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1岁老军人——晚年生活兴趣点滴
作者:杨茂森
我的老年生活
我叫杨茂森,今年91岁,1947年3月参加我军,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南下江南和抗美援朝战争,1966年初转业,1991年离休。
离休后的头15年(1991—2005年)和大多数相识和不相识退休老人一样,主要是养养花啊、养养鸡啊、买买菜啊、做做饭啊、哄哄娃啊、打打牌啊、聊聊天啊、溜溜弯啊、看看报啊、听听广播瞧瞧电视啊等等,反正杂七杂八的家务事儿一大堆。
进入2005年75岁时,得益于国家形势的日益好转,我的老年生活也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许多方面有了质的变化。有几件琐事还是值得记述一下。
第一件 看奥运:
我经历观看了多届奥运会。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看起,我是届届不落,那个关注劲不压于小青年,我是眼看电视、报纸、电脑,耳听收音机,手写比赛成绩,口喊加油、欢呼或惋惜,双手不停地使劲呱叽,还要熬夜看直播……。时不时爱和子孙们侃侃赛况甚至各抒己见评头品足。
在近两届看比赛时我的心情承受力有所减退,看到紧张激烈场面时心跳加速,看吧不敢看,不看吧又想看,不时换换频道或外出放松放松,家中老小劝我:不行就不要看啦,那么大年纪了小心出问题。原来不太关心体育的老伴也被我感染地成了半拉子奥运迷,不时地问我:咱们几块金牌啦,第几?我还将购买的“奥运快报”、“体坛周报”等装订成专辑,至今还珍藏着好几本呢,子孙们感兴趣的话将来都是他们的。如今,我还盼着能看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呢。

第二件 制作杨氏家谱
2005年我开始搜集、整理杨氏八代家谱。谈到家谱我很羡慕孔氏、封氏等家族千百年来代代传承不失不乱,别说姓啦就是“名”也排列有序,真令人感叹。我属“杨”氏,远了不敢谈,近了也是个糊涂账,就我本人来说纵向只清楚上自祖辈下至孙辈;横向不过二代,再远就说不清了。多年来一直想弄清杨氏家谱,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如今父辈们早已作古,同辈们大都已经离世,剩下的均已年迈,后辈们则各奔东西迁居它乡,相互交往几乎为零,知杨氏家谱者越来越少。我本人远离家乡六十年了,已进入晚年。自感时间紧迫,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为避免终身遗憾,趁身心尚可,于2005年春节起着手家谱的搜集整理工作,经与近远方同辈及部分晚辈们无数个电话、书信联系(当时我没有手机),历经半年多完成了“万全县洗马林杨氏家谱表"并印发给相关家族,也算对祖辈的告慰,对后辈们有个交待。
收集整理出的“杨氏家族八代家谱表”比较完整可靠、纵横兼备,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反应也较满意。2012年、2018年又做了两次修正、补充。
第三件 写《回忆录》
2005年4月,出于赶时髦好奇下决心买了一台电脑,我原本对电脑一窍不通,既不会打字又不会汉语拼音,在家人的帮助下逐步学会了打字的基本技能。有了电脑重新启动了我早年写回忆录的念头,在没有一点资料的情况下,边手写草稿边学打字,以每天千字的速度,终于在200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前夕完成了十万多字的回忆录:【一个老报务员的回忆——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前后】,并印成册赠送亲友、家人。
2008年11月我又写了近六万字的【一个老报务员的回忆——战友。战地。故乡】,这次省去手写草稿的过程,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不久学会了使用打印机,需要时就印几本。以后还学会了玩手机、照相、QQ、微信,常和子孙、亲友们聊聊天,收发个照片、短信,写写日志,看看新闻还是满有意思的。这些都是在视力不好,一只眼已经失明,电脑上靠一个指头慢慢敲;手机上一个字一个字用手写,别人几分钟的活儿我得一两个钟头才能完成,就这样十几年下来共写了各类题材近五十万字的所谓作品,一半以上发至多个网站、群网,五十多条被冠以“精品”、“今日头条”,有的被编入书册、杂志出版。


第四件 做 手 工
有几年我在电脑上呆的多了些(看新闻,玩扑克、麻将),自感对身体不利,就变个法子找点事儿干。
一是做纸墩子:家里经常积存一些包装用的纸壳子,在央视“夕阳红”节目“介绍的基础上,经多处改进,捲成纸墩子,当作小板凳坐还是挺舒适的。

二是做纸袋子:现在每家每人卡啊、证啊都不少,而且越来越多,往往放置的很凌乱,用起来很不方便甚至丢失,我用家家都有的纸袋子改制成装卡的袋子,两侧可插多个卡或票据,中间放户口、病例本等等,平时挂于门后或衣柜内,用起来既方便又整齐。

