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参见陈世骧《中国的抒情传统》, 收入《陈世骧文存》,台湾志文出版社19 72 年版。高友工《中国抒情美学》,收人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又高氏在《文学研究的美学问题:美感经验的定义与结构》(载台湾《中外文学》第七卷第12 期 197 9 年5 月) 一文中,对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已经有所论述。此后,有不少专著对这一问题加以阐发,特出者如张淑香《抒情传统的省思与探索》,台湾大安出版社19 92 年版。萧驰《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版。
②我在台湾演讲时,美国耶鲁大学的孙康宜教授为我主持,她说听到我讲的题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找到了知音”,因为她在耶鲁大学开一门课,名称就是“lyrical criticism”(抒情的批评)。可惜没有见到她在这方面的论述,不知与我所讲有何异同。
③鲁效阳译,载《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号,第2 57 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 84 年版。
④参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体用”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 78 年版。
⑤此四字通行本中无,杨树达《释诗》据《韵会》引《说文》补。收入《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中华书局19 83 年版。
⑥参见陈世骧《中国诗字之原始观念试论》, 收入《陈世骧文存》;周策纵撰、程章灿译《“诗” 字古义考》,载《古典文献研究)》( 19 91—19 92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⑦吴林伯《<文心雕龙> 字义疏证》“情志”条对此有详赡之说明,可参看。武汉大学出版社19 94 年版。
⑧明崇祯刊本《吴骚合编》卷首。
⑨程师千帆《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张伯伟编《程千帆诗论选集》,第2 01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 0 年版。
⑩同上注,第2 02 页。
⑪《张苍水集》第一编第3-4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⑫关于这一问题, 钱锺书《诗可以怨》中有详述, 收入《七缀集》可参看。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 5 年版。
⑬徐复观《传统文学思想中诗的个性与社会性问题》, 收人其《中国文学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 82 年五版。
⑭参见张伯伟、曹虹《李义山诗的心态》 第九节“从‘无端’二字看义山诗的心态”,原载《唐代文学论丛》第六辑,收入张伯伟《中国诗学研究》。辽海出版社2 0 0 0年版。
⑮参见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内篇第一章第一节“从儒家人性论看孟子‘以意逆志’的提出”,第3-19页。中华书局2002 年版。
⑯《春秋左传注》,第三册,第1161页。中华书局1981 年版。
⑰《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和司马迁”,《鲁迅全集》第九册,第420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⑱“清歌”的另一解释是清妙歌声。《文选》卷三十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 魏太子》云:“急弦动飞听,清歌拂梁尘。”李周翰注云:“清歌言清妙歌声 动于梁上尘也。”古人以悲音为美,而“清妙歌声”往往是悲音,故王粲云“曲度清且悲”(《公诗》),潘岳云“箫管清且悲”(《金谷集作诗》), 陆机云“惠音清且悲”(《拟古诗》)。张万起编《世说新语词典》释“清歌”为“挽歌”(第2 51 页),似不确。商务印书馆199 3 年版。
⑲由文生情进而产生文学作品,这在文学史上很早就出现,《楚辞》即为代表。王逸《楚辞章句· 九辩序》云:“刘向、王褒之徒,咸悲其(指屈原) 文,依而作词,故号为《楚词》。” 陆云《九愍序》曰:“自屈原放逐,而《离骚》之辞兴。自今及古,文雅之士,莫不以其情而翫其辞而表意焉。”但直到王济总结出“情生于文”的概念后,后人才总结出一条创作原则。王昌龄《诗格》云:“凡作诗之人,皆自抄古今诗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兴若不来,即须看随身卷子,以发兴也。”
⑳虽然从总的来看,这种声音在中国传统文艺批评中显得较为强烈,但在西方文学批评传统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如十九世纪风行一时的“印象主义批评”(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 就强调艺术家自己是唯一合格的批评家。参见W. K. Wimsatt Jr. & Cleanth Brooks, Literary Criticism :A Short History, PP.475-498. New York, 1969。又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庞德 ( Ezra Pound )在其《几条禁令》(A few don’ts) 中指出:“不必理会那些自己从未写过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的人的评论。试想在古希腊诗人、戏剧家的实际作品和希腊一罗马语法学家的理论之间的差异,后者是编造出来以解释其规则的。”见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P.60. Edited by David Lodge. Longman,1972。
㉑潘运告编著《张怀瓘书论》,第97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 97 年版。
㉒参见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内篇第三章“意象批评论”。
㉓关于论诗诗的详细情况,参见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外篇第四章“论诗诗论”。
㉔Concepts of Criticism, P.4.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3。
㉕郭绍虞《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序》,第3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 78 年版。
㉖杨伦《杜诗镜铨》卷九,第398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㉗赵次公语, 见《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 第23 页。
㉘刘辰翁语, 同上注。
㉙《六臣注文选》卷四十七,第8 83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 年版。
㉚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六注云:“公疏救房琯,至于一跌不起,故日‘历块误一厥’。”第4 93 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㉛例如,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一书导论中,曾概括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把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研究列为一表,其中就将文学批评区分为“理论批评” 和“实际批评” 两类。杜国清译,第2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 6 年版。
㉜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指出:“ 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 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周金环、马钟元译,滕守尧校,第4 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年版。
㉝《两点论——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漫谈,收人张伯伟编《桑榆忆往》。《程千帆全集》第15 卷,第179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 000年版。
㉞《答人问治诗》,见张伯伟编《程千帆诗论选集》,第18 页。
㉟川本皓嗣《开胃抑或倒胃:东方视角下的文学理论》(“ Orectic or Anorectic:Literary Theory from an Eastern Perspective”),秋叶摘译,载汪介之、唐建清主编《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第19 页。译林出版社20 0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