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文吧 关注:86贴子:4,001

论需求——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20-04-18 07:55回复
          论 需 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论》等)批判]
    (又名:辩证需求价值理论--人本政治经济学原理)
               亦  文
             [yi_wen@yeah.net]
           [http://yi_wen.mycool.net]
    (注意,可通过浏览器“查看”中的“文字大小”调节字体以便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目    录
      前 言
        一、唯心主义的优缺点
        二、马克思所谓“两个伟大发现”的错误本质
        三、兼收并蓄、求实创新乃中华民族高速发展前进的唯一捷径
      第一章 商品的起源
        一、交换的本质
        二、人的本质
        三、生活循环节
        四、需求的形态与结构
          1、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
          2、抽象需求和具体需求
        五、马克思对于需求的错误认识
          1、知觉创造需要论
          2、生产中心论
          3、需求的根本特性
          4、源动力原理
        六、消费主体交换目的和行为的产生过程
          1、一般需求与货币
          2、抽象需求到具体需求的转化
        七、消费主体获得具体需求对象的方式
          1、原始生活资料公有制下的各得所需方式
          2、唯物史观成为伪科学的客观根源
          3、生活资料的三大来源
          4、生活资料私有制和商品、商品经济制度的产生
      第二章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来源问题
        一、马克思的错误使用价值观
          1、物品有用性的可变性和使用价值的定义
          2、商品不等于使用价值
        二、商品的来源问题
          1、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全面走向伪科学的关键一步
          2、商品的四种来源
      第三章 商品交换和交换价值问题
        一、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
        二、交换价值的本质
          1、交换价值的定义
          2、马克思对于交换价值的错误认识
        三、交换价值的特性和商品交换悖论
        四、劳动价值理论的致命伤
        五、价值和价值量
          1、操纵商品交换的第三者--间接需求
          2、具体需求对象的灵魂--人类需求
          3、商品的灵魂
          4、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的质与量
          5、商品的等价交换规律
          6、货币和商品交换的本质
          7、价值和价值量的本质
            a、价值和价值量的定义
            b、价值的结构、形态与作用
          8、商品价值和价值量的特性与测算
            a、商品价值和价值量的定义
            b、商品价值量的测算方法
      第四章 商品的价值量与价格问题
        一、决定商品交换比值B(商品价值量)的两个根本因素
        二、商品总供给量G与交换比值B的反比关系
        三、商品总需求量Q与交换比值B的正比关系
          1、商品的用处大小及其作用
          2、商品品质的优劣之分
          3、商品的市场总需求量Q
        四、商品的价值量、价格、成本之间的关系,商品价值量或价格公式
        五、计划经济制度的致命弊病
        六、商品的社会平均成本
        七、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贬值的必然性
      第五章 价值的可变性和价值保障机制问题
        一、价值的可变性
        二、自然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三、讨价还价调节机制的作用和商品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四、劳动价值理论的不治之症
        五、计划经济制度的先天不足
        六、马克思对于商品价格的错误认识
      第六章  物品的获得成本问题
        一、天然产品的成本--零成本
        二、人工劳动产品的生产成本
        三、机会成本
        四、交换成本和风险成本
        五、寄生成本
        六、劳动、成本、价值之间的本质区别和相互关系
        七、由商品价值量公式解析劳动、成本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利润和剩余价值问题
        一、货币的优越性
        二、利润的源泉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推论
          2、价值保障机制对产品价值和利润的影响
          3、投资主体或资本家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4、商品利润的来源与结构
            a、利润不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产物
            b、资本家的决策劳动对于利润的主要贡献
            c、人工生产劳动的作用
            d、决策劳动力与可变资本的关系
            e、决策劳动和生产劳动对于利润的具体影响
            f、供求平衡条件下的商品利润问题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错误根源
      第八章 人口和劳动力问题
        一、资源与人口不相容规律
        二、地租的起源与本质
          1、土地的获得成本
          2、地租是作为支付手段的商品之一
          3、土地出租和承租的客观必然性
        三、劳动力的价值问题
          1、资源与人口不相容规律对于劳动力价值的影响
          2、生产自动化发展规律对于劳动力价值的影响
            a、商品经济制度的先天性缺陷或暗藏杀机
            b、自动化无人生产--高级天然生产的历史必然性
            c、商品经济制度及其市场调节机制的局限性
              c.1、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私有化的客观必然性
              c.2、资本家是市场调节的对象和主体
              c.3、按资分配方式的先天不足
              c.4、劳动力相对总量过剩和产品相对过剩危机
              c.5、按必需分配方式的优点与作用
              c.6、社会福利主义经济制度
      第九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错误本质
        一、虚构的“劳动的社会化和劳动的物质资料的集中”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历史必然性
        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的客观根源
        四、资本家阶级不是剥削者阶级
    附录:
      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有没有决策和剥削?


