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家族吧 关注:317贴子:1,367
  • 13回复贴,共1

杜氏家谱

收藏回复

  • 221.229.249.*

杜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以国为氏,始祖杜伯。 
黄帝姓姬,其后,他的25个儿子又形成14个姓氏。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市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为姓。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帝”都有称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县)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 
姬姓(或祁姓)尧的氏族部落在迁徙中不断发展,活动范围不出今河南、山东、河北及山西。其部落中有不少氏族,活动地域亦较多,地名随族迁移,形成河北“唐”地名,山西的“唐城”、“北唐”、“南唐”、“西唐”、“东唐”,以及山东的“陶”地、山西的“陶城”等。他被众部落首领推举为“帝”后,定都于平阳 (今山西临汾市)。帝尧聪明通达,善于团结天下各部落,又带领百姓从事原始农业生产,从事制陶器和货物交换,掌握天气变化和春夏秋冬时令,又不误农时地劝民播种、收割,使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合和万国”。帝尧又信任和重用华夏、东夷的部落首领,带领百姓导河治洪水,平水土,威望大增,被尊为“文祖”。正因为如此,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后,禹王又封帝尧的后裔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20里的故唐城),称唐国。徐才宗《国都城记》说:“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有晋水。”禹初都于今山西临汾市,不久,又迁都于今山西夏县,再迁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他封尧的后裔于晋南,一是说明对帝尧的尊奉,二是说明对尧、舜故都地区的重视。“晋南有汾水,尧舜禹为都”,就反映了晋南在古代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姬姓唐国传到夏朝中期后衰落,余民中的一支渡过黄河,定居于今河南鲁山县的刘村,更姓刘氏。其后,刘氏人又建立弱小的刘国。刘国贵族刘累被夏王孔甲(都于今河南偃师市二里头)任命为驯养龙的官员。因他曾从师于豢龙氏,故孔甲封刘累为“御龙氏”。龙本是炎黄以来华夏族的图腾崇拜物,被崇奉为“神龙”,神圣不可侵犯。但孔甲昏暴,却以死去的雌龙(母龙)肉食之,味美无穷。他又令刘累另外寻找雌龙驯养,供其食用,刘累知难以找到,必被孔甲处死,便悄悄逃回刘国。夏王孔甲怒,灭其祖先的姬姓唐国,余众四散,一支余众乘夏末之乱,在今山西太原复建立弱小的北唐国,以与翼城故唐国相区别。 
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王朝后,都于西亳(音博B。,今河南偃师)。鲁山的刘国(刘累后裔)、太原的北唐国及翼城等地的姬姓唐民,因仇视夏王朝,所以在成汤灭夏时,均纷纷归服于成汤。史书记载,夏王桀被商军打败后退守于鸣条(今山西夏县故夏邑城),商军追击并包围了夏墟,故唐国余众做内应,助商汤军攻克夏墟,囚禁夏王桀,立下功劳。因而商王汤又恢复了在今山西翼城西的姬姓唐国,称“南唐”。商王汤又灭亲夏王室的韦(亦称豕韦,彭祖后裔)国,封刘累的后裔于韦,恢复其祖姓姬或祁,仍称韦(或豕韦)国(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50里废滑城,今名妹村)。 
韦国、南唐、北唐忠于商王室,关系密切。尤其是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市)而更名殷朝后,晋南成为殷的王畿地,与唐国的关系更为密切。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殷王去唐国田猎的记载,还有唐国奉殷王命讨伐邻近的长人国、苦方国等记载。专家们认为这个唐国指的是“北唐国”,当时国力比较强盛,南唐国则比较弱小。殷王武丁时,迁封韦国国君刘(姬)贡于夏墟(今山西夏县),称唐国(西唐),封其子于韦(豕韦),成为子姓韦国。这样一来,商代时山西地区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个姬(或祁)姓唐国,国君均为帝尧的后裔。 
周成王时,亲商的西唐国暗中参与纣王之子武庚的叛乱,被周公旦大军征服,强迁于周朝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的镐京村)东南的杜村(今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南),封其弟姬虞于唐 (今山西夏县),称唐叔虞,国号仍为唐,后改称晋国。 



