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凤燎原吧 关注:83,990贴子:2,113,500
  • 14回复贴,共1

简单的历史书籍推荐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会选取其中的每本书里的一些片段以供参考 每天更新
三国殇 作者 李民发
读者评价:全部看完了,写的真心好 波澜壮阔 文笔漂亮简洁 ,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尤为精彩。也许大家对三国前期场场大战如数家珍,而此书将伐蜀 灭吴写得更为恢弘。邓艾之谋 陆抗之术比起前辈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在战争残酷上 作者描写的让人动容。一场战争牵扯甚广 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这部小说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片段:
中军大帐内一片寂静,赵广等三人都在低头沉思,过了好一会儿,来忠才抬起头来,如实说道:“末将愚钝,一时尚看不出这事之后有何文章。难道司马昭真要从海路攻打吴国?”  姜维把目光转向赵广,小声问道:“赵将军以为如何?”  赵广微皱着眉头,严肃地答道:“末将以为,魏兵不谙水性,不善水战,如从海路攻打吴国,只会损兵折将,大败而归,甚至还可能全军覆没,丧师于大海之中。若真是如此,倒是我国之大幸。魏、吴鹬蚌相争,我国倒可获渔翁之利。一旦魏兵溃败,我军可乘机挥师北上,兵进关中。”  “赵将军言之有理。”向充补充说,“不过,司马昭也不是等闲之辈。充以为,司马昭命钟会统领关中诸军事,大概就是为了防备我军趁魏、吴交战之机袭击关中。”  姜维思忖了一会儿,忽然改变了话题,有点莫名其妙地说:“当年魏国之夏侯霸来降之事,诸位是否知道?”  “那时我们官职卑微,难以参与军国大事,对夏侯霸来降之事,只是有所耳闻,并不知其详。”赵广回答。  “那我就将当时之事告诉诸位。”姜维略作思索,慢慢地说了起来:  “当年,司马懿在洛阳发动了政变,一举诛灭了他最大之政敌曹爽。那时,夏侯霸正领兵屯驻在陇西,因他与曹爽沾亲,又素来受到曹爽的重用与厚待,害怕因此受到株连,遭杀身之祸,就前来归顺我国。。。。


IP属地:海南1楼2020-04-22 23:04回复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是钱穆。该书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
    片段:
    上面讲的是政府之形成,及其职权分配之内容。下面要讲到支持政府的主要经济问题,即赋税制度。汉代对于轻徭赋这一理想算是做到了。战国时孟子讲过:“什一而税,王者之政”,可见战国税额,是不止什一的,在孟子以为什一之税已是很好了。可是汉代,税额规定就只有“十五税一”。而且,实际上只要纳一半,三十税一。一百石谷子,只要纳三石多一点的税。甚至当时人还说有百一之税的(见旬悦《前汉纪》),并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这因中国疆土广,赋税尽轻,供养一个政府,还是用不完。然而汉代税制,有一个大毛病,当时对于土地政策,比较是采用自由主义的。封建时代的井田制早已废弃,耕者有其田,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农民私有,他可自由使用,也可自由出卖。遇到经济困乏,田地可以买卖,就形成了兼并。若我们进一步问,为什么政府税额轻了,农民还要卖去自己的田地呢?这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须讲到当时的人口税兵役税,乃及社会经济之全体貌。此刻无暇涉及。但耕户卖去了他的土地所有权以后,他就变成一佃农,田主对佃农的租额是很高的。有的高到百分之五十(即十分之五)。结果政府的租税愈轻,地主愈便宜,农民卖了地,要纳十分之五的租给地主,地主向政府只要纳三十分之一的税。政府减轻田租,只便宜了地主,农民没有受到分毫的好处。这是讲的田租。
    但这里已牵涉到土地所有权问题。封建时代,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土地为封建贵族所专有。耕田者依时还受,这是井田制度一项主要的条件。现在封建破坏,土地归民间私有。既属私有,自可自由买卖。政府只管按田收税,不管田地谁属。卖田的和买田的,双方共同成立一种契约。这纯是民间经济贸易关系。所以在自由买卖下的大地主,并不即是封建贵族。封建是政治(性xìng)的,而此刻的地主,则由经济条件而形成。他可以自由买进,也可以自由卖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有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以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一面常欣羡古代井田制度之土地平均占有,但一面又主张耕者有其田,承认耕地应归属民间之私产。在这两观念之冲突下,终使土地租税问题得不到一个妥适的解决。


