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zn吧 关注:13,050贴子:9,691
  • 0回复贴,共1

蓝海公考2020年版——时政热点全面解析(摘选,觉得这个写的不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万法先寻“宗”—— 答题“三步曲”
对公考考生而言,最难的就是大作文,没有之一。写申论作文,先要理清思路,做到有的放矢。申论有四个特征:一是透,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点不用赘述,我通书都在强调要找寻事物的本质。二是全,思维要全方位、多角度。平时关注一个事件要想全面,需要了解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细枝末节。将这些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就是针对这一事件现状、原因、表现形式、危害、对策等内容的阐述。三是实,内容要充实、真实。充实,是要以理论为依据,辅之以真实的案例分析,让文章看起来有血有肉、动情饱满;真实,是不能天马行空,而是言而有据、事出有因。充实和真实就决定了申论不是靠背出来的,而是理解出来的。四是精,语言要精炼、表达要规范。
千古文章意最高。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好坏的关键。文章写作要大气,要体现出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魄,要有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要突破囿于自我的下小天地,要摆脱平淡小气的流俗之气,要“摸准”现实需要的时代脉搏。在公务员遴选考试中,考生一定要做到思路开阔、意境高远、立意正确。怎样抓到这篇文章出题人想让你探究的内容呢?我们提出思考题目的三部曲:
第一步:抽丝剥茧
所谓抽丝剥茧,就是由表及里、迅速把握材料背后所隐藏的整体性思维。
本质思维。我们在对国家政策进行学习时,会读到“新发展理念”、“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个全面”等很多总结性非常强、国家层面倡导力度非常大的知识。对这一部分知识,我们非常清楚是考试热点并对其内容进行系统学习,但考完之后发现在考试中并没有进行考察。所以,我们会听到很多人说:这个知识点太大了(或者太热门),所以不会考察。
是这个知识点太过热门所以不考察吗?显然不是。在短短几个小时的考试中,在仅有的几段甚至十几段材料中,出题人是不会将一个大的政策呈现给你。他们往往通过政策的一个切口或侧面紧扣热点。如果你在回答问题时就事论事、就题论题,则很难将思路拔高到应有层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考试题目我们都要去刻意拔高,这只是思考的一个方面。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探讨城管管理问题,你应该想到社会综合治理;讲多个地区环境保护问题,你应该想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各种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背后潜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盛。再比如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一个非常宏观、宏大且专业的政策体系,内涵非常广,在考察时候不会直接说要考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出题让你探究,也决然不会以“大而空”的形式出现。当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内容会在后面热点部分进行讲解,我们以后看到就应该想到,这是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
例1: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凸显幼教行业规范缺失
新闻:据新华社报道,近日,多段携程亲子园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并迅速发酵。视频显示,11月1日,一名身着黄色衣服的女老师把刚进教室的一名小女孩的书包用力扔在地上,打小女孩头部,又推了一下小女孩,致使其头部撞到桌角上。11月3日的一段视频显示,黄色衣服女老师给多名小孩子喂东西(事后被证实为芥末),一名穿黑色褂子的小男孩吃完之后开始哭泣。
评论:最值得拷问的一点就是,在保障婴幼儿托管服务这一难点上,为何企业办学的资质如此难以获得,为何没有管理经验的日托机构能够进入携程亲子园。从建设性的角度出发,需要教育、卫生、妇联部门给出更清晰的回应,应该以何种方式促进有条件的企业自办幼儿园,如何确定幼儿园教育行业的标准和执行。携程亲子园的虐童悲剧固然需要彻查,但由此折射出的公共政策问题更需要被追问。
代入思维。“代入思维”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将自己的角色摆放到题目预设的角色中,设身处地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应该进行角色带入,但是怎么带入是个问题。
举个例子。你到村居调研扶贫工作,现在要形成一个汇报材料给领导阅示。你可以根据书本得来的知识提出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领;二是加大财政支持;三是提高扶贫认识等。但现在回想一下到基层调研的真实经历,当地干部群众对政府的赞赏、抱怨、建议一定是有具体的事件为导向的。所以,我们向领导提出的意见建议也一定是具体的,有所指导的,是在具体措施上的总结概括。代入思维的表现,一是你不会再写一些空话套话,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答案答实;二是你会更加审慎的回答问题,答案更加合理。
我看到很多教材将代入思维奉为圭臬,当然也大可不必。你之所以会有代入思维解答问题的能力,是因为这个事件能够调动起你曾经的工作经历、生活经历或者阅读经历。代入思维,应该是答题必须的入门思维吧。