三是自制钟表:那还是在2013年我83岁的时候,每当中秋节、春节时家里总存有些各式各样漂亮美观的包装盒和酒瓶子,弃子吧可惜,留下吧又无多大用途,遂即产生了用它制作钟表的念头,儿子帮助在网上购买了一两元一套的表蕊、表针,我立马动起手来,开始一两天做一个,熟练了一天一个,有时一天做两个。前后共制作了二十多个,大多无偿赠送给了亲友以作纪念,他们共同的回复是:好看!我身边的一个至今还准时走动着。

第五件 毛笔书写《回忆录》
2005年我75岁时写了【一个老报务员的回忆——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前后】一书。2008年即我80岁左右的时又用毛笔小楷字体,按照原文陆续书写了三本内容相同的【一个老报务员的回忆】。书写时每本大约需要两三个月,每天写五六个小时,当时觉得自己还“年轻”尚能坚持下来,如今,十年后已过90岁的我大不如前了。
从书写第一本时家人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时地称赞伏案疾书的我既辛苦字写的又好,有自家人的鼓励促使我鼓起勇气继续写下去。
当把一本本书写装订好的《回忆录》送给孩子们时,我有一种满足成就感,兴奋劲甚至超过了2005年书写打印《回忆录》成册时的激情。心想我没有什么好东西,就当作小小遗产留给后代们吧,当子女们伸出他(她)们的双手接过这本既微薄而又沉甸甸的纪念品时高兴地笑了,同时道出一句:“谢谢老爸”。

第六件 八十年的旅游记忆
我不是一个旅游爱好者,一没有去过新马泰,二没有去过港澳台,三没去过日韩俄,
四没去过美澳欧,而仅仅一次出国那还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朝鲜。
国内游也是在战争年代及和平时期利用过路,出差开会时顺便粗线条儿地看一下当地景色、景点而已,直到近二十年来才真正用上“旅游”二字並付诸实施。
2012年,在我82岁时突发偶想,何不将我从记事起所去过的地方统统用“旅游”二字追记一下呢?经过瞑思苦想,历经半月列出了我从1937年起八十多年的“我的旅游生涯”一文,之后随时增添,直至2020年3月。
在我晚年,每当外出旅游时尽量抒写一些顺口溜或短文,以慰自我开开心。有些还发至贴吧、网群,算作老有所好,以文会友吧。


第七件 整理老照片
提起老(旧)照片,我家和许多家庭一样都有好多好多张,平时杂乱无章地有的装入相册,有的装入袋子,想看时倒出来一大堆翻腾一阵子。前些年我按年、按人分类整理成二十多本相册专辑,这样看起来要方便许多。
前些年,也就是2013年11月下旬,当我老来怀旧再次端详老照片时,突发灵感:我已是快八十五的人了,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何不趁头脑心身尚可,手脚还算麻利时重新整理一下我的家庭珍品——老照片呢。
老照片是家庭的珍品,是家庭的档案,是家庭的历史,她越老越少越珍贵。我手头仅有父母少的可怜的几张模模糊糊的旧照,其中有的还是当年从日伪时期的 “良民证”上抠下来的。至于祖辈们的照片一张也没有,我曾记得在三十年代照过一张四十多人的全家照片,五十年代还看到过,可如今也不知去向,近年我曾试图复制老本家们原来家家都有的那张全家福,可惜在哪特殊年代都没有保存下来,每每念起咋不让我遗憾一辈子。
我手头的照片少说也有上千张,其中有不少是战争年代战友和亲朋好友们的,最早的黑白照片已有八十多年,最小的仅有二分之一寸,许多家庭集体和单人照仅有一张,部分彩色照片也加洗不多,近年来时兴的数码照片孩子们也不是人人都有。如今子孙们已经或将要成家,将来这些老照片如何处理说不定还是个小难题。弄不好会失传,晚辈们也可能重复我为此而留下的终身遗憾。
整理老照片是一件费时费事非常麻烦的活儿,为避免反光先要把一张张从相册中取出,按人、按年代分类排序摞成若干沓,再逐张用数码相机拍下输入电脑后还得重新插入相册。最后是编辑,由于许多照片是两人以上的集体照,编辑时还得将同一张照片按人数分别编入各自的专集,一共编了19集,有的还分上下集,分别传送给子孙们永存。
在制作过程中,开始按晚辈的建议用扫描机制作,经对比和相机差不多,再说我不善于使用扫描机,而且不如相机来的快,当然由于摄技差和光线掌握不好一些照片不什清晰,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历经半月,加班加点终于完成了这一 “浩瀚”工程,可以说累的我头昏眼花、精疲力竭,但当受到子孙们的称赞时那种疲惫感一扫而光,换来的却是笑逐颜开,一下子精气神又来了。自叹:就如同多年前写《回忆录》一样,就算作给子孙们留下的又一项薄薄的遗产吧。
2020年4月13日
作者:杨茂森
我的老年生活
我叫杨茂森,今年91岁,1947年3月参加我军,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南下江南和抗美援朝战争,1966年初转业,1991年离休。
离休后的头15年(1991—2005年)和大多数相识和不相识退休老人一样,主要是养养花啊、养养鸡啊、买买菜啊、做做饭啊、哄哄娃啊、打打牌啊、聊聊天啊、溜溜弯啊、看看报啊、听听广播瞧瞧电视啊等等,反正杂七杂八的家务事儿一大堆。
进入2005年75岁时,得益于国家形势的日益好转,我的老年生活也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许多方面有了质的变化。有几件琐事还是值得记述一下。
第一件 看奥运:
我经历观看了多届奥运会。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看起,我是届届不落,那个关注劲不压于小青年,我是眼看电视、报纸、电脑,耳听收音机,手写比赛成绩,口喊加油、欢呼或惋惜,双手不停地使劲呱叽,还要熬夜看直播……。时不时爱和子孙们侃侃赛况甚至各抒己见评头品足。
在近两届看比赛时我的心情承受力有所减退,看到紧张激烈场面时心跳加速,看吧不敢看,不看吧又想看,不时换换频道或外出放松放松,家中老小劝我:不行就不要看啦,那么大年纪了小心出问题。原来不太关心体育的老伴也被我感染地成了半拉子奥运迷,不时地问我:咱们几块金牌啦,第几?我还将购买的“奥运快报”、“体坛周报”等装订成专辑,至今还珍藏着好几本呢,子孙们感兴趣的话将来都是他们的。如今,我还盼着能看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呢。

