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修吧 关注:1,030贴子:3,126

《道德经》修道养生不传之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想借贵吧宝地大概的说一下,两千多年以来《道德经》中修道养生中的不传之秘。
1.我发帖的原因。一是揭开道德经修练的奥秘,供有缘人参考;二是借助贵吧这块宝地,传承修炼功法,完成这个心愿,同时发现有缘人。若各位同修心有所得,也可留言或者私信,对有缘者,我会无偿传授修练功法的。
2.道家的修行方式。如老子李耳一样,在红尘俗世中修炼是其常态,功名利禄有则取之,无则不强求,只要有所节制,与一般人是无甚么区别的,所以我门平时在俗世中最好能“隐”好;虽没有宗教戒律,但也是要守我门规。
3.修道的动机。修炼,并非为了得到什么特异现象或者功能,这些只不过是能量意念集中引起的一些脉象调理现象,有如水中捞月、梦里寻花而已,所以凡有此动机者,可以不必考虑入我门;修道的真正目的在于能强身健体、有福有寿,而且只有强壮的体魄,才能有好的造化。
4.《道德经》的版本。关于《道德经》以哪个版本为准、是否有错字的问题,我先统一回答一下:即使是世上只有一个版本的《道德经》,都不会影响每个研读者对其进行独立思考!因此,我也就不再详述此贴《道德经》的版本问题了。如不合诸位意见,请笑置之,我不会在此与各位争论。
5.释义的方式。我将会在面的贴子里对《道德经》进行解密,也就是在原文的前面加上“一问”,唤作“函谷对”来逐章讲解。其实很多古典、经书采用了密文或者引喻的方式处理,也就是说,这“一问”,实际上是解读《道德经》的“密钥”。至于这些经典加密的原因,就留给有兴趣的朋友自行去了解吧。


IP属地:广东1楼2020-04-09 22:37回复
    函谷对之一:(修道的)总论
    (密钥)尹喜问:
    我知道许多修道者都不能说清楚“道”究竟是什么,您能不能说得清楚呢?修道的最基本的方法究竟怎样呢?
    (原文)老子说: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⑪,众眇之门⑫。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⑪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⑫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道,是可以说的,但不是一般的平常说法,有些要靠自己去体会才行。要说清楚,就要给事情令名,令名也是可以的,但不是按平常的令名来理解。只是用平常的令名来比喻,来推理。
    我们先来把这个世界一分为二,分为“无”和“有”两种。“无”就是我们所不能感知的事物,我们以为没有,但实际是有很多的,这些可以令名归类为“无”。为什么先说“无”呢?是因为一切的事物都是从没有发展到有的,因此“万物”开始时都是“无”的状态,就连我们所能看到的天和地也都是从“无”开始的。
    “有”,就是我们所可以感知的一切事物,我将其令名为“有”,一种事物因为有了开头,就会衍生出很多有关联的事物来,所以说,“有”为万物之母,这里的“万物”是指能感知的。
    因此,我们常从“无欲”中,观察其妙处,常从“有欲”中,观察其变化。“无”和“有”都是从道中变化出来的,“同出一门”的,不过是我给了不同的令名罢了。“无”和“有”都有很多玄妙,需要我们细细的去体会领悟,如果你要修道,就要细细的体会和领悟这些玄妙,这是开启“道”的大门的钥匙。
    “道”的确是让人说不清楚的,只能靠个人自己领悟。几千年来,论述“道”的著作汗牛充栋,在我看来,越来越说不清楚了。但是老子说得比较清晰。他首先提出了一个总论,提出了两分法——就是把世界所有的存在归纳为“有”和“无”两种形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并且提出了修道的基本方法,就是:在寂静忘我(无欲)的状态中去领悟道和感知道的玄妙,在有逻辑思维(有欲)的状态下去分析道的变化和作用。这就是“道法自然”的解释之一。
    这一章节是修道的总论,看起来很平常,其实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我们的一切修练都应以此为基本。
    #散修#


