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9年3月正式开始的习埙之旅,之前也曾经在贴吧和《埙友之家》论坛发表过一篇关于我最喜爱的几枚埙的文章,当时就手头上的空谷石头埙,空谷葫芦埙及安邦橄榄埙作了介绍和分享。而这次本篇文章则主要介绍我习埙一年后手头喜爱的埙及练习吹奏的一点感想。
上一篇:https://tieba.baidu.com/p/6331538157
其实自从今年2月底收到那枚安邦兄制作的梨埙后就想写一篇文章用以记录自己在这段时间吹奏的体会,但是新埙到家还没有完全的适应,所以有些体会也无从说起,经过近1个半月的摸索也逐渐对手头的这枚梨埙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写文章的念头也逐渐萌发,也许是缘分注定吧,于是就下定决心写了,作为上一篇的续作。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可能较长,会占用一些阅读时间。
一、目前手头上用的埙
照例先上图:


安邦橄榄埙—落霞;上图为卖家秀,下图为买家秀


平口九孔埙—朱墨同韵(崔老师调音传统埙);


安邦梨埙—秋水

最后是一张合照(胖瘦头陀)
首先是那枚橄榄埙,这枚埙的来历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说的很详细了,是在2019年10月上海乐器展上现场挑的一枚,十分的有缘,安邦兄热情实在,沈老师耐心专业。可以说在我看来这枚橄榄埙是我们三人同时看中的一枚,一吹定音。从此开启了单腔埙的大门。
第二枚入手的是平口九孔埙。这枚埙是2019年11月底入的。这枚埙入的颇为曲折。随着自己对埙的了解,尤其是阅读了《埙友》上往期的文章和作品以及在人人讲上收看崔涛老师的课程后,我逐渐地对埙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玩埙不玩平口埙那实在是一种遗憾。但是问题来了,现在市面上平口埙虽然没有切口埙普及,但是也不算少,同时平口也有5孔,7孔,8孔,9孔等之分,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平口埙比较好呢?都说平口埙难,拿到后吹不响又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困扰我很久,也使我始终难以下定决心去触碰平口。
机缘巧合,在翻阅《埙友》时看到了一篇谈八孔埙音域的文章,作者是埙界大牛张荣华先生。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教我们练好俯吹,打好基础,那么音域就不再算个事。同时俯吹也是埙的一个特点,最能体现埙乐之美,因此对于一个埙爱好者来说俯吹是不可能绕过去的,相反应当努力去克服,而俯吹技巧提高后,音域将大大拓展,也可以自在地转调。有了这个认识我就决定要入平口了,那么入哪家呢,入几孔呢?为保险起见还是咨询了下《埙友》沈老师,请他给了我一点建议。孔数的话,在沈老师的讲解下我根据自己的情况还是选择了九孔埙,筒音作1的话九孔可以吹到高音3,同时我如果能把俯吹练好的话,基本上音域够了。5孔7孔等埙演奏方式与常规的埙会有些不同,而且我想我的水平肯定是不能够驾驭这种埙的,那就一步步来,先用九孔吧,基本上吹奏是够了。至于选哪家的平口,我心里已经默认了由安邦兄制形,崔老师监制的平口埙。理由如下:
1、音色上,我在人人讲上崔老师的课一直有听,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张友刚老师的那枚01年左右做的埙,被崔老师盘的包浆了,但这枚不可复制了,不可能再拥有。那么,剩下的音色上打动我的就是崔老师在第二节课上使用的安邦制作的一枚八孔平口,使我相信,这样的埙能够给我提供舒服的音色。
2、专业性,崔老师的履历懂的人自然懂,我就不必赘述了。由崔老师把关的埙,调音的埙,首先最起码的就是得到了崔老师本人的认可,其次崔老师进行调音意味着此埙是以其专业的音乐家的气息来进行调整并演奏,如果我能拥有这样的一枚埙,在其音准上我自不必担忧,更为重要的是我可以将此埙作为一把标杆,以衡量我与崔老师这样专业演奏家之间的差距,什么时候我能够游刃有余地演奏出每一个音,且音准到位,那么就说明我的气息已经练得更近一步。
但是,这枚埙的价格对我来说不算是小数目,犹豫了很久。在和沈老师交流的时候我和盘托出。(沈老师的建议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既专业又耐心亲民,我作为一个普通埙友可以毫不顾忌地和他交流埙的内容,虽然《埙友》也卖埙,但是和他交流,我没有感受到商业化的气息,这个非常可贵,这也是我为什么愿意和沈老师交流并成为《埙友》的铁粉的原因)。很多人觉得埙贵,外行可能觉得贵,毕竟一个土疙瘩,中间掏空了卖小两千,你在逗我?但对于埙玩家来说应该心里有数的,价格对于埙来说只是一个选埙时玩家考量的因素之一,我认为,买埙不应该讲贵不贵,应该讲值不值。工厂流水线批量生产出来的埙要是卖这个价,我认为贵且不值,景区门口地摊上卖的平口工艺埙,二三十一个,我认为不贵且不值(仅就演奏方面来说,旅游纪念则另说)。确定演奏平口九孔埙之后,我准备自己联系一下崔老师,说明一下情况,没想到刚把“崔老师您好”这几个字发过去,还在思考怎么编辑接下来的对话的时候崔老师已经回复了,并表示已经知道沈老师所说的情况,一定会帮我挑选一枚埙,请我放心。这使我大为惊喜。原以为崔老师十分忙碌应该不会及时回复,没想到如此之快,言语也如此的诚恳,丝毫没有一点架子。更令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晨,崔老师就通过微信发来了为我挑选的埙的试音视频,从最高音到俯吹,音色均匀,正所谓居中不偏,我当即就决定要了这枚埙。更令我感动的是崔老师说钱不是问题,什么时候方便了什么时候再说,哪怕到明年也没事,并在当天就为我寄出了这枚埙。第三天这枚埙就到了我的手上。
这里,再次向崔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成全了一名普通埙友对埙的热爱之情。

(崔老师的字也好看)
当然请购之资我也尽我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补给了崔老师。为了感谢崔老师的理解,我也在网上购了一小盒茶叶,按照顺丰包裹上的地址寄给了崔老师,礼轻情意重,这段缘算是结下了。
第三枚埙就是安邦的梨埙了。19年的11月底得到平口埙后,我那轻微的收藏癖开始发作,既然拥有了橄榄和平口,那作梨埙怎么可以缺席呢。同时年底自己的生日也要到了,家里领导也恩准拨款给我,让我给自己买个生日礼物,那还说啥,梨埙安排!但还是那句话好埙可遇不可求,这个埙圈中的基本道理我是懂的,更何况当时安邦的夫人有孕在身,正是家里需要忙活的时候,因此我把对埙的基本要求跟安邦兄说了以后就安心做别的事去了,等埙急不得,这是基本道理,而且我对安邦是十分放心的。这里也对新入坑的埙友说句题外话,好埙要等,要是没有耐心,总是去催制埙师啥时候出炉,那脾气再好的人也会不耐烦。心情不好也会影响制埙哦。