第二件 制作杨氏家谱
2005年我开始搜集、整理杨氏八代家谱。谈到家谱我很羡慕孔氏、封氏等家族千百年来代代传承不失不乱,别说姓啦就是“名”也排列有序,真令人感叹。我属“杨”氏,远了不敢谈,近了也是个糊涂账,就我本人来说纵向只清楚上自祖辈下至孙辈;横向不过二代,再远就说不清了。多年来一直想弄清杨氏家谱,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如今父辈们早已作古,同辈们大都已经离世,剩下的均已年迈,后辈们则各奔东西迁居它乡,相互交往几乎为零,知杨氏家谱者越来越少。我本人远离家乡六十年了,已进入晚年。自感时间紧迫,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为避免终身遗憾,趁身心尚可,于2005年春节起着手家谱的搜集整理工作,经与近远方同辈及部分晚辈们无数个电话、书信联系(当时我没有手机),历经半年多完成了“万全县洗马林杨氏家谱表"并印发给相关家族,也算对祖辈的告慰,对后辈们有个交待。
收集整理出的“杨氏家族八代家谱表”比较完整可靠、纵横兼备,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反应也较满意。2012年、2018年又做了两次修正、补充。
第三件 写《回忆录》
2005年4月,出于赶时髦好奇下决心买了一台电脑,我原本对电脑一窍不通,既不会打字又不会汉语拼音,在家人的帮助下逐步学会了打字的基本技能。有了电脑重新启动了我早年写回忆录的念头,在没有一点资料的情况下,边手写草稿边学打字,以每天千字的速度,终于在200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前夕完成了十万多字的回忆录:【一个老报务员的回忆——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前后】,并印成册赠送亲友、家人。
2008年11月我又写了近六万字的【一个老报务员的回忆——战友。战地。故乡】,这次省去手写草稿的过程,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不久学会了使用打印机,需要时就印几本。以后还学会了玩手机、照相、QQ、微信,常和子孙、亲友们聊聊天,收发个照片、短信,写写日志,看看新闻还是满有意思的。这些都是在视力不好,一只眼已经失明,电脑上靠一个指头慢慢敲;手机上一个字一个字用手写,别人几分钟的活儿我得一两个钟头才能完成,就这样十几年下来共写了各类题材近五十万字的所谓作品,一半以上发至多个网站、群网,五十多条被冠以“精品”、“今日头条”,有的被编入书册、杂志出版。


第四件 做 手 工
有几年我在电脑上呆的多了些(看新闻,玩扑克、麻将),自感对身体不利,就变个法子找点事儿干。
一是做纸墩子:家里经常积存一些包装用的纸壳子,在央视“夕阳红”节目“介绍的基础上,经多处改进,捲成纸墩子,当作小板凳坐还是挺舒适的。

二是做纸袋子:现在每家每人卡啊、证啊都不少,而且越来越多,往往放置的很凌乱,用起来很不方便甚至丢失,我用家家都有的纸袋子改制成装卡的袋子,两侧可插多个卡或票据,中间放户口、病例本等等,平时挂于门后或衣柜内,用起来既方便又整齐。

