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群书治要》之论语 第二十四集*
(本文共 2307字,阅读大约 5分钟)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一般的通行本上,这句话讲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么这个《治要》里边讲“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这个我三人就是三个人包括我本人在内,除了我之外,另外还有二人。“行”有的注解解释为言行的行,有的解释为行走的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普通的说法,除我之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善人,一个是不善的人,这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从善人身上我们学他的善,从恶人身上我们避免他的恶,所以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老师。
那么这种讲法也很有味道,也就是说我从早到晚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是善人,有的是恶人,我们如果善学的话,无论是好人、坏人、善人、恶人都是我们可以提升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老师。所以在我们前边也学到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贤德的人就向他学习,向他看齐;看到不贤德的人,不是轻视他、瞧不起他、嘲笑他,而是反过来反省自己,看我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过失。所以我们看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去参访很多善知识,其中有的人是贪、嗔、痴非常严重的人,比如说贪心很重的,还有嗔恚心很重的,这些人都是他的老师,他向他们学习,但是是为了避免他们的恶,不受他们的污染,那么这个才是善学。所以一个善学的人,每天从早到晚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他可以提升的地方。
那么第二种说法就是《论语集解》何晏注“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说我们三个人,本来没有贤愚之分,为什么没有贤愚之分呢?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性都是纯净纯善的,所以没有贤愚之分。这个贤愚是从后天的习性来讲的,因为后天的环境不同,熏染不同,所以有的人就是看起来贤德,有的人显得愚钝,那么这个都是后天所受的熏染不同所导致的。
“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刘宝楠先生在《论语正义》上对这句话做了这样一句解释,他说:何注,似以“行”为“言行”之行,三人之言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则随事所见,择善则从知,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那么这一句解释就更加圆融。他把这个行,好像解释为言行之行,他认为何晏的注解,好像是把这个“行”不是解释为行走的“行”,而是解释为言行的“行”,也就是说三人的言行没有贤愚之分,那么所谓的善和不善都是随事所见,有的时候他作善,有的时候他也作恶,那么这就是一个人的善和不善而言,所以实际没有绝对的善人和恶人,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有善行,有的时候也有恶念,所以他这个说法就更好了,就是论事不论人。那么我们看到他善的行为就学习他、向他效仿;不善的行为就反省自己,避免这样恶的行为。这就不是就一个人善、一个人恶来讲了,而是说每一个人都是有善和不善的行为,我们都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上学他的善而避免他的恶,所以没有固定的老师。那么这个讲法是最好的,因为什么呢?因为人不会全好,也不会全不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有善行就学他的善、赞叹他的善,人有恶行就要反省自己,避免他的恶。
那么最后一种讲法是说在两个人之中,对于善者我们要随着他学,对于不善的人我们要去改正人。这种说法不可采取,为什么呢?因为朋友够得上交情才能够去改正,“交浅不可言深”。像《论语》上就说“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朋友之间要建立的信任的关系,然后看到他的过失才劝告他,如果两个人的信任关系还没有建立,你就去劝谏他,他还认为你是诽谤他,不能够接受,还和他结下了怨仇。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改正人的说法不可取。
而且中国人修学,做学问重要的是强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的修行人他不是看不到世间的过失、不明白世间的过失,而是即使看到了也不把这些放在心上,污染了自己的清净心。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把功力、心思、精力放在改正自己的过失上,所以看到别人过失怎么样呢?马上反省自己,我是不是有类似的过失。因为别人的过失是自己过失的一面镜子。特别是现在的人通常都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呢?就是因为眼睛盯到了别人的过失,口里讲的是别人的过失,哪里还有时间精力反省自己呢?我们人生的精力时间就是那么多,所以总是去看别人的过失、讲别人的过失就没有时间反省自己了。所以凡圣区分就在于会不会学,善不善于学。
所以有人说,在我们的人生中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但是我们在走人生之路的时候,往往把写着他人过失的这个包袱放在了胸前,而把写着自己的过失的这个包袱放在了背后,所以怎么看都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可是一低头就很容易看到他人的过失。正确的做法是把这两个包袱掉一个个儿,这样才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过失,而不去观察别人的过失。
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上对这句话做了这样一句点睛的解释。“师心之人哪知此意”,什么是师心之人,就是以自心为师的人、自以为是的人、处处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人,这种人是最难教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他可能懒惰,他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这些都不是最难教的。最难教的是哪种人呢?就是蕅益大师这里所说的“师心之人”,就是自以为是、以自心为师的人,这样的人那就很难教导了。
在《尚书》上也说,“满招损,谦受益,是乃天道”。为什么骄满给自己招来损失呢?就是骄满的人他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自己做得比别人强,比别人聪明智慧,他就不会再有好学的心。就像这个桌子上有一杯水,但是这杯水已经是满的了,你再想往里面倒东西,是倒不进去的,它就会溢出来了。那么骄满的人在修学上很难成就就是因为这个道理。以自心为师的人,哪里知道这一章、这一句话所说的意境呢?不知道从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