等了大概有3个月,突然一天下午安邦发来了微信,并配上了几张图,说在3炉里挑了一枚符合要求的,音色没得说,外观也雅,我当即要了,又是当天就发顺丰。(这师徒俩貌似都这特点)作为埙爱好者自然又是兴奋不已,那古朴的埙乐仿佛已在耳边响起。(安邦给我挑的这枚梨埙并没有附带试音视频。这里我忍不住又想对新入坑的朋友说句题外话了,有不少埙友喜欢在购埙前让制埙师发一些试埙的视频,来听听音色,这个做法本身没有错,有些讲究的老师甚至会主动给你发过来,这是既对埙友负责,也是对自己埙的自信和负责,比如前面提到的崔老师。自己做的埙好比是自己的女儿,要嫁也得嫁个好人家,能够互相欣赏,相敬如宾,如鱼得水最好,再次也不能所托非人对吧。但是我本身不太建议埙友过多地去让制埙师反复的试音,比如你看中了两枚埙的外观,那么你就让制埙师发这两枚埙的相关视频或音频来听听音色就行了,可以是一小段曲子,也可以走个音阶,听着哪个舒服就选哪个,当然土豪可以两枚都要,但是切忌不要像老太太买菜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当然要是制埙师不介意倒也无所谓,但如果是我的话不会这么做。首先是对对方不太尊重,毕竟不是买菜,其次买埙就是一个缘分,不必太过执着;再次制埙师的水平和你的水平并不一定相同,他吹的好听不代表到你手里也能吹得好听,再次,视频里听着感觉和现实听着感觉又有不同,同时现实中听埙的人和吹埙的人所听到的又是不同的感受。因此尽管买菜和买埙从本质上讲都是在购买一件商品,但埙就相对主观一点,牵扯到主观的事那就比较玄乎了。有些埙友可能觉得我和制埙师混熟了是不是可以反复试音了,也许别人可以,但我恰恰相反,正因为熟悉,所以我可以更加放心的让他挑选,比如安邦,他说是好埙,那就是好埙,无需再试。当然这个是建立在充分的信任和相同的审美基础上的)。
言归正传,我把这枚埙发在微信群里,没想到很多埙友表示:这枚埙居然到了我的手里!我自觉奇怪,打开了QQ(手机买的时候内存太小,所以QQ就经常删除数据来保存储空间,以至于基本不上QQ),才发现QQ交流群里有不少埙友连着几天馋这枚埙,这才知道制作师又把他的自留埙给了我(我为啥要说“又”?看着我的橄榄埙陷入了沉思)
至此,单腔埙三兄弟正式收入囊中,橄榄名之曰落霞,梨埙名之曰秋水,九孔为崔老师赐名,曰朱墨同韵。购埙之旅正式告一段落。
二、习埙之体会
这一部分要说的也不少,但以下所说仅为我一家之言。因为大家知道,不同的制埙师有不同的制埙习惯和吹奏习惯,因此他们在制埙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不同制埙师做的埙在吹奏的时候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细节把握上都不一样。同样,同一个制埙师做的不同的埙,也不尽相同,因此从这个方面去讲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这个就好比之前老生常谈的音色问题,音色问题本就是个很主观的概念,张三说单腔音色好,李四说双腔音色好,实际并无对错,只是个人审美不同,与此同时有些曲子用单腔合适,有些曲子用双腔则更有风味,这也是因人而异,因曲而异,不可一概而论。所以才会出现一些不同制埙师的用户出现的纷争,当然这里面恐怕商业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就埙本身来说,还是那句话,只要音准好,就不失为一把好埙。音色则见仁见智,我爱听周杰伦的歌并不妨碍我爷爷喜欢听京剧,京剧是国粹也不妨碍周杰伦的歌成为华语乐坛的经典,只能说各有特色而已。
之前在网上我看到有不少埙友说梨埙难吹,也就是易吹性不好,所以很多人就不碰单腔埙,甚至闻之色变。说实话我很有同感,因为我曾经也是这样想的,因此习埙一年多有近半年吹的是双腔,但是在上海乐器展上吹了一些单腔埙后改变了我的看法,既然学埙了,就要对自己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学会,不光是埙,其他的乐器乃至其他的行当,也应当有这样的自信,天赋加成固然紧要,但是后天的不懈努力以及正确的训练方法也至为重要。就习埙来说,天赋的作用也许就是别人学一年,你只需要半年甚至更短,也就如此了。但是想要再进一步,始终是免不了后天大量时间的投入,没有时间的堆积,所谓的天赋可能也仅仅只能帮你自豪这半年而已,须知习埙是以年记的,这点也是我逐步逐步体会到的。否则无非又添一仲永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将针对我手上的这三枚埙做具体的分享,正好这三枚埙都是单腔,且橄榄型的,梨形的,平口的都有。
1、橄榄埙 落霞
吹奏这枚埙相对容易,在此之前我已经有了近半年的双腔埙吹奏经验,因此上述三枚埙中橄榄埙相对好上手些。从手感上来说,我偏爱光面的埙,对于那种磨砂质感的埙并不十分感冒,落霞刚好是光面的,而且按孔很舒服,捧起埙,手指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按孔上,跟我的手型十分贴合。在吹奏落霞时,吹口与嘴唇的关系应当是吹口贴在下唇中线稍偏上一点,口型要求与吹奏双腔埙时相似,不需要做太大的改变即可吹出饱满的音色。当然在吹奏高音部分时要稍作调整。尤其是在吹奏高2 的时候需要使埙稳定在一个恰当的范围才可以吹响。落霞是橄榄埙,也就是身材修长,重心相对较高一些,因此在全部按孔打开吹奏高2 的时候托埙就靠两个小指,以及下嘴唇,因此会有些不稳定,而埙体一旦不稳,会影响高2的质量,有时甚至吹不出来,因此我反复的摸索,同时配合口风,即口风在高2时进一步缩小,但气息不必过急,不紧不慢地吹出来即可。当然单个高2吹响只是第一步,高音的吹响目的是为了能在乐曲中加以应用,乐曲中演奏高音与平时吹响高音是两码事。比如有时在乐曲中突然从低音跃至高音,或者连续几个高音的起伏,要吹响,吹准,同时还要符合乐曲此时所要表现的情感,这个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我们平时多加练习,使我们的肌肉形成固定记忆,最好的效果就是每当要到高音部分时,埙的位置,口风的状态,口劲的大小等均一次性到位,避免出现吹不响或者前半部分吹不响慢慢调整后才吹响的尴尬局面。我个人的练习体会是除了单练高音外,平时的长音练习时还可以加入8度音的练习,比如低音5十拍,换口气,吹中音5十拍,以至中音2吹十拍,紧接着高音2十拍(高音部分可能开始吹不了那么长,能吹多长吹多长),还可以低音5吹四拍,不换气,立即吹中音5四拍,以至中音2吹四拍,不还气,立即吹高音2四拍。通过一个8度的练习,来使自己慢慢熟悉高低音转换时的各种细微变化。当然在吹奏高音时尤其是高2时,手指的摆放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变化。比如高2音开全部的音孔,但是为了埙体的稳定,也可不必将手指全部离开埙体(两个小指除外),两手的拇指可以从埙背面的两个按孔自然上移,托住埙体,两手的食指和中指也可不必完全翘起,可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以此为支撑点,倚在埙体的两个侧面,使埙更为牢固,也方便在节奏较快的乐曲中应用,因为此时手指并未离开按孔很远,相比于完全离开埙体可以较快地回按。