    IP属地:北京2楼2020-04-18 08:1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由于全文发不出来,只能发个目录了。全文可到本人主页去看!注意“。”的替换!
        论 需 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论》等)批判
          (又名:辩证需求价值理论--人本政治经济学原理)
                 亦  文
               [yi_wen@yeah.net]
             [http://yi_wen。mycool.net]
      (注意,可通过浏览器“查看”中的“文字大小”调节字体以便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目    录
        前 言
          一、唯心主义的优缺点
          二、马克思所谓“两个伟大发现”的错误本质
          三、兼收并蓄、求实创新乃中华民族高速发展前进的唯一捷径
        第一章 商品的起源
          一、交换的本质
          二、人的本质
          三、生活循环节
          四、需求的形态与结构
            1、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
            2、抽象需求和具体需求
          五、马克思对于需求的错误认识
            1、知觉创造需要论
            2、生产中心论
            3、需求的根本特性
            4、源动力原理
          六、消费主体交换目的和行为的产生过程
            1、一般需求与货币
            2、抽象需求到具体需求的转化
          七、消费主体获得具体需求对象的方式
            1、原始生活资料公有制下的各得所需方式
            2、唯物史观成为伪科学的客观根源
            3、生活资料的三大来源
            4、生活资料私有制和商品、商品经济制度的产生
        第二章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来源问题
          一、马克思的错误使用价值观
            1、物品有用性的可变性和使用价值的定义
            2、商品不等于使用价值
          二、商品的来源问题
            1、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全面走向伪科学的关键一步
            2、商品的四种来源
        第三章 商品交换和交换价值问题
          一、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
          二、交换价值的本质
            1、交换价值的定义
            2、马克思对于交换价值的错误认识
          三、交换价值的特性和商品交换悖论
          四、劳动价值理论的致命伤
          五、价值和价值量
            1、操纵商品交换的第三者--间接需求
            2、具体需求对象的灵魂--人类需求
            3、商品的灵魂
            4、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的质与量
            5、商品的等价交换规律
            6、货币和商品交换的本质
            7、价值和价值量的本质
              a、价值和价值量的定义
              b、价值的结构、形态与作用
            8、商品价值和价值量的特性与测算
              a、商品价值和价值量的定义
              b、商品价值量的测算方法
        第四章 商品的价值量与价格问题
          一、决定商品交换比值B(商品价值量)的两个根本因素
          二、商品总供给量G与交换比值B的反比关系
          三、商品总需求量Q与交换比值B的正比关系
            1、商品的用处大小及其作用
            2、商品品质的优劣之分
            3、商品的市场总需求量Q
          四、商品的价值量、价格、成本之间的关系,商品价值量或价格公式
          五、计划经济制度的致命弊病
          六、商品的社会平均成本
          七、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贬值的必然性
        第五章 价值的可变性和价值保障机制问题
          一、价值的可变性
          二、自然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三、讨价还价调节机制的作用和商品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四、劳动价值理论的不治之症
          五、计划经济制度的先天不足
          六、马克思对于商品价格的错误认识
        第六章  物品的获得成本问题
          一、天然产品的成本--零成本
          二、人工劳动产品的生产成本
          三、机会成本
          四、交换成本和风险成本
          五、寄生成本
          六、劳动、成本、价值之间的本质区别和相互关系
          七、由商品价值量公式解析劳动、成本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利润和剩余价值问题
          一、货币的优越性
          二、利润的源泉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推论
            2、价值保障机制对产品价值和利润的影响