    IP属地:广东2楼2020-04-09 22:38
    收起回复
      函谷对之二:功成不居,美恶相同。
      (密钥)尹喜问:
      我见到很多修练者都说自己修练得很好,有很多美好的体会,如气畅神足、能采气服气、泥丸发亮等等这是不是修道的好现象呢?表示得道了呢?
      (原文)老子答: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老子和尹喜在上一章谈了道的总论之后,并没有接下来谈修练的基础问题,而是直接进入到至少是“得气”的阶段。
      尹喜提出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普天下修道的人,都知道得气、通周天、有异能、结圣胎等,都以这些现象出现为美事。
      而此时,老子明确的反对说:其实这是不好的,是“恶”的。都以上述现象为善的,其实是不“善”啊!因为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只不过是形状的不同,高和下只不过是位置的不同,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真正修道的人,应该用无为的观点对待这些变化,用不言的体悟的方式施行对身体的统领,听任身体各部位器官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虽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功业。正由于不居功业,也就无所谓失去。
      我们修练的目的并不是把修练时的特异现象当作得意的美事善事,我们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得享天年,并且只有好的体魄,才有好的命运,当然,通过修练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和运的,这些我以后再谈。


      IP属地:广东3楼2020-04-09 22:38
      回复
        函谷对之三:结丹之美,无需执着。
        (密钥)尹喜问:
        凡修练的人,都以结丹为喜,以结丹为贵,且丹有不同颜色之分,红色,黄色、蓝色,都以蓝色为贵,又有婴儿之说,曰结圣胎,还有五色光环等不一而足,不知有何法门能达此境界呢?
        (原文)老子答: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注释]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大家都知道,凡是修练,不管是气功、修仙、修真等等,都有一个基础。在打基础的时候,我们所用的是有为之法,如使用一定的动作修练,如怎样去使用意念,这就会使我们人体的能量有所集中,于是出现了所谓“气感”,出现所谓的通任督二脉、出现结丹等等。这是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开头,就去行无为之法的话,那肯定是不行的;而同时,这也只是个基础开头,我们不应该一直执着去追求“气感”、“通任督”、“结丹”等等。
        有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我们人体的能量,要像社会改革开放一样,先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这只是一个牵引,并不是一直是这部分人富,而最终目的是要带着大家一起富才好的。所以,我们练到得气,通周天阶段后,不要老是想着往前走,老是想得气的事。
        而老子正是针对修练者,对这种刻意去体验结丹、运气、结胎、各种脉象等所谓的得道现象的行为作了回答。他认为修道的人,因为有这些情况就喜,没有就认为不好,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并且对此首次提出“弗为”即“无为”的观念。
        关于“无为”这一个观念,几千年来也一直有很多解析,这也是道家的一个代表性观念,但是什么是无为却众说纷纭。这里我主要说两点。
        第一,是指“无为”的修道。修道本身就是一种有为的活动,怎么会是无为呢?其实这里所谓的“无为”,就是要我们在修道过程中,一切要顺其自然,只要达到自然的境界就是“无为”,而不自然就是有为了。
        第二,就是指万物有阴阳。老子在函谷对之一里不是说阴阳,说的是“有”和“无”,人体也分为“有”和“无”,怎么区分呢?上为“有”、下为“无”,前为“有”、后为“无”,表为“有”,内为“无”...,所以“无为”也是一种“为”,只不过是在为“无”。因此,“虚其心”,上部“有”要放松;“实其腹”,下部“无”要充实。
        实际上,老子在《道德经》中经常把人体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国家,(赤剑子:其实像中医药理里面的“君臣辅佐”一样,也是借用到这种比喻,只是历朝历代很多的文人学者,为了其他的目的去研究《道德经》,却是只见喻体不识本体的,更有牵强附会者...我就不多说了,言尽至此吧)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国家,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是“民”,(赤剑子:当然意识除外,意识在有的经典古籍里,常常也是比喻成君主、圣人、圣僧等等)如果国家不崇尚丹、胎、光、气等的“难得之货”,那么“民”心就不会乱,那么身体就会平和。
        因此,我们在修练时,为“无”时,还要使“民”无知,就是让身体不知道自己在修练,这是很难的,但是只要坚持这个做法,慢慢的就能做到,所以有人说,无为即是有为,有为即是无为,是有道理的,而为无为,则无不治矣!我的这些表述,很多都词难达意,有缘者的确需要细心感悟才能有所心得。有些说法可能有违气功的通常做法和要求,信者自信,不信者大可不信,本人不会与之争论的。