    IP属地:海南2楼2020-04-22 23:07
    回复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 高天流云
      片段:
      虽然审理的结果是诬告,但李崇矩还是被降职,而郑伸从此当官,起步是酸枣县主薄,并赐同进士出身。
      之后的事情突然间急转直下,变得不可收拾。在当年的4月份,赵匡胤突然下诏,命重选“堂后官(相府属吏)”,并规定从即时起三年一换。这样赵普最亲信,最得心应手的手下,立即被裁撤一空。到了6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人还记得雷德骧吗?那位闯进赵匡胤的讲武殿,对皇帝大喊大叫,说赵普贪脏,然后丢了两颗大门牙的硬汉?
      这人现在又出事了,他远在商州,作户部参军,和当地的知州也处不来,被人再次抓住把柄,从商州再次远贬,居然到了大西北那边的灵武。这事会跟赵普有关系吗?按说一朝宰相,对已经贬到外任的一个芝麻小官还会继续找茬寻事?太高看姓雷的了吧。
      可是雷德骧的儿子不这么想,他跑到京城去告御状,说是赵普在背后搞鬼,并且千辛万苦地找到了相府几个属吏的污点。这件事的结果是赵普的一个亲信被处死,其余的被杖决除名。而雷公子被授予秘书省正字。至于他为什么当上了官,天下人就都看得明白了。
      因为有功,功何在,批赵普。
      从此天下风起云涌,每个人都知道了应该怎样做。赵普的苦日子来了。但是他心里应该还是没有着急,更加谈不到什么害怕。因为他此时更加坚信着另一条官场上的铁律。
      即皇帝的行为准则。
      这里有一个例子,话说距今三四百年以前的清朝,康熙当国王时,权相纳兰明珠犯事了,罪名成立,只等着康熙一声令下,人头落地。明珠半夜里去求他以前的门客,现在的内阁大臣高士奇想办法。高士奇想了想,告诉他,要人告他谋反,并且告发的人一定要是明珠的死敌索额图的人。
      明珠一听大惊——谋反?1这是杀罪变成了剐罪,罪加一等,满门抄斩啊!
      可高士奇却笑着说——你这个笨蛋,这是对第一流的皇帝才能用的百发百中的保命之策。很简单,皇帝要想保住位子,就得看好手下的臣子,所以他绝对不能容忍朝臣中的一个党压倒另一个党……明白了吧?就算为了自己,康熙都会留下你的命,来牵制索额图。
      虽然时代顺序颠倒,但是道理是一样的。赵普相信赵匡胤不会放任赵光义把他彻底搞倒,如果那样,赵光义的势力就会更加做大。
      但是赵普想错了,史书称,当雷德骧的儿子告赢御状之后,赵匡胤即“始有疑赵普之意矣。”并且很快就把赵普的原手下参知政事薛居正、吕馀庆扶正,开始和赵普同知印、押班、奏事,所有一切平等。就在这时,赵普真正的灾星出现了。
      卢多逊。
      不管这个人在以后的北宋朝局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现在,他是压垮赵普的那最后一根稻草。翻阅史书,可以发现,卢多逊当时所做的其实很平常,他不过就是向皇帝一次又一次地报告,说赵普贪脏枉法,纵容手下,还有就是非常模糊的罪名——“每召对,多攻普之短。”
      不过就是经常性在赵匡胤跟前讲赵普的坏话,但是讲了什么,历史却没有交代。
      但是结果已经出来了。赵普在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的8月,被赵匡胤从京城赶走。官方的说法是怕赵普累着,让他先外出歇几天。并且给了他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仍旧是挂名宰相的头衔。
      败了,千真万确地败了。赵普愿赌服输,再没起什么刺,只是在临走前,给赵匡胤写了一封信。
      信中提到——“外臣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
      你的弟弟是完美的人,你可以全心全意地去爱他!
      但这也是赵普给自己的留的后路,想必他已经预测到有一天,他会落入自己政敌的手里。
      而史书记载,赵普出京后不到一个月,赵光义就得到了他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位子。他成了开封府尹兼晋王,正式变成了当年柴荣的翻版。
      第二十二章我的名字叫李煜
      赵普走了。想来他走出开封城门的那一瞬间,心中的悲凉愤怒相对都是非常少的,他会笑。赵匡胤……我尽力了,我们相识相知近二十年,精诚合作,才有了今天……别怪我,今后无论你出了什么事,你都不要怪我!