主体思维。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由不同的主体所组成。事件之所以有冲突和矛盾,必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碰撞的结果。在回答问题时,逮住政府一根筋,或者仅从政府、企业、公民角度分析是公考小白的套路。对事物的全局性把控体现在对主体的认知和掌握上。
举个例子。前几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涉及到的主体有哪些呢?简单列举一下:奶农、奶制品生产企业、经销商、消费者(婴儿)、消费者(婴儿父母、家庭)、质监部门、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奶制品行业等。如果我要谈原因:奶农和企业(逐利)、政府(缺乏监管)、质监部门(失职)、经销商(缺乏监督检查);谈影响:奶制品行业(国内奶制品行业受到质疑)、消费者(婴儿健康、家庭破裂)、奶制品企业(短期逐利自酿苦果);谈措施:政府(出台文件、加强监管)、媒体(强化社会监督责任)、企业(惩戒措施)等。
再举个例子。2017年网络很火爆的罗尔事件,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而红遍网络,募集大量资金。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的主体:罗尔、罗一笑、众筹平台、给罗尔发帖团队、网民、政府、媒体等。如果我要谈原因:罗尔(逐利)、众筹平台(缺乏审核)、发帖团队(炒作)、网民(从众心理转发);谈影响:罗一笑(对罗一笑病情关注衍生为对罗尔的挞伐)、众筹平台(公信力下降)、网民(公益热情受到打击);谈措施:对众筹平台(加强监管)、对罗尔(加强教育)、对网民(强化引导)、对政府(加强应急管理)等。
有主体,你会有话可说。对一个完整的事件,涉及的思维角度非常容易辨别,直接用主体进行分析就能保证答案的饱满。不过采用主体分析法的局限性在于,还有一部分主体你想不到,或者你能想到会涉及方方面面内容,但谈不出思维的深度来。这需要我们下一步把握重点进行层层击破了。
常规思维。不必赘述,也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辩证分析,主客观分析,内外因分析法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历史与现实原因分析等。这些思维的方法,都必须在考试前印到你的脑海中去,在面对题目的第一时间,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
第二步:葵花点穴
一是拷问常识:遇事多问一个“为什么”。
古人说:事出寻常必有妖。其大意就是,一件事情的出现是违背甚至违反常识、常理和逻辑的,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矛盾和原因是区别于事物本来规律的,所以看问题一定要比别人深入一层、更高一步。
例:江苏省靖江市政府近日开出了一张30万元的支票,用于奖励“毒地”污染举报人周建刚。媒体报道时披露,重奖30万元创下了国内环境污染举报奖励的最高纪录。谈谈你对此怎么看。
评论:政府重奖污染举报人是良好互动。
欲圆绿色中国之梦,政府重视环保是前提,相关部门严格执法是基础,而在此之外,来自社会和公众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不断有公民参与环境公益事业,也不断有公民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而与这种力量开展良好互动,既是政府的责任所在,也是推进环保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周建刚目睹了严重损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毅然举报,他尽到了一个公民保护环境的责任;政府在接到举报之后迅速行动,同时对公民正义的举报给予重奖以激励来者,显而易见,这就是在一个共同目标之下的良好互动。类似良好互动当然是多多益善。(摘自《南方都市报》评论)
二是反向证伪。“为什么必须要这样?”“如果不这样,那需要怎样?”“如果这样,会不会实现想要的结果?”
看问题有正反两方面,从正面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从反面能看到举措的必然性。当然,也可能通过反面看到政府举措的不合理性。这其实是对拷问常识的进一步提升。
举个例子。曾经有人疑问,我们宣传“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那么我们的决策和规划应该更多的问计于民,但是许多地方政府越来越热衷于问计于专家,对此你怎么看?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问自己:
为什么要问计于民?(因为我们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为人民谋幸福,这是一切发展的前提)→为什么必须要问计于民?(如果不问计于民,就不能知道群众真正诉求在哪里)→如果不问计于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知道群众诉求?(可以请专家进行专业规划等)→如果请专家进行规划,会不会也能真正实现群众诉求?(专家建立在专业化角度提供建议,更全面、系统、效率更高。)
政府为什么不愿问计于民?(因为群众更多关注自己眼前利益、缺乏全局观点;群众有诉求,但是知识不一定专业,诉求要转化为可操作性必须有专业人员操刀;问计于民效率很低)→问计于专家,能不能真正解决群众诉求?(需要专家前期调研,摸透摸实群众期盼)
上面是分析过程,从中抽丝剥茧提炼出自己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我们看法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问计于民的局限性;二是政府举措的积极意义;三是提出建议,在问计于专家的过程中也要充分汇聚民意。
再举个例子。贵州省荔波县为让群众恢复对政府和糖厂的信心,出台文件鼓励干部带薪留职种甘蔗。荔波县副县长说:农民总说我们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来种一种试试。公务员有薪水保障,更有实力包种大块田地,形成规模经济,起到带头作用。
评论:我们从对农民的采访中看到,农民毫不担忧自己一亩地能够出产多少甘蔗,他们担忧的是意外灾害,诸如霜冻导致甘蔗减产之后他们的生活来源谁来保障?他们的投入谁来埋单?他们担心的是如今的制糖厂是否会重蹈上一个的覆辙,开工时候轰轰烈烈,诺言也足够诱人,但是万一倒下,谁来负责?