气息方面,我认为低音的气息要缓,口风较松,口型稍接近O型,换句话说,不要使吹出来的气息呈扁形,否则音色会失真,不再那么厚重饱满,稍偏O型一点,使气体出来更为立体些,音色会相对饱满些。中音部分正常吹,甚至可以加大气息吹,因为我手上的安邦埙张力非常好,即使加大力度吹也不会出现吹破音的情况,可以吹的很尽兴。高音的部分气息要较急一些,当然这是相对中低音而言,但也不同于双腔,不必硬生生地将气挤出来吹,这样方法用在安邦埙上往往适得其反,可能吹不响。高音更要讲究不急不躁,开口很小,但是口腔内的空间留的足,才能吹出来高音。这个需要拿到实物后反复练习,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音色方面,需要比较才能得出结论。我手头上的橄榄埙音色相比另两枚埙更为灵动活泼些,重量也没有另两枚埙重,吹奏时,手指的感觉告诉我没有秋水来的厚实,吹奏例如女儿情、牧羊曲等现代乐曲来说显得飘逸潇洒。吹奏难度也小,更好控制(就我目前水平而言)。高音圆润不躁,在高音阶段仍能保持内敛的气质,可以说收放得体而又自如,当然自如与否的程度和演奏者的水平正相关。总体来说这枚落霞是目前与我磨合的最好的一枚埙,当然也是因为和吹奏时间最长有关。(这里再提一个题外话,个人认为埙的吹奏最好从一而终,挑到自己心满意足的埙后就尽量不要更换搭档了,一枚埙吹的时间久了,不仅感情出来了,音色也会随着改变,会变得更加温润,这可能与人和埙配合得越来越默契有关系,比如你找到了它的高音点,手指更加地适应,埙的外观也越来越可人,通过人气息的吹奏,使埙更具有灵气,我称之为以气养埙)
2、九孔平口 朱墨同韵
刚拿到平口埙吹奏时我是按照吹落霞的方法去吹奏的,效果非常不理想,低音吹不实,高音吹不响。将这个问题同时咨询了沈老师和安邦老师,最终明白吹平口埙是不能够按照吹切口埙的方法去吹。
首先,我的这枚平口埙,吹口与下嘴唇的关系和橄榄埙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仍然位于下唇中线偏上部分。但是口型完全不同。吹切口的橄榄只需正常闭嘴,在用气体噗出一条缝即可,而吹奏朱墨同韵时需要我下唇稍向前突出,呈地包天状,但不可太过用力,前期可能会为了训练刻意去做地包天,但练习时间长了以后,动作和肌肉不会再如此僵硬,自然稍向前一突即可,在下嘴唇先前突出的同时,上唇微微感觉向上一拱,使两边嘴角稍下沉,同样使两唇中间露出一个不扁的缝隙,使气体均匀地擦过吹口的前棱。如何判断自己把音吹准吹实了呢?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种方法:1、使用音准器,手机下载那种调音器,对着吹就行,准不准用眼睛看。这种方法我基本不用;2、用耳朵听,吹准的音听着很舒服,吹实的音基本听不到什么杂音,吹不实的音听着有杂音,例如夹杂着气体吹进笔帽的声音,或者音听着忽上忽下,忽高忽低的(正常情况下口腔中吹出的气息会被吹口的前棱切割,只有一部分进入腔体,剩下的一部分吹出埙体外,这也就是为什么天冷的时候吹埙,你可以看到吹口下方的埙表面有水珠,那就是被吹口前棱切割掉的较温暖的气息贴着埙外表面离开埙时留下的,吹不实或者吹不准就意味着那条棱并没有准确的切割你吹出的气息,当然吹奏者是全责,说的更准确些是吹奏者所给出的气息的角度并不准确,给出的气息力度并不到位所致。原本应该2/3的气体进入埙腔,但是却进入了1/2或者3/4,或者在两者间摆动,导致音不准确,音准波动,这就需要长音的练习来改进)3、用手指感受,吹准吹实的音可以带给手指十分明显而又舒适的极具埙特点的震动,尤其是筒音,会感觉到一种厚重的震感,手指也会微微发麻,有时闭起眼睛听着这个来自大地的声音也是一种放松和享受。筒音如果吹准了,可以用来作为其他音的参考。我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第二种用耳朵听,第三种的肢体感受来作为辅助。毕竟乐器是用耳朵来欣赏,所以把耳朵练好了对自己的进步大有好处。
另外,从沈老师那里我也学到了一个小窍门,别看窍门小,却十分管用,效果立竿见影。那就是演奏埙时站着吹,用费玉清的姿势吹奏,头部微微扬起,使埙的背面以一个舒服的姿势靠在下巴上。我用这种姿势吹奏平口埙,一下子使好些原来感觉吹不实的音吹实了。首先站着吹,稍仰着头,使我的气息更加顺畅,同时头部姿势的改变带动了唇部与下巴和埙之间位置的轻微改变,效果奇佳。
在指法上,九孔平口埙的指法为顺指法,与西安指法不同,顺指法开一个孔就是一个音,之前西安指法用的较多,所以顺指法我适应了一阵子。
在音色上,平口埙的音色很浑厚,演奏方面更加适合古曲。平口埙练习了不到一个月,就接近年底了,因为工作忙碌,断断续续练得不连贯。春节回家并没有把朱墨同韵带回家,本想着在家过完年就回上海可继续练习,顶多1周不练。没想到这次的疫情竟如此严重,以至在家窝了几个月,因此也就没有再练平口,甚为遗憾。
3、梨埙 秋水
这枚埙是疫情期间吹奏的最多的埙,自从2月底到手后便一直在练习摸索。这枚是安邦制作了很久才给我的。从吹奏的角度讲,用沈老师的话说:梨埙的吹奏能真正看出一个人吹埙的水平,因为梨埙的音色最具表达力、层次感、厚重感,怎么把音色吹好是很考验内功的。之前的橄榄虽然也是单腔,但是相对梨埙更好掌控些,对新手来说也更友好些。秋水到手后,到目前为止,高2的吹奏技巧我还在探索中,除此之外其他音都没有什么问题。另外这枚埙的俯吹十分灵敏,音量也不小。在秋水刚到家的时候,我曾和之前经常吹的落霞做过一个比较,在当时的那个水平下,亲自吹两枚埙仅能够感受到一些细微的差异,一个半月后的现在再吹奏两枚埙,差异感受的更为明显。刚到手时,用全民K歌录过两首知音,同样的伴奏用梨埙和橄榄埙分别演奏一遍。从演奏体验上讲,橄榄埙可以说轻松驾驭,甚至能额外加入感情,而秋水演奏起来要吃力,因为梨埙本身对气息的要求更高,我只求能够完整顺利地吹完全曲,效果差强人意。录完后听录音,反倒感觉两首差别不大。个人认为有3个原因:1、录音效果打折扣,我没有什么录音设备,直接手机自带耳机录音;2、本人的辨识度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尚无法分别出录音中梨埙与橄榄在音色上的区别;3、尚不能很好的驾驭秋水,以至本该具有的音色没有体现,这一点也是我认为的最关键的一点。我将两首知音分别发给了安邦兄和沈老师。沈老师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建议,我也将在基本功上再下功夫,安邦兄则说的比较委婉,认为秋水的演奏初步达到了他制作这枚埙所想要的效果。当然我知道安邦兄这是在鼓励我更进一步。因此我也将两首知音放在了埙友之家论坛上,立了一个flag,待技术进步后再来回听回练。下面说说我吹奏安邦梨埙这段时间的一些体会。
首先,吹口与嘴唇的关系与橄榄和平口不同,秋水埙要吹出饱满的音色,吹口需在下唇中线靠下的位置,口型则与吹奏平口埙相似,略为地包天,在吹奏高音时尤甚。
气息方面不能太急,这一点比吹奏橄榄埙更为明显,要仔细体会气体“呼”出的感觉,这里我特意给呼字打了引号,以示其与“吹”出或者“挤”出或者“憋”出不同,这种感觉必须要多练习多体会。轻吹反而效果更佳。
手感方面,由于长时间吹奏橄榄埙,所以在刚接触梨埙时不太适应,因为埙体较为圆润,尤其是小指与无名指,有时在吹奏乐曲时按不到位,导致某个音没有吹准,当然这些问题在换埙后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解决方法就是多盘即可,磨合时间久了就好了。比如现在我的这些问题基本不存在了。
在吹奏的感觉上,越吹越觉得秋水的厚重沉稳,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气息被吹口切割产生的感觉,同时埙体的震动感相比橄榄埙更为强烈,仿佛大地在呼唤,使人更加凝神聚气,陶醉在其中。我不会做埙,个人猜测可能我的这枚梨埙壁比较厚的缘故吧。
现在在家里不能像过去可以长时间的练习,每天也只能在下午抽出时间来练上一小段,但平时无论看电视还是看电脑手里有空都会把玩这枚梨埙,感受它的质感,两手都有空那就随意地按着按孔,感受按实的感觉,加快和埙之间的磨合,就算是培养感情吧。
从演奏乐曲的角度讲,秋水的音色相较落霞更加深沉内敛,如果吹现代乐曲(当然指适合埙演奏的节奏稍缓的现代乐曲)别有一番韵味,吹奏古曲时也可以选择使用秋水。当然古曲目前正在学习阳关三叠,尚未学完。