        IP属地:广东4楼2020-04-09 22:38
        回复
          函谷对之四:道在万物之先
          (密钥)尹喜问:
          我们常说修道,但道是什么呢?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什么状态呢?
          (原文)老子答: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⑪。
          [注释]
          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兑(rui):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⑪象:似。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这是老子第一次对道的状态进行了描述,以后各章对道都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讲解或描述。实际上,道只可以意会,很难言传,因此,老子也表述得不是很清楚,只能从多个方面去形容描述。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通盅(chong),就是杯子,很大的杯子,形容器物虚空,这个杯子大到什么程度呢,把宇宙的一切都装进去也不会“盈”满出来。这是形容道的大。渊呵!似万物之宗。你朝这个杯子里望去,深不可测,好像万物都是从里面生发出来一样。不管多强的锐气棱角,到里面都没有了;不管有多纷扰的事物到里面都解开了;日、月、星辰的光芒到里面都“和”为一体,实际上,我们也看不太明白,只是若隐若现“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这句话有两种解释。
          一说是,道是谁家的孩子?我不知道,象是在天地没开始之前就有了。还有一说是,我们好象是站在外面看这个“杯子”,我是谁呢?我岂不是在天地之先?
          至于在修练中执哪一说?修练者可以自己体会。我在修练时有两种状态,在基础阶段是与道同体,就是溶到了“杯子”里,在某些阶段则是站在“杯子”之外,这是一种意境,一种放松身心的方法,这是与道同体的一种修练。要说清楚那要很长篇幅,这个在讲修练大法时再详解。


          IP属地:广东5楼2020-04-10 21:41
          回复
            函谷对之五:保持修练平常心。
            (密钥)尹喜问:
            我常听说,要采日月的精华,取天地的灵气来修道,所以要吸纳有用的好的精气为我所用,对于不好的浊气要排出来,对于恶性的气要尽量的避开。这样做对吗?
            (原文)老子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注释]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天地对万物并没有偏向,也不把万物区分好和坏,好和坏只是人的一种主观的看法,天地对万物都是一样的,正如圣人对百姓一样,不应该偏向某一特殊群体。在圣人和天地看来,所有的事物都象“刍狗”一样,所以,我们修炼也要是这样,不要存在选择性的念头。
            这里要说说“丹田”,“丹田”历来是修炼的人非常重视的一个部位,甚至老子都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个“中”如果说“点”的话,就是脐眼,说“面”的话就是整个下腹部也就是“丹田”了,丹田的确是非常重要的部位,为什么重要呢?因为这个部位就是“无”的核心部位,详细的论述容以后再述。因为我们的修炼是全身心的,不是只针对一点或一个地方,如只在某一点,就是偏颇,就是“贵难得之货”就是“尚贤”,所以不要存在好和恶的念头。
            实际上,我们人体就是天地,就是宇宙,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道家的核心理论基础。按照全息论的观点,我们的身体构造应是与宇宙全息的。
            这里简单的描述一下人的身体与宇宙的全息状态:人体为什么有四肢?全息论认为那是因为银河系就是四条臂;动物的血为什么是红色的?全息论认为那是因为地心的熔浆是红色的;人为什么要男女合体才能繁殖?全息论认为那是因为是太空星体撞击地球后才产生生命,合体和射精只是对这一现象的全息等等……。
            所以可以说,老子是全息论的发现者。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间之所以能容纳万物,是因为空虚。把天地之间比喻成一个大的风箱,风箱只有张开,空虚才能有用。不要主观地采气、吸纳等有作为的想法。当我们空虚时,实际上是得到很多,当我们主观的吸纳时,反而失去很多。当你觉得修炼的理论千千万万无可适从时,倒不如你什么也不想,守住中间(下丹田)即可。
            这里老子说的守中是不是有为呢?是不是在“尚贤”呢?是的,这也是一种“有为”和 “尚贤”,因为有为和尚贤是修练的基础阶段,老子说,如果你乱修练、无可适从的话,还不如回到基础更好。