            3、投资主体或资本家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4、商品利润的来源与结构
              a、利润不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产物
              b、资本家的决策劳动对于利润的主要贡献
              c、人工生产劳动的作用
              d、决策劳动力与可变资本的关系
              e、决策劳动和生产劳动对于利润的具体影响
              f、供求平衡条件下的商品利润问题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错误根源
        第八章 人口和劳动力问题
          一、资源与人口不相容规律
          二、地租的起源与本质
            1、土地的获得成本
            2、地租是作为支付手段的商品之一
            3、土地出租和承租的客观必然性
          三、劳动力的价值问题
            1、资源与人口不相容规律对于劳动力价值的影响
            2、生产自动化发展规律对于劳动力价值的影响
              a、商品经济制度的先天性缺陷或暗藏杀机
              b、自动化无人生产--高级天然生产的历史必然性
              c、商品经济制度及其市场调节机制的局限性
                c.1、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私有化的客观必然性
                c.2、资本家是市场调节的对象和主体
                c.3、按资分配方式的先天不足
                c.4、劳动力相对总量过剩和产品相对过剩危机
                c.5、按必需分配方式的优点与作用
                c.6、社会福利主义经济制度
        第九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错误本质
          一、虚构的“劳动的社会化和劳动的物质资料的集中”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历史必然性
          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的客观根源
          四、资本家阶级不是剥削者阶级
      附录:
        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有没有决策和剥削?


      IP属地:北京3楼2020-04-18 08:17
      收起回复
        资本论中的剩余劳动时间及其产物剩余价值纯属虚构
        商品生产与再生产,是一个完整商品买卖过程,割裂这个过程,只能成为片面性错误的俘虏。
          现在我们不妨以投资者或老板的身份,一步步分析一个实际投资全过程比如养鱼,以便能让大家明白资本论所说的剩余劳动及其产物剩余价值,纯属虚构。
          1、首先就是投资养鱼的决策,即要不要与能不能养?假定市场调查即确定市场供需的结果是供不应求,项目有前景能盈利,然后即可据之制定投资详细计划了。这一切都是资本家或老板的责任与工作吧?与雇工完全无关。当然,老板雇佣经理人代替自己做市场调查与决策,也是常见的。不过,不影响最终仍是老板拍板投资与否。
          实际上,这第一步才是决定整个投资成败盈亏的最关键一步。剩下的步骤都只不过是在具体落实执行这一计划而已。大家尤其是当过老板的人,对这一点不陌生吧?所以,项目的盈亏在决策阶段即已定型了:决策正确则会成功、赢,决策错误则会失败、亏。与打仗同样原理。所以说商场就是战场,老板就是决策与指挥打仗的司令员。
          这里还根本没有轮到买卖差价或资本论所说的剩余价值什么事儿吧?那么投资利润源自哪里?事实已经告诉大家:利润源于老板的正确投资决策!反之就必然是亏损。与后面的购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还没有搭界,投资盈亏就已经基本定局了。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实际养鱼过程中确实仍存在投资计划能否完全落实的变数。
          2、落实养鱼决策,如购买鱼苗、饲料、租鱼塘等等。自己养,不雇人就没有资本论说的剩余劳动与价值。但只要决策正确,养的鱼成功出售,则必然盈利。这证明商品利润与资本论的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可以完全无关!对吧?所以,资本论说:“剩余价值(利润不过是它的转化形式)”的结论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错误结论,且铁证如山吧?
          3、现在,按照资本论所说商品生产模式,购买生产资料的同时,雇佣劳动力,把鱼养出来了。这样,按照工人养鱼时的市场鱼价计算(资本论也是这样做的),资本论所谓的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都可以计算出来了。假如12小时工作日,5个小时劳动就足够抵偿了劳动力价格从而剩余劳动时间为7小时,那么这7小时劳动力的消费,产出就是资本论所谓的剩余价值了。貌似一切自然而然,资本论的剩余价值与剥削结论,可不就是铁板钉钉了?且慢,这恰是资本论弄错事实而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首先,资本论所谓的必要和剩余劳动时间的计算与划分,是以已付雇员工资和当时的市场鱼价为基准计算出来的,而不是实际决定划分比例的自己养的鱼的实际售价。也就是说,由于自己养的鱼还未能售出,因而真正的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此时实际上根本无法计算出来。只有当商品全部售出,整个养鱼项目完成,才能真正计算出所谓的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对吧?
