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需 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论》等)批判]
(又名:辩证需求价值理论--人本政治经济学原理)
亦 文
[yi_wen@yeah.net]
[http://yi_wen.mycool.net]
(注意,可通过浏览器“查看”中的“文字大小”调节字体以便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目 录
前 言
一、唯心主义的优缺点
二、马克思所谓“两个伟大发现”的错误本质
三、兼收并蓄、求实创新乃中华民族高速发展前进的唯一捷径
第一章 商品的起源
一、交换的本质
二、人的本质
三、生活循环节
四、需求的形态与结构
1、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
2、抽象需求和具体需求
五、马克思对于需求的错误认识
1、知觉创造需要论
2、生产中心论
3、需求的根本特性
4、源动力原理
六、消费主体交换目的和行为的产生过程
1、一般需求与货币
2、抽象需求到具体需求的转化
七、消费主体获得具体需求对象的方式
1、原始生活资料公有制下的各得所需方式
2、唯物史观成为伪科学的客观根源
3、生活资料的三大来源
4、生活资料私有制和商品、商品经济制度的产生
第二章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来源问题
一、马克思的错误使用价值观
1、物品有用性的可变性和使用价值的定义
2、商品不等于使用价值
二、商品的来源问题
1、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全面走向伪科学的关键一步
2、商品的四种来源
第三章 商品交换和交换价值问题
一、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
二、交换价值的本质
1、交换价值的定义
2、马克思对于交换价值的错误认识
三、交换价值的特性和商品交换悖论
四、劳动价值理论的致命伤
五、价值和价值量
1、操纵商品交换的第三者--间接需求
2、具体需求对象的灵魂--人类需求
3、商品的灵魂
4、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的质与量
5、商品的等价交换规律
6、货币和商品交换的本质
7、价值和价值量的本质
a、价值和价值量的定义
b、价值的结构、形态与作用
8、商品价值和价值量的特性与测算
a、商品价值和价值量的定义
b、商品价值量的测算方法
第四章 商品的价值量与价格问题
一、决定商品交换比值B(商品价值量)的两个根本因素
二、商品总供给量G与交换比值B的反比关系
三、商品总需求量Q与交换比值B的正比关系
1、商品的用处大小及其作用
2、商品品质的优劣之分
3、商品的市场总需求量Q
四、商品的价值量、价格、成本之间的关系,商品价值量或价格公式
五、计划经济制度的致命弊病
六、商品的社会平均成本
七、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贬值的必然性
第五章 价值的可变性和价值保障机制问题
一、价值的可变性
二、自然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三、讨价还价调节机制的作用和商品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四、劳动价值理论的不治之症
五、计划经济制度的先天不足
六、马克思对于商品价格的错误认识
第六章 物品的获得成本问题
一、天然产品的成本--零成本
二、人工劳动产品的生产成本
三、机会成本
四、交换成本和风险成本
五、寄生成本
六、劳动、成本、价值之间的本质区别和相互关系
七、由商品价值量公式解析劳动、成本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利润和剩余价值问题
一、货币的优越性
二、利润的源泉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推论
2、价值保障机制对产品价值和利润的影响
3、投资主体或资本家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4、商品利润的来源与结构
a、利润不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产物
b、资本家的决策劳动对于利润的主要贡献
c、人工生产劳动的作用
d、决策劳动力与可变资本的关系
e、决策劳动和生产劳动对于利润的具体影响
f、供求平衡条件下的商品利润问题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错误根源
第八章 人口和劳动力问题
一、资源与人口不相容规律
二、地租的起源与本质
1、土地的获得成本
2、地租是作为支付手段的商品之一
3、土地出租和承租的客观必然性
三、劳动力的价值问题
1、资源与人口不相容规律对于劳动力价值的影响
2、生产自动化发展规律对于劳动力价值的影响
a、商品经济制度的先天性缺陷或暗藏杀机
b、自动化无人生产--高级天然生产的历史必然性
c、商品经济制度及其市场调节机制的局限性
c.1、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私有化的客观必然性
c.2、资本家是市场调节的对象和主体
c.3、按资分配方式的先天不足
c.4、劳动力相对总量过剩和产品相对过剩危机
c.5、按必需分配方式的优点与作用
c.6、社会福利主义经济制度
第九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错误本质
一、虚构的“劳动的社会化和劳动的物质资料的集中”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历史必然性
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的客观根源
四、资本家阶级不是剥削者阶级
附录:
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有没有决策和剥削?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论》等)批判]
(又名:辩证需求价值理论--人本政治经济学原理)
亦 文
[yi_wen@yeah.net]
[http://yi_wen.mycool.net]
(注意,可通过浏览器“查看”中的“文字大小”调节字体以便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目 录
前 言
一、唯心主义的优缺点
二、马克思所谓“两个伟大发现”的错误本质
三、兼收并蓄、求实创新乃中华民族高速发展前进的唯一捷径
第一章 商品的起源
一、交换的本质
二、人的本质
三、生活循环节
四、需求的形态与结构
1、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
2、抽象需求和具体需求
五、马克思对于需求的错误认识
1、知觉创造需要论
2、生产中心论
3、需求的根本特性
4、源动力原理
六、消费主体交换目的和行为的产生过程
1、一般需求与货币
2、抽象需求到具体需求的转化
七、消费主体获得具体需求对象的方式
1、原始生活资料公有制下的各得所需方式
2、唯物史观成为伪科学的客观根源
3、生活资料的三大来源
4、生活资料私有制和商品、商品经济制度的产生
第二章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来源问题
一、马克思的错误使用价值观
1、物品有用性的可变性和使用价值的定义
2、商品不等于使用价值
二、商品的来源问题
1、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全面走向伪科学的关键一步
2、商品的四种来源
第三章 商品交换和交换价值问题
一、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
二、交换价值的本质
1、交换价值的定义
2、马克思对于交换价值的错误认识
三、交换价值的特性和商品交换悖论
四、劳动价值理论的致命伤
五、价值和价值量
1、操纵商品交换的第三者--间接需求
2、具体需求对象的灵魂--人类需求
3、商品的灵魂
4、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的质与量
5、商品的等价交换规律
6、货币和商品交换的本质
7、价值和价值量的本质
a、价值和价值量的定义
b、价值的结构、形态与作用
8、商品价值和价值量的特性与测算
a、商品价值和价值量的定义
b、商品价值量的测算方法
第四章 商品的价值量与价格问题
一、决定商品交换比值B(商品价值量)的两个根本因素
二、商品总供给量G与交换比值B的反比关系
三、商品总需求量Q与交换比值B的正比关系
1、商品的用处大小及其作用
2、商品品质的优劣之分
3、商品的市场总需求量Q
四、商品的价值量、价格、成本之间的关系,商品价值量或价格公式
五、计划经济制度的致命弊病
六、商品的社会平均成本
七、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贬值的必然性
第五章 价值的可变性和价值保障机制问题
一、价值的可变性
二、自然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三、讨价还价调节机制的作用和商品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四、劳动价值理论的不治之症
五、计划经济制度的先天不足
六、马克思对于商品价格的错误认识
第六章 物品的获得成本问题
一、天然产品的成本--零成本
二、人工劳动产品的生产成本
三、机会成本
四、交换成本和风险成本
五、寄生成本
六、劳动、成本、价值之间的本质区别和相互关系
七、由商品价值量公式解析劳动、成本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利润和剩余价值问题
一、货币的优越性
二、利润的源泉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推论
2、价值保障机制对产品价值和利润的影响
3、投资主体或资本家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4、商品利润的来源与结构
a、利润不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产物
b、资本家的决策劳动对于利润的主要贡献
c、人工生产劳动的作用
d、决策劳动力与可变资本的关系
e、决策劳动和生产劳动对于利润的具体影响
f、供求平衡条件下的商品利润问题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错误根源
第八章 人口和劳动力问题
一、资源与人口不相容规律
二、地租的起源与本质
1、土地的获得成本
2、地租是作为支付手段的商品之一
3、土地出租和承租的客观必然性
三、劳动力的价值问题
1、资源与人口不相容规律对于劳动力价值的影响
2、生产自动化发展规律对于劳动力价值的影响
a、商品经济制度的先天性缺陷或暗藏杀机
b、自动化无人生产--高级天然生产的历史必然性
c、商品经济制度及其市场调节机制的局限性
c.1、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私有化的客观必然性
c.2、资本家是市场调节的对象和主体
c.3、按资分配方式的先天不足
c.4、劳动力相对总量过剩和产品相对过剩危机
c.5、按必需分配方式的优点与作用
c.6、社会福利主义经济制度
第九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错误本质
一、虚构的“劳动的社会化和劳动的物质资料的集中”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历史必然性
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的客观根源
四、资本家阶级不是剥削者阶级
附录:
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有没有决策和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