            IP属地:广东6楼2020-04-10 21:42
            回复
              函谷对之六:修道的关键是知道“玄牝之门”
              (密钥)尹喜问:
              我听说修道者非常重视生长玄变的部位,但玄变的地方众说纷纭。不知它究竟是什么地方,究竟是否如说的那样神奇呢?
              (原文)老子答: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注释]
              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作“尽”讲。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老子前几章都是在谈修道的理论问题,这一章阐述了很具体的修道部位问题,非常重要!实际上我们的人体很奇妙,是由两个相似的单位组成,基本上以脐部为中心,上部属阳,也就是“有”,下部属阴,也就是“无”。
              人的衰老和生病都是先从阴的方面出现问题,再反映到阳的方面。这个方面中医有很好的论述。那么,什么是“谷神”呢?我认为谷是象形的说法,具体是指人体的两股间,我们平仰躺在床上,曲起双膝象两座山峰,中间就是谷。谷又有种子的生长特性。
              谷神,实际上就是人的肾脏系统,也就中医所谓的肾经。这个人体的系统很神奇,它浓缩和对应着人体的一切,所以当我们修炼到一定的功夫时,整个系统会自主的不停转动,会不断并且能清晰地感觉到有病的器官在肾经系统的对应点的抖动,就是老子在后来说的“归根”。只要肾经不停就是“不死”,谷神不死就是“玄牝”,就会生发出绵绵不断的元气使人身体健康。
              当然,要使肾经不停,就要有具体修炼的方法,这在以后修练大法中再述。