          那么,自己养的鱼的实际售价到底会是多少呢?它能达到资本论原作为必要劳动时间计算依据的市场价吗?这一点恐怕谁也无能保障吧?资本论自己也说:“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或卖。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象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一跳跃的惊险性,常常被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所忽视。”因此,由于市场的千变万化,老板养的鱼的实际售价也必然同样千变万化,但统计起来不外这几种结果: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求平衡。最坏的结果当然是无人问津,跳楼大甩卖,赔本赚吆喝。相应的,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因与商品售价息息相关而会产生种种不同结果。最坏的情况,就象牛奶过剩被倒入大海变废品那样,鱼售价为0,老板因投资决策失误而被“摔坏”破产!此时的必要劳动时间会是多少呢?工资/鱼售价=x/0=∞!也就是说,雇员的12小时劳动时间全算上,也远远根本不够偿付老板付自己的工资!那怎么办?按照资本论的观点,现在老板是否理应找雇员索赔退工资?因为这一切都是雇员的剩余劳动所致呀?实际上这当然不可能,因为购买与消费劳动力是老板的投资决策,与雇员根本无关!老板亏损破产,缘于自己的投资决策失误!同样的,盈利则是源于老板的投资决策正确!无论盈亏,均与雇员无关。这才是所有商品生产与再生产的真实全过程吧?!
          这个养鱼投资实例虽然很简单,但它的原理适用于所有投资。因而可知,资本论正是用商品市场价替换商品实际售价的张冠李戴作法,以假乱真,这才炮制出了什么雇工的必要和剩余劳动时间,虚构出了剩余价值,把原本由投资人自负盈亏成败的责任转移到了雇工头上,把老板投资决策正确所产生的商品利润之功劳,归功于雇佣劳动者及其剩余劳动时间,忽悠了全世界!而对老板投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亏损破产跳楼则视而不见!仅以一句“摔坏”,一语轻轻带过。这样指鹿为马的所谓理论学问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与科学吗?典型的伪科学才对吧?不信的话,可以请问作者:商品生产如养鱼盈利,功劳在剩余劳动,那亏损为什么就不是剩余劳动的“功劳”而又成了老板的责任呢?难道这老板投资就只会亏不会盈不成?这不是典型的厚此薄彼、完全背离客观实际的谬论,又是什么呢?


        IP属地:北京4楼2020-04-18 08:56
        收起回复
          资本主义相对过剩危机的成因与防治——马克思的预言为何破灭?
            有人说:资本不是中性的,资本必然会伤害劳动者。也就是说这把刀一定会砍到你身上,割下一块肉。至于割下的这块肉是给谁就是资本所有者说了算。
            这就是剩余价值的剥削雇员谬论,带给人们的错误认识的典型实证。实际上,用于投资的资本,不过是积累形成的货币财富的代名词。类似地,劳动力同样也是人力资本。但是,科技发展带来的自动化生产,对于人工劳动力的不断替代,导致其需求越来越少而造成劳动力资本的必然与始终过剩,从而导致劳动力供G求Q关系始终:Q/G<1,从而劳动力价格L始终:L=C*Q/G<C!也就是说,在按资分配的市场单一调节机制下,劳动力价格或人力资本的产品分配比例,总体而言始终维持在其获得成本C之下!由此造成了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劳动力阶级的有效支付能力不足,进而以有效支付能力为内涵的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单一按资分配方式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对过剩危机——劳动力阶级的极端贫困导致的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与商品积压卖不出去导致的社会产品供给相对严重过剩,这样一种畸形的社会生存危机。所以,这种相对过剩危机,与什么剥削根本无关,乃是单一按资分配方式不能胜任与完成社会有效分配职能,而导致社会产品分配产生不公平甚至是经济危机的活证据。所以,需要改变的仅仅是社会产品分配方式的不公与弊病,而与老马虚构的剩余价值与什么剥削根本无关!