三、关于别知己等乐曲的演奏
这个话题也算是个题外话。前阵子听《埙友》沈老师说《别知己》火了,据他说自从我在《埙友》发表别知己后,很多埙友开始在其他群里或者平台上吹奏别知己,这一点我是没有想到的,可能是我关注的少,也可能是沈老师在夸我。
在我印象里,《埙友》推荐的曲子一般由专业演奏家演奏,像之前的崔涛老师、韦文文老师、罗智豪老师、吴永波老师、刘鑫老师等,当时沈老师邀请我录制《别知己》的时候,我兴奋了好久,也紧张了好几天,毕竟我接触埙的时间还不长,又没有专业的录音设备,我想只能多努力了,争取最好的表达!我反复听原曲的旋律,模仿着沈老师的版本吹奏,最后在家里用橄榄埙落霞录了两边,使用的软件是手机上的全民K歌,装备依然是手机和自带耳机,第一遍录完不太满意,第二遍录完后听了下,虽然还有瑕疵,但是总算相对完整,而且那天下午急着去单位,就把第二遍的录音给了沈老师,心想先让沈老师挑挑错,不行就再录一遍。沈老师收到后居然说比他吹的好,我就当是夸我了。后来确实又再录过一遍,但最终发表出来的还是第一个版本。这首别知己我认为是比较易吹的,旋律也很好听,也比较容易上手,挺适合新手阶段的埙友练习。当时别知己发表后,安邦老师特地发来微信,说早就想录首别知己了,没想到我竟已经录下了,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另外一首在《埙友》发表的作品是疫情期间吹奏的《祈祷》,也是当时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受到了《埙友》的邀请,我也希望通过埙乐来祈祷国泰民安。今天再去看下那个文件,发现阅读量已近两千了,当时在收听量破一千的时候沈老师曾发来微信说看来大家还是比较认可我吹的《祈祷》,听的人不少,希望我继续加油,我挺高兴的。祈祷旋律简单,没有太大的起伏,很好掌握,因此也是因为乐曲简单的缘故,没有办法暴露出问题。
关于录乐曲的技巧和设备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本人仅仅是业余爱好者,只知道跟上节奏就行了,如果换一套录音装备似乎效果会更好,不过听说换一套像样的总价估计也要两千左右,那对我来说一没有太多时间,二没有太多金钱,有这钱我倒是更有兴趣入一枚崔老师亲制的雅埙了。
四、关于日常习埙以及对埙的理解
日常我基本上每天会抽出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来练习长音,尤其在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时间更充裕些。有时忙碌,可能练习的不连续,几天才碰一次埙,但是如果碰的话,长音是必不可少的,有埙友曾说可以直接吹曲子,以吹曲子来代替长音,这种说法我不是特别赞同。首先,高手可以这样做,而我只是入门刚一年零一个月的新手,基础还不是很牢,气息还不是很强,仍需要长音练习的时间堆积来厚积薄发。
我个人把习埙分为三个大阶段:听声、听曲、听韵。
最低的要求就是听声,一枚埙,最起码所有的音要吹准,这是第一步,也是新手朋友最先要克服的一关;
其次是听曲,音都能吹准了,能不能应用到曲子中,能不能完整地拿下一首自己心仪的乐曲,能不能跟上伴奏与其完美结合,这是这个阶段要解决的。
最后,也是最高境界就是听韵,安邦老师曾跟我说过,吹埙吹到后来就是走个音阶也能把人听醉,大家可以去找一下安邦老师为南京的88岁老人杨爷爷吹的那枚平口红陶埙的视频,没有什么固定的曲调,无非就是随性地走了个音阶,有的音吹得长,有的音吹得短,听着宛如古曲,婉转悠扬,这种埙韵就能够自我陶醉,倘若有幸遇上三两知己,便是高山流水。这种韵能够使人真正体会到埙的魅力,放松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享受。
说到底埙与古琴一样,往往曲高和寡,那是吹给自己听的音乐,那是抒发自己感情的乐器。埙的境界我认为是用沉稳内敛的音色将吹奏者的心语娓娓道来,也就是人与埙是一体,与曲无关。当然这个境界不是容易达到的。
现在的埙友们普遍拿到埙后就直接进入第二阶段,吹自己喜欢的乐曲,如牧羊曲,枉凝眉等等,我曾经在拿到埙的第一周也是这样的,因为我就是觉得女儿情好听才想着用埙去演奏。但学埙学到现在,我才体会到那时的本末倒置。音都吹不准,气息都不连贯,何谈乐曲之美呢?如果吹成那样还硬要来一句埙是吹给自己听的,那么对不起,那不叫自我陶醉,这叫自我**。所以在我发现自己不能完全驾驭埙的时候,我就老老实实回归基础,进行枯燥的长音练习。当然小曲子也可以在长音练习结束后穿插吹奏。否则也确实很无聊。
在学埙半年后我用双腔埙拿下过很多现代的乐曲,我的全民K歌里都有记录,在拿到落霞后又重新开始把重点放在长音上(之前双腔埙演奏乐曲前也会练习长音),等到练得差不多了才开始与乐曲进行磨合。我认为我现阶段仍处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之间,第二阶段还尚未完成。
自从拿到安邦梨埙后我开始琢磨古曲,我先从阳关三叠入手,我认为埙是最适合古曲的,古曲用埙来吹也很有气质。当然真正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人的曲不多,很多古曲也是现代人重新编谱的,这种曲子特点就是旋律很慢,对埙来说很考验吹奏者的基本功,内功练得到不到家,来一首就知道了。曾经我觉得古曲太慢,不来劲,但现在慢慢地越来越能体会到它的魅力。
崔涛老师在公众号有一段6分钟左右的阳关三叠的吹奏视频,没有用任何专业录音设备,就是手机录的,每一期埙友公众号的推送我都会第一时间阅读,当时这个视频推送出来后我就看了,觉得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平平无奇(后来明白是我当时水平还欣赏不来),但由于是崔老师这样的大咖吹的,所以我就记住了。等到如今我要练习吹奏阳关三叠的时候,再去看崔老师的演奏视频,只能说我当时太年轻,不识货,自己吹奏时候的难点,在崔老师那里都迎刃而解,崔老师的演绎游刃有余,可见其气息是多么强大,另外如果你仔细听还能听到诸如倚音赠音等技巧,而且崔老师用的是7孔埙,俯吹功底极好,音不仅准而且不弱。这就是专业,现在才能勉强欣赏,也是我接下来不断学习模仿的标杆。所以随着习埙的进行,对于埙的理解是层进的。
有些埙友觉得吹埙还应讲究环境,应在青山绿水春江边,最好再焚柱香,穿一身汉服,这样吹显得有意境,宛如高人,但是我们可以对照前面说的听声、听曲、听韵三个阶段,扪心自问自己处在什么阶段,说句实话,基础不好,别说着汉服焚青香了,就是穿盔甲点火把也没用。其实吹埙大可不必非要和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不必太形式化,也无需过多地人为赋予其意义,这件古老的乐器已经够老了,不需要我们这些小辈再给它下个定义。乐器就是乐器,爱好就是爱好,越纯粹越好。大道至简,至诚感通。
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路上无人也无车,我站在阳台吹起秋水,空荡荡的小区充满着悠悠的埙乐,这乐曲带给我宁静,让我暂时忘记生活的琐碎和艰难,这一瞬间仿佛时间静止了,所有的一切包括小区的植物好像都在安静地听着埙乐,还有几家邻居,也吸引到了阳台,这种感觉从没有体会过,也只有吹埙能带给我这样的体验。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难得有一件自己感兴趣而又能尽兴的事,埙本就是大地之音,天生带着朴实的气质,何必要带给它重重枷锁,反为形式所累。