              IP属地:广东7楼2020-04-10 21:42
              回复
                玄关,是大部分流派、法门所重视的地方,我看到本吧也有《元关一窍》的置顶帖子,可见玄关的重要性!
                那么,玄牝之门,又或是玄关,是否就是指一直活跃的肾经系统呢?我未经师父允许,但也想在此转载他的一篇心得,以飨同修。一来共同交流心得,二来玄关所指,众说纷纭,某且一论,以供参考,三来,可结合本论,对《函谷对之六》进行理解,会更深刻。
                《论玄关》(作者:金童子)
                玄关一说,自老子而下,众说纷纷,流派各异,千枝万叶,难以细究。
                看看以下的部分说法:
                1、 以“空洞无涯”为玄关者,《性命圭旨》在论玄关时说:“……修丹之士:不明祖窍则真息不住,而神化无基;药物不全而大丹不结,盖此窍是总持之门,万法之都。若何可也,受师诀曰:空洞无涯是玄窍,知而不守是功夫,常将真我安止其中,如如不动,寂寂惺惺,内外两忘,浑然无事,则神恋气而凝,命恋性而住,不归一而一自归,不守中而中自守,中心之心既实,五行之心自虚,此老子抱一守中,虚心实腹之本旨也。”
                2、 以意识之“中”即“守中”为玄关者,有以下诸说:“……玄关一窍名为玄牝。此窍非凡窍,中中复一中,万神从此出,真气与天通,真人潜探渊,浮游守规中”(或:此窍实居中,中中复一中,万神从此出,直上与天通)。“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允执厥中”。“四维不著,玄关可得”。“黄庭一室须要精,静在中间一点灵,切莫糊涂为隐秘,黄庭便是真玄关”。
                3、 “念头动处为玄牝”。“玄关一窍最难明,不得心传莫妄行,若识念从何处起,方知道在个中生,阴阳未判原无象,日月相交岂有情,君要更知端的意,中天日午正三更”。实际此说与前二说并无二致,盖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即念头动处是也
                4、 以气穴为玄关:“玄关者气穴也,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5、 以气动为玄关,有“气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
                6、 除上述外,尚有以观想体外虚悬一光环为玄关者
                7、 有以口鼻为玄牝者,谓鼻吸清气为阳、为玄;口呼浊气为阴、为牝,此为练吐纳服气者之说。
                8、 张紫阳诗云:「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此已天机大露矣。又云:「一孔玄关最幽深,非肾非心非脐轮,膀胱谷道空劳力,脾胃泥丸莫搜寻。」
                9、 正阳谓:「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盖玄关一窍,无形象可觅,无方所可指;机发则露,机息则隐。功到机现,时至神知:强自认定一处,皆非也。是故凡批心窍、黄庭、关元、气海、眉间、口鼻、顖门、夹脊、尾闾、精穴、牝户、丹田、百会、性根、命门,……等,凡百色身上认取者,皆误也。以此皆凡窍也。惟着在形体上求既非,离此一身求,亦不可得也。
                10、 吕祖曰:「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穷取生身受炁初,莫怪天机都泄尽。」
                11、 悟元子谓:「此窍不着于幻身,亦不离乎幻身;不着乎幻身者,非一切有形之物。不离乎幻身者,非可于身外求也。」此言是也。
                12、 李清庵认玄关无定位,只于四大五行不着处是,其言至当。故云:「着在身上即不是,离了此身向外寻求亦不是。泥于身则着于形,泥于外则着于物。」
                13、 《黄庭经》云:“两肾水王对生门,出入日月呼吸存,是一身上下之正中,枢辖经纬,前向脐,后对肾,有如混沌,心肾合为一脉,其白如绵,其连如环,广一寸二分.包一身之精粹,元气系之于此、修真之士采铅投汞、一点落在此中,所谓立基一百日也,此基既成,方名玄牝”。
                14、 石泰祖师《还源篇》云:“神炁归根处,身心复命时,这些真孔窍,料得少人知。”
                ,,,,,,,,,,,,,,,,,,,,,,,,,,,,,,,,,,,,,,,,,,,,
                这还只是解说玄关的沧海一粟,真令人不知所从。
                但从以上的各派来看,基本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指玄关是自身内求。另一类是在身体外求,还有一类是既不在内也不在外。
                玄关一说,各派都坚称自己是真正的玄关,其他的都是旁门。
                但究竟什么是玄关,是玄牝呢。
                先从源头来看,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就是玄牝,也是玄关的最早的源头。
                这里,老子很明确的提出了“玄牝”这个修道的恩泽千秋的名词。
                我们来分析一下。
                “谷神”是什么? 有的说是丹田,有的说是谷道,有的说是双肾等等。就算是这些中的一个,但也不能说谷神就是玄牝。因为,接着说是“不死”也就是说这个谷神是活的,是在运动的。只有动态的谷神才是玄牝。
                由此看来,老子的原意,玄牝是指身体的一个部位,这个部位是活动的,自己不停的运动着“绵绵若存”并且“用之不勤”。
                这种认识一直到吕祖都是这样继承的,「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穷取生身受炁初,莫怪天机都泄尽。」
                他只是说不在心,不在肾,并不是说不在人身中。
                到宋代石泰,还是这样继承,石泰祖师《还源篇》云:“神炁归根处,身心复命时,这些真孔窍,料得少人知。”他没有说在身外。
                为什么会出现身外求的情况呢?这是一些修道者在自身没找到玄牝,而在打坐时出现恍惚之状时,出现老子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当作玄牝。这个恍惚之状是很有妙处的,但不是玄牝。身外求法是与修道相违的。
                玄牝的启动,是修道的关键。修道有不有成,也是看玄牝是否真正的启动。