            比如在税收基础上,增加人人有份的公有制按必需分配方式,保证社会成员人人有饭吃,也即所谓的社会福利制度,从而增加人力资本所有者阶级的社会产品分配总比例,就可以有效解决社会分配方式的弊病,同时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平抑社会相对过剩危机。
            另一老马熟知的实例,就是发现美洲大陆后,由于土地等自然资源供给充足,从而出卖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的供给G相对严重短缺,导致劳动力供求关系Q/G远远大于1,从而劳动力价格L远在成本C之上,甚至L大到超出了老板投资的获利能力而导致所有货币投资老板亏损破产,如此一来,按老马的观点,人力资本“剥削”老板就成常态了。所以,老马所谓的剥削,其实不过是对人力资本供求关系Q/G导致的产品分配比例不合理,从而按资分配方式必须改革的结论的错误认识。而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合作生产商品的产品分配比例如何确定,究竟双方谁得大头,乃是按资分配方式下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与双方的个人意志根本无关。老马虚构剩余价值,把按资分配方式下,人力资本的分配总比例小其获得成本的社会不公平与弊病,归结为货币资本的剥削,纯属颠倒黑白的个人意淫与虚构。因此,他据此做出的所有预言永远也就不可能兑现。
            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这才是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在合作生产商品与产品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的祸根。当然也是自动化机器人取代人类摆脱“劳动改造”桎梏的希望与必然。因而剩下的问题,就是依此应如何合理分配共同生产的社会财富,保证人人有饭吃,能够共享社会发展与进步成果的社会分配方式问题了。所以,相对过剩经济危机,只不过是证明了单纯按资分配方式不能适应自动化生产发展的需要,会造成两极分化的严重弊病甚至更严重的社会相对过剩危机,从而存在致命缺陷,因而必须彻底改革罢了。老马依其虚构的剩余价值而所谓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在原不胜任的按资分配方式被社会福利制度附加的按必需分配方式改造完善之后,理所当然也就成了他的一个无法按其预期实现的个人幻想!


          IP属地:北京5楼2020-04-18 09:04
          回复
            交换价值的起源、实质及其与价值概念相混淆的错误后果
              亦 文
            有人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请教,是劳动定义了价值,还是价值定义了劳动?(也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这里的价值,指的是商品的价值,也就是以价格作为观测值的真值。劳动指的是,生产这件商品所凝结的人类活动。
            简洁答案:
              你所谓的价值,实际上仅是交换价值!在现实社会中其实是商品的获取难易度,与使用价值等其他价值无关。
              交换价值当然源于商品交换。由于不同的对象,其稀缺性如珍稀的钻石、有用性如必需品等,各自性质不同,因而主体要想获得它们,其获取的难易程度也必然不同。具体表现为相互交换时,商品双方间存在着一个交换比值B。比如一个西瓜G换了10个西红柿S,即G/S=10。若以一个西红柿代表一个交换单位“元”,则西瓜的交换比值为10元。这证明,西瓜的获取难度是西红柿的10倍。而这才是所谓的商品交换价值的真相!实际上,历史上所有的价值论其实都是把获取难度,错当为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结果。当然你非要把难度定义为价值这个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西瓜和西红柿原生态都是天然产品,当然很稀缺,直接采摘,其数量自然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后来人类的科技水平发展了,掌握了两者产品的种植技术而大规模种植生产,因而通过人工劳动种植的劳动产品逐步成为供给主流,而天然产品则等于进了博物馆,成了展览品,从而凸现出了劳动的重要性,以致后来人数典忘祖,反而把天然产品才是原型的意义给抹杀了,把劳动产品当成了商品的唯一来源而夸大了劳动的作用。那么,人工劳动在这里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
              很显然,由于天然西瓜和西红柿的供给量已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劳动产品已经完全取代了天然品,从而可以说,人工劳动生产,至今已成为了获取作为使用价值的西瓜和西红柿的根本手段或渠道。而作为手段的利用之付出,人工劳动量,也就无可避免地成了主体为获取使用价值所付出的代价。而这个代价,就构成了主体获取使用价值的成本。而种植技术的高低,则决定着劳动的生产率高低,从而决定着劳动成本的大小。
              到这里,对于人工劳动的作用,大家恐怕早已心知肚明:1、获取使用价值的手段,2、获得产品所花费的成本之一即劳动成本。