希望我的这点分享能帮助到新入坑的埙友们,愿我们共同进步。
2020.4.17
上一篇:https://tieba.baidu.com/p/6331538157
其实自从今年2月底收到那枚安邦兄制作的梨埙后就想写一篇文章用以记录自己在这段时间吹奏的体会,但是新埙到家还没有完全的适应,所以有些体会也无从说起,经过近1个半月的摸索也逐渐对手头的这枚梨埙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写文章的念头也逐渐萌发,也许是缘分注定吧,于是就下定决心写了,作为上一篇的续作。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可能较长,会占用一些阅读时间。
一、目前手头上用的埙
照例先上图:


安邦橄榄埙—落霞;上图为卖家秀,下图为买家秀


平口九孔埙—朱墨同韵(崔老师调音传统埙);


安邦梨埙—秋水

最后是一张合照(胖瘦头陀)
首先是那枚橄榄埙,这枚埙的来历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说的很详细了,是在2019年10月上海乐器展上现场挑的一枚,十分的有缘,安邦兄热情实在,沈老师耐心专业。可以说在我看来这枚橄榄埙是我们三人同时看中的一枚,一吹定音。从此开启了单腔埙的大门。
第二枚入手的是平口九孔埙。这枚埙是2019年11月底入的。这枚埙入的颇为曲折。随着自己对埙的了解,尤其是阅读了《埙友》上往期的文章和作品以及在人人讲上收看崔涛老师的课程后,我逐渐地对埙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玩埙不玩平口埙那实在是一种遗憾。但是问题来了,现在市面上平口埙虽然没有切口埙普及,但是也不算少,同时平口也有5孔,7孔,8孔,9孔等之分,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平口埙比较好呢?都说平口埙难,拿到后吹不响又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困扰我很久,也使我始终难以下定决心去触碰平口。
机缘巧合,在翻阅《埙友》时看到了一篇谈八孔埙音域的文章,作者是埙界大牛张荣华先生。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教我们练好俯吹,打好基础,那么音域就不再算个事。同时俯吹也是埙的一个特点,最能体现埙乐之美,因此对于一个埙爱好者来说俯吹是不可能绕过去的,相反应当努力去克服,而俯吹技巧提高后,音域将大大拓展,也可以自在地转调。有了这个认识我就决定要入平口了,那么入哪家呢,入几孔呢?为保险起见还是咨询了下《埙友》沈老师,请他给了我一点建议。孔数的话,在沈老师的讲解下我根据自己的情况还是选择了九孔埙,筒音作1的话九孔可以吹到高音3,同时我如果能把俯吹练好的话,基本上音域够了。5孔7孔等埙演奏方式与常规的埙会有些不同,而且我想我的水平肯定是不能够驾驭这种埙的,那就一步步来,先用九孔吧,基本上吹奏是够了。至于选哪家的平口,我心里已经默认了由安邦兄制形,崔老师监制的平口埙。理由如下:
1、音色上,我在人人讲上崔老师的课一直有听,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张友刚老师的那枚01年左右做的埙,被崔老师盘的包浆了,但这枚不可复制了,不可能再拥有。那么,剩下的音色上打动我的就是崔老师在第二节课上使用的安邦制作的一枚八孔平口,使我相信,这样的埙能够给我提供舒服的音色。
2、专业性,崔老师的履历懂的人自然懂,我就不必赘述了。由崔老师把关的埙,调音的埙,首先最起码的就是得到了崔老师本人的认可,其次崔老师进行调音意味着此埙是以其专业的音乐家的气息来进行调整并演奏,如果我能拥有这样的一枚埙,在其音准上我自不必担忧,更为重要的是我可以将此埙作为一把标杆,以衡量我与崔老师这样专业演奏家之间的差距,什么时候我能够游刃有余地演奏出每一个音,且音准到位,那么就说明我的气息已经练得更近一步。
但是,这枚埙的价格对我来说不算是小数目,犹豫了很久。在和沈老师交流的时候我和盘托出。(沈老师的建议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既专业又耐心亲民,我作为一个普通埙友可以毫不顾忌地和他交流埙的内容,虽然《埙友》也卖埙,但是和他交流,我没有感受到商业化的气息,这个非常可贵,这也是我为什么愿意和沈老师交流并成为《埙友》的铁粉的原因)。很多人觉得埙贵,外行可能觉得贵,毕竟一个土疙瘩,中间掏空了卖小两千,你在逗我?但对于埙玩家来说应该心里有数的,价格对于埙来说只是一个选埙时玩家考量的因素之一,我认为,买埙不应该讲贵不贵,应该讲值不值。工厂流水线批量生产出来的埙要是卖这个价,我认为贵且不值,景区门口地摊上卖的平口工艺埙,二三十一个,我认为不贵且不值(仅就演奏方面来说,旅游纪念则另说)。确定演奏平口九孔埙之后,我准备自己联系一下崔老师,说明一下情况,没想到刚把“崔老师您好”这几个字发过去,还在思考怎么编辑接下来的对话的时候崔老师已经回复了,并表示已经知道沈老师所说的情况,一定会帮我挑选一枚埙,请我放心。这使我大为惊喜。原以为崔老师十分忙碌应该不会及时回复,没想到如此之快,言语也如此的诚恳,丝毫没有一点架子。更令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晨,崔老师就通过微信发来了为我挑选的埙的试音视频,从最高音到俯吹,音色均匀,正所谓居中不偏,我当即就决定要了这枚埙。更令我感动的是崔老师说钱不是问题,什么时候方便了什么时候再说,哪怕到明年也没事,并在当天就为我寄出了这枚埙。第三天这枚埙就到了我的手上。
这里,再次向崔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成全了一名普通埙友对埙的热爱之情。

(崔老师的字也好看)
当然请购之资我也尽我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补给了崔老师。为了感谢崔老师的理解,我也在网上购了一小盒茶叶,按照顺丰包裹上的地址寄给了崔老师,礼轻情意重,这段缘算是结下了。
第三枚埙就是安邦的梨埙了。19年的11月底得到平口埙后,我那轻微的收藏癖开始发作,既然拥有了橄榄和平口,那作梨埙怎么可以缺席呢。同时年底自己的生日也要到了,家里领导也恩准拨款给我,让我给自己买个生日礼物,那还说啥,梨埙安排!但还是那句话好埙可遇不可求,这个埙圈中的基本道理我是懂的,更何况当时安邦的夫人有孕在身,正是家里需要忙活的时候,因此我把对埙的基本要求跟安邦兄说了以后就安心做别的事去了,等埙急不得,这是基本道理,而且我对安邦是十分放心的。这里也对新入坑的埙友说句题外话,好埙要等,要是没有耐心,总是去催制埙师啥时候出炉,那脾气再好的人也会不耐烦。心情不好也会影响制埙哦。