      现在终于轮到李煜了。公元973年9月以后,赵匡胤站在开封城里,拉着好弟弟赵光义的手向南看,只见率土之宾,莫非“赵”土,除了江南一隅。
      那好吧,该做的事终究还得做,虽然凶拳不打笑面,欺负老实人有罪,但……就是得做。
      不过针对李煜一向是那么的温顺,赵匡胤也不想做得过分。最开始他只是派人传话,说很想李煜,思念的程度已经到了不论是入冬的“柴燎”之礼,还是仲冬时“有事于圆邱”,都特别希望李煜能贴身陪伴。
      李煜怎么办呢?去?他怎么敢,他的弟弟李从善只是例行上贡,就被留在开封,再也没回来。他如果去……可想而知吧。
      于是他只有一次次地“病”倒,他实在是想去,只是动弹不了。可赵匡胤的邀请却一次比一次有力度,直到后来李煜也忍不住了,他索性站了起来,对宋朝的使者说——臣事大宋恭敬,原为保全祖宗社稷,如此逼迫,不如一死!
      他说着就向大殿上的柱子扑了过去,要一头撞死,可当时在场的人太多了,他和柱子也太远……没死成,可态度已经传达出去了。
      消息传到开封,赵匡胤摇了摇头,看来钱财和土地不会平空掉下来,想要,他就还得再出兵一次了。只是他有些郁闷,长久以来,他都自忖是很懂李煜的啊,“不思进取,委曲求全”,这难道不就是李煜吗?对付这样软弱的人,也非得像对刑湖、后蜀、南汉那样大动刀兵,不能像吴越那样让他主动投降吗?
      答案是不能,李煜像所有人一样,有他的底线,有他的原则,可惜真正懂他的人太少了,也许根本、从来就没有过,所以那么的事让人看得费解,看得愤怒!
      首先看他三年以来的机会,当宋朝绕过他的南唐攻打南汉时,他的水军大将林仁肇兴冲冲地跑了过来——陛下,机会来了。宋朝灭了后蜀,现在又攻打南汉,往返要几千数里地,累也累死了他们。现在他们的淮南地段,每个州的守军不超过一千人,您给我几万人马,我从寿州北渡淮河,一定能把我们的江北再夺回来!
      李煜当时的反应很迟钝,像是没听见。
      林仁肇想了想,又说——陛下,您不必多虑。当我起兵时,您可以对外宣称我带兵叛变了。这样事情要是办成了,是您和国家得利;如果失败了,您杀我全族,以此向宋朝表明您没有二心……您看这样可好?
      好……不好?
      李煜沉思了好久,好久,然后他提起笔来,展拂锦笺,精心措词,给南汉的刘鋹写了封信,劝这位邻居向宋朝投降,千万不要抵抗……
      林仁肇长叹一声,顿足而去。
      林仁肇走了,可是很快卢绛又来了。这是南唐的枢密院承旨兼沿江巡检。他比林仁肇看得还远一些。他说——陛下,别忘了还有吴越,它和咱们是世仇,从先先帝(李昪)开始就势不两立。一旦宋朝打过来,它一定会变成帮凶,不如我们先动手灭了它,既除后患,又能增强实力。
      李煜苦笑一声——卢绛,你也来说这些。难道不知道现在的吴越和以前不一样了?它是北方大国的附庸啊,怎么能对它出兵?
      卢绛深深地呼吸,没愤怒,没气馁,他继续说,只是不再罗嗦方针计划,而是直接去说美妙的明天和具体办法——陛下,其实灭掉吴越很容易,只要您点头。比如说我现在就出去发假消息,说咱们国内的宣州(今安徽宣城)、歙州(今安徽歙县)叛乱,您宣布征讨,但是力量不足,去向吴越求援。吴越那帮人贪便宜肯定出兵,然后您突然发兵把他们的退路截断,我再领兵偷袭杭州,必能一战灭吴越!您看……您看,这样好吗?
      最后,卢绛的声音还是低沉了,因为他的陛下已经神游物外,不知又在想些什么了。
      就这样,李煜的身边人来人往,时刻都有人给他出主意,想办法,都希望在下一个瞬间,就突然看见李煜掁衣而起,鹰隼雄视,变成一代高标人寰的霸主。这个愿望越来越急切,以至于南唐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开始向李煜叫嚣。
      一个叫潘佑的人,官位极小,不过是内史舍人,但他激愤上书,议论国事。可能是性子犟些,也可能是李煜以往过分的仁慈,这人把李煜比做了“夏桀、商纣、孙皓”。
      前两个也就算了,自古以来,这两位天子老大随时都会变成拍向任何一位现任天子的大砖头,连当初刘邦骑在周昌的身上开个玩笑,周昌都会结结巴巴地骂街——陛……陛下乃桀……桀纣之君!但是孙皓这个人就太敏感了,也跟李煜太能对上号了。
      江南之主、亡国之君……被俘之人!
      李煜大怒,把潘佑和潘佑的好友户部侍郎李平一起收监,但没想到潘佑这人真有种,他本来就想一死以谏君王,他在狱中自杀了。这给李煜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影响,一怒之下,他把李平也赐死在狱中。理由是潘佑之所以这样犯上,都是李平挑唆的。
      就因为他的弟弟李从善给他从开封带回来的一个口信。说是有一天赵匡胤带着李从善在皇宫里散步,走进了一间偏殿,闲聊中指着墙上的一张画像说——爱卿,你认识此人吗?