                IP属地:广东8楼2020-04-10 21:43
                回复
                  函谷对之七:修道无私
                  (密钥)尹喜问:修道怎样才能有所得,才能做到健康长寿呢?
                  (密钥)老子答: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 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注释]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的属性,或者说是理论。就是道总是表现着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这个论述老子在后面的章节中会反复提到的。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要说长久,没有比天地更长久的了,天地为什么能长久呢?在老子看来,最大的原因是,天地他无私,他的一切不是为自己生存,而是培育万物,正因为天地这种无私的作为,在一般人看来对自己有损失,会减少寿命,但实际上却反而增加到天长地久。由此推及到修练,在修练中也要按道的特性来修才对,不要想自己得到多少,而是要奉献给予了多少。很多修练者或者说是功法在修练时,到处采气,总想集聚别物的能量,这是一种自私的思想和行为,到头来可能开始时有所收获,最终将损失更多,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修道无私##天长地久#


                  IP属地:广东9楼2020-04-11 15:58
                  回复
                    函谷对之八:上善若水
                    (密钥)尹喜问:
                    修道,一定要隐修吗?如不隐修,应是一种怎样的处世态度呢。
                    (密钥)老子答: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我的理解是:
                    上善若水---这是老子的名句,不道德经的人也知道这句话。这一章主要是针对显修而言的,当然也包含修练方法。
                    修练的人应该象水一样,总是处于低位,并且对万物怀有一种善意,一种利他的思维,不与万物争。所以水只是在利万物不争上与道接近,但道的特征远不止水的特征。
                    除了要“若水”,平时在社会上做事行走,处什么态度呢?老子说:居住要选善的地方;心不要浮燥,要善渊也就是虚怀若谷。与人共处要心善意,要说到做到诚信守信,如果从政,就要把地方治理好,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要逞能,只做自己能够做好的事。行动前要瞻前顾后把握时机。这样就与外界没有矛盾和摩擦,一个人没有这些矛盾和摩擦,就很少有过失和忧虑的事,就可以进行显修。后面老子对修道之人“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测,,,”有一段专门的描述的。
                    从修练上讲,我们放松全身就自然进入修练状态,可以感觉到“道”,道是无边无际的,但也不是静止的,道是运动的,人体处于低处“几于道”道从上而下进入我体,感觉道如水一样浸漫人体,这是应觉得“上善若水”了,这个若水的道流经身体里的万物是自然的,无意识的,无人为选择的,“不争”的,我们只感到“万物并作”,我们已分为身和心两位,也就是所谓的“元神和识神”,实际上,我们的身已同道,但心仍是独立的,,独立的心在做什么呢,老子说“吾以观复”,就是在“观”看,看自己的身体在道的作用下起的变化。
                    #无偿##收徒##传法#


                    IP属地:广东10楼2020-04-16 20:18
                    回复
                      函谷对之九::无限接近,永无止境
                      (密钥)尹喜问:
                      修练之初,总觉得效果显著,功力突飞猛进,后来就象在原地踏步地般,是不是用功不够呢?
                      (原文)老子答: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注释]
                      ①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适可而止。
                      ③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
                      ④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⑤咎:过失、灾祸。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我们修练时都有这个体会,就是在初期效果很好,功力长的也快,可是到后来,就没什么进展,甚至还倒退了。有时连气感都没有了,于是就加大练功的力度,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出偏就是在此时,有的甚至成神经病,有的产生妄想而自杀等等,说来令人唏噱不已。老子说,你把功修得很满的话,还不如暂时停止,如果你一定要把这个功力做得很锐利,那总有一天会断掉,纵然你可达到一个高的境界,好象“金玉满堂”,但是是守不住的,如果你还想以此来显示你的功力不凡,得意忘形,那就很危险了。
                      老子总结了一个世界的普遍现象,也是自然规律“天之道”告诫修道的人,不要去追求大功化境,做事要重在做的过程,当一件事做完工(功成)时,也就是你要退位的时候了。功成了,你的身也退了。老子这一观点在道德经中有很多表叙,如“物壮则老”等,所以我们修练要不急不躁,到后来可能毫无进步,这正是在进步。同修们可以去找找历史上的成名大家,寿都不是很高的,当然也可能是成仙了,为什么呢“功成身退”!有修道者总结说,三分练,七分养,这个养就是不求进一步,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无限接近,永无止境。
                      愿同修仔细参看,这其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功夫,或许会让求功者失望,让高功者不屑,但只要细细体会,定会有所收获,如有点滴,则我心慰矣。