三是自制钟表:那还是在2013年我83岁的时候,每当中秋节、春节时家里总存有些各式各样漂亮美观的包装盒和酒瓶子,弃子吧可惜,留下吧又无多大用途,遂即产生了用它制作钟表的念头,儿子帮助在网上购买了一两元一套的表蕊、表针,我立马动起手来,开始一两天做一个,熟练了一天一个,有时一天做两个。前后共制作了二十多个,大多无偿赠送给了亲友以作纪念,他们共同的回复是:好看!我身边的一个至今还准时走动着。

第五件 毛笔书写《回忆录》
2005年我75岁时写了【一个老报务员的回忆——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前后】一书。2008年即我80岁左右的时又用毛笔小楷字体,按照原文陆续书写了三本内容相同的【一个老报务员的回忆】。书写时每本大约需要两三个月,每天写五六个小时,当时觉得自己还“年轻”尚能坚持下来,如今,十年后已过90岁的我大不如前了。
从书写第一本时家人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时地称赞伏案疾书的我既辛苦字写的又好,有自家人的鼓励促使我鼓起勇气继续写下去。
当把一本本书写装订好的《回忆录》送给孩子们时,我有一种满足成就感,兴奋劲甚至超过了2005年书写打印《回忆录》成册时的激情。心想我没有什么好东西,就当作小小遗产留给后代们吧,当子女们伸出他(她)们的双手接过这本既微薄而又沉甸甸的纪念品时高兴地笑了,同时道出一句:“谢谢老爸”。

第六件 八十年的旅游记忆
我不是一个旅游爱好者,一没有去过新马泰,二没有去过港澳台,三没去过日韩俄,
四没去过美澳欧,而仅仅一次出国那还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朝鲜。
国内游也是在战争年代及和平时期利用过路,出差开会时顺便粗线条儿地看一下当地景色、景点而已,直到近二十年来才真正用上“旅游”二字並付诸实施。
2012年,在我82岁时突发偶想,何不将我从记事起所去过的地方统统用“旅游”二字追记一下呢?经过瞑思苦想,历经半月列出了我从1937年起八十多年的“我的旅游生涯”一文,之后随时增添,直至2020年3月。
在我晚年,每当外出旅游时尽量抒写一些顺口溜或短文,以慰自我开开心。有些还发至贴吧、网群,算作老有所好,以文会友吧。


第七件 整理老照片
提起老(旧)照片,我家和许多家庭一样都有好多好多张,平时杂乱无章地有的装入相册,有的装入袋子,想看时倒出来一大堆翻腾一阵子。前些年我按年、按人分类整理成二十多本相册专辑,这样看起来要方便许多。
前些年,也就是2013年11月下旬,当我老来怀旧再次端详老照片时,突发灵感:我已是快八十五的人了,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何不趁头脑心身尚可,手脚还算麻利时重新整理一下我的家庭珍品——老照片呢。
老照片是家庭的珍品,是家庭的档案,是家庭的历史,她越老越少越珍贵。我手头仅有父母少的可怜的几张模模糊糊的旧照,其中有的还是当年从日伪时期的 “良民证”上抠下来的。至于祖辈们的照片一张也没有,我曾记得在三十年代照过一张四十多人的全家照片,五十年代还看到过,可如今也不知去向,近年我曾试图复制老本家们原来家家都有的那张全家福,可惜在哪特殊年代都没有保存下来,每每念起咋不让我遗憾一辈子。
我手头的照片少说也有上千张,其中有不少是战争年代战友和亲朋好友们的,最早的黑白照片已有八十多年,最小的仅有二分之一寸,许多家庭集体和单人照仅有一张,部分彩色照片也加洗不多,近年来时兴的数码照片孩子们也不是人人都有。如今子孙们已经或将要成家,将来这些老照片如何处理说不定还是个小难题。弄不好会失传,晚辈们也可能重复我为此而留下的终身遗憾。
整理老照片是一件费时费事非常麻烦的活儿,为避免反光先要把一张张从相册中取出,按人、按年代分类排序摞成若干沓,再逐张用数码相机拍下输入电脑后还得重新插入相册。最后是编辑,由于许多照片是两人以上的集体照,编辑时还得将同一张照片按人数分别编入各自的专集,一共编了19集,有的还分上下集,分别传送给子孙们永存。
在制作过程中,开始按晚辈的建议用扫描机制作,经对比和相机差不多,再说我不善于使用扫描机,而且不如相机来的快,当然由于摄技差和光线掌握不好一些照片不什清晰,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历经半月,加班加点终于完成了这一 “浩瀚”工程,可以说累的我头昏眼花、精疲力竭,但当受到子孙们的称赞时那种疲惫感一扫而光,换来的却是笑逐颜开,一下子精气神又来了。自叹:就如同多年前写《回忆录》一样,就算作给子孙们留下的又一项薄薄的遗产吧。
2020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