1楼2009-10-31 14:50回复
    • 221.229.249.*

    杜村的得名,是因姜姓炎帝裔支族后土部落曾居于此,其图腾崇拜为杜树(古称甘棠树,今称野刺梨),遂将居地称“杜”。唐国迁于杜地时,国君为姬(刘或祁)晖,依附于周,更国名为杜国。姬晖娶王氏女为妻,生子姬智。姬智妻魏氏生子姬皙,晳妻金氏生子姬贯。贯妻熊氏生子姬行义,行义妻姜氏生子姬知。知妻魏氏生子姬鼎方,鼎方妻戎氏生子姬聪,聪妻曾氏生子姬伯。伯为杜国国君后,称杜伯国(非西周的伯爵国),人口已较多,经济有所发展,国力已较强盛,成为周王朝的亲近国。于是,周宣王召杜伯人王室做官,封为“伯”爵。这就是《汉书·高祖本纪·赞》记载晋国大夫范宣子所说“祖自虞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的发展史。唐代史学家颜师古对这段话注释说:“唐、杜,二国也。殷末,豕韦氏徙于唐。周成王灭唐,迁至于杜,为杜伯。”周宣王一行巡视杜国时,就住在杜伯家,还令工匠铸铜礼器相赠送,关系相当密切。 
    周宣王时,唐杜国君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周宣王有个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设法去引诱他。杜伯是个正直的人,拒绝了女鸠的勾引,女鸠恼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负她。周宣王轻信了女鸠的话,就把杜伯抓起来处死。杜伯被屈杀死,他的子孙大都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裔族便以国为氏,称杜氏。春秋初年被秦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西汉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宣帝筑陵于此,改名杜陵。据有关史料所证,杜陵杜氏具体世居地应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唐时便在此地设置杜曲一地名。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地名,后世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史称杜姓正宗,为杜氏家族主要组成部分。 
    二、相传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 
    三、出自他族改姓。 
    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族人,后汉化改革时改汉字单姓杜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 
    明代丹徒(今江苏镇江)人陆堇,清末杭州人戴杜衡,民国广东大浦县人曹传美(改名杜埃)、河北饶阳人王润象(改名杜澎)、湖南宁乡人戴杜波(改名杜波)等。因他们的子孙仍以原姓氏为姓。
    介绍文件
    杜姓迁徙史 
    杜姓迁徙史 
    春秋后期,鲁国公室的大权已被季孙、叔孙、孟孙三贵族所控制,三家各立一军。杜泄就是在鲁昭公时期(公元前541—前510年)被叔孙豹聘为家臣的,时年约20多岁。鲁定公时期(公元前 509—前495年),季平子的势力已强于叔孙、孟孙两家,独掌了大权。不巧,叔孙豹在这时病逝,季平子下令,不准以卿士身分安葬。杜泄等家臣怒,认为三家均为卿士,欺人太甚。他们不仅以卿士礼仪安葬叔孙豹,而且还以周王赏赐的宝器辂车随葬。季平子闻报,大怒,想要尽捕杀叔孙豹的家臣,杜泄惧,携家人偷跑出鲁国,去郢(今湖北江陵市)投靠楚昭王 (公元前515—前489年),以避杀身灭门之祸,因而得到楚国的保护。 
    2.杜赫由郢迁南阳 
    杜泄一家迁居郢后,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任他为朝官,其子杜绰就生于惠王时期。他去世后,至楚声王时期(公元前407—前402年),任杜绰为大夫,其子杜段就生于声王时。楚悼王时期(公元前401—前381年),杜段成为以才学著名的青年。楚肃王时期(公元前380—前370年),杜段30余岁,另有弟杜挚,西人秦。楚宣王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杜绰去世,杜段袭父职任楚大夫。时其弟杜挚被秦孝公 (公前361—前337年)任为朝臣,在商鞅变法中持反对态度。至楚怀王末年(公元前299年),杜段一直任楚大夫。 
    楚顷襄王时期(公元前298—前263年),杜段去世,其子杜赫以文武双全、善于指挥军事闻名。他因叔父杜挚曾任秦国大臣,对秦国的不断强大十分向往,于是便投靠了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前251年)。他因在昭襄王的统一战争中屡建奇功,被拜为大将军,封于南阳衍邑(今河南南阳市),于是称“杜衍”。杜赫有子数人,知名的有杜秉等。秦庄襄王时期(公元前249—前246年),杜赫去世,其子杜秉被任为官吏。 
    