                      IP属地:广东11楼2020-04-18 16:52
                      回复
                        函谷对之十:心外无物,混沌近道
                        (密钥)尹喜问:
                        修练时会有元神出窍的情况,会看到很多奇异现象,我们如何处理这些状态呢?
                        (原文)老子答: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学者)注释:
                        ①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②专气:专,结聚之意。专气即集气。
                        ③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
                        ④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⑤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无为而治。
                        ⑥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此处依"感官说"。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⑦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⑧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⑨畜:养育、繁殖。
                        ⑩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这一章老子第一次解答在修练入静的状态下修练者出现的异象,异象万万千千,有的是令人惊恐,有的是令人欣喜,,,,,这些情形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最常见的是所谓的灵魂(元神)出窍,自己的头顶忽然开启,自己脱离肉身从头顶出来了,能够在天空飞翔,能看到很多奇异景象。有的遇到恶魔、猛兽、妖怪等。对这种情况,各修练门派有很多办法化解,有的门派说这是好事,要成仙了。有的门派说为是坏事,遇魔障了,,所以处理主方式就不一样,认为好的,就教你如何保护和锻炼元神(婴儿),如何返回肉身等等,认为坏的门派就教你“见神杀神,见怪杀怪”,或念咒持印等等。但老子对这两种方式都是反对的。始终认为,人的元神与肉体要抱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不能分开,出现要分开的情况怎么办呢“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时要专注呼吸,象婴儿一样无知无欲。那头顶开了,元神要飞怎么办?“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就是要守住雌才行。这个雌有多大?无限大,我们的元神还能飞到什么地方?不管怎样,都在我心中!对其他特异现象老子说:“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就是以混沌处之。


                        IP属地:广东12楼2020-05-02 23:07
                        回复
                          函谷对之十一:无就是大有
                          (密钥)尹喜问:
                          您所说的要如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要不占有,要为而不持,与普通修练的作法完全不一样,如果都空,都无,那功从哪里来呢?
                          (原文)老子答: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一般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要修练的人放弃采气吸气真的很难,主要是人们习惯于“得到”,不愿意“舍弃”。所以一般修练的人都会采气,所谓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采名山大川的,采树木花草的,更有甚者采人的精气等不一而足。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应注意加以区别。
                          实际上,只要我们开放身体,清空自己的欲望,让身体“当其无“天地的能量就能充实你的身体。我们的人休就象大海边上的一个小池塘,里面有质量不好的水,有石头和淤泥,修练的人总是费尽心思用碗去取大海的水或去偷别人的水来保持池塘清洁和不枯竭,为什么不能清除池塘里的石头和淤泥,然后将塘埂或堤坝拆除,让池塘与大海联通,这样你的池塘的水就是大海的水,池塘就永远不会枯竭和变质。
                          这是气功吧的一个气功出偏的例子,转录供同修参详,我(金童子)亲见的例子太多太多。一般人修练气功是为了却病健身,益寿延年,但不遇好功,不遇好师却适得其反,总不令人叹息。
                          下面是一位吧友在去年写的帖子:
                          “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才想到来网上求助。麻烦各位高人帮我一下。
                          我父亲今年60,练了30多年了,十几年前就一直很怕跟陌生人接触,他说别人的坏气会传染他,别人身上的病痛会转移到他身上。我们那时候不懂,不知道这个是出偏的征兆。直到这几年越来越厉害,连接电话都会被对方的坏气传染到。人也变得挺孤僻的。
                          前几天没有任何征兆地突然像道士作法一样胡言乱语,还嚷着阴阳合一,原来天地间的奥妙就在这里啊,哇哈哈哈哈哈。很可怕,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出现幻听了,那天中午就失踪了,到了晚上才被110送到精神病院,而且他意识还很清醒,怕人家知道他被送到精神病院,所以不肯告诉医院家人的联系方式。回来以后他告诉我母亲说阴间有一条小灵蛇要出来,可以帮他成仙,代价是他得给小灵蛇提供能量,所以那天他失踪了一天就是带着小灵蛇到处去寻找能量了。后来他觉悟了说这样是不对的,小灵蛇是要来毁灭人类的。
                          我网上查了相关资料说得让他停止练功,吃一些精神类的药。我们找医院开了药,吃了是没这么闹腾了,但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了,这两天他还是习惯性地练功,动不动眼睛就闭上,半睁半睁的,怎么叫都不肯睁开。虽然药物有让他好些了,但是他这样继续练下去只会越来越糟糕。
                          想求助一下有什么办法能让他停止练功,尽快恢复健康”
                          不知现在怎么样了,唯有祝福!