(本文共 2307字,阅读大约 5分钟)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一般的通行本上,这句话讲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么这个《治要》里边讲“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这个我三人就是三个人包括我本人在内,除了我之外,另外还有二人。“行”有的注解解释为言行的行,有的解释为行走的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普通的说法,除我之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善人,一个是不善的人,这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从善人身上我们学他的善,从恶人身上我们避免他的恶,所以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老师。
那么这种讲法也很有味道,也就是说我从早到晚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是善人,有的是恶人,我们如果善学的话,无论是好人、坏人、善人、恶人都是我们可以提升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老师。所以在我们前边也学到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贤德的人就向他学习,向他看齐;看到不贤德的人,不是轻视他、瞧不起他、嘲笑他,而是反过来反省自己,看我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过失。所以我们看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去参访很多善知识,其中有的人是贪、嗔、痴非常严重的人,比如说贪心很重的,还有嗔恚心很重的,这些人都是他的老师,他向他们学习,但是是为了避免他们的恶,不受他们的污染,那么这个才是善学。所以一个善学的人,每天从早到晚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他可以提升的地方。
那么第二种说法就是《论语集解》何晏注“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说我们三个人,本来没有贤愚之分,为什么没有贤愚之分呢?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性都是纯净纯善的,所以没有贤愚之分。这个贤愚是从后天的习性来讲的,因为后天的环境不同,熏染不同,所以有的人就是看起来贤德,有的人显得愚钝,那么这个都是后天所受的熏染不同所导致的。
“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刘宝楠先生在《论语正义》上对这句话做了这样一句解释,他说:何注,似以“行”为“言行”之行,三人之言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则随事所见,择善则从知,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那么这一句解释就更加圆融。他把这个行,好像解释为言行之行,他认为何晏的注解,好像是把这个“行”不是解释为行走的“行”,而是解释为言行的“行”,也就是说三人的言行没有贤愚之分,那么所谓的善和不善都是随事所见,有的时候他作善,有的时候他也作恶,那么这就是一个人的善和不善而言,所以实际没有绝对的善人和恶人,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有善行,有的时候也有恶念,所以他这个说法就更好了,就是论事不论人。那么我们看到他善的行为就学习他、向他效仿;不善的行为就反省自己,避免这样恶的行为。这就不是就一个人善、一个人恶来讲了,而是说每一个人都是有善和不善的行为,我们都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上学他的善而避免他的恶,所以没有固定的老师。那么这个讲法是最好的,因为什么呢?因为人不会全好,也不会全不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有善行就学他的善、赞叹他的善,人有恶行就要反省自己,避免他的恶。
那么最后一种讲法是说在两个人之中,对于善者我们要随着他学,对于不善的人我们要去改正人。这种说法不可采取,为什么呢?因为朋友够得上交情才能够去改正,“交浅不可言深”。像《论语》上就说“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朋友之间要建立的信任的关系,然后看到他的过失才劝告他,如果两个人的信任关系还没有建立,你就去劝谏他,他还认为你是诽谤他,不能够接受,还和他结下了怨仇。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改正人的说法不可取。
而且中国人修学,做学问重要的是强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的修行人他不是看不到世间的过失、不明白世间的过失,而是即使看到了也不把这些放在心上,污染了自己的清净心。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把功力、心思、精力放在改正自己的过失上,所以看到别人过失怎么样呢?马上反省自己,我是不是有类似的过失。因为别人的过失是自己过失的一面镜子。特别是现在的人通常都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呢?就是因为眼睛盯到了别人的过失,口里讲的是别人的过失,哪里还有时间精力反省自己呢?我们人生的精力时间就是那么多,所以总是去看别人的过失、讲别人的过失就没有时间反省自己了。所以凡圣区分就在于会不会学,善不善于学。
所以有人说,在我们的人生中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但是我们在走人生之路的时候,往往把写着他人过失的这个包袱放在了胸前,而把写着自己的过失的这个包袱放在了背后,所以怎么看都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可是一低头就很容易看到他人的过失。正确的做法是把这两个包袱掉一个个儿,这样才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过失,而不去观察别人的过失。
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上对这句话做了这样一句点睛的解释。“师心之人哪知此意”,什么是师心之人,就是以自心为师的人、自以为是的人、处处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人,这种人是最难教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他可能懒惰,他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这些都不是最难教的。最难教的是哪种人呢?就是蕅益大师这里所说的“师心之人”,就是自以为是、以自心为师的人,这样的人那就很难教导了。
在《尚书》上也说,“满招损,谦受益,是乃天道”。为什么骄满给自己招来损失呢?就是骄满的人他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自己做得比别人强,比别人聪明智慧,他就不会再有好学的心。就像这个桌子上有一杯水,但是这杯水已经是满的了,你再想往里面倒东西,是倒不进去的,它就会溢出来了。那么骄满的人在修学上很难成就就是因为这个道理。以自心为师的人,哪里知道这一章、这一句话所说的意境呢?不知道从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