      IP属地:海南3楼2020-04-22 23:10
      回复
        顶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4-22 23:22
        收起回复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片段:洪武八年(公元 1375 年),明太祖想起了元代纸钞的便捷,便效仿元代发行纸币。明代发行的纸币叫“大明宝钞”,币值分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六等。明代的纸币经过了精心设计,在币面上,除了书写“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书省(后来改为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仍给犯人财产”等文字之外,还考虑到有许多人不识字,用图画的形式表明面值,在钞票上画上钱串的图样,每画一串,代表一百文。
          根据皇帝的设计,一百文以上的交易使用纸币,一百文以下的使用铜钱。他规定了几种中介物的比值,每一贯钞票,对应于一千文钱、银一两;每四贯钞票对应于黄金一两。不仅将纸币与铜钱挂钩,还将黄金、白银、铜钱的比值也都挂钩,强行锁死了几种物品之间的汇率。明太祖认为,只要利用皇帝的权威规定了纸币的价值,并用严刑酷法来强迫民间接受,就可以保证它的流通。但他对货币流通背后的机制一窍不通,他不知道,人们之所以接受纸币,是因为纸币背后准备金的支撑。


          IP属地:海南5楼2020-04-23 11:36
          回复
            战争事典
            《战争事典》是指文图书倾力打造的战争、历史类综合Mook读物,众多资深历史、战史作家加盟,追求品味至上。其编辑方针是“四精”,即精品、精细、精美、精深。就内容而言,《战争事典》强调文章的考究和精彩,追求老少咸宜的趣味性,收入的作品篇幅从一万字到十万字不等。《战争事典》奉行给读者带来细节、新意和趣味为原则,用精美的图文排编和优美的文字内容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对每篇文章不惜成本、不惜篇幅、不惜代价,让读者获得最好的阅读体验。


            IP属地:海南6楼2020-04-23 11:41
            回复
              大汉帝国在巴蜀
              《大汉帝国在巴蜀》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追求。
              本书内在的骨架是一种回环式的梳理:从蜀汉集团的政治论述中厘清其政治定位,以政治定位为参照衡量其政策策略的取舍,以蜀汉集团的兴衰脉络检点其主要政策策略的得失,再以这种成败与得失的比照回溯其政治定位。最后归结到:政治定位如何影响一个政治集团的兴衰。
              藉此视角,通过对蜀汉兴亡过程的完整领略刘备的崛起及其局限、诸葛亮在局限中的努力、蜀汉国策的调整及蜀政的衰败冀能对政治变迁的内在逻辑有所体悟。
              本书在一些富有争议性的问题上诸如衣带诏的真伪、《隆中对》的评价、永安托孤到底托了什么、襄阳之战的三方博弈、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战略与战术原因、联盟的政治问题、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检讨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片段:周群和张裕都精于术数预测。二人的观点是基于术数或占候而发。《蜀书》以“果得其地而不得其民也”来表明他们的预测被验证;实际上,曹操在建安二十年底北还时,即已安排徙出汉中之民,纵然徙民需要一个过程,也无待周群和张裕在两年之后再来预测争汉中将“不得其民”。张裕后来以谏争汉中不验而被诛,甚至诸葛亮求情都未被允准。张裕被诛的主要原因是他散布“刘氏祚尽矣”之类的言论,而且,他在涪城之会上对刘备表现出相当的不友好。周群和张裕关于出军将不利的预测,毋宁说是对刘备的一种消极态度。刘备采纳法正的建议,决定争汉中。建安二十三年( 218 年)春,刘备留诸葛亮镇守成都,负责兵源及粮草补给,自与法正率赵云、黄忠、魏延诸将进兵汉中;另遣张飞、马超率吴、雷铜等攻武都。《蜀书 · 先主传》将刘备出兵系于建安二十三年,而《魏书 · 武帝纪》则载“刘备遣张飞、马超、吴等屯下辩”,将此事系于建安二十二年,显示张飞、马超率偏师攻武都(治下辩,今甘肃省成县西三十里)之