                          IP属地:广东13楼2020-05-17 11:03
                          回复
                            函谷对之十二:远离幻境
                            (密钥)尹喜问:
                            修练时,有时会有仙乐齐奏,仙境瞟渺,仙人接引,有时还有跨越千山万水等奇异现象,我们该如何处之?
                            (原文)老子答: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⑪,故去彼取此⑫。
                            [一般注释]
                            ①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
                            ②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⑤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⑥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⑦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⑧畋猎:打猎获取动物。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⑨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⑩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⑪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⑫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凡修练的人在功力大进时,特别是急于求成的人,都不可避免的会有幻听幻视现象发生。实际上,我们的修练是对全身的调整,人的大脑也处于调整之中,当大脑调理时,这些神经就会在调整中放出一些不和谐的信号,从而出现幻听幻视,严重的可能成神经病,不太严重的也有轻度的精神疾病。所以,如果进入调整头部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老子后面的章节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除了上几章说的不管不理之外,老子特别说明“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是要将真气从上丹田(目的位置)引下来,进入下丹田(腹的位置)。头部的调整真的要非常小心,一旦出现幻听幻视,就说明已过火了,要赶紧收手。切不可一意强行,更不可当成一个好事而放胆追求。我本人在40年前就曾出现过追求的执着,后果很严重。但是不可否认,如果冒险前进,很多特异功能就会出现。我为此放下十年后,总是于心不甘,三十多岁时,又开始冲击头部禁区,虽然功力大进,又落下隐患,这是后话。


                            IP属地:广东14楼2020-06-11 18:02
                            回复
                              函谷对之十三:自身为天下,道与同体。
                              (密钥)尹喜问:
                              在修练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有时舒泰,心里就高兴,有时又有痛疼,却又惶恐,这怎么来处理和把握才好呢?
                              (原文)老子答: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一般注释]
                              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修练的过程就是使自己不断地与道同化的过程,使自己与道没有区别,但要做到这样非常难,所以要有足够的毅力和时间来调整,也就是修道。当我们达到一定的阶段后,身体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如所谓的,通小周天,通大周天,见丹,等不一而足,这些一般人理解为是好事,就惊喜,也可能出现头昏脑胀,心惊肉跳,手脚抽筋,蚁行火灼,甚至各处痛疼等症状,于是就惊恐害怕。对这种情况要如何处理呢。老子说,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我们太注意自己的身体造成的,特别是太在意得到和失去造成的,他要求修练者,要把身体伸展开后,与天下一样,也就是后面所说的“人法地”,我没有身体了,身到哪里去了?化成“天下”了,没有身体,就不会在意这些“好”或“坏”的变化,我们不知有自己,只知有天下,并且以静心观天下,这样就自然无为了。


                              IP属地:广东15楼2020-06-27 1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