              至于作为目的存在的使用价值本身及其能够满足主体需求的价值,则与劳动完全无关。而西瓜和西红柿之所以成为使用价值,则取决于两个因素:1、主体自身本能产生的对水果的需要,2、西瓜和西红柿自身天然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的水果需求的性质。两者缺一不可:没有需要,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使用价值,而没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当然也不会有使用价值。所以,这是一种不同于所有传统历史的一元使用价值观的全新价值观——需求与对象辩证统一的二元价值观,即辩证需求价值理论。传统价值理论中的交换价值或价值概念,在这里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实事求是的使用价值的获取难度!其相对于作为交换单位“元”的商品的单位获取难度而言的比值,就是商品的价格。所以,辩证需求价值理论中,只有使用价值及其获取难易度,不需要也没有交换价值的概念。到这里再问劳动与获取难度即原来的价值或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吧?即劳动作为获取手段,劳动量作为实现获取的代价或成本,当然是决定获取难度(交换价值)大小的因素之一。
              另外由于供给量G与需求量Q的可变性,供不应求自然获取难度增大,反之减小,所以供求关系Q/G当然也是影响与决定获取难度的因素之一。所以,作为目的的使用价值的获取难度或价格J之大小不仅取决于对象的获取成本C,同时与需求Q成正比,与供给G成反比!即:J=C*Q/G!这也就是商品的获取难度比例计算公式。
              以上就是辩证需求价值理论的入门介绍。相对于传统的所谓三大错误价值理论,是否简洁而又实事求是、通俗易懂吧?从中不难看出,使用价值乃是源于主体的本能需要与客体性质的二元对象,与劳动完全无关!而劳动,作为获得使用价值的手段与付出代价,则构成了获得使用价值的成本。所以说,是需求创造了价值(使用价值),而劳动则创造了构成获取难度的获取成本。且劳动产品一旦完成,劳动成本就物化其中成为历史,永不改变消失,除非产品消亡。
              现在回到题目上。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吧?是价值(使用价值)创造了劳动!
              因为正是西瓜等使用价值的存在和需要,引起了种植它们的需求,而后人类才通过不断加深的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学会与掌握了种植它们的技术能力,这才产生了种植西瓜们的劳动!所以,使用价值是目的,劳动生产是手段!没有目的,当然无从谈起实现目的的手段。过分夸大劳动的作用,甚至认为劳动创造了价值,那当真是脑袋里装满浆糊的糊涂虫一个了吧?!
              现在再回头看看老马的剩余价值与资本论,其目光短浅,无限夸大劳动的作用,并由此错误进一步杜撰出了剩余价值而忽悠了全世界,使得资本论成为典型的伪科学,这个性质和结论,可谓是已经一目了然了吧?当然,除了劳动和剩余价值理论,其它价值理论如边际效用价值论、供求均衡价值论等,也都是不知交换价值的本质其实就是商品获取难度,从而认识不到位、结论南辕北辙的错误理论。
              实际上,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可实证交换价值源于获取难度的结论无可辩驳:
              主体对空气既有需求而空气又是无处不在的客体,所以空气是需求与对象的统一体,从而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就因为地球表面空气无处不在,主体可以随意获取它,从而没有获取难度,不需要付出获取成本,所以空气不需要交换而不能成为商品。即空气没有获取难度或曰没有获取成本,从而想要就有,不需要交换,或曰:交换价值=0,但空气仍是使用价值,属于价值概念范畴。这也说明把一般性的价值概念等同于个别的交换价值概念,是多么错误的做法——混淆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导致概念混乱。如同把白马叫做马,那黑马、红马等其它颜色的马就不是马了一样。


            IP属地:北京7楼2020-04-19 09:58
            收起回复
                经济学,原本就是消费主体在社会中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的学问,简单易懂吧?都是被西方那些从配第的劳动价值开始的学究给搞复杂化、谬论化了。
                人必须吃饭维持生命,而饭不象空气想要就有,有获取难度,这多简单的事实?想吃水果,咋办?手段多的是:1.可以自己种果树,2.可以交换,3.可以寻采野生果,4.可以抢劫偷窃,5.可以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如此等等,凭什么劳动生产就成了唯一手断了呢?符合客观实际吗?假如真若此,天生天养的低等动物怎么诞生?因为它们不会劳动,只会寻采天然食物啊。
                所以,这也就是老马犯错误的根源:过分夸大了劳动的作用,使得必须劳动成为首要因素!结果生物都没法诞生了,因为生命没法起源了!除非上帝劳动!再拿他的劳动产品哺育生物。


