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阵没来吧里了,按计划最近就一直在练各体千字文,尤其是草书版本的,以前一直没有练过小草千字文,所以在练瘦金体大草千字文时总有点吃力,主要就是很多字的草书写法不熟,所以这次找了个文征明的小草千字文临临,感觉效果非常不错,文的小草写得很规矩,也很精美,跟瘦金体大草能实现完美的无缝链接,强烈推荐:

尝试着又写了两张瘦金体大草的,点画比较粗糙,主要也是写得太少不熟练吧,另外手里的这支笔有点秃了,写在毛边纸上就比较燥:

赵佶的这个大草版本,里面漏字什么的小问题挺多的,比如上面这张补了个小字“主”,而下面这张把“漆书壁经”写成了“经壁”,还漏了“路侠槐卿”的"槐"字,恰恰证明其是在头脑里背着千字文一气呵成写下来的,瑕不掩瑜吧:

记得邱金生曾说,他学了20多年瘦金体后,才勉强临摹出一份瘦金体大草千字文,可见这份作品的难度之高。我现在也只是勉强能临出个三分样来吧,真要把这份千字文写熟写漂亮,还得下非常大的功夫。
这里稍微啰嗦几句有关学草书的问题,因为也有些朋友经常问能不能直接上手这种大草作品,看过我本帖上面内容的朋友肯定知道,我是不赞成此法的,像上面12楼的那位朋友学行草书用的就是这种办法,短期看只要肯下点功夫似乎能有不错的效果,能把一个帖临出比较像的效果来,但这只是从摹形的角度来说的,打个比方吧,这就像有些朋友凭着模仿发音来学外文歌一个道理,学几首问题不大,但数量一多肯定就难以招架了,而你每次学一首新歌,都要用这种非常累的方法,并且自己心里清楚,用此方法就算学会唱再多的外文歌,也是一点儿不懂那门外语的,那么从长远角度看,同样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精力,你还不如直接先把那门外语学好,之后要再学外文歌就易如反掌了(当然如果你的目标只是能短期学会唱好几国的外文歌,作为在大众面前表演的节目,那就不在我的论述之列了)。所以说我们学书法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前期有些所谓的捷径,其实只能短暂满足一下你的好奇心或者说是虚荣心,但对书法水平的积累提高却没什么实质上的意义。回到学草书的问题上来,你就会明白了,如果真要学会大草,最好先从小草开始(而之前最好有楷书行书的扎实基础),必须把每个字的写法弄明白,在此基础上再学会草书运笔的规律,最后才是临摹出比较漂亮的作品,这样才能说是真正学会了草书,这也跟学篆刻一个道理,你光学会怎么刻字是没什么意义的,真正的难点在于学好篆书,这恐怕得花上几年的时间才能有成效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