交流、探讨…
很多朋友有疑惑:我的粮食糊化没问题,卫生环节没问题,发酵节奏与升温幅度也没问题,出酒率也达标,为什么酒体还是那么爆辣、甚至苦涩呢?那么问题极有可能出在蒸馏环节,在蒸馏环节我们经常提到的是上甑要讲究“见汽压汽、轻撒匀铺”,而忘却了缓火蒸馏的把控与机理,今天不重点讲怎么把控缓火流酒,因为每个酿友的投粮量不同、使用的热源不同,没法统一标准,不能简单的统一从流速和时间以及热源的压力值进行把控,这需要酿酒人亲自实践总结,然后从接酒所需要的时间或者压力值去控制,本次着重讲解缓火流酒的机理,也就是为什么要缓火蒸馏。
蒸馏,就是利用酒精和水两种主体液体和其他微量成分不同的沸点落差,通过高温将酒醅中的酒精先于水汽化,顺势带出溶于酒精和水的其他微量成分,然后经过冷凝器,再液化成白酒的过程。在实际的操作经验过程当中缓火流酒,流出的酒质相对柔和,而大火蒸馏酒质显得比较粗糙、辣涩,杂味也比较重。
白酒中的成分98%以上是水与酒精,而决定酒体香型和口感的主要是不到2%的酸、酯、醇、醛等物质,这些微量成分的沸点是不同的,给酒体带来的味觉也是不同的,一般酒体中的辛辣味物质—醛类物质多数属于低沸点物质,酒精和乙酸乙酯属于中沸点物质,而白酒中的苦味和导致上头的元凶—杂醇油多属于高沸点物质,现将白酒中主要成分及各自的沸点、属性列出如下:
主体物质:水 100℃;乙醇 78.3℃(俗称酒精);
剧毒物质:甲醇 64.7℃(剧毒);
酯类物质:乙酸乙酯 77℃(有甜味和水果香味);己酸乙酯 165℃(有曲香和菠萝香);乳酸乙酯 151℃(香味);
醛类物质:乙醛 20.8℃(辣味);丙烯醛 52.5℃(很苦、辣);乙缩醛102℃(辣味);糠醛 161.7℃(苦味、辣味);
杂醇油类:丙醇 97℃;正丙醇 97.1℃(苦味);正丁醇 117.7℃(苦味);异丁醇 107℃(苦味最大);正戊醇 137.5℃;异戊醇 132.5℃(苦味);丙三醇 290℃(俗称甘油,粘稠,味甜);异丙醇 82℃(苦味)
酸类物质:甲酸100.7℃;(酸味、涩味、入口有刺激感);乙酸 117.9℃(酸味、微甜);丙酸 148℃;(酸味、微涩);丁酸 163.5℃(微黄、酸、有窖泥香味);己酸 205℃(微甜、有窖泥香味);琥珀酸 180℃(酸、鲜味);
在蒸馏的过程当中,酒精度不断变化,蒸馏出来的物质也随着酒精度的变化而变化,缓慢蒸馏能使酒精在蒸锅内最大限度的浓缩,并有较长的保留时间,溶解的成分也相对较多,在小火蒸馏时候,它们随着乙醇进入到酒体当中,能最大限度的多带出微量成分,但是如果大火蒸馏酒精快速流出,就算酒醅在发酵时产生足量的酯、酸,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带入到酒体当中去。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一些高沸点的物质也不断的增长,而在尝到酒体有明显的酸味的时候就要准备去尾,一般在35度左右,这时候一定要大火,让参与酒精在短时间蒸馏出来,而尽量少带出一些杂醇油类,并节省燃料。最后,提醒朋友们,并不是蒸馏时火力越小越好,火力太小了酒体的害处反而比大火蒸馏的害处更大。
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