    2楼2009-10-31 14:50
    回复
      • 221.229.249.*
       
      附:茂陵杜赫后裔世系表 
      杜邺(赫后裔)——杜林——林乔 
      杜得臣、杜秉(赫后裔,居衍邑)—杜札(秉之子)——杜周(札之子,迁居茂陵)——杜延寿、杜延考(周之子,居茂陵)、杜延年(迁居杜陵)——延寿或延考后裔杜保——杜保后裔杜廪 
      (3)杜延年迁居杜陵 
      杜周的小儿子延年,博通经史,明律令,但性格和为人与其父、两位兄长不同,断案公允,执法严明,不滥杀无辜,受到朝野称赞,累迁官为御史大夫,封为建平侯,迁居汉宣帝的杜陵邑(宣帝的杜陵在今陕西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南,杜陵邑在今长安县樊川的杜曲镇)。从此,杜曲成为杜姓宗族的大本营。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杜姓家谱文献目录 
      杜姓家谱文献目录 
      (1)杜氏宗谱 
      《杜氏宗谱》一卷(抄本),今藏于四川仪陇县。 
      《杜氏家谱》三卷。 
      《杜氏宗谱》三卷,民国时期人杜天麒等修。 
      (2)天津杜姓家谱 
      民国时期人杜涵编修《天津武清杜氏家谱》。 
      (3)江苏杜姓家谱 
      清代杜绍彩、杜寿庚修《江苏常州杜氏宗谱》十二卷。清代杜文林等修《江左镇杜氏家谱》二部。 
      (4)京兆杜姓家谱明代杜应成编著《京兆杜氏宗谱》一卷。 
      (5)浙江杜姓家谱 
      浙江鄞县《鄞邑管江杜氏宗谱》八卷。 
      民国时期人杜增源重修浙江象山《丹城杜氏家谱》一卷。 
      清代杜云、杜蕉亭重修《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家谱》六卷;清代杜耀川修,杜锡泰、杜增荣重修《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清代杜其兰、杜国枢等修《山阴杜氏宗谱》八卷;清代杜汝蓝、杜世思重修浙江嵊县《剡北杜氏宗谱》十卷;浙江东阳《岘西杜氏宗谱》多卷;浙江衢县《铜峰杜氏家乘》一部;民国时期人杜持主修浙江青田县《晋昌郡杜氏宗谱》六卷。 
      (6)江西杜姓家谱江西南昌《金堂杜氏宗谱》多卷。 
      (7)山东杜姓家谱清代杜银汉等修山东滨县《滨州杜氏家乘》一部。 
      (8)湖北杜姓家谱 
      湖北《杜氏宗谱》十八卷。 
      清代杜利川等修《江夏杜氏宗谱》十八卷、卷首一卷。 
      民国时期人杜维珩修《黄冈杜氏宗谱》多卷、卷首三卷;民国时期人杜超铨修《黄冈杜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时期人杜良信续修《黄冈杜氏宗谱》三十八卷;民国时期人杜良俊、杜家庆等四次重修《黄冈杜氏族谱》二十四卷、卷首四卷。(9)湖南杜姓家谱 
      湖南平江《录存杜氏家谱》一卷、《录存杜姓家谱》一部、《杜氏四修族谱》二卷及卷首二卷(民国时期人杜远献、杜家方编写)。 
      湖南宁乡县《沩宁杜氏六支谱》七卷、卷首一卷,民国时期人杜光炽等修撰。 
      (10)广东杜姓家谱清代杜汝濂重修广州《城南杜氏家谱》一部。清代杜倬重修广东番禺《江都杜氏家谱》一部。 
      (11)其他地区杜姓家谱清代杜鸣岐等修《玺泾杜氏宗谱》十四卷、卷首二卷清代杜继瑗、杜世永编纂《冀镇杜氏族谱》四卷。清代杜(王景)辑《仙源杜氏实录》四卷。民国时期人杜祥根等修《青(日易)杜氏续修世谱》十卷。 


      4楼2009-10-31 14:50
      回复


        禁言 |7楼2011-06-13 19:19
        回复
          我是陕北杜氏族人,我知道的字辈是:登、林、光、玉,后面的字辈真在排列。
          ( 望族人常来常往,多多联系!把杜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


          禁言 |9楼2012-04-06 20:00
          收起回复
            加油啊啊啊啊啊啊啊~~~~~~~~~~~~~~~~~~~~~~~~~!


            禁言 |10楼2012-04-06 20:01
            回复
              1798072355


              禁言 |11楼2012-04-06 20:04
              回复
                上面的是我的QQ号


                禁言 |12楼2012-04-06 20:05
                回复
                  没有族谱了


                  禁言 |13楼2012-07-04 11:49
                  回复
                    杜氏家族微信群ds12380拉您进去


                    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15楼2017-10-21 18:41
                    回复
                      我们贵州思南的杜氏家族是明朝嘉庆46年几搬迁,终于到了思南县香坝镇的麻匡坝村。现在居住在这里的有六是多家,生活了22代人。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些记载残缺不全,希望杜氏家族的人帮助!


                      来自手机贴吧禁言 |16楼2018-04-06 09: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