              IP属地:海南7楼2020-04-23 11:48
              回复
                大佬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6-10 22:13
                回复
                  好书,你是这方面的专业么还是纯粹爱好?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06-10 23:10
                  收起回复

                    宋杰著的《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上下)》对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军事重镇、军事方略进行细致考索和论述,对三国时期战争的路线、关防、部署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是一部有特色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研究专著。书中绘制了52幅战争地理图,具有较强的学术参考价值
                    片段:
                    晋朝的解决办法是让荆州战区的其他部队在王濬顺流东进的沿途提供兵员和粮饷,武帝对此下诏进行部署安排曰:“(王)濬、(唐)彬东下,扫除巴丘,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骛,直造秣陵,与奋、戎审量其宜。杜预当镇静零、桂,怀辑衡阳。大兵既过,荆州南境固当传檄而定,预当分万人给濬,七千给彬。夏口既平,奋宜以七千人给濬。武昌既了,戎当以六千人增彬。”
                    [368] 这样就使王濬所部的作战消耗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充,他在占领建业后给武帝上书曰:“臣所统八万余人,乘胜席卷。” [369] 可见益州水师的兵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增强


                    IP属地:海南10楼2020-06-11 17:28
                    回复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处理主题安史之后唐帝国的重建,将西方新史学中的空间观念引入唐史研究领域,极具学术敏锐度,对于此一问题有了极大的推进,也是很吸引人的话题。
                      片段:若不是回纥兵的入援,河南东部被攻陷的将不仅是北海一郡。但是很明显,河北的失守现已将战火引入了河南东部的胶莱平原一带。于是在这年底,唐廷“置北海节度使,领北海等四郡”[32]。这是唐廷在山东半岛附近设立的第一个节度使。再来看河南,在西部,被围多年的颍川郡(许州)由于期年救兵不至,终于为禄山将阿史那承庆攻克。而在中部,虽然张巡顶过了李庭望、令狐潮数月的攻势,但是到至德元载十二月的时候,由于鲁(兖州)、东平、济阴诸郡先后沦陷,虢王巨“引兵东走临淮”[33],而禄山将杨朝宗帅马步二万,将袭宁陵,绝巡饷路。于是张巡不得不拔离雍丘,东守宁陵以待之,开始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势抗贼。


                      IP属地:海南11楼2020-06-11 17:32
                      回复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是2009年02月01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吴思。作者以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叙述了历史上值得人们思考的大大小小的无数案例,在生动、有趣地讲述官场故事的同时,作者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将其名之曰“潜规则”,进而指出潜规则的产生在于现实的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
                        片段:问此官何事最忙,冠盖遥临,酒醴笙簧皆要政;笑终岁为人作嫁,脂膏已竭,亲朋僮仆孰知恩?别看张集馨那么忙,花了那么多的银子,人家还不领情。因为这是规矩,是应该的,你做得也许还很不到位呢。即使领情,外客主要也领省领导的情,省领导满意就算张集馨没有白忙。就如同在竞争性的市场上有利润平均化的趋势一样,在竞争声望、关系、安全和人缘的官场上,似乎也存在一种官场利益平均化的趋势。当然这么说不确切,因为官场利益是向着制造利益和伤害的能力流动的,如果制造利和害的能力谁都有一点,就会呈现利益均沾的局面,不过这种能力的分布并不那么平均。从平均的方面说,每个在官场上有影响的官员都有理由认为:我们都没有说你的坏话,我们有能力害你却没有害你,我们甚至还说了你的好话,让你得了这么一个美差肥缺,难道你就不能出点血,让大家也沾点光么?从不平均的方面说,京官、将军、上司之类的官员最有造福能力或者加害能力,自然应该多分。这种能力的强度像水波一样呈环状递减,分配的利益也如此递减。打秋风、请客吃饭、表礼水礼、程仪、炭敬冰敬别敬、三节两寿等等,都是在此规律下支配的官场利益分配机制。如果不遵守这些陋规又会怎么样呢?张集馨只简略地提了一句:如果你请客时不上白鳝和鹿尾之类的贵重难得之物,别人就会说你“悭吝”。显然,一个被大家看作吝啬、别扭、不懂规矩、吃独食的人,其仕途恐怕就不那么乐观:说你坏话,挑你毛病的人多了,你又不是圣贤。


                        IP属地:海南12楼2020-06-11 17:38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12-05 14: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