等了大概有3个月,突然一天下午安邦发来了微信,并配上了几张图,说在3炉里挑了一枚符合要求的,音色没得说,外观也雅,我当即要了,又是当天就发顺丰。(这师徒俩貌似都这特点)作为埙爱好者自然又是兴奋不已,那古朴的埙乐仿佛已在耳边响起。(安邦给我挑的这枚梨埙并没有附带试音视频。这里我忍不住又想对新入坑的朋友说句题外话了,有不少埙友喜欢在购埙前让制埙师发一些试埙的视频,来听听音色,这个做法本身没有错,有些讲究的老师甚至会主动给你发过来,这是既对埙友负责,也是对自己埙的自信和负责,比如前面提到的崔老师。自己做的埙好比是自己的女儿,要嫁也得嫁个好人家,能够互相欣赏,相敬如宾,如鱼得水最好,再次也不能所托非人对吧。但是我本身不太建议埙友过多地去让制埙师反复的试音,比如你看中了两枚埙的外观,那么你就让制埙师发这两枚埙的相关视频或音频来听听音色就行了,可以是一小段曲子,也可以走个音阶,听着哪个舒服就选哪个,当然土豪可以两枚都要,但是切忌不要像老太太买菜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当然要是制埙师不介意倒也无所谓,但如果是我的话不会这么做。首先是对对方不太尊重,毕竟不是买菜,其次买埙就是一个缘分,不必太过执着;再次制埙师的水平和你的水平并不一定相同,他吹的好听不代表到你手里也能吹得好听,再次,视频里听着感觉和现实听着感觉又有不同,同时现实中听埙的人和吹埙的人所听到的又是不同的感受。因此尽管买菜和买埙从本质上讲都是在购买一件商品,但埙就相对主观一点,牵扯到主观的事那就比较玄乎了。有些埙友可能觉得我和制埙师混熟了是不是可以反复试音了,也许别人可以,但我恰恰相反,正因为熟悉,所以我可以更加放心的让他挑选,比如安邦,他说是好埙,那就是好埙,无需再试。当然这个是建立在充分的信任和相同的审美基础上的)。
言归正传,我把这枚埙发在微信群里,没想到很多埙友表示:这枚埙居然到了我的手里!我自觉奇怪,打开了QQ(手机买的时候内存太小,所以QQ就经常删除数据来保存储空间,以至于基本不上QQ),才发现QQ交流群里有不少埙友连着几天馋这枚埙,这才知道制作师又把他的自留埙给了我(我为啥要说“又”?看着我的橄榄埙陷入了沉思)
至此,单腔埙三兄弟正式收入囊中,橄榄名之曰落霞,梨埙名之曰秋水,九孔为崔老师赐名,曰朱墨同韵。购埙之旅正式告一段落。
二、习埙之体会
这一部分要说的也不少,但以下所说仅为我一家之言。因为大家知道,不同的制埙师有不同的制埙习惯和吹奏习惯,因此他们在制埙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不同制埙师做的埙在吹奏的时候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细节把握上都不一样。同样,同一个制埙师做的不同的埙,也不尽相同,因此从这个方面去讲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这个就好比之前老生常谈的音色问题,音色问题本就是个很主观的概念,张三说单腔音色好,李四说双腔音色好,实际并无对错,只是个人审美不同,与此同时有些曲子用单腔合适,有些曲子用双腔则更有风味,这也是因人而异,因曲而异,不可一概而论。所以才会出现一些不同制埙师的用户出现的纷争,当然这里面恐怕商业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就埙本身来说,还是那句话,只要音准好,就不失为一把好埙。音色则见仁见智,我爱听周杰伦的歌并不妨碍我爷爷喜欢听京剧,京剧是国粹也不妨碍周杰伦的歌成为华语乐坛的经典,只能说各有特色而已。
之前在网上我看到有不少埙友说梨埙难吹,也就是易吹性不好,所以很多人就不碰单腔埙,甚至闻之色变。说实话我很有同感,因为我曾经也是这样想的,因此习埙一年多有近半年吹的是双腔,但是在上海乐器展上吹了一些单腔埙后改变了我的看法,既然学埙了,就要对自己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学会,不光是埙,其他的乐器乃至其他的行当,也应当有这样的自信,天赋加成固然紧要,但是后天的不懈努力以及正确的训练方法也至为重要。就习埙来说,天赋的作用也许就是别人学一年,你只需要半年甚至更短,也就如此了。但是想要再进一步,始终是免不了后天大量时间的投入,没有时间的堆积,所谓的天赋可能也仅仅只能帮你自豪这半年而已,须知习埙是以年记的,这点也是我逐步逐步体会到的。否则无非又添一仲永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将针对我手上的这三枚埙做具体的分享,正好这三枚埙都是单腔,且橄榄型的,梨形的,平口的都有。
1、橄榄埙 落霞
吹奏这枚埙相对容易,在此之前我已经有了近半年的双腔埙吹奏经验,因此上述三枚埙中橄榄埙相对好上手些。从手感上来说,我偏爱光面的埙,对于那种磨砂质感的埙并不十分感冒,落霞刚好是光面的,而且按孔很舒服,捧起埙,手指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按孔上,跟我的手型十分贴合。在吹奏落霞时,吹口与嘴唇的关系应当是吹口贴在下唇中线稍偏上一点,口型要求与吹奏双腔埙时相似,不需要做太大的改变即可吹出饱满的音色。当然在吹奏高音部分时要稍作调整。尤其是在吹奏高2 的时候需要使埙稳定在一个恰当的范围才可以吹响。落霞是橄榄埙,也就是身材修长,重心相对较高一些,因此在全部按孔打开吹奏高2 的时候托埙就靠两个小指,以及下嘴唇,因此会有些不稳定,而埙体一旦不稳,会影响高2的质量,有时甚至吹不出来,因此我反复的摸索,同时配合口风,即口风在高2时进一步缩小,但气息不必过急,不紧不慢地吹出来即可。当然单个高2吹响只是第一步,高音的吹响目的是为了能在乐曲中加以应用,乐曲中演奏高音与平时吹响高音是两码事。比如有时在乐曲中突然从低音跃至高音,或者连续几个高音的起伏,要吹响,吹准,同时还要符合乐曲此时所要表现的情感,这个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我们平时多加练习,使我们的肌肉形成固定记忆,最好的效果就是每当要到高音部分时,埙的位置,口风的状态,口劲的大小等均一次性到位,避免出现吹不响或者前半部分吹不响慢慢调整后才吹响的尴尬局面。我个人的练习体会是除了单练高音外,平时的长音练习时还可以加入8度音的练习,比如低音5十拍,换口气,吹中音5十拍,以至中音2吹十拍,紧接着高音2十拍(高音部分可能开始吹不了那么长,能吹多长吹多长),还可以低音5吹四拍,不换气,立即吹中音5四拍,以至中音2吹四拍,不还气,立即吹高音2四拍。通过一个8度的练习,来使自己慢慢熟悉高低音转换时的各种细微变化。当然在吹奏高音时尤其是高2时,手指的摆放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变化。比如高2音开全部的音孔,但是为了埙体的稳定,也可不必将手指全部离开埙体(两个小指除外),两手的拇指可以从埙背面的两个按孔自然上移,托住埙体,两手的食指和中指也可不必完全翘起,可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以此为支撑点,倚在埙体的两个侧面,使埙更为牢固,也方便在节奏较快的乐曲中应用,因为此时手指并未离开按孔很远,相比于完全离开埙体可以较快地回按。

气息方面,我认为低音的气息要缓,口风较松,口型稍接近O型,换句话说,不要使吹出来的气息呈扁形,否则音色会失真,不再那么厚重饱满,稍偏O型一点,使气体出来更为立体些,音色会相对饱满些。中音部分正常吹,甚至可以加大气息吹,因为我手上的安邦埙张力非常好,即使加大力度吹也不会出现吹破音的情况,可以吹的很尽兴。高音的部分气息要较急一些,当然这是相对中低音而言,但也不同于双腔,不必硬生生地将气挤出来吹,这样方法用在安邦埙上往往适得其反,可能吹不响。高音更要讲究不急不躁,开口很小,但是口腔内的空间留的足,才能吹出来高音。这个需要拿到实物后反复练习,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音色方面,需要比较才能得出结论。我手头上的橄榄埙音色相比另两枚埙更为灵动活泼些,重量也没有另两枚埙重,吹奏时,手指的感觉告诉我没有秋水来的厚实,吹奏例如女儿情、牧羊曲等现代乐曲来说显得飘逸潇洒。吹奏难度也小,更好控制(就我目前水平而言)。高音圆润不躁,在高音阶段仍能保持内敛的气质,可以说收放得体而又自如,当然自如与否的程度和演奏者的水平正相关。总体来说这枚落霞是目前与我磨合的最好的一枚埙,当然也是因为和吹奏时间最长有关。(这里再提一个题外话,个人认为埙的吹奏最好从一而终,挑到自己心满意足的埙后就尽量不要更换搭档了,一枚埙吹的时间久了,不仅感情出来了,音色也会随着改变,会变得更加温润,这可能与人和埙配合得越来越默契有关系,比如你找到了它的高音点,手指更加地适应,埙的外观也越来越可人,通过人气息的吹奏,使埙更具有灵气,我称之为以气养埙)