              IP属地:北京8楼2020-04-20 16:21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9楼2021-01-20 03:5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有人贴出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章内容,很有心,也很好,因为他也贴出了老马犯错误的铁证:“物具有有用性,这个有用性使物具有使用价值。它的这种有用性是由商品的属性决定的。”——因而按老马的错觉,物不变,属性不变,有用性从而使用价值就不变。但这不符合实际。因为物有没有用,首先取决于主体需求。物没变,需求变没了,则物的有用性就变成了无用了,物就不再是使用价值。而正是这一点错误认识,让资本论变成了谬论。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21-01-20 04:00
                  回复
                    这也是本人上述著作“论需求”批判老马政经学的切入点。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21-01-20 04:01
                    回复
                      天然生产与婴儿期人类,人工生产与成年期人类,高级天然生产与太空移民时代人类,……小新:马注意三个组成部分乃有机整体,三部分全错,当然也有对的地方但错是主流。我的对应理论:层次本体论哲学,唯人史观,辩证需求价值理论,社会福利注意。也是整体。我的视野是人类诞生到走向太空,比老马宽阔的多。人工生产阶段不过是其中一个过渡阶段:从不可控原始天然生产,过渡到可控的全自动化高级天然生产,估计几千年时间,整体看不过一瞬。老马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第一要素,本身就是目光短浅的错误认识。唯有需求,与人类共存亡,是人类自身的生理技能,不是观念。人工劳动,作为人类获去生活资料的手段,只是短期有用。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21-01-22 12:51
                      收起回复
                        中国人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自己的思想理论,靠老马的谬论,只能走上邪路。比如中国革命胜利靠毛思想,王明的马注意失败了。建国后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失败了,成功的是中国特色思想。就象一个人,用自己的头脑立身,别人的思想则只能借鉴。毕竟环境条件各不相同,淮南为橘淮北为栀。
                        收起回复来自手机贴吧删除20楼2021-01-22 12:00
                        从宇宙起源论起的《五千言》,是比西方哲学先进完善的多的中国哲学体系,必须回归老祖宗,扬弃西方哲学,才是中国立足世界的本钱。老马的错误学说,早已被其民族抛弃,马阵营也已土崩瓦解,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陪其殉葬吧?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21-01-22 12:52
                        回复
                          美国川普们对中国的打压和制裁就是活证据,充分证明没有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自主产品,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巅,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中国自己的思想理论,指导自己前进发展,乃是中国立足于世界之巅的先决条件。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21-01-22 12:53
                          回复
                            华为为什么能世界领先?就是因为它的独立自主研发,无人区才能独领风骚。否则,还得跟在高通后面爬行。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21-01-22 13:1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有人说,马主义已成宗教,没有对错,只有信仰!但作为宗教而言,马教也必须扬弃。因为表面上它维护劳动者权益,实际上谬论贻误人类,造成人类内部的阶级斗争内耗,这一点与中国的孔孟之道保皇防止劳动者犯上作乱恰好是两个极端——马支持犯上作乱,造反有理;儒术欺骗民众防止犯上作乱。其实两者都不是什么好鸟,都是谬论。人类真正需要的真理,乃是认识自然基础上的改造世界,和谐进化。如五千言所言:道法自然。而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社会内部争夺统治权阶级斗争造反与保皇内耗。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1-01-24 06: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