  显然,政府并未从根子上找对药来应对农民种植甘蔗的恐慌。政府与其让公职人员带薪下乡以博取信任,不如在规定最低甘蔗收购价格的同时,对可能遇到的减产、绝收等问题提出对农民的补贴方案;协助拓展制糖厂的销售途径,争取保险公司对制糖厂提供相应的资金或理赔担保,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重振农民信心。
三是深度探究:“解决问题不能止于此”。
如果说反向证伪中鼓励公务员种甘蔗的例子,是在回答“这样能否解决群众担忧”这一问题,表明政府举措的不可取,那么深度探究部分,就是在解决政府施行了许多可行性措施,但没有收到满意的效果或者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就要考虑措施的连续性、连贯性,是不是步子迈的太大了?是不是脱离实际?是不是需要有其他政策、环境的支持?总而言之,要将施行的措施放在一个大项目中去通盘考虑。
明确“解决问题不能止于此”,如何回答就考验你的认知水平了。比如,原来浮于表面,就要深入挖掘;原来止于局部,就要树立全局意识;原来侧重客观原因,就要调动主观能动性,原来止于就事论事,就要建立长效机制;原来侧重调查通报,就要进一步跟踪问效,等等。
举个例子:
解决作风问题不能止于表面
整治扶贫乱象不能止于“曝光”
纠正“四风”问题不能止于“亮黄牌”
“甩老族”问题不能止于道德批判
整治问题零食不能止于重拳
解决农民工问题不能止于实名制工资
…………
第三步:囊中取物
何谓“囊中取物”?就是这件事情就像到口袋里拿东西一样已经非常容易了。当你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怎样将你活跃的思维迸发出的知识的闪光点放在一个格式严谨的框架中,让阅卷领导一目了然,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注重答题的角度和格式。
答题角度。一方面是讲政治,看到有些问题想到有些观点感觉不吐不快,但脱离了政治意识的答案必然是零分;二是注意分析角度的发散性。比如: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体制不完善、不顺畅;政策措施不到位,监管不力、执法不严;权责不明、多头监管;监管边界不清、存在监管重复和空白并存;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较低,处罚力度不够,执法缺乏威慑力;思想认识不到位,法律意识淡薄、自律意识不强;从业人员素质不够,缺乏相应的培训教育;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盲目跟风报道;企业一味逐利,丧失起码的道德良心,毫无诚信可言;缺乏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当然,大家也必须明白,这些只是角度而不是具体的答案。
答题格式。答题的格式是依据题目要求来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总体上进行把握。一般行文比较严谨的的几种方式:
一是原因影响对策式。基本格式为:“是什么?[破题表态,对现象描述、解释、认知、找到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全面分析,积极正面(背景、意义)、辩证(成绩与不足、原因)、消极反面(原因、危害)]→怎么办?[提交对策,提出自己的措施]”
二是辩证分析式。基本格式为:“材料所述案例既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又有消极/不合理的一面/材料所述案例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其积极/合理/的一面为……;/一方面/利为……;其消极/不合理/的一面为……。/另一方面/弊为……。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问题,对于×××问题,要+不合理一面的解决对策。”
三是内外因分析法。基本格式为“从表面上看……,但实质上……,应该……。”这种格式比较简单,而且在前面学习步骤中也讲到,这里关键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是主体分析法。主体分析法的框架一般是嵌入在以上三种答题框架之中,只是在具体内容回答时多角度进行阐述,避免陷入狭隘主义的错误。


1楼2020-04-07 22:1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