2、九孔平口 朱墨同韵
刚拿到平口埙吹奏时我是按照吹落霞的方法去吹奏的,效果非常不理想,低音吹不实,高音吹不响。将这个问题同时咨询了沈老师和安邦老师,最终明白吹平口埙是不能够按照吹切口埙的方法去吹。
首先,我的这枚平口埙,吹口与下嘴唇的关系和橄榄埙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仍然位于下唇中线偏上部分。但是口型完全不同。吹切口的橄榄只需正常闭嘴,在用气体噗出一条缝即可,而吹奏朱墨同韵时需要我下唇稍向前突出,呈地包天状,但不可太过用力,前期可能会为了训练刻意去做地包天,但练习时间长了以后,动作和肌肉不会再如此僵硬,自然稍向前一突即可,在下嘴唇先前突出的同时,上唇微微感觉向上一拱,使两边嘴角稍下沉,同样使两唇中间露出一个不扁的缝隙,使气体均匀地擦过吹口的前棱。如何判断自己把音吹准吹实了呢?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种方法:1、使用音准器,手机下载那种调音器,对着吹就行,准不准用眼睛看。这种方法我基本不用;2、用耳朵听,吹准的音听着很舒服,吹实的音基本听不到什么杂音,吹不实的音听着有杂音,例如夹杂着气体吹进笔帽的声音,或者音听着忽上忽下,忽高忽低的(正常情况下口腔中吹出的气息会被吹口的前棱切割,只有一部分进入腔体,剩下的一部分吹出埙体外,这也就是为什么天冷的时候吹埙,你可以看到吹口下方的埙表面有水珠,那就是被吹口前棱切割掉的较温暖的气息贴着埙外表面离开埙时留下的,吹不实或者吹不准就意味着那条棱并没有准确的切割你吹出的气息,当然吹奏者是全责,说的更准确些是吹奏者所给出的气息的角度并不准确,给出的气息力度并不到位所致。原本应该2/3的气体进入埙腔,但是却进入了1/2或者3/4,或者在两者间摆动,导致音不准确,音准波动,这就需要长音的练习来改进)3、用手指感受,吹准吹实的音可以带给手指十分明显而又舒适的极具埙特点的震动,尤其是筒音,会感觉到一种厚重的震感,手指也会微微发麻,有时闭起眼睛听着这个来自大地的声音也是一种放松和享受。筒音如果吹准了,可以用来作为其他音的参考。我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第二种用耳朵听,第三种的肢体感受来作为辅助。毕竟乐器是用耳朵来欣赏,所以把耳朵练好了对自己的进步大有好处。
另外,从沈老师那里我也学到了一个小窍门,别看窍门小,却十分管用,效果立竿见影。那就是演奏埙时站着吹,用费玉清的姿势吹奏,头部微微扬起,使埙的背面以一个舒服的姿势靠在下巴上。我用这种姿势吹奏平口埙,一下子使好些原来感觉吹不实的音吹实了。首先站着吹,稍仰着头,使我的气息更加顺畅,同时头部姿势的改变带动了唇部与下巴和埙之间位置的轻微改变,效果奇佳。
在指法上,九孔平口埙的指法为顺指法,与西安指法不同,顺指法开一个孔就是一个音,之前西安指法用的较多,所以顺指法我适应了一阵子。
在音色上,平口埙的音色很浑厚,演奏方面更加适合古曲。平口埙练习了不到一个月,就接近年底了,因为工作忙碌,断断续续练得不连贯。春节回家并没有把朱墨同韵带回家,本想着在家过完年就回上海可继续练习,顶多1周不练。没想到这次的疫情竟如此严重,以至在家窝了几个月,因此也就没有再练平口,甚为遗憾。
3、梨埙 秋水
这枚埙是疫情期间吹奏的最多的埙,自从2月底到手后便一直在练习摸索。这枚是安邦制作了很久才给我的。从吹奏的角度讲,用沈老师的话说:梨埙的吹奏能真正看出一个人吹埙的水平,因为梨埙的音色最具表达力、层次感、厚重感,怎么把音色吹好是很考验内功的。之前的橄榄虽然也是单腔,但是相对梨埙更好掌控些,对新手来说也更友好些。秋水到手后,到目前为止,高2的吹奏技巧我还在探索中,除此之外其他音都没有什么问题。另外这枚埙的俯吹十分灵敏,音量也不小。在秋水刚到家的时候,我曾和之前经常吹的落霞做过一个比较,在当时的那个水平下,亲自吹两枚埙仅能够感受到一些细微的差异,一个半月后的现在再吹奏两枚埙,差异感受的更为明显。刚到手时,用全民K歌录过两首知音,同样的伴奏用梨埙和橄榄埙分别演奏一遍。从演奏体验上讲,橄榄埙可以说轻松驾驭,甚至能额外加入感情,而秋水演奏起来要吃力,因为梨埙本身对气息的要求更高,我只求能够完整顺利地吹完全曲,效果差强人意。录完后听录音,反倒感觉两首差别不大。个人认为有3个原因:1、录音效果打折扣,我没有什么录音设备,直接手机自带耳机录音;2、本人的辨识度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尚无法分别出录音中梨埙与橄榄在音色上的区别;3、尚不能很好的驾驭秋水,以至本该具有的音色没有体现,这一点也是我认为的最关键的一点。我将两首知音分别发给了安邦兄和沈老师。沈老师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建议,我也将在基本功上再下功夫,安邦兄则说的比较委婉,认为秋水的演奏初步达到了他制作这枚埙所想要的效果。当然我知道安邦兄这是在鼓励我更进一步。因此我也将两首知音放在了埙友之家论坛上,立了一个flag,待技术进步后再来回听回练。下面说说我吹奏安邦梨埙这段时间的一些体会。
首先,吹口与嘴唇的关系与橄榄和平口不同,秋水埙要吹出饱满的音色,吹口需在下唇中线靠下的位置,口型则与吹奏平口埙相似,略为地包天,在吹奏高音时尤甚。
气息方面不能太急,这一点比吹奏橄榄埙更为明显,要仔细体会气体“呼”出的感觉,这里我特意给呼字打了引号,以示其与“吹”出或者“挤”出或者“憋”出不同,这种感觉必须要多练习多体会。轻吹反而效果更佳。
手感方面,由于长时间吹奏橄榄埙,所以在刚接触梨埙时不太适应,因为埙体较为圆润,尤其是小指与无名指,有时在吹奏乐曲时按不到位,导致某个音没有吹准,当然这些问题在换埙后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解决方法就是多盘即可,磨合时间久了就好了。比如现在我的这些问题基本不存在了。
在吹奏的感觉上,越吹越觉得秋水的厚重沉稳,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气息被吹口切割产生的感觉,同时埙体的震动感相比橄榄埙更为强烈,仿佛大地在呼唤,使人更加凝神聚气,陶醉在其中。我不会做埙,个人猜测可能我的这枚梨埙壁比较厚的缘故吧。
现在在家里不能像过去可以长时间的练习,每天也只能在下午抽出时间来练上一小段,但平时无论看电视还是看电脑手里有空都会把玩这枚梨埙,感受它的质感,两手都有空那就随意地按着按孔,感受按实的感觉,加快和埙之间的磨合,就算是培养感情吧。
从演奏乐曲的角度讲,秋水的音色相较落霞更加深沉内敛,如果吹现代乐曲(当然指适合埙演奏的节奏稍缓的现代乐曲)别有一番韵味,吹奏古曲时也可以选择使用秋水。当然古曲目前正在学习阳关三叠,尚未学完。
三、关于别知己等乐曲的演奏
这个话题也算是个题外话。前阵子听《埙友》沈老师说《别知己》火了,据他说自从我在《埙友》发表别知己后,很多埙友开始在其他群里或者平台上吹奏别知己,这一点我是没有想到的,可能是我关注的少,也可能是沈老师在夸我。
在我印象里,《埙友》推荐的曲子一般由专业演奏家演奏,像之前的崔涛老师、韦文文老师、罗智豪老师、吴永波老师、刘鑫老师等,当时沈老师邀请我录制《别知己》的时候,我兴奋了好久,也紧张了好几天,毕竟我接触埙的时间还不长,又没有专业的录音设备,我想只能多努力了,争取最好的表达!我反复听原曲的旋律,模仿着沈老师的版本吹奏,最后在家里用橄榄埙落霞录了两边,使用的软件是手机上的全民K歌,装备依然是手机和自带耳机,第一遍录完不太满意,第二遍录完后听了下,虽然还有瑕疵,但是总算相对完整,而且那天下午急着去单位,就把第二遍的录音给了沈老师,心想先让沈老师挑挑错,不行就再录一遍。沈老师收到后居然说比他吹的好,我就当是夸我了。后来确实又再录过一遍,但最终发表出来的还是第一个版本。这首别知己我认为是比较易吹的,旋律也很好听,也比较容易上手,挺适合新手阶段的埙友练习。当时别知己发表后,安邦老师特地发来微信,说早就想录首别知己了,没想到我竟已经录下了,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另外一首在《埙友》发表的作品是疫情期间吹奏的《祈祷》,也是当时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受到了《埙友》的邀请,我也希望通过埙乐来祈祷国泰民安。今天再去看下那个文件,发现阅读量已近两千了,当时在收听量破一千的时候沈老师曾发来微信说看来大家还是比较认可我吹的《祈祷》,听的人不少,希望我继续加油,我挺高兴的。祈祷旋律简单,没有太大的起伏,很好掌握,因此也是因为乐曲简单的缘故,没有办法暴露出问题。
关于录乐曲的技巧和设备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本人仅仅是业余爱好者,只知道跟上节奏就行了,如果换一套录音装备似乎效果会更好,不过听说换一套像样的总价估计也要两千左右,那对我来说一没有太多时间,二没有太多金钱,有这钱我倒是更有兴趣入一枚崔老师亲制的雅埙了。
四、关于日常习埙以及对埙的理解
日常我基本上每天会抽出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来练习长音,尤其在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时间更充裕些。有时忙碌,可能练习的不连续,几天才碰一次埙,但是如果碰的话,长音是必不可少的,有埙友曾说可以直接吹曲子,以吹曲子来代替长音,这种说法我不是特别赞同。首先,高手可以这样做,而我只是入门刚一年零一个月的新手,基础还不是很牢,气息还不是很强,仍需要长音练习的时间堆积来厚积薄发。
我个人把习埙分为三个大阶段:听声、听曲、听韵。
最低的要求就是听声,一枚埙,最起码所有的音要吹准,这是第一步,也是新手朋友最先要克服的一关;
其次是听曲,音都能吹准了,能不能应用到曲子中,能不能完整地拿下一首自己心仪的乐曲,能不能跟上伴奏与其完美结合,这是这个阶段要解决的。
最后,也是最高境界就是听韵,安邦老师曾跟我说过,吹埙吹到后来就是走个音阶也能把人听醉,大家可以去找一下安邦老师为南京的88岁老人杨爷爷吹的那枚平口红陶埙的视频,没有什么固定的曲调,无非就是随性地走了个音阶,有的音吹得长,有的音吹得短,听着宛如古曲,婉转悠扬,这种埙韵就能够自我陶醉,倘若有幸遇上三两知己,便是高山流水。这种韵能够使人真正体会到埙的魅力,放松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享受。
说到底埙与古琴一样,往往曲高和寡,那是吹给自己听的音乐,那是抒发自己感情的乐器。埙的境界我认为是用沉稳内敛的音色将吹奏者的心语娓娓道来,也就是人与埙是一体,与曲无关。当然这个境界不是容易达到的。
现在的埙友们普遍拿到埙后就直接进入第二阶段,吹自己喜欢的乐曲,如牧羊曲,枉凝眉等等,我曾经在拿到埙的第一周也是这样的,因为我就是觉得女儿情好听才想着用埙去演奏。但学埙学到现在,我才体会到那时的本末倒置。音都吹不准,气息都不连贯,何谈乐曲之美呢?如果吹成那样还硬要来一句埙是吹给自己听的,那么对不起,那不叫自我陶醉,这叫自我**。所以在我发现自己不能完全驾驭埙的时候,我就老老实实回归基础,进行枯燥的长音练习。当然小曲子也可以在长音练习结束后穿插吹奏。否则也确实很无聊。
在学埙半年后我用双腔埙拿下过很多现代的乐曲,我的全民K歌里都有记录,在拿到落霞后又重新开始把重点放在长音上(之前双腔埙演奏乐曲前也会练习长音),等到练得差不多了才开始与乐曲进行磨合。我认为我现阶段仍处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之间,第二阶段还尚未完成。
自从拿到安邦梨埙后我开始琢磨古曲,我先从阳关三叠入手,我认为埙是最适合古曲的,古曲用埙来吹也很有气质。当然真正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人的曲不多,很多古曲也是现代人重新编谱的,这种曲子特点就是旋律很慢,对埙来说很考验吹奏者的基本功,内功练得到不到家,来一首就知道了。曾经我觉得古曲太慢,不来劲,但现在慢慢地越来越能体会到它的魅力。
崔涛老师在公众号有一段6分钟左右的阳关三叠的吹奏视频,没有用任何专业录音设备,就是手机录的,每一期埙友公众号的推送我都会第一时间阅读,当时这个视频推送出来后我就看了,觉得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平平无奇(后来明白是我当时水平还欣赏不来),但由于是崔老师这样的大咖吹的,所以我就记住了。等到如今我要练习吹奏阳关三叠的时候,再去看崔老师的演奏视频,只能说我当时太年轻,不识货,自己吹奏时候的难点,在崔老师那里都迎刃而解,崔老师的演绎游刃有余,可见其气息是多么强大,另外如果你仔细听还能听到诸如倚音赠音等技巧,而且崔老师用的是7孔埙,俯吹功底极好,音不仅准而且不弱。这就是专业,现在才能勉强欣赏,也是我接下来不断学习模仿的标杆。所以随着习埙的进行,对于埙的理解是层进的。
有些埙友觉得吹埙还应讲究环境,应在青山绿水春江边,最好再焚柱香,穿一身汉服,这样吹显得有意境,宛如高人,但是我们可以对照前面说的听声、听曲、听韵三个阶段,扪心自问自己处在什么阶段,说句实话,基础不好,别说着汉服焚青香了,就是穿盔甲点火把也没用。其实吹埙大可不必非要和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不必太形式化,也无需过多地人为赋予其意义,这件古老的乐器已经够老了,不需要我们这些小辈再给它下个定义。乐器就是乐器,爱好就是爱好,越纯粹越好。大道至简,至诚感通。
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路上无人也无车,我站在阳台吹起秋水,空荡荡的小区充满着悠悠的埙乐,这乐曲带给我宁静,让我暂时忘记生活的琐碎和艰难,这一瞬间仿佛时间静止了,所有的一切包括小区的植物好像都在安静地听着埙乐,还有几家邻居,也吸引到了阳台,这种感觉从没有体会过,也只有吹埙能带给我这样的体验。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难得有一件自己感兴趣而又能尽兴的事,埙本就是大地之音,天生带着朴实的气质,何必要带给它重重枷锁,反为形式所累。
希望我的这点分享能帮助到新入坑的埙友们,愿我们共同进步。
20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